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旅遊文化
㈠ 急求:搜集溫州的民俗文化資料,擬一份導游詞,介紹溫州的民俗旅遊景觀 1000字左右
風俗:
「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稈作吹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鵲啄;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十二月,糖糕印狀元。」(本童謠用鄉音朗誦,吸引遊客)(後面自己整理)
1、正月燈
農歷正月,辭舊迎新,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度春節。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的活動最熱鬧,各式民俗燈藝紛呈輝映,可謂「萬家燈火不夜天」。
2、二月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溫州人習慣叫鳶。農歷二月,風和日麗,正是孩子們野外放風箏的好時光。
3、三月麥稈作吹簫
農歷三月,正是農家麥子收成時節。孩子們憑著自己靈巧的小手,將曬在路旁的麥稈芯折成一段,放在嘴裡當簫吹,居然能吹出悠揚的聲音來。
4、四月四 做做戲
農家最閑是四月。所以在這個時節,劇團都紛紛下鄉演出。孩子們也最喜歡跟隨大人去看戲,湊熱鬧。
5、五月五 過重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民間傳統的端午節,溫州人俗稱「重五」。民間過重五節,不僅要吃粽子、吃雞蛋、插菖蒲,還有一項非常熱鬧的活動,就是劃龍舟比賽。
6、六月六 洗垢蹉
意謂在這一天是人們洗頭、洗浴的最好時光。又因為農歷六月份日照時間最長,老百姓紛紛把去年底過冬的棉被拿出來曬太陽,防止發霉。
7、七月七 巧食喜鵲啄
農歷七月初七,是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這一天,溫州家家戶戶都有吃巧食的習俗,而且把巧食放在屋脊上,讓喜鵲來啄,以此來紀念鵲橋會。
8、八月八 月餅餡芝麻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在外的親人都千方百計回家過節,而家人都要早一個星期把芝麻月餅做好,等待合家團聚,邊吃月餅邊賞月。
9、九月九 登高送娘舅
九月九是重陽節,是象徵老人幸福、長壽、安康的節日。過去每當重陽節,孩子們有送「登高」敬獻娘舅的習俗。「登高」似「九層糕」,是用糯米粉製成的糕點。
10、十月末 水冰骨
農歷十月底,手伸到水裡已經有刺骨的感覺了。這段時間多為陰天,感覺冷颼颼的,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開始了。
11、十一月 吃湯圓
農歷十一月迎來冬至,溫州人又叫「冬節」,溫州人歷來有吃湯圓、吃麻糍的習慣。湯圓吃過又大一歲了。
12、十二月 糖糕印狀元
農歷十二月,溫州家家戶戶都忙著做糖糕過新年。一些人家還專門做了印著當官做狀元圖案的糖糕,贈送給親戚鄰里,互討吉祥。
13、溫州鼓詞
俗稱「唱詞」,舊時多盲人操之為業,故又稱「瞽詞」,是流行在溫州地區的一種說唱曲藝。鼓詞內容取材於民間傳奇和歷史小說,地道鼓詞以瑞安腔為標准。舊時鹿城松台山的鼓詞場曾繁盛一時。
14、插香球
亦稱「點柚燈」。農歷七月三十,相傳為地藏王誕辰,這時正值新柚上市,溫州民間有點柚燈習俗,即將插滿香的柚掛在檐下或陽台上。次日切開全家共享,認為可消災得福、避凶趨吉。
15、糖金杏
石榴,溫州方言叫「金杏」。糖金杏是將白糖染紅煎汁,用石榴狀模具壓制而成。「女兒出嫁分糖金杏」是溫州舊時特色民俗。在那一天,男家向女家送上插有彩色絨球的大小糖金杏,希望新婚夫婦像石榴般地多子多福。
旅遊:(自己整理)
雁盪山
位於樂清市東北,總面積450平方公里。雁盪山古負盛名,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主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靈峰、靈岩、大龍湫為全山風景中心。大龍湫瀑布高達190米,直瀉龍潭。2004年雁盪山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初被命名為世界地質公園。
雁盪山始開發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雁盪有三絕:「大龍湫飛瀑,靈岩飛渡,靈峰夜景」。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位於永嘉縣境內,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楠溪江幹流全長145公里,江流蜿蜒曲折,兩岸綠林蔥郁,呈典型河谷地貌景觀。風景區沿江分布,有台灣水青岡、銀杏、華西楓楊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珍貴樹種。大若岩山麓江濱村寨風貌獨特,保存有宋代以來的亭台樓閣、廟觀祠殿牌樓等古建築。
南麂島海洋自然保護區
位於南麂島的大海沙灘藍天,溫州以東近海海域,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系自然保護區。由23個海島、14個暗礁、55個明礁組成,總面積20106公頃,海域面積19071公頃。區內貝藻類豐富,是中國海域的重要貝藻類基因庫。有海洋貝類403種,約占我國貝類總數的20%;海洋藻類174種,約占我國藻類總數的20%。
江心嶼公園
江心嶼公園位於甌江中游,現有面積1070畝,是中國四大名勝孤嶼之一。該嶼風景秀麗,歷史古跡,人文景觀豐富,是甌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歷來被稱為「甌江蓬萊」。歷代著名詩人謝靈運、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陸游、文天祥、陳忠遠(即阿袁)等都曾相繼留跡江心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歷代名賢留有嘆詠江心嶼著名詩章近800篇。東西雙塔凌空,映襯江心寺,別具匠心。嶼中名勝古跡眾多,如宋文信國公祠、浩然樓、謝公亭、澄鮮閣及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工人療養院均系省市級文保建築。此景實系全國名勝之罕見,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胞和廣大遊客涉足於此無不贊嘆不已。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在泰順縣境內,總面積18861公頃。分布著各種植物2150種,佔全省植物種類的一半,其中有重點保護植物21種,有國家二、三級重點保護的伯樂樹、香果樹等,號稱「生物種源天然基因庫」。
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多種,其中黃腹角雉為全球瀕危物種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烏岩嶺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東部地區保存最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一。
㈡ 溫州市南塘文化旅遊區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您好,很高興和您一起來到溫州南塘文化旅遊區。
南塘文化旅遊區,也叫印象南塘景區。它不僅是溫州新一批精品景區的傑出代表,還被稱為獨具特色的「溫州城市客廳」。那麼咱們到這個溫州的城市客廳做客,能享受到什麼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南塘文化旅遊區,就坐落在集中了溫州歷史文化精華的鹿城區。景區廣闊的空間里,包含著南塘河、南塘風貌街、白鹿洲公園、文化村、庄頭濱水公園等等景點。這么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就是您到南塘能享受到的第一項內容了。要知道,南塘文化旅遊區里的這些景觀,不僅僅體現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光,也展示了溫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
到了南塘文化旅遊區,您能享受到的第二個內容,那就是景區里濃濃的文化氣息了。歷史悠久的南塘風貌街便是其中之一。風貌街見證了溫州的歷史變化,在這條街上,您可以去看看這里獨具特色的古建築,還能體驗到傳承了千百年的攔街福、放河燈、賽龍舟等老溫州名俗風情。這條老街既融合了歷史文化,同時也加入了新時代的元素,是一條把餐飲、娛樂、文化、旅遊等功能,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街區。一會兒,鏈景旅行小秘書都會帶您一一瀏覽到。
溫州優美的山水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溫州歷史文化。為了展示這些文化特點,旅遊區還精心設計了美術館和文化村。在這里您不僅能見識溫州的文化特點,還能深入的了解到溫州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上,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人傑地靈的溫州,還被稱為數學家的搖籃,您想見識一下這些數學家的風采嗎?那就到文化村去看看吧。
除了優美的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南塘文化旅遊區里,您還可以享受到現代社會的流行休閑理念。因為南塘景區里還融入了中西餐飲、音樂酒吧等以休閑為特色的商業場所。這就形成了南塘景區的綜合性、多樣化的文化休閑特點,吸引著更多的人來到這里體驗不一樣的休閑娛樂環境。
這么全面的享受內容,已經吸引來了眾多的中外遊客。南塘文化旅遊區,一直都在努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六個「南塘」,這就是「水上南塘」、「智慧南塘」、「文化南塘」、「月下南塘」、「時尚南塘」、「活力南塘」。這六個南塘特色,承載著千年城市根脈,展示了百里塘河風韻,它正在歷史與現實的脈絡交織中煥發出嶄新的活力,成為溫州城市的文化金名片和旅遊新地標!
好了,溫州南塘文化旅遊區先為您介紹到這兒,下面咱們就到旅遊區開始今天的享受之旅吧。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南塘文化旅遊區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㈢ 溫州文化的問題
溫州文化: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 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 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溫州標志---江心嶼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鹿城區。面積294.38平方公里,人口66.41萬。區人民政府駐廣場路188號。郵政編碼:325000。
龍灣區。面積279.02平方公里,人口31.04萬。區政府駐甌海大道龍祥路。郵政編碼:325058。
甌海區。面積614.50平方公里,人口39.69萬。區人民政府駐婁橋街道。郵政號碼:325016。
瑞安市。面積1271平方公里。人口114.61萬。市政府駐安陽人民廣場,郵政編碼:325200。
樂清市。面積1174平方公里。人口116.23萬。市政府駐樂成鎮伯樂東路888號,郵政編碼:325600。
永嘉縣。面積2674.1平方千米,人口91.33萬人。縣城駐地為上塘鎮,郵編:325100。
蒼南縣。面積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8.8公里。總人口122.4萬。縣政府駐靈溪鎮縣城新區,郵編:325800。
平陽縣。面積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郵編:325400。
泰順縣。面積1761.5平方公里,人口35萬。縣人民政府駐羅陽鎮東大街6號。郵編:325500。
文成縣。面積1292.16平方公里,人口36.33萬人。
洞頭縣。面積892平方公里,人口12.5萬人。
溫州行政區劃1、鹿城區:
鹿城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是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鹿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南宋時期詩人楊蟠就有「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的詩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畫」的美譽。懸於甌江之中的江心嶼,景色秀美,是中國四大孤嶼之一。鹿城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如東晉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等,相傳書聖王羲之也曾在此留下「墨池」等遺跡。
1984年,溫州地市合並,建立現在的鹿城區。同年,溫州市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鹿城區成為溫州市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2001年下半年,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准,市、區兩級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鹿城區的區域面積從104平方公里擴大為294平方公里,現全區共轄12個街道、5個鄉、4個鎮。
2、甌海區:
甌海區北靠甌江,處於溫州市區的東、南、西部,環繞鹿城、龍灣兩區。原系溫州市郊區,1981年12月析出建置甌海縣。甌海是浙江省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溫州市區西南部。全區總面積467平方公里,占市區總面積的42%。現轄6個鎮,7個街道,總人口38萬。
甌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溫州機場、溫州港、溫金鐵路客運站等交通樞紐緊鄰轄區而設,金麗溫、甬台溫高速公路和104國道貫穿全境,甌海大道、梧埏大道等城市幹道與老城區交通網路相連。近幾年來,甌海區再造優勢,相繼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進一步完善電力、通訊、供排水等基礎設施,為溫州城市的拓展和大都市框架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當前,全區正在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新戰略,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做精一產。以加速發展傳統優勢輕工產業和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努力打造眼鏡、鎖具、服裝、鞋革等一批更具特色、更具活力、更具財富的一流國際性輕工製造基地為支撐的「輕工強多」。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成一個以「商、住、游」為重點的「商貿新區」。
3、龍灣區:
龍灣是浙江省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甌江入海口南岸。東朝東海,南接瑞安市,西鄰鹿城、甌海二區,北瀕甌江,與永嘉縣、樂清市隔江相望。2002年1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龍灣區內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區域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9.77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永中街道,轄永中、蒲州、海濱、永興、海城5個街道和狀元、瑤溪、沙城、天河、靈昆5個鎮。
龍灣歷史悠久,古屬甌越、東甌。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先民居住,過著漁獵和原始的農業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龍灣成為越國轄地。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北方處於戰亂之中,這一帶卻比較平靜安定。唐宋以來,龍灣作為溫州城的東部城郊,經濟文化不斷發展。 其中中國不銹鋼城在龍灣永中基地。
4、樂清市:
全市陸地面積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0平方公里,人口116萬。這里氣候溫和,水土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旅遊勝地」、「魚米之鄉」之稱,在溫州、台州、寧波、舟山沿海走廊中,樂清歷來是主要的經貿集散地。
樂清是民營經濟「溫州模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個體工業已在樂清市興起。80年代出現了股份合作企業,現已逐步走向規范化,並已向集團化方向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給樂清工業經濟發展開創了「黃金時代」。
全市現已建成工業小區25個,標准廠房310萬平方米,有近1500家企業進入工業園區,分布在104國道樂清段兩側,構成長達50多公里的「工業走廊」,集團公司51家,其中38家為全國無區域集團,6家企業跨入了全國知名鄉鎮企業行列,形成了以低壓電器、電子、機械、儀表、服裝、皮革、船舶修造、工藝美術等為主導行業的工業體系。樂清柳市素有」中國電器之都「之稱。
樂清已形成一個城鎮群,以市政府所在地樂成鎮為中心,全市分布著16個經省政府批準的對外開放重點衛星鎮,這些衛星鎮分布合理,建設頗具規模,其中柳市、樂成、虹橋、北白象四地人經濟綜合實力躋身溫州「十強」、浙江「百強」行列。
被稱為樂清海上門戶的黃華七里港區,是我國20個重點港口之一。海岸線長142公里,可建造萬噸級以上泊位36個,主航道150多年來恆穩不變,是寧波至廈門一線唯一而適中的深水港區。現已建成七里港一期工程,港口年吞吐能力達401萬噸,七里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將成為建設中的溫州大港核心。
5、瑞安市:
瑞安是溫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重要的現代工貿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瑞安陸域面積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60平方公里,總人口114.61萬。
瑞安是「溫州模式」的重要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瑞安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率先發展市場經濟,嘗試股份經營,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80年代初,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興辦農村家庭工廠,千方百計把產品推向市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把以上經濟特色概括為「小商品、大市場」。八十年代中期,瑞安已經形成了較大的小商品市場, 為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積累了早期經驗。現已形成汽摩配件、機械電子、塑料製品、鞋類、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六大支柱產業,大批名優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種產品在全國市場佔有50%以上份額,是中國汽摩配之都、塑料薄膜產業基地、印刷包裝及醫葯機械全國產銷基地、全國聞名的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形成了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行業規模優勢和產業配套優勢。
這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自古市井繁華,商貿發達。「人傑地靈,天瑞地安」。宋代著名詩人陸游過瑞安飛雲江時曾詠嘆道::「俯仰兩青空,舟行明鏡中。蓬萊定不遠,正要一帆風」。 郭沫若曾題聯「玉成桃李,海涌波瀾」。民間自古就有「瑞安出才子」的美譽。南宋理學家陳傅良注重「經世致用」,開永嘉學派之先聲;葉適集永嘉學派之大成;元明之際,戲曲家高則誠撰《琵琶記》,稱為「南戲之祖」(或「詞曲之祖」)。清末,瑞安相繼涌現出「三孫五黃」、「東甌三傑」等知識分子群體。特別是孫詒讓,精研經學和甲骨文,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朴學之殿」、甲骨文字學開山鼻祖。近代名人輩出,史學家周予同、魚類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等等。
瑞安是浙江著名僑鄉,有10萬多瑞安人分布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僑眷有12萬多人。在法國、義大利的華僑,每5人中就有1人是瑞安人。在旅外華僑中,擔任僑團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以上的有200多人。同時,有20多萬瑞安人在全國各地經商辦廠,其中眼鏡業最突出,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繁華路段,凡是有眼鏡店的,大半是瑞安馬嶼人在經營。瑞安商人協調能力強,在全國成立的147個異地溫州商會中,瑞安籍商會會長有30多位,副會長500多名。中國新聞界稱:「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瑞安人,沒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瑞安人去創造市場」。
瑞安市境群山起伏,溪澗縱橫,且有飛雲大江襟帶城廓,隆山古塔雄視八方,自然景觀頗具壯美清幽的特色。風景旅遊區占國土面積20.8%,屬旅遊資源大市,擁有寨寮溪等七大風景勝區。省內四大藏書樓之一的玉海樓和觀音寺石塔列入全國、省級文保單位。
6、永嘉縣:
永嘉縣隸屬於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北岸。總面積2674.1平方千米。2007年末總人口91.33萬人。「永嘉」作為縣名始自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
神奇的楠溪江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人物和燦爛文化。從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過604位進士。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2001,我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永嘉昆劇作為崑曲中的重要代表,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楠溪江名人履跡、詩文著述豐富。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曾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游、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游歷過楠溪江,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游永嘉山水,吟詠不輟,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山水詩,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藍,並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找詩魂的勝地。由於楠溪江特殊魅力,先後被中國作家協會和攝影家協會命名為「全國文學藝術創作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
楠溪江流域是革命老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中心策源地和浙南革命活動的中心。紅十三軍軍部舊址已成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無限默契,它猶如一件巨大的藝術瑰寶,天生麗質,至真至美,令中外無數遊客喜愛和迷戀。
7、平陽縣:
平陽是一個有1700多年歷史的老縣,也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開發縣之一,素以物華天寶,文風鼎盛而著稱。1949年以前,平陽縣為浙江省第二大縣,人口占溫州地區三分之一,面積達5700平方千米。 1981年6月18日,原平陽縣分為現今的蒼南縣和平陽縣。
平陽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南麂列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雁盪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三個省市級旅遊區。
平陽旅遊又一亮點是「紅色旅遊」。 平陽縣是老革命根據地,山門、鳳卧一帶素有「浙江延安」之稱。現存革命遺跡眾多,形成了以紅軍革命史跡、閩浙邊根據地史跡、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跡、烈士紀念史跡和粟裕大將骨灰敬撒處等五大板塊為主的革命聖跡景觀群。今年2月6日,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個部委正式發文,將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列入國家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今後2-3年,平陽縣計劃投入紅色旅遊資金1.1億元,打造一批具有強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精品項目。首游日推出的首游線路共有兩條:山門至鳳卧的線路;山門至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的線路。當前全國上下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平陽這塊革命聖地將迎來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
8、蒼南縣:
蒼南縣位於浙江省的最南端,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1981年6月從平陽析出獨立建縣,因地處玉蒼山之南,取縣名為蒼南。總人口122.4萬。
蒼南縣是浙江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也是浙江省的海洋大縣。
蒼南平原佔三分之一,山區、半山區佔三分之二。其中平原地區河道密布,古樹、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蒼南是農林牧漁的綜合產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名特優稀產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對蝦、石斑魚等,許多產品遠銷海外。「世界礬都」礬山明礬儲藏量佔全世界的60%。
蒼南縣旅遊條件優越,金色沙灘,彩色島礁,山巔石海,古老村寨,構成了蒼南獨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景觀。「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210.5平方公里,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等五個景區和碇步、蒲壯所城兩個獨立景點組成,其中漁寮、炎亭、玉蒼山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另有石聚堂、鯨頭、燕窠硐三個縣級風景區,構成以靈溪鎮和龍港鎮為依託的風景旅遊體系,可開展山水游、人文游和商務游。
9、洞頭縣:
洞頭位於浙南沿海、甌江口外東南方向,是全國14個海島縣(區)之一,由103個島嶼和259個礁組成,被譽為「百島之縣」、「東海明珠」。全縣總面積89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100.3平方公里,現轄3個鎮、3個鄉,總人口12.45萬。
2002年,洞頭完成「五島相連」。2006年,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的靈(昆)霓(嶼)海堤建成正式通車,海島變半島,洞頭區位優勢更加明顯。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42億元,同比增長17.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112元(摺合2776美元),增長16.5%。
洞頭漁業資源豐富。洞頭漁場是浙江第二大漁場,常年洄遊的魚、蝦、蟹類達300多種,擁有全國最大的羊棲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是「中國羊棲菜之鄉」。
洞頭自然風光優美。洞頭具有「石奇、灘佳、礁美、洞幽」的特色,共有7大景區400多個景點,是全省唯一以縣域命名的風景旅遊名勝區,與雁盪山、楠溪江相得益彰,構成了溫州「山—江—海」旅遊金三角。此外,洞頭曾因電影《海霞》和「先鋒女子民兵連」揚名華夏,海霞軍事主題公園是全國第一座海防軍事主題公園。
10、文成縣:
文成位於溫州西南部,以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字伯溫)的謚號為縣名。縣域面積1292平方公里,人口37萬。
這是一處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0.24%,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有35種,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年平均氣溫15.2℃,舒適期長,地面水環境符合國家一類標准,空氣質量優於國家一級標准,號稱「天下第一氧吧」。百丈漈·飛雲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的奇山異水猶如顆顆明珠,熠熠生輝。百丈漈瀑布,高207米,稱「天下第一瀑」;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壺穴奇觀」,為「華夏一絕」;飽經滄桑的國家文保單位劉基廟(墓)、古老浪漫的紅楓古道馳名遐邇 。
這是一方人傑地靈的天下福地。先賢劉基,學為帝師,才稱王佐,譽為「五百年名世,三不朽偉人」。劉基文化,名揚世界;新聞泰斗趙超構,當代文豪,縱橫文壇。這里的崇山峻嶺,曾留下過劉英、粟裕和紅軍挺進師浴血奮戰的足跡;這里獨特的畲族風情、民間藝術及鄉土史跡競放異彩,令人陶醉。這里還是著名的僑鄉,10萬華僑旅居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
11、泰順縣:
泰順位於浙江最南端,與福建交界。系「全國生態示範區」、「中國古廊橋之鄉」和「中國茶葉之鄉」。全縣總面積1761.5平方公里,人口35萬。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縣,縣名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之意。
這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這里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境內群巒起伏,澗谷縱橫,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79座,其中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浙南第一高峰;大小溪流百餘條,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40萬千瓦;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40餘種,其中龜湖葉蠟石礦被稱為「世界蠟都」。
泰順擁有號稱「生物種源基庫」、「綠色生態博物館」的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享有「神水寶地」、「天下第一氡」盛譽的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以及與周邊環境之和諧,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座座廊橋如瑰寶般鑲嵌在群山之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同時也迎來了泰順廊橋特色旅遊的熱潮。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
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鰲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沿海平原是溫州主要產糧區,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60餘種,西部山區有大量的林產品資源。溫州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漁場,海水魚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鱸魚等370多種,還有近百萬畝的淺海灘塗,養殖著蟶、蚶、蠣、蝦、蟹等海洋生物。
溫州地質原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金屬礦有鋅、銅、鋁等30餘種。非金屬礦有花崗岩、陶土、葉臘石、明礬石等。明礬石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80%,蒼溫州雁盪山南礬山鎮有"世界礬都"之稱。正在勘探開發之中的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東海油田的開發,必將使溫州經濟騰飛增添新優勢。
風景名勝溫州山川秀美,風光綺麗。
溫州山水甲東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擁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盪山,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湖美瀑絕的飛雲湖——百丈漈3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名列「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的南麂列島,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岩嶺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7個省級風景區,8個市級風景區。旅遊景區面積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4。
溫州的山脈有洞宮山、括蒼山、雁盪山等山脈,層巒疊嶂,青翠欲滴。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南麂列島,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神韻,深邃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嘆天工造物之美。溫州雁盪山是入選國家第一批66個AAAAA級旅遊景區。溫州河流眾多,主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這些溪流由西向東注入東海。其中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於浙江龍泉市的鳳陽山,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苑如玉帶上的翡翠,給美麗的溫州城增添了許多姿色。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
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稱為白鹿城或鹿城。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材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佑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爛: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㈣ 溫州南站到溫州南塘文化旅遊區(印象南塘)怎麼走
票價¥2最佳91路
1小時15分鍾|15.2公里|步行1.0公里
溫州南塘文化旅遊區(印象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