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願同行旅遊文化
㈠ 32怎麼才能做到和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和光同塵
1.自念佛,勸人念佛行佛事。
2.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㈡ 32怎麼才能做到和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和光同塵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換句話說,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一個人沒有心?你既然有心,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說本來成佛?是心是佛。
宗門的話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明心就見性。見性,心性就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為什麼心跟性都是佛,何必說兩個字?兩個字當然有兩個說法。通常講,性是心的本體,心是性的作用。換句話說,我們心,心有體、有用,從體上就叫它做性,從作用上就叫它做心。有的時候這個體用,用一個字說,說心也可以,說性也可以;兩個字合在一起,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用。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既然我們本來是佛,那現在不是佛,為什麼不是佛?我們把心性迷失了。這個經上講失掉了,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決定不可能真的失掉。縱然你變餓鬼、變畜生、墮阿鼻地獄,你的心性還沒有失掉,還在,迷了;自己有真心、有本性,而不能覺之,不能夠覺察,是這么一回事情。迷了以後,我們就不叫做心,也不叫做性,那叫做什麼?在佛法裡面叫做識,叫做情,情識。情識就是心性。心性迷了,換一個名詞叫它做情識;覺悟了叫它做心性。
心性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它?佛告訴我們,心性之體是空寂的,它不是一個物質,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心性變出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十法界依正庄嚴,唯心所現」,這是我們真心所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境界,為什麼這么復雜,有這么多的變化?那個變化是識變的,迷了才有這么多變化。十法界裡面,從上面說,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愈淺,都是迷失了心性。如果不迷,不迷他就是佛,他就不是凡夫了。十法界裡面也叫凡夫,佛經裡面稱為外凡;六道里頭是內,六道裡面凡夫,通常稱凡夫,也不加內;但是六道以外,十法界這四聖法界,我們稱為外凡,還是凡夫,沒見性、沒恢復本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凈宗成佛、修行,這一生成佛的理論依據就在此地,因為我們本來是佛。
現在我們迷了,如何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佛。所以凈宗的修學方法妙絕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以這一個法門最究竟、最圓滿、最奇特、最直接、最穩當、也最快速。這個方法是什麼?是心作佛。怎麼作?念佛就是作佛。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教給我們「憶佛、念佛」。口裡面念佛,心裏面想佛,你就是在作佛。想佛怎麼個想法?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庄嚴,想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當中的修行,想佛在果地上的成就,想佛度化一切眾生,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常常想這個好,你的心就是作佛。
節錄自凈空法師講解無量壽經(共188集)連載23
㈢ 唱同願同行的有哪14位明星
陳少琪作詞、黎允文作曲,李再唐監制,劉德華、關淑怡、岳薇、胡渭康、梁俊軒、張明敏、張繼聰、陳曉東、鄧建明、陳僖儀、洪傑(傑)
㈣ 史居土宣講《無量壽經》怎麼才能做和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跟阿彌陀佛和光同塵?
原講主真的是這么表述的?
如果是這么表述的,我都不用去了解他講論的前後文了,直接扭頭轉身走開,不需要在上面浪費時間了
㈤ 一個人好煩,想出去散散心又不知道去哪,想找個人一起旅遊,有誰願意同行
我也比較煩啊,我也想出去旅遊散散心,現在夏天我特別想去有大海的地方,可以到這個城市旅遊就在這個城市上班,走走停停很好的!
㈥ 周末有獨自旅行的女人可以一起同行的嗎
周末獨自旅行的人很多 其中女人也有 但是一定要注意 不要單身的女人自己出去 最好是找到一個可靠的朋友 或者親屬陪同 這樣比較好
㈦ 我想去旅行,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很想實現可以周遊各地的夢想,有願意同行的夥伴嗎真誠以待
你在北京嗎?歡迎交流。從個人的經歷看,旅行的目的地很多,從分類的角度回看基本可以答從人文、自然地理、娛樂購物等方面劃分。可以從易到難,隨著閱歷的增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目標會逐漸提高,境界會逐漸變化。林語堂說一個好的旅行者必是一個流浪者,雖然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但那種內心激盪的情懷還是溢於言表的。在這個世界裡,除了自然,可能沒有什麼更能解釋「真實」這個詞了。無論是天工造化還是文化的內涵,給人心靈深處的觸動都是那樣的無法釋懷。自然的偉大,人的渺小,那種感動得可以頂禮膜拜的精神滿足是我們永遠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