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發展歷程

旅遊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 2020-11-30 21:32:33

旅遊發展歷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

發展旅遊在近現代才產生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現代社會這幾個總代說今天社會跟現代社會才興起八古代的社會一般就是向什麼列國呀,等等,那也不算旅遊呀,他的求學我也不知道你要表達什麼意思?我就這樣回答了吧。

⑵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新中國建設以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起始時間為新中國建國至改革開放前。當時主要是對那些來華的外賓所展開的。中國旅行和游覽事業管理局與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步入正軌和全面振興的發展時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遊為主的發展階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遊和哪裡有並行發展的階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全面發展的階段。

(2)旅遊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借、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

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行游覽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級的社會消費形式,往往是把物質生活消費和文化生活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⑶ 1、請簡述我國城市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並列出不同時期典型旅遊城市及其特點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位於長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凌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城市,距今約5500年。考古專家認為,凌家灘在遠古時期是一座繁華的城市,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初步形成規模,並具備了初級的城市規劃水平。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黃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據傳夏的第一個統治者禹,在嵩山之陽修築城池,建立了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作為都城。夏王朝實施的分封制,使封侯逐漸具備了影響管理分封地域的能力,紛紛築牆圍城,由此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建立了很多作為統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建城高潮。
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史料記載當時已經有了100多座城市,分布范圍從黃河兩岸向南向北擴展。現在長江流域許多著名城市,如蘇州(吳)、成都(蜀)等,就是誕生在這一時期的。《史記》記載,當時的齊國國都臨淄商業發達,經濟繁榮,該城由大、小兩城相套構成。大城為不規則的方形,城圍約12公里;小城是宮殿區,位於大城的西南角,呈長方形,南北、東西長各約1.8公里和1.23公里。有7萬多戶居民,人口約在20萬人以上。
學術界一般把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過程劃分為5個時期,即: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元時期,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
(1)秦、漢時期秦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各行政中心都發展成規模不等的城市,建立起全國范圍內從上到下的統治中心——城市系統。秦始皇強化中央集權,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廣修道路,溝通各地陸路交通,這些措施對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秦朝鼎盛時期約有800到900個城市。首都咸陽的人口規模達80萬之眾,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城市的空間分布重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推進,拓展了沿運河、長江兩條城市的發展軸線。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漢族大量南遷與漢族政權南移,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梁武帝時(公元502~548年),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萬余戶,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總人口逾百萬,是我國都城發展史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特大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時期隋唐兩代是中國城市迅速發展的時期。隋統一中國後,開辟運河貫通南北,密切南北兩大區域的經濟聯系,為城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大運河沿岸,因南北航運而使一批運河沿岸城市興起,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在當時並稱為「四大都市」。
(4)五代、宋、元時期該時期城市規模有了進一步的擴大,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達40多座。中國目前的歷史名城大多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時期出現大的轉折。北宋以前城市「坊」、「市」分區,即住宅區和商業區嚴格區分。北宋時,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北宋都城汴梁(開封)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汴梁位於黃河與大運河的交匯點。
(5)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過渡的時期。明代全國共有大中城市100多個,小城鎮有2000多個。特別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大規模地建設了北京城。成為中外歷史上的經典的城建之作。明、清兩代出現一批專業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業為主的景德鎮,在明時人口已達10萬,清初已擴大到方圓10餘里。清代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所描繪的就是乾隆時期蘇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華盛況。

⑷ 地質旅遊的發展歷程

自從美國建立第一個熱泉國家保留地開始,以地質遺跡為目的地的旅遊逐漸為人們所喜愛。世界許多地方不斷地發掘和開發一些風景秀麗或壯觀的山地、岩洞等地質遺跡,滿足人們對奇觀異景的欣賞需求,推動了世界地質旅遊活動欣欣向榮的局面。總的來說,現代意義的地質旅遊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832~1972)

地質遺跡歷史久遠,已經存在了成千上萬年,人類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地質遺跡,並開始到這些地方進行游歷、探險等活動,但主要還是以欣賞自然美景、休閑身心為主要目的,人們並不關注景觀地的地質歷史事件及對現代環境的影響。景觀開發本身只注重對有重要欣賞價值的景觀進行開發和推介,解說系統對景觀的地質來源背景和知識比較匱乏。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觀的賞心悅目的旅遊經歷,並沒有從旅遊中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發展階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來,旅遊已經經歷一種從集中於高標准化的旅遊服務和無產品差異化的大眾旅遊Fordist模式轉換到集中於目的地保護的更謹慎、更小比例的旅遊形式。真正的地質旅遊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基於對那些景觀優美而且特殊的、經常受到大眾旅遊威脅的地方的認知,特別是世界遺產的設立和地質公園網路的建立,擴大了人們對奇特的自然地質現象的認知慾望,地質旅遊活動才真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的措施等。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加保護。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由21個委員國組成,負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設立了世界遺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加拿大的納漢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國的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衣索比亞的塞米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遺產在內的12個遺產地為第一批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04項,自然遺產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這些世界自然遺產地中大多數都含有地球演化歷史進程中遺留下的重要地質遺跡景觀,這些地質遺跡已成為人們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雖然自然遺產的評定標准中有兩條標準是強調遺產地必須是重要地質事件遺存和過程的範例,對地質遺產的保護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人類文化遺產和瀕危物種的數量巨大,最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在參加評估的專家隊伍中缺乏地學人才,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極廣的地質遺產就更難躋身其中了。

上述現象引起了地質學家的憂慮,成為推動地質遺產保護、建立地質公園活動的起因。l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1年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位地學家共同發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記憶權利國際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項目正式啟動,在發達國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因保護資金的問題,各國進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學部的組織下,開展了地質公園項目可行性研究,並向UNESCO總部呈交了最終報告,於2001年UNESCO執行局大會上作出「支持其成員國在具獨特地質特徵區域創建自然公園(地質公園)的特別動議」,至此,通過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產的活動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認同。2000年,歐洲和中國於同年分別建起了歐洲地質公園網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UNESCO地學部正式頒發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總部評選出第一批25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歐洲17個,中國8個。同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並成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中國北京。

地質公園提出與建立之後,地質旅遊在全世界開始真正受到重視和蓬勃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地質調查部門和當地社區逐漸發現地質旅遊帶來的益處,各地紛紛成立了地質旅遊聯合會或機構,並通過電視、報刊和網際網路宣傳地質旅遊,以支持向公眾傳遞可利用的地質信息,如義大利地質旅遊聯合會(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質旅遊網。目前,地質旅遊在歐洲已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旅遊活動,但在我國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並有著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地質旅遊活動發展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公園成為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重要載體

國際上許多著名的國家公園往往是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游覽勝地。如美國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峽谷兩岸為由各種顏色代表不同地質年代的岩層重疊而成的峭壁懸崖,蜿蜒曲折,絢麗非凡,是著名的地質旅遊勝地;號稱「琉森玻璃宮」、由古冰川侵蝕而成的石洞、石穴組成的瑞士冰川公園(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遺跡(包括阿爾卑斯山岩塊—冰蘑、棕櫚樹化石、大象、恐龍化石等)以及模擬當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時期人類生活模型而馳名歐洲。中國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也十分豐富,如號稱「天然化石博物館」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具有重大地史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意義的自貢大山鋪恐龍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豐富的峨眉山龍門洞三疊系沉積相地層剖面,以及以大型斷裂面、褶皺、構造岩等典型構造景觀為特色的灌縣—茂汶地區「地質十景」等,都是具有極大開發前景的地質旅遊勝地。

2.世界遺產地獨特的地質旅遊資源吸引了大量遊客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遺產項目現有911項,其中世界自然遺產為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世界自然遺產共有4項評價標准,其中,第Ⅷ項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發展階段的典型範例,包括生物演化過程、地形發展中主要地質演變過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徵;第Ⅶ項為具有絕妙的自然現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藝術價值的地區。這兩項標准均含有地質遺跡景觀要素在內,在世界自然遺產中,符合Ⅶ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124項,符合Ⅷ項標準的有78項,符合這兩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55項。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球演變和生物進化是基礎條件,生物多樣性是伴隨條件,景色秀麗是外觀條件(劉紅嬰和王健民,2004)。在當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180個世界自然遺產地中,有144項遺產地旅遊地質資源極為突出;在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中,有15項遺產地中旅遊地質資源特別突出。這些世界自然遺產中的地質遺跡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或構成了具有傑出自然美的地域,成為全球旅遊發展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有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美國最大的高山湖——黃石湖和被稱為世界奇觀的間歇噴泉;大峽谷國家公園有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峽谷,其水平層次結構展示了20億年來地球的地質學變遷;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為80個洞穴組成的喀斯特地形區;約塞米特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懸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磧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崗岩形態;猛獁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構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長廊;澳大利亞的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灘構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島與麥克康納群島(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亞南極唯一的活火山群島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見的早期島嶼生態系統,波奴魯魯國家公園(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獨特的圓錐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龍灣(HaLong Bay)有由1600個島嶼和小島構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壯觀海景;中國的黃山擁有奇特的花崗岩峰林結構和與之伴生的黃山奇松,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有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組成獨特的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有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中有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湄公河)和怒江(薩爾溫江)在區域內並行奔騰途經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壯觀景色等。由此可見,全球最為壯觀、最為獨特的峽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華、火山等地質旅遊資源幾乎都在世界自然遺產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地質旅遊研究是實現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遺產是經國際專家鑒定,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高品位的遺產,作為「具有廣域旅遊市場的國際級旅遊地」,世界遺產對遊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遊地所無法比擬的。人們通過高品位的「遺產旅遊」,不僅獲得高層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進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全方位接觸,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獲取信息,恢復體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狀態下投入學習、工作與生活。可以預見,「遺產旅遊」將是人類進入經濟發達時期的一種高質量的、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必須性的社會生活組成部分。遺產生態旅遊保護遺產地生態系統並尊重當地社區的完整,遺產科考旅遊推動新發現,遺產尋根旅遊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和增進親情等,「遺產旅遊」作為一種世界現象,是人類求取於外部世界和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偉,2001)。

3.形成了多層次地質公園網路體系

1999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了地質公園計劃,同時誕生了Geopark——「地質公園」這一新的名稱。2002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執行局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從2004年開始,該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其中中國24個,英國8個,義大利7個,德國5個,西班牙5個,日本4個,希臘4個,法國2個,葡萄牙2個,挪威2個,奧地利、伊朗、巴西、馬來西亞、捷克共和國、克羅埃西亞、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愛爾蘭、芬蘭、冰島、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各有1個。

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成立於2000年6月,由法國的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希臘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德國的埃菲爾山地質公園和西班牙馬埃斯特地質公園發起成立。目前,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由來自15個歐盟國家的37個地質公園組成,由此促進了歐洲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推動了歐洲地質旅遊熱潮。

1985年中國就有地質學家建議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和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但是啟動步伐比較緩慢,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著手推動這一事業發展,至此,各地對於建立地質公園開始積極響應。我國是世界上以政府名義首次正式命名設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並於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同年底又評出了第二批33處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9年授予44處國家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共授予182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4.各系列相關地質旅遊大會定期召開

從1997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地質學會通過舉辦各種會議進行學術和建設經驗交流,建立地質公園網路,促進地質遺產地的交流,積極推進了世界各國地質旅遊事業的發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舉辦「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起,至今,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已舉辦四屆;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成功舉辦,第二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10年4月在馬來西亞成功舉行;國際地質公園發展研討會每兩年在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輪流舉行,目前已舉辦三屆;自2001年在希臘萊斯沃斯舉辦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開始,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每年舉行一次;亞太地區第一屆地質公園網路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於2007年11月在馬來西亞浮羅交怡地質公園成功召開,第二屆亞太地區地質公園網路會議於2009年在中國山東泰山成功舉辦。這些會議探討了發展地質旅遊業的成功經驗、與其他國家和研究機構未來的合作以及地質公園網路今後如何發展壯大。

5.各地成立地質旅遊開發與管理組織

在管理和宣傳上,許多國家、地方政府、機構或社區成立專門的地質旅遊合作聯盟或組織,規范管理和推廣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旅遊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開始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歐洲於2000年成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積極參與地質公園創建與保護地質遺產的中國,於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2001年3月評出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由此逐步開展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評比和建設管理。這些組織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地質遺產,規范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支持環境教育、地球科學規律的科學研究及訓練與發展、環境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使當地居民認識地質遺產的價值,以便更好地積極參與地區文化的復興。

⑸ 寶中旅遊的發展歷程

【2014年11月】寶中旅遊集團入駐承德
【2010年06月】 湖南寶中、河南寶中組建中,寶中旅遊完成全國第10家子公司組建運營
【2010年02月】 寶中旅遊入駐遼寧、雲南、內蒙
【2009年12月】 寶中旅遊入駐山西、福建
【2009年11月】 寶中旅遊高調介入移民留學市場--不斷創新投資模式 跨行業跨領域擴張
【2009年10月】 深圳旅遊零售大鱷「寶中旅遊」殺入重慶市場--寶中旅遊·重慶金豪華國際旅行社
【2009年09月】 寶中旅遊收購新東方國旅51%股權寶中旅遊入川布局--寶中旅遊·四川新東方國際旅行社
【2009年09月】 結合公司發展戰略及「中旅」品牌混雜的市場狀況推出全新自有品牌--「寶中旅遊」【2009年08月】 承辦深圳市旅遊局全國百城旅遊宣傳周—暨「精彩與您共享,深圳和您同樂」宣傳活動 【2009年06月】 承辦寶安區旅遊局-寶中旅遊「精彩寶安—零距離.心感受」3000人首發團大型旅遊活動 【2008年09月】 寶中旅遊啟動非洲旅遊嘉年華活動
【2008年09月】 寶中旅遊啟動「鄰距離。鄰相約」社區旅遊文化
【2008年06月】深圳旅行社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唯一巡禮企業;唯一火炬傳遞企業
【2008年06月】 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熱身賽門票深圳獨家代理
【2008年05月】 深圳車博會暨華南自駕游及戶外用品博覽會承辦單位
【2008年04月】 第三/四屆深圳國際汽車博覽會暨華南自駕游及戶外用品博覽會唯一承辦單位
【2008年04月】 第三/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指定接待商
【2008年03月】 第三屆東部華僑城深圳大梅沙國際風箏節唯一指定旅行社
【2007年11月】 寶中旅遊半年完成80網點布局
【2007年10月】 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深圳大獎賽指定門票代理
【2007年09月】 第三屆東部華僑城深圳大梅沙國際風箏節唯一指定旅行社
【2007年08月】 深圳旅行社奧運會火炬唯一巡禮企業;唯一火炬傳遞企業
【2007年05月】 寶中旅遊江西包機 、湖南大型自駕游
【2007年05月】 寶中旅遊組建營業部40多家,分布全市各區
【2007年05月】 寶中旅遊全資酒店「萬悅國際酒店」成中澳籃球賽指定酒店
【2007年05月】 寶中旅遊全資企業「寶安萬悅國際大酒店」隆重試業
【2007年04月】 第一屆中國國際(深圳)科學生活博覽會指定接待商
【2007年04月】 寶中旅遊成為深圳報捷呼叫中心唯一商旅服務商
【2007年04月】 協辦全國第二屆九齡童乒乓球賽
【2007年04月】 寶中旅遊推出日韓游「一元大抽獎」
【2007年04月】 寶中旅遊萬人.萬家游郴州自駕車活動啟動
【2006年12月】 開創全國旅遊行業先河,制定宏偉戰略發展目標,組建深圳最大旅遊管理運營中心
【2003年08月】 寶旅導游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擁有各語種導游160多名。
【1998年10月】 深圳寶中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 。

⑹ 新中國旅行社的發展歷程

1954年4月15日,中國來旅行社北京分社自成立。
直到1979年,我國只有國旅(接待外國旅遊者)和中旅(接待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兩個旅行社系統。
1980年6月,中國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國、中、青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國務院對我國旅行社進行體制改革:一,打破壟斷;二,由行政或事業單位該為企業。
截至2002年底統計,全國有國際旅行社1358家,國內旅行社10257家,共計11615家。

⑺ 簡述旅遊的產生過程

旅遊的產生過程是:1、旅行源於遷徙活動,遷徙:為了生活或生存,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旅行:人們在空間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行進過程。
2、旅遊在旅行的發展中孕育和分離,商人開創了旅行的先河,經商旅行孕育著旅遊因子,商人獲得商業利潤,給人愉快感受。
3.「享樂旅行」的出現標志著旅遊的誕生,享樂旅行:出自消遣娛樂和享受人生價值的需要而進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動。
雖然旅遊古已有之,但絕非有了人類就有旅遊。旅遊是人類進化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伴隨著人類歷史的演變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旅遊的產生源於人類意識的發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經濟條件的成熟。

⑻ 中國旅遊業發展過程中有哪三大轉變

旅遊產業的發展,必須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旅遊轉變、由資源競爭向文化競爭轉變

⑼ 旅遊地產的發展歷程

貴族消費階段:旅遊地產的貴族消費階段最早源於19世紀以前的地中海區域,由於處於歷史文化的交匯點,經濟發展也具有優越性,出現了旅遊地產的雛形,因此,旅遊地產本身就源於貴族等社會高層的需求,並以法國南部和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最為盛行。
分時度假階段:分時度假所產生的旅遊地產主要源於旅遊業的度假旅遊分支,因此,在旅遊地產發展初期,只是旅遊度假的延伸。最初的分時度假是在度假勝地依據旅遊度假的季節時段,將其區域內的度假公寓分時段售賣產權,用於代替住賓館、酒店等,給遊客增加賓至如歸的自由快感的同時,獲取較高的利潤,後來隨著度假的周期性以及回頭率較高,度假公寓的出租相對具有固定性,即在每年的這一段時間,某所公寓只屬於特定人,並且住戶可以在該特定時段對其度假公寓的使用權進行出租。 萌芽階段:20世紀80-90年代,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尤其是改革開放較早的省市,房地產建設較多,供過於求,出現房屋空置,這為旅遊地產的產生提供了機遇。對於主要集中在旅遊城市、沿海地區和比較發達的大中型城市的空置房屋來說,最合理的也最為有效的利用方式便是將其作為旅遊物業,達到雙贏的目的。1994年前後,海南的三亞、廣東的珠海,提出要發展休閑度假,打造頂級旅遊勝地。發展階段:21世紀以來,房地產業和旅遊業分別稱為我國拉動內需的兩個熱點行業,發展勢頭十足,並且隨著城市房地產開發重心逐漸偏移,房地產市場進入新一輪整合過渡期,市場投資和消費模式逐漸轉變,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銷售市場都出現了萎縮的前兆。大量的傳統房地產資金開始開辟新的領域,其中就包括旅遊度假物業的開發。旅遊交換平台逐步形成,住宅消費開始由需求型向舒適型轉移,旅遊需求多元化,使旅遊地產業進入了新一輪發展時期。旅遊地產類型也從單一的酒店、主題公園轉向游樂設施、度假別墅、第二居所等多元化並存的發展態勢。快速發展階段:我國旅遊房地產呈快速發展之勢,僅涉足旅遊地產的公司就超過兩百家,並且無論是房地產界還是旅遊業界內都十分看好未來我國的旅遊房地產市場。其中以「高爾夫、山地、滑雪、沖浪、野外運動」為主題的休閑度假住宅、別墅、酒店近百家。從最早的深圳華僑城旅遊主題公園項目拉動地產開發到後來的海南「南海傳說」、三亞、博鰲等,旅遊房地產項目在全國層出不窮,取得了較大的市場反映。

⑽ 中國古代旅遊文化發展的過程

在中國古代,遊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之樂」被認為是讀書人應有的愛好,彰顯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義遠遠超出單純的旅行或娛樂。這一旅遊文化現象的形成及其價值的提升,是儒家與道家思想互補交融的結果。
道家崇尚「見素抱朴」(《道德經》)、「法天貴真」(《莊子·漁父》),「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山水景物代表自然與天工,與人為斧鑿的廟堂都市恰成鮮明對比,「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焉」(《莊子·知北游》)。東漢末年,道家思想的影響漸增,有人即指出旅遊之樂合乎老莊悟道之旨,仲長統《樂志論》曰:「躕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諷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彷彿。」迄魏晉南朝,玄學盛行,老莊之道上升為士大夫階層的流行信仰,山水游覽隨之風靡。其時士人習慣將觀賞自然風光與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聯系起來,如陶淵明的名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等。由於視山水為自然之道的體現,也就視玄理與山水如同一物,戴安道《閑游贊》內有一段經典的論述:「昔神人在上,輔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籠樊服養;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樹之於廣漢,棲之於江湖,載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風,使夫淳樸之心,靜一之性,鹹得就山澤,樂閑曠,自此而箕嶺之下,始有閑游之人焉。……彼閑游者,奚往而不適,奚待而不足?故蔭映岩流之際,偃息琴書之側,寄心松竹,取樂魚鳥,則淡泊之願於是畢矣。」在當時的文人創作中,山水與玄理的結合很常見,兩者相互滲透,使山水景物升華為士大夫可以恣意遨遊的一方自在、自得的天地,旅遊活動從而獲得了返璞歸真、追求逍遙自得的象徵意義。
山林既然在樊籠之外,於是變成隱逸的代名詞。這樣,便摻雜了入世和出世(處與出)的矛盾。在儒家傳統中,原本存在仕與隱的對立,所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孔子對隱士們的評價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由此可見,隱逸包含著強烈的不滿和反抗現實的意味。但玄學家們努力調和「名教」與「自然」(即儒家與道家)的關系,提出朝隱說:「夫隱之為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隱初在我,不在於物。」(《晉書·鄧粲傳》)有人甚至斷言:「大隱隱朝市,小隱隱陵藪。」(王康琚《反招隱詩》)著意於林泉之下、脫略形骸的隱者不過是格局狹窄的「小隱」,而恣意所適、安閑朝市的才算「大隱」。在入世與出世的關繫上,儒家與道家從矛盾一變而為互補交融,郭象詮釋《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時強調:「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盡管在亂世與衰世,隱居山林仍然具有不合作乃至抗爭的意蘊,但魚與熊掌兼得的邏輯從此占據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時縱情山水獲取精神上的滿足,入世而又出世。山水之樂不再是消極避世的選擇,而是與功名富貴並行不悖的另一種精神追求。游風興盛之下,還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柏拉圖式精神旅遊——「臥遊」。始於晉宋間的名人宗炳,其人「好山水,愛遠游」,晚年時將一生游歷過的山水風光「圖之於室」,「澄懷觀道卧以游之」。這一紙上行游的精神娛樂變成著名典故,為後世眾多士大夫所效仿。
唐宋時期,朝隱說進一步發展為吏隱說,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回歸自然的旅遊之樂是吏隱者的精神寄託,在文人作品中屢見不鮮,如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雲:「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隱者,舍此官何求焉?」宋王禹偁《游虎丘》雲:「我今方吏隱,心在雲水間。」白居易還提出中隱說,闡發官居閑職的生活風味,「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中隱》)。他歷數中隱的種種樂趣,首先就是旅遊之樂,「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游盪,城東有春園。」
經過儒道思想的互補交融,追求山水之樂的旅遊活動躋身主流文化,成為讀書人風雅清高的一個標志,以及文人創作的重要題材。山水畫論代表作《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著)生動闡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因此,士大夫階層中流行一種姿態,即不時表露對功名的蔑視和對仕宦的厭倦,希望掙脫名韁利鎖,脫去塵俗之氣,歸隱田野,留連於佳山秀水之間,過自由閑適的生活。即使王安石這樣的大政治家也會在登臨之際表白:「游者如可得,甘棄萬戶封。」(《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古代「士」的旅遊,與現代的大眾旅遊迥異。其在本質上是小眾化、精英化的,刻意與「眾人」保持距離,目的是暫離名利場上的激流險灘,躲避城市的喧囂嘈雜,從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遙的精神愉悅。
山水不僅是旅遊觀賞的對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園。它的意蘊雖以道家的自然為主,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觀。儒家有托物言志的傳統,《詩經》善用比興,籍物抒情。孔子周遊列國,歷覽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用自然景觀的特性比喻人格意義和社會屬性,藉以言志。隨著士大夫游覽山水之風的興盛,這一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如松柏、蓮花、「四君子」等,相繼成為士大夫品格的象徵。清康熙帝曾談到自然景物的比德意義:「至於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臨清流則貴廉潔,覽蔓草則賤貪穢,此亦古人因物而興,不可不知。」(《欽定熱河志》卷25《行宮一》)因此,游覽山水又稱「仁智之樂」,被認為是繼承了聖賢之心。歷代大儒往往酷愛旅遊,朱熹「每經行處,聞有佳山水,雖迂途數十里,必往游焉。攜樽酒,一古銀杯,大幾容半升,時引一杯,登覽竟日,未嘗厭倦」(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觀山水》)。明代王守仁常說自己「生平山水是課程」,偶爾還發點道家的感慨:「塵網苦羈縻,富貴真露草。不如騎白鹿,東游入蓬島。」(《登泰山五首》之四)
放意林泉、流連山水的旅遊文化,對中國古代的雅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派生出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山水詩、山水畫、盆景以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私家園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審美觀,即反對人工斧鑿的痕跡,追求樸拙自然之美,嚮往人與自然的和諧。
更為重要的是,「寄傲山水」的旅遊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時先生認為士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相對的『未定項』,所謂『未定項』即承認『士』有社會屬性但並非為社會屬性所完全決定而絕對不能超越者」。他主要從階級立場和社會功能立論,但「士」的超越性還體現在超脫世俗的追求上。誠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樂、出塵之想妝點風雅的門面,但又不宜簡單視之為虛偽做作,因為廟堂和山林的互補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勵士在心理上與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離。特別是當仕途疲倦或官場失意時,山水旅遊之樂永遠是士大夫的精神寄託。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也許中國史上沒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終是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它曾對中國文化傳統中無數真實的『士』發生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鞭策作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