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西部旅遊
⑴ 西部有哪些有待開發和保護的 旅遊資源
西部旅遊資源分布廣、數量多。西部各省(區、市)都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不僅陝西、廣西、雲南、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區以旅遊大省著稱,西部地區面積最小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也擁有大漠黃河、西夏文化、回族風情、六盤山區等十分珍貴的旅遊資源,黃河旅遊、沙漠旅遊等已經成為深受海內外旅遊者青睞的特色旅遊項目。青海的面積是寧夏的11倍,旅遊資源更加豐富,境內有文物名勝、森林溫泉、高原風光、江河源頭等,發展觀光旅遊、生態旅遊、避暑旅遊、探險旅遊,都有做不盡的文章。
西部旅遊資源不僅數量多,而且品位高、精品多。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西部地區已經出現一些精品旅遊項目,並成為在海內外旅遊市場上熱銷的賣點。如陝西的兵馬俑、黃陵、壺口瀑布,寧夏的沙湖、沙坡頭,甘肅的敦煌、拉卜愣寺,青海的塔爾寺、青海湖,新疆的天山天池、吐魯番、喀什,西藏的布達拉宮、日喀則、山南,雲南的昆明 「世博園」、石林、麗江、大理、西雙版納;貴州的黃果樹瀑布、安順龍宮,四川的九寨溝、黃龍、樂山大佛、三星堆,廣西的桂林山水、花山岩畫等。這些高品位的旅遊資源富存的地方,大多數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特色鮮明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也成了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
⑵ 西部的開發和旅遊怎樣
西北地區旅遊業現存的問題
1.1 基礎薄弱,增長慢、波動大 西北地區的旅遊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較差,旅遊業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從旅遊外匯收入全國排名看,除陝西名列第9外,新疆僅列第21位,寧夏、青海、甘肅則分列倒數前3位。而且甘肅、青海、新疆是全國僅有的3個旅遊外匯收入負增長的省區。
1.2 區位條件差、旅遊資源分布分散 西北地區地處內陸,區位條件不如我國東部和中部,旅遊交通費用大、路途時間長,致使大多遊客望而止步。多年來,除陝西外的四個省區均為國內旅遊的「冷線」。西北地區的旅遊資源雖然數量豐富,類型眾多,品味很高,獨特性強,但是由於其面積廣闊,資源豐度較低,在全國30個省市區中除陝西位居前列外,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的旅遊資源總豐度位於第17、22、29、30位。新疆、青海平均117萬平方千米才有1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過於分散,致使在開發利用上難以形成規模和產生「聚集效應」,導致旅遊的可進入性差,降低了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上的優勢。
1.3 旅遊資源開發程度低、旅遊設施和服務水平較差 由於西北地區經濟文化落後,資金匱乏,旅遊業起步較晚以及人們的商品經濟觀念淡薄等原因,在景區建設、旅遊產品開發、旅遊設施建設和服務水準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旅遊景區開發程度低,大多處於最低的觀光層次;旅遊產品數量少,品種少;景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造景觀文化品味低;旅遊設施數量不足,檔次不高。
1.4 旅遊宣傳差,沒有確定其在全國的旅遊形象 西北地區的旅遊資源大多具有原始、奇特、神秘、鮮明的特色,其中以風情、風光、宗教、皇陵及科考、探險、體育資源類型為主體。特別是大多自然旅遊景觀還處於原始狀態,環境潔凈、質量極高,人文旅遊景觀數量大、神秘深邃而大多又鮮為人知,新的旅遊形式豐富多樣,僅以』99生態環境游推出的項目來看,西北地區多達50餘項。由於旅遊宣傳差,大多旅遊者對西北地區的印象是荒涼、貧窮、神秘和遙遠。雖然各省區也進行了旅遊形象設計,但由於宣傳不夠,還沒有有效的改變在旅遊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時,由於缺少區域整體開發的規劃,各自為政,西北地區沒有在全國形成一個整體的形象,無法發揮其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
1.5 旅遊線路規劃不合理 西北地區地域遼闊,旅遊景觀分散,各省區旅遊線路沒有和大西北的旅遊線路設計接軌。大多遊客沒有相應的旅遊線路指導,自行設計的旅遊線路主要集中在西安、敦煌、烏魯木齊等地,沒有充分領略西北地區的旅遊資源魅力,造成遊客大量的旅遊費用和時間的浪費。
2 西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機遇
2.1 21世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前景 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發展迅速,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00年全國旅遊業總收入將達到3 600億元,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到140億美元,到2010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將達到1.3—1.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旅遊創匯將達380—430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0 000—10 500億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遊客源國。
2.2 國內旅遊發展的機遇 旅遊的進行有賴於三個方面發展:
①居民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
②休閑時間增多;
③旅遊的需求不斷增強。從世界范圍來看,旅遊是僅次於食品和住房的消費者優先選擇的第三大消費項目。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達400美元,國民將普遍產生旅遊動機。1985年以後,我國人均收入已漸漸超過這一數值,1998年人均gdp已達700多美元,城市人口人均gdp已達1 000美元以上。特別是我國現今節假日增多,國民的休閑時間增長,旅遊已成為國民的一種消費時尚,我國大眾旅遊已由起步期進入了成長期。東南沿海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客源市場不斷擴大,西北地區的旅遊發展大有潛力。
2.3 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機遇 隨著國家加大西部開發力度,中國政府積極鼓勵向這一地區的投資,中西部地區為吸引外資開發旅遊業已經出台了許多力度大、為期長、涉及面廣的優惠政策。目前西部各省區大多採取了政府主導的發展旅遊戰略,綜合環境在不斷改善,西北地區旅遊業也將呈現加速發展趨勢。2.4 未來旅遊趨勢下的發展機遇 21世紀將是一個市場化、技術化、生態化、消費化、個性化的時代。21世紀的旅遊消費將對旅遊產品的精品需求更加強烈,產品市場的競爭將更多地體現為民族性文化內涵的競爭。對於西北地區來說:
①下世紀我國旅遊觀光產品仍將最具國際競爭力。西北旅遊產品種類豐富,文物古跡、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等具有獨特性和豐富性,是西北地區旅遊產品長久的優勢之一;
②度假產品將取得一定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加,為大眾化度假產品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家庭度假、城郊度假、鄉間度假、周末度假、節日度假等度假產品將有廣闊市場,西北地區具有建立國家級、省級和國際度假市場上具有區域和民族特色的度假產品的優勢;
③專項產品和生態旅遊產品將迅速發展。據報道,在國慶節期間,探險、體育等新的旅遊形式已成為旅遊的新熱點。西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和獨特的發展專項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資源。大力倡導和促進專項旅遊和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既符合國際潮流,也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的國策,有利於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3 西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策略
3.1 西北旅遊資源的特徵及優勢
西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雄渾秀麗的自然景觀、高大奇絕的地形地貌、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色彩繽紛的民俗風情,使西北旅遊資源具有大容量、多樣性、獨特性、壟斷性的總體特徵,西北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獷感和原始感是其顯著特徵。而且,西北已建成一批世界級、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3.2 確定合理的旅遊「形象」 在當今激烈的旅遊市場競爭中,「形象」塑造已成為旅遊地佔領市場制高點的關鍵。有關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遊者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遊者產生旅遊願望。因此,確定合理的旅遊形象對西北地區的旅遊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西北各省區,在旅遊資源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有較強的互補性,為確定各省區的旅遊形象和確定大西北的旅遊總體形象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寧夏旅遊形象定位為:多姿多彩的塞外,而西安則定位為古都旅遊。大西北的旅遊總體形象需要很好的研究、定位。
3.3 規劃合理的旅遊線路
規劃合理的旅遊線路是發展西北地區旅遊業的重要基礎。處理好各省區內部旅遊線路和大西北旅遊線路、大尺度的旅遊線路和中小尺度的旅遊線路、境外遊客旅遊線路和國內遊客旅遊線路、團隊遊客旅遊線路和大量的散客旅遊線路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大西北來說,大尺度、長線的遊客市場,特別是國際遊客市場是其開拓的重點,在規劃旅遊線路中要特別注意針對這一部分的遊客需求。規劃的旅遊線路應對外公開,積極宣傳,使其變成旅遊業發展的積極因素。
3.4 確定合理的資源開發方向、加強旅遊精品的開發, 開拓新市場 確定重點旅遊開發區,在高起點,高立意、高水平的規劃基礎上,發揮國家和地方政府主導型的作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招商引資,逐步開發21世紀的旅遊拳頭產品;憑借旅遊資源優勢和後發優勢,成為21世紀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基地。西北地區由於景區比較分散,開展大規模的綜合性的旅遊項目優勢不明顯。但可以根據本地區旅遊資源個性突出、特色鮮明、異質文化氛圍濃郁的特點,組織開展一些規模適度的專項、專線、專題、參與性強的旅遊活動,並形成一些專利產品,增強旅遊市場的壟斷作用。西北的絲路民族風情、高山冰雪和沙漠科考探險、民俗文化節慶等均是潛力極大的旅遊開發市場。特別是現在興起的探險、體育、健身、生態旅遊和專項旅遊在西北地區是最適宜開發和潛力最大的旅遊項目。在旅遊市場開發方面,加強如日本等老的客源地的開發,同時積極開拓新的客源市場和旅遊形式:諸如新疆、寧夏、青海可以重點主攻中東市場和東南亞的穆斯林市場。
3.5 加強旅遊宣傳 加強旅遊宣傳,主要是積極促銷、改變促銷方法和技術手段、加強與主要客源地的旅遊組織的交往,重塑大西北在國內和國際遊客心目中的旅遊形象,以增強其在旅遊決策時的西北旅遊願望。應正確認識旅遊宣傳對旅遊地生命周期活動的影響,以具有特色的旅遊宣傳促使其長盛不衰。如我國的「絲綢之路」一直是日本遊客的主要選擇之一,但近年來漸入低谷。今年由於在日本進行了大量的「絲綢之路」的電視宣傳和文物巡迴展,大大增大了日本遊客對「絲綢之路」的興趣,據國際旅遊局預測,「絲綢之路」旅遊產品將在日本市場掀起高潮。
3.6 加強旅遊管理、積極進行區域內外的協作與聯合 加強行業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為旅遊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樹立「大市場、大產業、大旅遊」的觀念,積極主動加強與外界的協作和聯合,利用國家對西部傾斜的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商對旅遊基礎設施的開發,加強與國內旅遊發達省份的協作,形成與鄰近省區的旅遊活動的競爭、協作、分工。
3.7 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交通條件 西北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財力有限,應採用多種渠道吸納資金,加大引資力度,用好扶貧資金,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選擇條件成熟的城市開辟為國際和國內航空口岸,把西安、烏魯木齊等一批已經成長起來的交通樞紐城市發展成為國際航空樞紐,完善旅遊交通結構,使客源流向由單向運轉變為環路運行,降低遊客的旅遊成本,增強旅遊市場的競爭力。
4 西北旅遊資源的保護4.1 西北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1.1 旅遊資源保護意識薄弱
西北不少地方比較關注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對資源的保護。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開發」壓倒保護;
②十分缺乏環衛設施和垃圾處理站:
⑧公眾對風景名勝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談漠;
④管理者對風景名勝區在旅遊旺季缺乏相應的控制措施,致使遊客量嚴重超過生態負荷。
4.1.2 開發利用缺乏全局觀念西北各旅遊區在編制景區規劃時,由於受制於地域、行政等因素分割,急功近利思想作崇,使規劃缺乏有機的系統組配,各自為陣、追求自我服務,自我循環。
4.1.3 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不當旅遊資源開發粗放,優化不力,總全效益較差。由於一些地方政府對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認識不夠,致使開發出的產品功能單一,內涵欠缺,優化組合無力,致使發展無序,總體效益較差。
4.2 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保護旅遊資源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北旅遊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著掠奪式開發、粗放式開發等諸多問題,長期以往,西北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也會喪失貽盡,西北旅遊就會在西部大開發中敗下陣來。因此,必須加強對西北旅遊資源的保護。
開發與保護的問題,其實質是投入和產出的問題,也是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的問題。解決得好,西北旅遊不僅能夠在西北大開發中一試身手,更能在今後長時間里為西北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大顯神通。解決得不好則會使西北旅遊成為曇花一現,難以持久。有的觀點認為,必須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造成對自然環境等旅遊資源的破壞是難免的,是必須要付出代價的。這是一種短視行為,雖然只要有開發就不可避免會有破壞,但這種破壞一定要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並且應該在開發中不斷地進行補救和挽回。
為了將資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我們必須先探討一下目前世界經濟對待發展的全新觀念。當今世界對待發展已經從過去簡單的工業化,科技化演變成為了全新的「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從上一世紀70年代起,可持發續發展的思想從西方社會發萌,它起源於人類對於過去那種瘋狂的開挖、採掘、砍伐、不計後果的發展工業,搞現代化給人類自身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的反思,至今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如果環境再進一步地惡化,則必會嚴重地限制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首先由生態學家提出,後來又出現了從社會屬性,經濟屬性和科技屬性定義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它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和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就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它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增長;就生態環境的角度而言,它主張人類應與人自然和諧相處,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可持發續發展觀念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是為謀求新的發展模式而建立的新的發展觀。我們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用來指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旅遊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旅遊業的共識,更是當前我國、西北旅遊資源開發所必須走的路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和看待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4.2.1 必須用系統的觀念來看待旅遊可持續發展
人類生存的整個地球是一個大的有機的復雜系統,由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組成的。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強都會影響其它部分,影響發展進程。旅遊業是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與系統的其它部分既相互獨立,自成體系(子系統),又相互依存。推進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旅遊在地球這個大系統發展中的作用以及與相關子系統在功能上的是否匹配,任何超越客觀條件的超前發展和人為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滯後性做法,都會阻礙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4.2.2 必須用公平的觀念來看待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平等觀主張人與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強國與弱國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分配和公平發展,這是橫向的;二是代與代之間的公平,讓後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這是縱向的。
4.2.3 必須從資源觀的角度來看待旅遊可持續發展
對不同屬性的資源,採取不同的對策。對不可更新資源應提高使用效益,尋找替代性資源,盡可能推遲其枯竭的時間;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產的承載能力限度內。對旅遊業而言也就是要考慮旅遊環境容量的問題。針對旅遊資源的不同類別與屬性差別,協調資源開發、保護與人類旅遊需求的關系,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與保護好珍貴的旅遊資源,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並盡可能地延長其使用壽命,促進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4.2.4 必須以協調的觀念來看待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協調觀認為生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沒有協調發展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旅遊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應考慮旅遊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要兼顧生態環境對旅遊業發展規模、檔次的承載能力,同時對旅遊業自身的要素如旅遊資源的結構、等級、客源市場以及旅遊相關產業等基本情況進行分析綜合,保持適度發展規模,促進旅遊協調、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強調公平性(時間與空間)、系統性,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更是西北開發旅遊資源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准則。正是根據這一思想,我們才不能忽視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事業建設過程中的保護問題,也就是說要使旅遊業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保護旅遊資源。同時,這一思想也為我們解決開發和保護這對矛盾找到最好的方法。
⑶ 西部旅遊最經典的線路是什麼西部經典玩兒法有什麼
西部旅遊要去甘肅,敦煌?→瓜州?→嘉峪關?→張掖?→祁連,莫高窟、嘉峪關關門、雅丹地質公園等等,都是西部著名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點。其實最值得一提的是甘肅的旅遊資源種類真的很多。
⑷ 歐洲西部發展國際旅遊業的優勢
歐洲西部發展國際旅遊業的優勢
①旅遊資源豐富且類型多樣;
②經濟發 達,服務設施齊全,服務質量好;
③旅遊產品豐富多樣,便於遊客購物;
④交通運輸發達,便於遊客進出等。
⑸ 西部旅遊前景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走的是粗放經營的路子,靠的是外延廣度開發。今後,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和投資重點應由設施建設轉向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及促進旅遊結構的優化布局。應遵循立足東部,深入挖潛,逐步開發中西部的方針。具體建議是: 1、進行全國旅遊資源普查,制定綜合開發規劃。對全國旅遊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等方面進行普查,分析和綜合評價、分等、分級,為合理地開發提供准確可靠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旅遊業各部門和專家結合,制定國家和地區旅遊資源開發長期戰略規劃。同時,制止在風景區進行無計劃破壞性建設。 2、積極引導國內旅遊。安排和解決好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爭奪旅遊熱點地區和旅遊旺季的矛盾,以合理地開發各種類型旅遊資源。 3、加快區域旅遊開發,變長線 旅遊為長線與區域旅遊相結合的旅遊經營模式,盡快形成全國通暢的旅遊網路,以帶動區域經濟(尤其是有旅遊資源的落後地區)發展。 4、東部地區旅遊資源向深度開發,旅遊業向內涵效益型轉變,推出以觀光旅遊為基礎,具有娛樂性、參與性兼地方特色的專項旅遊和節日旅遊項目,提高遊客的回遊率,延長停留時間,增加購物比重,擴大旅遊收入。西部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交通和經濟開發同步,當前急需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建立或擴大航空口岸,推進旅遊資源開發的進程。 5、旅遊資源開發的根本條件在於人才的培養。因此,促進旅遊教育,重視旅遊高等教育,培訓多層次的旅遊人才,是提高我國旅遊資源開發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證。 6、建立旅遊資源開發基金,對旅遊資源加以保護,增強旅遊自身發展能力,不斷增加旅遊投入,擴大旅遊業的規模。 7、積極開展宗教旅遊。該項旅遊具有穩定的客源和大量宗教捐款。只要我們在政策、宣傳上給予照顧,發展前景樂觀。
希望採納
⑹ 西部旅遊好在哪裡
中國西部地區通常是指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重慶等省、市、自治區。
陝西:秦始皇兵馬俑,華山, 秦嶺太白峰,黃帝陵,秦始皇陵,驪山森林林公園,古漢台,飲馬池,大唐芙蓉園等。
甘肅:崆峒山,嘉峪關,五泉山, 興隆山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等。
青海:青海湖 塔爾寺 金銀灘草原 北山森林公園 孟達天池 格爾木昆侖旅遊區 三江源等。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區 葡萄溝 那拉提旅遊風景區 水磨購 紅山公園等。
內蒙古:響水灣 騰格里沙漠月亮湖旅遊區 賀南山南寺生態旅遊區 阿爾山海神聖泉旅遊渡假區。
寧夏:沙坡頭、沙湖、西夏影視城、西夏王陵、高廟、青銅峽108塔,蘇峪口、閱海公園,賀蘭山岩畫、六盤山。
西藏:布達拉宮 大昭寺 羅布林卡 哲蚌寺 色拉寺 八廓街,小昭寺,西藏博物館,娘熱溝,神山岡仁波欽、聖湖瑪旁雍錯、鬼湖拉昂錯、托林寺、科加寺、日土岩畫、古格王國遺址、扎達土林、班公湖鳥島、愣伽湖,巴松錯湖景區、林芝巨柏林、易貢茶場、巴結古柏保護區、娘蒲溝景區、神山色齊拉山、雅魯藏布江景區。
雲南:滇池、石林、翠湖公園、雲南民族村、金殿公園、西山森林公園、九鄉風景區、圓通山、大觀樓、筇竹寺、世界園藝博覽園,大理 中甸 騰沖 德宏 西雙版納,石林風景名勝區 雲南民族村 金殿名勝區 安寧溫泉 阿廬古洞 昆明曹溪寺
筇竹寺五百羅漢 九鄉風景區 曇華寺 圓通山 聶耳墓 雲 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金馬碧雞坊 多依河 魯布革三峽 觀音山 九龍瀑布群 東寺塔和西寺塔
小白龍森林公園 官渡金剛塔 海埂公園 鄭和公園 轎子山 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大理三塔 民族風情園 賓川雞足山 蝴蝶泉 麗江 長江第一灣景區
麗江古城 玉龍雪山 瀘沽湖 木府 玉峰寺 虎跳峽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 橄欖壩 歸化寺 白芒雪山 碧塔海 雲南第一峰-卡格博峰
白水台 老君山 騰沖火山群 騰沖熱海 和順鄉 騰沖火山地熱風景名勝區
檳榔江風光 大樹杜鵑王 景洪 曼飛龍佛塔 古茶王 景真八角亭
建水古城 燕子洞 普者黑 怒江大峽谷 蒼山洱海。
廣西:桂林,北海,南寧
貴州:黃果樹瀑,遵義,荔波小七孔,梵凈山,杉木河,龍宮,天星橋等。
重慶:羅漢寺,南湖,天井峽地縫,長壽湖,寶頂山,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溫泉風景區,白公館,釣魚城。
⑺ 請為推動西部旅遊寫一句廣告詞
想放鬆心情、遠離霧霾嗎?那就來感受一下騎到馬背上的滋味吧,放飛思緒,展開想像的空間,擁抱大自然的感覺真好!來吧!張開懷抱,來西部旅遊吧!
⑻ 我國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有何促進作用
首屆中國東、我國西部旅遊博覽會於2000年4月在西安進行。陝西省之所以能夠吸引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吉林、山西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家輕工局來共同主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國西部大開發號角的吹響,從而促成了新千年中國旅遊業的第一樁盛事。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我國西部旅遊已經顯現突出的後發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西部大開發促進我國西部旅遊大發展的話題空前熱了起來。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我國西部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還相當落後,但就旅遊來說,我國西部幅員遼闊、山川壯麗、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奇山異水、民俗風情都是極富潛力的旅遊資源。著名的區域經濟學者蕭金成在點評我國西部開發時就指出,我國西部地區應分步驟、分層次地開發,一個地方更應認清自己的「家底」,比如西安的優勢一是高科技,另一個就是旅遊。西安的旅遊在中國不說是獨一無二的,也和北京不相上下。不僅僅是旅遊,而是以旅遊為龍頭發展第三產業,潛力很大。國際知名度不亞於北京,甚至超過北京。」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思路為旅遊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報告中講道,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要集中力童抓好五方面工作:即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有自己特色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擴大對外開放,這一切均與旅遊業大發展的基礎與環境密切相關。我國西部的發展制約因素首先是基礎設施。因此「十五」期間我國西部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樞紐工程建設和發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數千億,國家計委宣布,將投人6億國債資金用於我國西部貧困地區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這些特大利好消息無疑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導向信號,必將引發我國西部旅遊的大開發、大整合,從而使我國西部旅遊的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為我國西部的整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可以說,伴隨著各項建設的快速推進,我國西部大開發也為旅遊搭起了一座巨大的舞台。我國西部各省對此反應迅捷,年輕的直轄市重慶宣布將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爭取和用好國債,組織專家和業務人員對擬實施的國債項目進一步細化,力求在2000年6月舉行的重慶三峽國際旅遊節將旅遊招商項目與國債項目結合,切實管好國債資金走向和進行國債資金使用的跟蹤監督檢査。甘肅則表示,甘肅的旅遊業不會坐等國家投人,而要全方位出擊,多渠道引資,如發行旅遊基本建設彩票。新璐將重點進行特色鮮明的新景點、新線路的基礎建設,2000年5月起將以烏魯木齊為龍頭,以絲綢之路為主幹,加快開發以喀納斯湖為重點的生態旅遊區、以吐魯番為重點的古文化遺址旅遊區等。寧夏介紹說,基礎設施不配套,是嚴重製約寧夏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瓶頸」,扶持資金將重點用於旅遊區的道路交通等基礎建設。景觀奇特、資源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我國西部地區寄予厚望的「搖錢樹」,但要使這棵樹苗壯成長,還需好好呵護,仔細培育。有專家指出,我國西部旅遊開發必須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突出資源特色,確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思路,要按照產業化要求,資源開發和市場促銷並舉,但要防止一窩蜂,盲目上馬,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命力源於市場沃土。在我國旅遊產品開發和市場促銷處於新的調整升級時期的今天,如何適應市場推出新產品,如何擴大合作發揮聯合優勢,如何開展促銷增加客源等等,已成為擺在業內人士面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