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文化旅遊帶動發展

文化旅遊帶動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01 23:16:56

㈠ 中國歷史文化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旅遊資源,其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有助於吸引遊客。

㈡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2)文化旅遊帶動發展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㈢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文化旅遊帶動發展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㈣ 文化旅遊的發展動力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文化旅遊策劃原則有哪些
對於文化旅遊策劃項目,旅遊策劃專家吳月湖博士認為:「文化旅遊策劃的原則主要有六個方面,分別是持續原則、精品原則、市場原則、特色原則、網路原則和滾動原則。生態優先、保護第一,旅遊區的開發建設必須建立在對區內自然和人文資源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做到嚴格保護、合理開發、科學經營、永續利用;在生態質量與其他方面發生沖突時,包括與景觀質量發生沖突時,以生態質量優先;整體優化、容量控制:對區域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進行全面規劃,接待容量不超過生態承載力。
對於旅遊規劃項目的建設一定要有精品意識,主動營造旅遊精品,做到「精心規劃、精心策劃、精心設計、精心建設、精心服務、精心管理」六個「精」,向高品位要效益,向高質量要市場,向品牌要競爭力,達到一流水平,重要的景觀既要求第一,又要求唯一。以區域的相應吸引力研究市場范圍與層次,以市場導向為基礎規劃建設項目。貫穿以人為本的精神,使旅遊區無論從硬質景觀環境,還是軟性動態項目,都著意於情景性、歸屬感、親和力的營造,使遊客在體驗觀覽的同時,享受到高品質的游歷體驗。
特色是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所在,要從「中國三皇五帝游」、全省旅遊大系統的全局出發,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體現區域互補、項目互補、功能互補、產業聯動的戰略思想。旅遊景點的開發不能單獨考慮,要與 周邊的景區景點配套,積極參與省內外旅遊協作體,形成優勢互補的旅遊網路系統。一次規劃,分步建設,動態調整,逐步到位。邊開發,邊運營,根據資金和市場的狀況,分期逐步實施。旅遊區的硬體與軟體相匹配,行、游、住、食、購、娛與安全、衛生設施,旅遊資源開發與客源市場開發,旅遊設施建設與旅遊人才培養等均需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留有充裕的建設空地,以備將來發展需要。
文化旅遊如何產業化?
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它可以凸顯一個城市、景區和度假區的個性,提升其品位和內涵,豐富遊客體驗,促進遊客消費。但是,知易行難。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文化旅遊?很多地方還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
一、文化旅遊開發的基本路徑
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要分門別類,以圖片、錄音、錄影、書籍、雜志等多種形式對於各種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進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資源庫。
其次,必須對文化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進行評估。文化資源不等於旅遊資源。中國是文化大國,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員往往引以為自豪,號稱自己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們有的是遺跡(如古田會議會址),有的是遺址(如赤壁之戰),有的是傳說(如「黃粱美夢」),有的是風情(如開漁、民歌),往往具有「小、散、虛」的弱點。
哪些文化資源可以做旅遊,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遊吸引力為標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重點素材是:
1.地方建築,民居、橋梁、城池、寺廟等,展現地方民居的風格、材料特點,讓遊客體驗其功能;
2.地方曲藝,如山歌、地方劇。對於外地的旅遊者,由於存在語言差異,宜以技術手段加上內容解說以能理解和欣賞。
3.地方飲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應盡量向遊客展現其魅力。
4.民俗節慶,例如元宵舉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燒龍燈,還有客家山歌節、擂茶文化節、客家藝術節等。
5.歷史淵源,重大歷史事件(如戰爭戰役)、名人事跡。
6.民間工藝,如刺綉、年畫、剪紙等等。工藝品的用材,宜盡量使用當地的獨特材料,例如韓國濟州島用火山灰石頭雕刻的民間宗教人像。
第三,選擇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文化旅遊的開發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種:
1.博物館,這是最傳統的一種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一些專題博物館(如雷州石狗博物館、濰坊風箏博物館)。
2.主題園、風情村(鎮)和街區,如鳳凰、周庄、陽朔西街(從開發手段上屬於「原生自然式」)、西安大唐芙蓉園和不夜城(「復古再現式」)、台灣九族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文化村(「集錦薈萃式」)、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原地濃縮式」)。
3.表演,如麗江《納西古樂》、鄭州《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各地《印象》系列。
4.嫁接,主題化——主題酒店、主題餐廳、主題度假村,如蘇州網師園的「古典夜園」、北京「傣家村」餐廳、台灣的大唐溫泉物語(唐文化)、廣東河源的御臨門溫泉度假村(巴厘島民俗文化)、北海的海景桃源酒店(木雕文化)。
5.節慶,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本意並非為了發展旅遊業,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
一些地方的文化載體分布比較分散,如典型民居、展覽館、表演場地、名牌小吃餐館等各在一處,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短期內不能集中到一個旅遊景點內,只能採取「串點連線式」開發方式,組合包裝為一個精品線路產品,供遊客整體購買。在形式上它與「北京一日游」、「廣州一日游」是一類的,只不過後者內容不一定是文化旅遊。它對於散客主要通過旅行社和散客接待中心組織,需要更大的宣傳力度。
第四,巧妙營銷、強力營銷。要有文化營銷意識,例如製造媒體熱點事件,努力爭取國家和世界有關榮譽,爭取進入課本教材,爭取列入影視場景。寶雞法門寺通過佛指舍利巡展港澳台大型活動以及中央電視台系列片的演播成功地擴大了影響力。對於經費有限的文化旅遊景區,低成本的網路手段要積極運用。德慶龍母廟採用了簡訊營銷策略,對於宗教文化旅遊景點是一個創新。要細分市場,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二、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四大原則
1.存真:尊重歷史,不戲說,可以再現,但是不一定全盤恢復。例如柏林牆,保留一段即可。要修舊如舊,盡量用傳統材料和工藝。
2.做深:挖掘其內涵,豐富其內容。文化旅遊要像講課一樣讓遊客通過游覽完全了解那段歷史——前因後果、大小人物、喜怒哀樂,要注意用細節打動遊客。
3.活化:不但要把虛的文化做「實」,讓遊客能夠直接看到,而且要做「活」。不能夠簡單地放幾個雕塑、擺幾個玻璃櫃子和凳子椅子。中國的博物館之所以不受遊客歡迎,原因主要就是沒有活化文化,要通過演出、互動、聲音、影像等讓人感受文化。
4.延展:要把文化旅遊資源以多樣化的形式開發利用,不能搞純粹的「門票經濟」,不能局限在靜態觀光層面,要積極發展文化旅遊商品、參與性娛樂。
三、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四大手法
從國際國內的發展實踐看,文化旅遊產品應當有一定的規模,盡量集中布局,「小弱散差」的狀態是難以吸引遊客的。在區位市場有潛力的情況下,要創造條件,做出規模。如何「借題發揮」、做大做強?可以採用四大手法:
1.歸「類」:從點做到類,抽象化。如胡雪岩的題材,他屬於徽商,可以做徽商的文章;黃埔軍校,可以做出世界軍事的文章,結合介紹世界著名軍校。
2.擴「面」:從點做到面,如廣西壯族一些地方的銅鼓文化,可以做出全國或者世界鼓文化的文章。
3.延「線」:把點拉長出它的發展歷史鏈,如寧波東錢湖的宰相石碑遺存做出南宋石刻公園,介紹中國石刻發展歷史。一個古海港,可以做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風情、航海貿易發展史的文章。
4.拓「鏈」:形成產業鏈,如梁祝故里,可以利用其民間故事,做出婚慶文化產業,做出愛情文化產業園區。
如果按照這四大原則、四大手法,完全可以化資源為產品,化無形為有形,化虛為實,化小為大,打開市場。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發展文化旅遊不必拘泥於本地文化,關鍵是在於客源市場定位。企業投資旅遊項目,應當以市場需求、投入產出為判斷准則。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政府要引導投資商提高文化水平和市場經營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投資商懂文化不懂經營,搞成博物館自己孤芳自賞;或者就有經營意識不懂文化,沒有做出精品。做旅遊必須懂旅遊,懂旅遊必須多旅遊。

㈤ 發展旅遊業對文化建設有哪些好處

旅遊業屬於文化產業的一項內容,旅遊業的發展是以文化為基礎的,一是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民風民俗、文化傳承都會得到傳播、發展、繁榮,對當地文化有促進作用。二的遊客來自五湖四海,到旅遊目的地,帶來文化的撞擊和不同文化,使當地文化吸納豐富,多一些包容和營養,有利於繁榮發展。三是旅遊和文化是互相促進的左右,旅遊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蒼白的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只有注入文化的旅遊才能更發展。

㈥ 文化旅遊項目該如何發展

仲量聯行與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結合城市旅遊指標數據及宏觀旅遊經濟數據,從文旅開發程度和文化生活需求兩大維度,研判不同能級城市文化旅遊項目發展的實施路徑,從而審視中國文化旅遊項目發展的城市格局。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搜一下仲量聯行的《新文旅時代:消費升級與去地產化趨勢下的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報告看看

㈦ 如何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文化旅遊產業首先要挖掘出當地特有的歷史、自然、人文、文化、風俗、老街、古建當特色。利用挖掘出的素材加以包裝和渲染,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宣傳,也可與一些旅行社合作(或要求)推廣。當然一定要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規劃好路線。更重要的是要講解處內涵和特點,抓住遊人的興趣。

㈧ 文化對旅遊發展的重要意義

本文擬就宗教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與旅遊觀光。旅遊觀光是旅遊者旅遊的核心內容,因此,旅遊景點在旅遊業中顯得尤為重要,而

㈨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摘 要] 產業可持續是旅遊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發展觀的指導下,文化在旅遊產 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從而構築旅遊產業發展 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旅遊文化;可持續旅遊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遊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遊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從而構築旅遊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旅遊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遊活動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也正說明文化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遊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於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遊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於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遊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遊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並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遊產業理解文化,旅遊文化不是旅遊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遊這類文化表徵比較明顯的旅遊形式,而是要將旅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以利於其可持續發展。旅遊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遊的文化內涵,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二、文化在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文化引領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遊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是旅遊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遊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遊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遊者,才能帶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遊經濟競爭的核心。旅遊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於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於滿足。由於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遊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遊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遊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隻無形的手支配著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遊經濟基業長青。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3.文化是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於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遊發展的經驗顯示,旅遊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於多元文化含量的旅遊產品和特色旅遊服務,旅遊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遊文化因素越多,旅遊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發展成為國內旅遊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遊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後,文化成為將旅遊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遊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遊客對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調查中,五種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就佔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遊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於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遊產品,形成優質品牌。,文化旅遊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旅遊活動內容,可以滿足遊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遊大國成為旅遊強國。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5.旅遊與文化相互作用。旅遊者通過旅行活動,了解到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遊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於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遊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遊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於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遊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遊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遊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遊發展觀念。我國旅遊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遊養旅遊」、「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遊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於旅遊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遊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和旅遊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模式,並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遊目的地,旅遊投資經營者、遊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並達到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並由此全面發揮旅遊產業功能。
3.構建旅遊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遊環境。隨著我國旅遊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遊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遊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遊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遊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遊行業形象,是旅遊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依法治旅完善旅遊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遊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遊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遊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組織,進而通過旅遊產品加以體現,並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遊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並經由旅遊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於對旅遊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後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遊吸引力。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5.重視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做好前瞻性。我國旅遊產業起步較晚,旅遊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遊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於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很短,旅遊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麼直接和易於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後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旅遊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並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遊客帶來的文化示範對旅遊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遊產業發展基礎。旅遊產業鏈較長,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遊專業是置於經濟學范疇內的,旅遊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遊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遊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遊服務都是基於文化基礎上的,但旅遊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遊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遊者感悟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旅遊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遊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遊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遊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遊文化品位。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旅遊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遊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遊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遊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
[1]謝春山.旅遊文化——中國旅遊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