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
❶ 洛陽旅遊景點排名前十的都在哪裡
洛陽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這里有很多好玩的旅遊景點,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其中幾個:
第五個旅遊景點是洛陽明堂風景區。洛陽明堂天堂景區修建在當年的紫微城遺址之上 ,成為洛陽旅遊的必去景點。這里是女皇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的政治權力中心,景區主要包含了明堂、天堂兩座建築。明堂是唐洛陽紫微宮正殿,是武則天執政的皇宮正殿,又稱「萬象神宮」,天堂是武則天的皇家禮佛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高的建築。
總而言之,以上幾個旅遊景點都非常值得一去。
❷ 論語憲問 十四
由於《論語》對人物言行的時間和背景都沒有交代,很多記載後人就不知道是在內什麼場合下發生的,這容件事情也是這樣。遽伯玉在當時應當是位名人,從史料來看,孔子到衛國後在他家裡住過。這件事很可能是發生在孔子第二次到衛國,遽伯玉派人來探望。孔子可能是出於客套,待來人坐下後,隨口問了一句「夫子何為」。沒想到來人回答「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中想必出乎孔子的預料,驚訝的同時產生由衷的敬意,連聲稱贊「使乎,使乎」。
來人的回答之所以讓孔子感動驚訝並產生敬意,恐怕不僅在於其回答內容的高明、得體,更重要的是其回答問題的態度認真嚴肅。如果孔子這里隨便一問,他那裡便隨便一答,即使內容再高明、得體,也難以讓人產生敬意。
❸ 禮儀之邦使者只有孔子嗎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江青等人,他們誣蔑孔子是搞復辟的祖師爺,說孔子" 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禮》表述的禮儀對我們已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江青等人批孔、批"克己復禮",是出於批"周公"的罪惡目的,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可言。孔子真是復辟狂嗎?只要讀讀《禮記?禮運》就可以知道,孔子
❹ 孔子與他徒弟的小故事
1、孔子與子張
子張是顓孫師的號,復姓顓孫,他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有一天子張問老師怎麼樣做官,孔子說:「多聽別人講話,不要疑惑人家,說話要小心謹慎,這樣就少犯錯。多觀察,不做危險的事,做事也小心謹慎,這樣就免得反悔,說話少犯錯、做事少反悔,這就是做官的訣竅。」
子張又問老師:「一個讀書人怎麼樣才能叫做『通達』?」孔子反問他:「你說什麼?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呢?」子張回答道:「在國內有名,在家中也有名。」
孔子說道:「這是『有名』,而不是『通達』。一個通達的人,氣質爽直,而且有義氣,他能『察言觀色』,知道人家所喜愛,處處都為別人著想,在國內或家中,他都會有效名聲。至於『有名』的人,外表上看來很仁慈,可是行為卻適得其反,而且他本人並不以為他這樣做是錯的在國內或在家中,他是可以『有名』的。」
2、孔子與子路
孔子帶弟子子路周遊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孔子沒說什麼,自己彎腰撿起了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三文錢,又用這錢買了十七八顆櫻桃。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最後,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
3、孔子與子貢
一次,衛國一位使者向子貢了解孔子弟子的情況,子貢就介紹好學不倦的顏回,勇敢無畏的子路,多才多藝的冉求,節操高尚的曾參等同學,惟獨沒有談他自己。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高興地對子貢說:「你已經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為啊。」子貢施禮謝了老師的誇獎。孔子進一步給子貢說:「你知道了謙虛,那謙虛的實質是什麼呢?」
孔子不等子貢回答,接著說:「就像大地一樣,大地不比什麼都低嗎?但大地挖深了就湧出泉水來,播了種就長出五穀來,草木生長,鳥獸繁衍,所有的生命都來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歸大地,大地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養育萬物而從沒聽過它說什麼。」子貢聽了連連點頭。
4、孔子與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5、孔子與顏回
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於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隻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於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說出上聯後,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裡佩服。
孔子沖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於是說道:「荷葉蓮花藕」。孔子話音剛落,這時候,一隻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樑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麼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眾弟子們也跟隨著點頭稱是,自嘆不如顏回有才氣。
❺ 孟子評價孔子為勝之使者這里的時有哪些意思
意思是
孔子是聖人當中合乎時宜的人。
想了半天,才明白,你說的應該是
孔子為聖之時者。
❻ 翻譯《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向師襄子學抄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天還在彈,師襄子說:「可以繼續了。」孔子說:「曲子雖然已經能走下來,但還沒能把握其中韻致規律和結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韻致已經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說:「可是我還沒能得其心志。」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志趣已得,現在可以學別的了。」孔子說:「此曲志趣雖然已得,但我還沒能完全進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為人。」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終於,他說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頎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蒼生,王者氣度,胸懷天下,除了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正是《文王操》呵。」
❼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什麼意思
意思是: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出處: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憲問》。
原文節選: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錯誤,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7)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擴展閱讀: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
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
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