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旅遊業
㈠ 旅遊業可以帶動什麼產業
消費、餐飲、酒店、景點門票、交通運輸、房地產等
㈡ 帶動全球旅遊業的是誰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近期公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旅遊業對中國GDP的綜合貢獻達到7.34萬億元人民幣,約佔全球旅遊業對GDP綜合貢獻總額的14.5%,佔全球GDP總量的1.5%。這組數據表明:世界旅遊業帶動的產業綜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國旅客貢獻的。
同程旅遊相關專家指出,在中國旅客對全球旅遊業GDP的貢獻值中,購物消費已經成為了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那麼國內旅客最喜歡去哪些地方購物呢?
免稅店自然是最常去的地方,但隨著國人走出去的次數增多,一些當地人才會去的購物場所也漸漸被「開發」出來,「價錢不一定有免稅店便宜,但淘弄一些當地特色的東西或者小玩意,確實是不錯的地方。」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內地遊客最常去的十大免稅店中,日本、韓國、香港占據了絕大多數的位置,排名前三的分別是DFS旗下T廣場(香港廣東道店)、新羅免稅店(首爾)、 DFS旗下T廣場(沖繩),上榜的還有Laox(岡山機場)、樂天免稅店(明洞總店)、Laox(秋葉原總店)。
此外,老佛爺百貨公司(奧斯曼旗艦店)是國人最喜歡去的非免稅店類的購物場所,排名之後的是香港崇光百貨(尖沙咀店)和東京銀座。當然除了高大上的地方,類似首爾東大門市場、普吉島芭東夜市、大阪心齋橋地區也有很多「淘貨」的中國旅客的身影。
哪些旅客更喜歡出境旅遊
要了解中國旅客是否真的文明,首先就要知道哪些人喜歡出去玩。報告指出,綜合機票、酒店、旅遊度假等相關數據計算後發現,25-35歲的人群是出境游旅客的重要組成部分,佔比達到45%;36-45歲的旅客佔比為28%,排在第二位。此外,數據顯示,18歲和60歲是出境游旅客群體比較明顯的年齡臨界點,18歲以下、60歲以上的旅客佔比明顯偏低,分別為5%和2%。
熱門客源地方面,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5地的旅客出境旅遊的意願要更高,這5地的旅客在出境旅客群體中的佔比要接近5成,排在之後的分別為成都、南京、武漢、天津和廈門。分析顯示,一、二線城市的居民總體生活水平較高,這是刺激他們選擇出境旅遊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可以看到的是,80後、90後占據了出境旅客中很大的一部分,且大都接受過中、高等教育,自然也就帶動了中國旅客整體素質的提升。
㈢ 旅遊業為什麼能夠促進就業,數據分析
旅遊業的就業容量大、關聯帶動性強、工作方式靈活多樣,使得發展旅遊業成為了政府促進就業的最好的選擇。
1、旅遊業的就業容量大,可挖掘潛力大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旅遊特徵產業在全國就業總數中的比例,超過了製造業等傳統密集型產業,也超過了房地產、金融等新興服務業。旅遊業的市場非常巨大,2007年中國旅遊業經濟創收超過33600億元,占我國GDP的12.2%,這么大的市場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是毫無疑問的;旅遊業的就業人員增長迅猛,據統計,在上個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佔到38%,增速居於前列;此外,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定下在「十一五」期間每年大約新增70萬個旅遊就業崗位的目標,可見旅遊業不僅就業容量巨大,就業潛力也很大。目前全國旅遊業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6000萬。
2、旅遊業關聯帶動性極強
世界旅遊組織資料顯示,旅遊行業每直接收入一元錢,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遊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社會就能增加5~7個間接就業崗位。旅遊業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不僅涵蓋吃、住、行;也包含游、購、娛。國家旅遊局計財司司長吳文學曾表示,旅遊業直接、間接關聯的部門可以多達100多個。據統計,成都市2007年1~9月旅遊新增就業人數達1.4萬人,間接帶動就業達7萬人(不完全統計),很好地說明了旅遊業的關聯性和解決就業的潛力。
3、就業方式靈活、包容性強
旅遊產業涉及到的領域廣泛,人才的需求也多樣化,根據行業門類和崗位層次的不同,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合適崗位。這個產業既需要一些高學歷、高知識的管理、規劃等人才,也需要提供簡單技能的普通勞動力。而且,簡單勞動力需求量往往比較大,這樣還可以照顧到再就業人員、農村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就業。說旅遊業門檻低主要針對這部分需要簡單技能的崗位。另外,由於一些景區運營的季節性很強,相關崗位會有一些階段性和流動性,使得一些崗位的彈性很大,能夠以更靈活的就業形式吸納更多的勞動力。
㈣ 旅遊業的帶動性指什麼
以貴州旅遊業為例
旅遊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十分有利的帶動作用。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表明,2017年,我國旅遊業總收入達到了5.3萬億元,這為我國帶來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收益。
2009年12月,中國第一次提出將旅遊業培育發展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型支柱性產業,「十二五期間」,旅遊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型支柱產業的地位已經形成,「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旅遊業被確定為幸福產業,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與此同時,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也有力的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貴州省的經濟發展近幾年來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在西南地區各省市中居於首位,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細觀貴州省的經濟發展過程,可以看到貴州省經濟的產業結構在建設中逐步變得完善,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第三產業比例也逐步增大。其中,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在貴州省的經濟建設中也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貴州省的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為貴州省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為了了解旅遊業的發展對第三產業增長是否有關聯帶動性,本研究對貴州省旅遊業與第三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研究,首先,以Granger因果關系來進行檢驗,從而分析貴州省的旅遊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深入研究貴州省旅遊業發展對第三產業各部門的關聯性;最後,運用彈性系數分析法分析旅遊業對第三產業及各部門的帶動效應,並將其與全國及雲南、四川、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彈性系數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貴州省與周邊三省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貴州省旅遊業對金融業的彈性系數為0.776904,既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也分別低於周邊的四川、雲南和廣西的水平;對住宿與餐飲業、批發與零售業及房地產業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624176、0.577800及0.413282,在全國及周邊三省中均處於落後地位。本文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專業人才素養較低。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通過發展旅遊業來帶動貴州省第三產業發展對策建議,其主要有:加大旅遊投資力度;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健全旅遊管理體制;加強人才資源開發。
㈤ 旅遊行業帶動多少行業
旅遊業發展以後,帶來了大量遊客,而遊客的增加必然會引起旅館、餐飲、交通、娛樂等方面的大量需求。所以遊客的這些需求便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
㈥ 旅遊怎樣帶動地方經濟
1.旅遊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提升旅遊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遊發展空間,構建旅遊產業新體系,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不僅能夠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廁所革命、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等,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並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
發展全域旅遊,是解決旅遊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於統籌出台鄉村旅遊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於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遊資產;有利於按旅遊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於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3.推進旅遊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旅遊業已經發展成為全民廣泛參與就業、創業的民生產業,成為綜合性的現代產業,對相關產業貢獻大幅提升。但旅遊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管理體制、行業隊伍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旅遊收入結構、旅遊投資和經營環境等,落後於當今社會發展需求,這些問題,大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去解決。
4.順應全民旅遊,自助游,自駕游趨勢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旅遊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出遊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一個區域的旅遊質量、口碑,不單單取決於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推進全域旅遊,整體優化旅遊的全過程,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旅遊需求,才能將旅遊業發展成為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 現代服務業。
㈦ 旅遊產業的帶動作用
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作用突出。旅遊消費不僅直接拉動了民航、鐵路、公路、商業、食宿等傳統產業,也對國際金融、倉儲物流、信息咨詢、文化創意、影視娛樂、會展博覽等新型和現代服務業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據統計,與旅遊相關的行業、部門已超過110個,旅遊的外延在不斷擴展,旅遊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
鄉村旅遊
四川郫縣友愛鎮農科村距成都市區20公里,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在農科村,市民可以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做農家活、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購農家物。截止2009年年底,全村共有農家樂接待戶40餘戶,日接待能力近1.2萬人次,全村年人均收入2.4萬余元,旅遊核心區年人均純收入4.3萬余元。鄉村旅遊已成為一些地區壯大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中國各省都根據區位、文化、生態和經濟發展水平,形成了農家樂、休閑農庄、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村等休閑農業模式。在一些偏遠地區,旅遊業的經濟功能得到更多的體現,旅遊業在消除貧困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目前中國鄉村旅遊收入受益村(寨)超過2萬個。中央政府還設立專項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旅遊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把旅遊業放在國家整體戰略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更加積極地予以支持,統籌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引擎帶動功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
拉動零售業
2011年,北京旅遊購物實現收入1031.7億元,今年1~3季度,實現旅遊購物收入775億元,占旅遊消費總額的29.4%。北京市旅遊委副主任曹鵬程透露,將繼續將北京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亞太地區旅遊商品研發、設計和產權交易與市場營銷的中心,推動北京旅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裝備製造業、旅遊商品發展速度也非常快。以連續四屆在義烏舉辦的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為例,該展會涵蓋旅遊裝備、酒店用品、戶外休閑、珠寶首飾及奢侈品、旅遊紀念品等五大類60餘項,今年舉辦的第四屆旅博會共實現成交額30.96億元,其中外貿成交額10.56億元,佔34.1%,境外貿易商9216人次,參會國家和地區達到93個。
㈧ 主題公園怎樣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無論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還是從政府的角度看,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尋找旅遊項目、旅遊熱點來帶動城市旅遊服務業的發展,不約而同都談到是不是可以通過主題公園來發展城市的旅遊項目。城市是不是可以通過搞一個類似迪斯尼主題公園,來增加一個城市旅遊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到這個城市來參觀,來增加停留時間,把更多的消費吸引到城市。面對中國的13億人口,有必要建設更多的主題公園,畢竟我們國家現在人均收入達到了相對比較高的水平,消費旅遊成為目前比較突出的消費熱點。
㈨ 怎樣才能帶動人們旅遊
旅遊經濟發展的戰略 要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才能逐步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這樣旅遊才能發展,也就從根本上促使人們去旅遊消費。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