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旅遊發展
1. 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模仿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兆絕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族碼姿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2. 上半年我國國內旅遊發展如何
文化旅遊部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旅遊經濟主要數據報告稱,上半年,國民旅遊消費需求旺盛,全域旅遊聚焦美好生活,旅遊與文化、創意、科技的融合創新備受關注,品質提升與績效改善趨勢愈發顯現。國內旅遊增長穩定,入境旅遊市場穩中有降,出境旅遊市場平穩發展,國內旅遊人數28.2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4%;入出境旅遊總人數1.41億人次,同比增長6.9%。
數據顯示,上半年,國際旅遊收入61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其中:外國人在華花費354億美元,增長4.6%;香港同胞在內地花費142億美元,下降2.5%;澳門同胞在內地花費42億美元,增長4.2%;台灣同胞在大陸花費79億美元,增長4.2%。此外,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713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5.0%。
3. 《中國國內旅遊發展報告2019》中提到了國內旅遊發展的哪五個特點
中國國內旅遊發展報告2019中渠道國內旅遊發展與前景和規劃
4.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行業將向著智能化,定製化,跨界結合的方向發展
1,人工智慧向旅遊服務廣泛滲透
人工智慧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旅遊行業也開始研究在營銷與服務中應用AI技術再造流程、優化體驗。在目的地營銷、智慧化管理、客戶畫像、在線銷售、線下迎賓、遊客互動等多個領域,人工智慧都有廣泛應用的空間。同程旅遊已經率先開啟智能機器人在旅遊行業的運用,可以實現迎賓接待、微信購票、遊客互動等多項功能;技術大牛的去哪兒網的火車票搜索頁面,只需簡單一句話,10秒鍾即可出現車次;攜程還宣布有3個與簽證相關的技術與服務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旅遊服務的更多環節都將迎來AI的滲透。
2,定製旅遊向細分市場深耕
細分市場是定製旅遊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然要求,改變目前定製旅遊概念混亂、良莠不齊的狀況。但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種細分市場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培養相應的定製師等人力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入實操層面,並完成對中小學的滲透式市場啟蒙,2018年研學旅行必將迎來井噴。表徵之一就是北京從2018年起將初中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計入中考成績,預計更多城市將出台類似政策,研學旅行爆發勢頭不可阻擋。細分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熱點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劇
在大的格局上,旅遊與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有完美的結合點,特別地方政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小的方面,旅遊與個體的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從簡單的滿足觀光需求,到休閑放鬆、親子娛樂、家庭度假、蜜月婚紗、接受教育、培養興趣、滿足愛好、陶冶情操等,旅遊的功能得到極大擴展,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各種「旅遊+」還僅在初級階段,不管是大的格局,還是小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跨界融合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大市場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遊行業新趨勢的企業對於人才需求非常強烈,紛紛給出高薪搶人,比如,在線旅遊巨頭同程,大多數產品運營和技術類崗位給出的年薪都在30萬左右~
5. 中國旅遊業發展概況
一、旅遊的多樣化趨勢 旅遊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統治地位的觀光型旅遊將向多樣化發展,如休閑娛樂型、運動探 險型等。旅遊者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進入老齡 社會後針對老年人出遊增多進行的特色旅遊服務等。
二、旅遊空間擴展的趨勢 科技的進步,旅遊的空間活動范圍更加廣闊,不但可以輕易地進行環球旅行,而且可以向深 海、月球或更遠的宇宙太空發展,出現革命化的新的旅遊方式
四、旅遊大眾化趨勢 旅遊不再是高消費活動而是作為日常生活進入了千家萬戶。旅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遠距離的長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廣泛而龐大的人群交流和遷移,傳統 的地域觀念、民族觀念被進一步打破,旅遊的淡旺季不再明顯。
五、文化性是旅遊業發展的新亮點 就旅遊業的市場運作而言,第一個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這是最低層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競 爭方式;進一步是質量競爭;而最高層次則是文化的競爭。旅遊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 旅遊企業是生產文化、經營文化和銷售文化的企業,旅遊者進行旅遊,本質上也是購買文 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
六、形式與內容的多元化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旋律 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主要以游覽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為目標。但隨著經濟、文化和 教育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觀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遊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和體驗生活。人們旅遊需求的多層次發展勢必迫使旅遊業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均呈現 出多元化的特點。從形式上講,自助游等旅遊形式將越來越普遍;從內容上講,工業旅遊、 農業旅遊、會展旅遊等將會成為新的熱點。所謂工業旅遊,是指以工業企業的生產線、生產 工具、產品和廠區等為對象的專項參觀活動
6.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區域格局是什麼
區域旅遊業的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的發達程度有較強的正相關性,不管版是國內旅遊還是入境旅權游,我國旅遊業的區域格局呈明顯的東、中、西部梯度推移態勢。就旅遊經濟規模和效益來說,東部沿海特別是珠三角的廣東省,長三角的浙江省、江蘇省,環渤海的山東省明顯高於其他省份,年旅遊總收入均超過100億元,是我國旅遊經濟效益最好的地區。這些省區經濟較發達,區位條件較好,旅遊交通與賓館飯店等設施完善,因而在我國旅遊業中居主導與核心地位,是我國的旅遊大省。中部的北京、河南和四川、湖南、湖北也是我國國內旅遊收入較多的城市和省份,其效益與規模在全國居中間水平和過渡地位。旅遊經濟效益較低的省份大多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這些省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旅遊業配套條件較差,因而旅遊產業規模較小。但西部地區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旅遊產業發展空間較大。
7. 我國為什麼發展國內旅遊業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它已經和石油版業、汽車業並列為世界權三大產業。旅遊業一般分為國際旅遊業和國內旅遊業。國內旅遊業是為國內旅遊者服務的一系列相關的行業,它關繫到國內遊客、旅行方式、膳宿供應設施和其它各種事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遊業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但是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8. 為何說中國旅遊業跨區域發展趨勢明顯
七一」將至,暑假開啟,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成為不少學生和家長關注的出行熱點。我國旅遊業紅色、扶貧、生態「三位一體」跨區域發展的趨勢日益明朗。
在推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旅遊扶貧「三位一體」結合的同時,也要實現跨地域的旅遊融合。今年的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以京津冀、大別山、武夷山為例,強調了區域旅遊平衡的問題,提出破解旅遊景區與行政區域多出現覆蓋范圍不一致的現象。
目前以依託跨區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單元,培育一批跨區域特色旅遊功能區的工作,正取得積極進展。近日大別山腹地三縣的河南省商城縣、湖北省麻城市和安徽省金寨縣,發起成立大別山旅遊合作區,表示要按文化和旅遊部相關要求,共同探索發展旅遊新思路。作為革命老區,要把發揚光大紅色傳統、讓環境更加生態宜居,與推動商城、麻城、金寨三個深度貧困縣全面脫貧融合為一體,破解景點豐富分布零散、重復開發缺乏新意、各自為戰缺乏統籌等難題。以一脈相承的大別山革命精神、四季分明的生態優勢相結合,以旅遊帶動產業,以產業推動脫貧。被列入首批「中國森林氧吧」的黃柏山獅子峰旅遊區目前為跨區域合作提供了示範樣例。
來源:新華網
9. 2018年國內旅遊將達多少億人次
7月6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編寫並發布了《中國國內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清晰直觀地展現了2017年國內旅遊發展的總體情況、市場特徵、產業特徵、旅遊客流空間特徵、節假日市場特徵,並就2018年發展趨勢提出建議。據預測,2018年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55.01億人次, 同比增長10%; 國內旅遊收入達5.07萬億元, 同比增長11%。
其中,國內旅遊市場方面,休閑度假的比重提升是現實的市場主導特徵。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出遊以觀光游覽為目的者佔32.9%,以休閑度假為目的者佔25.0%。2017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22.1%和30.1%。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出遊以觀光游覽為目的者佔12.2%,以休閑度假為目的者佔6.0%。2017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21.8%和20.7%。據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旅遊消費約佔到全國的80%,其人均旅遊花費約1115.2元,主要集中在交通、餐飲、住宿及購物四個方面。某種程度上,城鎮居民的出遊特徵引領了中國居民的整體特徵。綜合判斷,觀光游覽的比重下降已經成為國民旅遊市場的中長期趨勢,休閑度假的比重提升則是現實的市場主導特徵。
10. 中國未來旅遊產業會怎麼發展
開啟「新」旅遊 智慧旅遊成為今年主流
今年中國旅遊日,全國多地推出了節日特惠,向遊客送出免票、半價票、優惠券等「大禮包」。「雲旅遊」「雲推介」「雲購物」等成為今年的新特點、新亮點。
智慧旅遊成為今年中國旅遊的主流。各地旅遊景區、景點重新開放以來,預約、錯峰、限流成為「標配」,智慧旅遊平台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線上購票、刷臉入園、自助導覽等智慧服務大范圍應用,在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遊客安全和旅遊秩序的同時,提升遊客的體驗度和滿意度。
可以預見的是,預約制、定製化將成為今後旅遊消費的新常態。對於旅遊目的地而言,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將不再是唯一要求,讓到訪的遊客在看美景的同時,安全游、安心游更加重要。旅遊目的地的安全、環境、服務品質將對遊客的旅遊決策起到關鍵性的影響,中國遊客新的旅遊安全觀將逐漸形成。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了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入出境旅遊總人數3.0億人次,同比增長3.1%;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57251億元,增長11.7%。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5%。
隨著旅遊活動的高頻化,人們的旅遊消費觀也隨之改變。「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正逐漸向深度游、文化游、定製游過渡,遊客更加關注旅遊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同時重視自己給旅遊環境帶來的影響。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