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重要性
❶ 服務對旅遊的業的重要性
古人雲:知微見著,可見天下事,必要於細。細則成,細則勝。這是 歷史 的證明。
旅遊是人的一種活動。旅遊服務就是為旅遊者服務。對人的服務,更要從細微做起,方能使人覺得周到,感到溫暖。反之,則失誤,甚至失敗。在旅遊服務中忽視細枝末節所付出沉重代價的投訴屢見不鮮。服務體現在細微上,而細微服務是旅遊服務取勝的法寶。
細微服務源自旅遊行業職工一顆為旅客充滿著真摯,充滿著無私奉獻的真誠的心,時時把握遊客的需求動向,並不斷滿足遊客的需求和期望。隨著遊客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只有從小處著手,從細微入手,在服務中真正做到「無微不至」,才能及時地、准確地為客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忽視了服務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導致優質服務的失敗。反之,服務水平則得到了提高。眾所周知,優質服務提升競爭力,旅遊業屬於服務行業,旅遊業的競爭就是服務質量的競爭,要想長久地吸引遊客的注意力,就必須有優質的服務作保障,才能贏得遊客的回頭率。」旅遊消費觀念日益成熟的今天,遊客在衡量一項服務產品的價值時,已經用「值不值」的消費意識替代了以往傳統的「貴不貴」的消費意識。因此,在服務中要盡可能地為客人提供超出他們期望值的服務,給客人驚喜,讓他們滿意,培養景區的忠誠遊客。
精細化服務活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細致工作,更是一項做好旅遊服務的永恆主題,這沒有絕對的標准,只有更高地追求。精細化活動應作為旅遊活動更快更好發展的重要舉措,持之以恆,不懈努力,以真正細致入微的服務為遊客提供一個舒適、文明、和諧、 自然 的旅遊環境。
❷ 談談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❸ 發展旅遊業意義是什麼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❹ 文化對於旅遊業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1、文化是旅遊最天然、最渾然天成的IP,迪士尼樂園在全球的成功就是在於迪士尼在全球輸出了她獨有的文化,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遊客,也衍生了一系列的周邊旅遊產品。2、文化可以豐富旅遊的內涵,無論是旅遊產品的設計還是旅遊場景的塑造,一旦植入了文化,將帶來極高的附加值,無論是旅遊目的地或者旅遊景區的旅遊營銷還是旅遊服務商設計的旅遊產品和體驗,文化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因為文化不僅增加了遊客的旅遊體驗,更是帶來了產品內涵的提升和帶動產品的銷售。例如桂林旅遊就有了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之後又有《印象麗江》等文化和旅遊結合的產品,一直受市場追捧。成為一道獨特的旅遊風景線。(供稿:青驛網)
❺ 旅遊資源開發對旅遊業的重要性
讓大家都能開拓視野,而且也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使大家都能彼此認識到,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是完全不同或不盡相同的,對鏟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盲目自大或自卑心理,大有好處。
保護的目的是為了能循環利用,為的是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畢竟你旅遊完這一次,或許還有下一次,你的後代就不旅遊了嗎?
❻ 論旅遊的重要性
陳綺貞一首《旅行的意義》唱進了你的心坎,原來旅行的意義,是遇見一些人,再與他們告別。
其實旅行本身並沒有意義,旅行真正的意義是到此一游的精彩和自身蛻變的見證。如果你是經常玩戶外的人,相信你早已看出自己與周圍人的區別,不過這樣的變化並不像身體變胖變瘦那般簡單,因為變化這個事情是沒有數據也沒法計算增量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1、知道其他人的重要性
戶外不是一個人的事情,生活其實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野外徒步時,常會遇到需要陌生人協助的時刻。那個人可能是與你同路的驢友、陌生的司機或是機場里的服務人員,你知道不可能事事都由自己掌控,因為有這些人才讓你順利完成每趟旅行。所以,經常旅行的你,熱愛所有在你生命中出現的人們,並懂得他們的重要性吧。
2.懂得如何掌握情緒
旅行的過程中常會面臨使人感到壓力與焦急的情況,無論是班機延誤或是帳篷出了問題,這些過程使你學會不要讓情緒影響了理智,更知道如何在每次感到焦慮時平靜下來。
3.懂得如何跟別人談判
談判往小的說是跟小商小販講價,往大了說是處理旅途中任何一件麻煩事。每個獨自旅行的人都知道談判的重要性,也深諳此道。在路上,為了不被他人佔便宜、守護自己的權益,你會變得越來越懂得如何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
4.懂得隨遇而安
每一個旅行者都是隨性熱愛自由的人。所以在旅程中,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事情。不論是遺失房間鑰匙或忘了回去旅店的路怎麼走,從不會讓驚慌失措的樣子顯示在自己的外表上。你深知這時候的自己必須對一切有信心才有可能找出解決的辦法,另外焦急也是讓自己掉入危險最大的因素,所以你絕不會被這種感覺主導。
5.了解離開舒適圈的重要性
離開舒適圈能使你進步,不論在工作中還是其他領域都是適用的。如果你能旅行至一個陌生的國度,那相信你也很懂得如何離開舒適圈,你很樂意將自己推出熟悉的環境,因為你知道最棒的事都發生在那之外。
6.看世界的觀點總是在改變
一個經常旅行的人往往能看出自己與周圍人的差距。旅行最大的好處就在於,你會有很多機會和陌生人交談,當你和他們產生連結時,也就是開始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的時候。你們會互相影響,互相改變,這也讓你的觀點越來越犀利和與眾不同。
7.知道如何忽略恐懼
不駕車會永遠害怕上車踏油門的感覺,同樣的道理,不敢走向戶外的人也永遠害怕置身在自然之中。旅行能讓你將自己放在恐懼之中,如此,你就會變得更勇敢,當經驗多了你就會知道無論如何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下次當恐懼來襲時你也知道該怎麼面對它
❼ 旅遊服務在旅遊業中有何重要性
旅遊業
tourism
1、定義旅遊業的意義
(1)定義旅遊業的實際需要
對旅遊業進行定義有學術和實踐兩個方面的需要:
研究的需要:一個學科的研究首先要求對這一個學科的研究內容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在定義的限制下建立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實踐的需要:度量旅遊經濟活動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要求有統一的口徑。因此建立地區之間統計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而得到這些數據必須要有統一的標准。
(2)定義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對旅遊統計量度的准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准確性直接關繫到評估旅遊業和旅遊活動直接、間接和誘發性的經濟影響,關繫到旅遊設施和資源的規劃與開發,關繫到如何確定旅遊者結構並制訂營銷和促銷策略,以及識別遊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聯合國十分關心對國際旅遊相關資料的統計工作,在1971召開了的 「貿易與發展會議」,制定了旅遊統計的准則。指出,國家旅遊統計的綜合系統在功能上應滿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夠度量在該國的國外(和國內)旅遊(和出國旅遊)的數量和方式;
——能夠提供有關旅遊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設施供給方面的信息;
——有助於評估旅遊對國際收支和總體經濟狀況的影響。
2、旅遊業定義上的困難
(1)旅遊業范圍的模糊性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 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范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2)統計上的困難性
旅遊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旅遊分析和決策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所有國家中,建立可靠的產業信息庫,評估旅遊業對地方、全國和世界經濟的貢獻都十分困難。
由於定義的模糊性導致統計測量的困難,因此至今仍然沒有給出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經濟影響程度的准確數據。同時旅遊統計也成為旅遊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並且日益受到關注。
3、旅遊業定義的來源
❽ 旅遊產品在旅遊業中的重要性
旅遊產品處於核心地位,一個地方的旅遊業是否高質量,受人歡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旅遊產品的好壞。只有旅行企業開發的旅遊產品受旅遊者親睞,企業才能營利,旅遊業才能發展。
另一方面,旅遊產品也是旅遊的物質和精神載體。旅遊說到底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遊客到一個地反感受該地的旅遊,絕大部分是要通過購買當地的旅遊產品來獲得的感受和享受。
❾ 概括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意義
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目標是到2015年,旅遊消費相當於居民消費總量的10%,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其主要任務之一是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中西部要利用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有序推進青藏鐵路沿線等區域旅遊業發展,積極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
旅遊業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2004年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4%,對國民經濟貢獻度超過金融業)外,還具備和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據推算,在經濟增長其他條件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國內旅遊消費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將拉動居民消費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約1個百分點。
二、對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旅遊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約為10%,旅遊服務貿易約占服務業進出口貿易的30%。通過加快發展旅遊業,也將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對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耕方式、改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農民收入水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鎮化。
四、對平衡國際收支減少貿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由於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和花費較多的國家,很多屬於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歐盟一些主要國家等)。因此,通過發展出境旅遊,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
五、對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的功能作用
從我國Ⅰ、Ⅱ、Ⅲ產業每萬元GDP能源消耗情況來看,第一產業約為0.48噸標准煤/萬元,第二產業約為0.9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約為0.3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單位能耗是二產的1/3,是一產的60%。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目標。
六、對調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實現財富的轉移,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況是實現由相對發達地區富裕人群財富向相對落後地區貧困人群的轉移。我國目前2萬多個景區點,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可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