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學
❶ 旅遊文化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旅遊文化學》共12章,包括緒論、世界旅遊文化概覽、中國旅遊文化的演進歷程、旅遊主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西方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旅遊客體與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中西方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旅遊介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介體的文化特徵、旅遊產業與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建設展望。《旅遊文化學》涵蓋了古、今、中、外四個方面的旅遊文化,不僅包含傳統旅遊文化類教材所涉及的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等方面,而且針對這些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的文化特徵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和介紹;不僅有對旅遊文化理論的探討,而且特別重視與具體的旅遊文化實證相結合。最後,《旅遊文化學》還對21世紀中國旅遊文化建設做出了適當展望。
❷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❸ 旅遊文化學可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嗎
對的,報考時就有旅遊這一項的專業是可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
❹ 有關旅遊文化學的問題
http://wenku..com/view/a14a8161783e0912a2162a6d.html
這里有一個很好的網頁,你看專看吧屬
❺ 求旅遊文化學的讀書筆記~~~~題材不限~~~
旅遊學:一門跨學科。 旅遊研究的核心領域:旅遊體驗研究(謝彥君) 體驗的需求:體驗慾望、體驗心理、體驗意識、體驗行為、體驗關系、體驗效應 相關學科:旅遊心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美學、旅遊人類學、旅遊生態學、旅遊文化學 體驗的供給:體驗場、體驗情境、體驗氛圍、體驗設施、體驗設備、體驗流程 相關學科:旅行社管理、景區管理、旅遊營銷、飯店管理、導游、旅遊經濟學、服務管理 旅遊是個人前往異地,以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在旅遊這個時空轉換過程中,旅遊者希望獲得的是某種快感,尋求的是精神和肉體的滿足。旅遊活動根本上就是旅遊體驗(Tourist Experience),或者說旅遊體驗構成了旅遊的內核(謝彥君,1999,2004,2005)。 唯美主義、神秘主義、野生的和異域的自然、社會化、好客和豐盛、冒險、曠野、真實的異國情調。 Prentice和Witt綜合多家觀點歸納出了旅遊體驗研究的五種模式: (1)體驗的等級模式.將體驗分為享受自然,擺脫緊張,學習,價值共享和創造; (2)體驗的標准模式——"暢爽"(flow).它是由心理學家克珍特米哈依(,1975)提出的最佳體驗標准,這種狀態"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3)有目的地的行為模式.即從行為理念,標准化理念和控制理念中預測目標導向的行為; (4)多類型模式.基於旅遊者有多種類型,他們所尋求的旅遊體驗也因此不同,為此他們也提到了Cohen對體驗模式的劃分; (5)局內人和局外人模式.該模式認為,在早期目的地居民是局內人,而旅遊者作為局外人是無法理解或意識到代表當地文化的象徵符號的;後來隨著社會關系的淡化,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距離縮短,旅遊者可以事先了解旅遊目的地的歷史和其他信息。 我的旅遊文化心得體會 ——讀章海榮之《旅遊文化學》有感旅遊文化是一門很精深的文化。說實話,我對旅遊文化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對很多 國內外學者的關於旅遊文化的論著,我並不甚了解。前段時間,在老師的指引下,我通讀了 國內著名學者章海榮所著的《旅遊文化學》 ,感觸頗多。 章海榮在這本書的序言中,首先提出「人是動物」這一理論,指出「人類自文明史源初 走來,就沒停止過追尋和拓展生活空間場所的腳步」 。不論是經濟體制、社會差別,還是國 家疆域,都阻止不了這樣的「腳步」 。很顯然,這一「腳步」便是旅遊。作為「動物」的人 類,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旅遊。 那麼,人類又為何旅遊呢?章海榮說,是「為探索人類文化創造中的旅遊和旅遊在人類 文化創造中的關系,為探索旅遊文化的存在開辟出一條堅實的道路」 。他把旅遊跟人類文化 創造聯系起來了。人類,最初的遷徙與活動,無非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使自己不再飽受 挨餓,卻無形當中創造了旅遊文化。從人類最初的初衷來講這是無意的,但從社會歷史的發 展來講又是有意的。 「文化是旅遊活動的內涵、實質或目的」 ,故而,旅遊才和人類的文化創 造聯系在了一起, 一起共同推動社會、 人類文明的發展。 我想, 這句話應該是這樣理解的吧。 書中強調,旅遊作為一種服務業,我們如果只看到其企業文化的一面,那麼旅遊文化 學的研究就失去了意義。事實上,旅遊不僅創造了企業文化,更多的是創造出了一種文化模 式或類型。這已不僅限於由碰撞產生的各種旅遊文化現象了。因而,章海榮說,自己對「旅 游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這種說法很感興趣。 既然旅遊和文化創造聯系在了一起,那麼,何又為旅遊文化呢? 很明顯,旅遊文化不是單純的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結合。 謝貴安認為, 「旅遊文化是人類文化在旅遊中的普遍顯現」 。這一定義突出的是旅遊主 體、旅遊中介、旅遊客體的體系結構。旅遊主體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自然而然就創 造了旅遊文化, 而這種文化自然是從旅遊主體的旅遊活動及其所引起的現象所體現的。 馬波 則指出, 旅遊文化是 「旅遊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遊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遊者這個特殊媒介 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這種觀點強調旅遊文化是一種交流過程所引起的文化現象, 在這一點上,它很有特色。喻學才則說「旅遊文化指的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 旅遊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文化」 ,他的定義也體現出一個特色,它是從旅遊 的雙主體身份、文化碰撞的角度來定義的。沈祖祥在總結前人的定義後,指出了「旅遊文化 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 是旅遊者這一旅遊主體藉助旅遊媒介等外部條件, 通過 對旅遊客體的能動的作用碰撞產生的各種旅遊文化現象的總和」 ,這一發展的定義已經和章 海榮的定義較為相近。 章海榮根據沈祖祥的定義,提出用現象務實、闡明學問,同時又對沈祖祥的「一種文 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產生疑問:這一文明產生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可以說, 我讀到這里,很是欽佩章海榮的這種對學問的執著——探根究底,見微知著。我們要是有懷 疑的精神,一探究底的作風,那麼辦起事來也就事半功倍了。從司馬雲的「定義講的是人類 創造的特質」出發,以居家生活作為一個參照,他得出結論「旅遊文化的反義詞就是定居文 化」 。再結合社會時代發展特徵和人的本質屬性,看到「旅遊是文化空間的跨越」 ,書中最終 給出旅遊文化的定義: 「旅遊文化是奠基於人類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轉換 生活空間的內在沖動, 其實質是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種方式。 它是世界各區域民族文化創造 基礎上的後現代全球化趨勢中大眾的、民間的休閑消費文化。 」這個定義體現出完成旅遊需 具備的三個條件:旅遊動機、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旅遊作為一種大眾的、趨同的活動,具 有傳遞性、滯後性。人與人的交往,使得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得以傳播,從而又引發內在 的旅遊動機與需求,一旦時機成熟,便再次導致旅遊的產生。無旅遊就無文化關聯。所以, 旅遊文化是一種「文化交流與對話的方式」「旅遊跨文化交流是旅遊文化的第一特質」 、 ,這 也就不難理解了。接下來,章海榮從給出的定義出發,又提煉出三個命題: 「旅遊文化是人 類直面的文化交流和對話的一種方式」 旅遊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創造基礎上的一種趨同 ; 「 的大眾的、民間的休閑消費文化」「旅遊文化是後現代人類完善人格,追求人性自由而要求 ; 拓展生活空間的生活創造」 。基於第一個命題,得知旅遊文化是旅遊者的跨文化交流,它是 一種移動的文化。就此進一步分析,作者又得出旅遊文化學最基本、最核心的不可或缺的三 個重要理論環節:旅遊主體的文化身份;旅遊目的地的文化生態系統;跨文化交流的事實及 影響。從而以這三環節分別作為書中第二至第六章的研究內容,進而給出本書的框架,以命 題三作為此書的結尾部分綜論,是章海榮對它所作的啟發性闡述。對命題二分析,可以看出 旅遊文化的兩個層面:趨同性和大眾性。趨同性展示的是旅遊文化學的學理特點,大眾性則 展示出旅遊文化學的學科歸屬。從作者的求知作風來看,那麼,定是要問一下旅遊文化學研 究的內容和歸屬是什麼、有何學理特點了。所以,此書的第一章就是對它的闡述,講述旅遊 文化的理論體系構成和學科特性。 作者還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用摩梭族的走婚 來說明跨文化交流的差異, 還有一個例子是用泰國的紅燈區來闡述文化震驚。 旅遊文化中有 文化身份一說,這是由不同的人們所受到的教育、價值觀、文化背景的差異所引起的。跨文 化交流因此引發文化震驚與沖突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用事實說話就是強有力的證明。 到此為止,此書的大致框架自然是一目瞭然了。毋庸置疑,章海榮在對旅遊文化學的 體系構建上, 思路是層層相扣, 步步緊逼, 邏輯也非常的嚴整, 光是這一點就使我獲益匪淺。 記得有句話說, 「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學是學,問是問,令人有學而無問,不過鈍漢 爾。 」求知,就要有嚴謹的作風。學問上,來不得半點馬虎。雖然我們可能會從事不同的行 業,但不論我們干什麼,都多帶著點發問且認真思考的態度和思想,總是有益的。 時間 星期 8 以前點 8 (清晨) 至 9: 3 0 上網 上 網 上課 上 網 上課 上課 上 網 上 網 8 至 12 點 13 至 14 點 (中午) 15 至 17 點) 17 至 19 點 (傍晚) 20 至 23 點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課 學習或睡 覺 六級復習 上網練習 上課 上課 上課 六級復習 學習 學習 2011 年上學期學習計劃
❻ 標題 你如何理解旅遊文化學的結構
標題你如何理解旅遊文化節的結果你又文化節選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夠他跟當地的人文景觀
❼ 你對旅遊文化學那一部分最感興趣,為什麼
你這旅遊文化有哪一部感興趣的?為什麼?因為我感覺還是有一個博文文化的,應該是,兵馬俑是最好的
❽ 旅遊文化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旅遊文化學》共12章,包括緒論、世界旅遊文化概覽、中國旅遊文化的演進歷程、回旅遊主體與答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西方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旅遊客體與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中西方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旅遊介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介體的文化特徵、旅遊產業與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建設展望。《旅遊文化學》涵蓋了古、今、中、外四個方面的旅遊文化,不僅包含傳統旅遊文化類教材所涉及的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等方面,而且針對這些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的文化特徵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和介紹;不僅有對旅遊文化理論的探討,而且特別重視與具體的旅遊文化實證相結合。最後,《旅遊文化學》還對21世紀中國旅遊文化建設做出了適當展望。
❾ 文化旅遊,旅遊文化和旅遊文化學三者的區別和聯系
文化旅遊說的是旅遊眾多品類中的一種,像紅色旅遊、休閑旅遊一樣的
旅遊文化只的是在旅行過程中或是風土人情,或是感悟所形成的一種文化色彩
旅遊文化學說的是一種學科。
❿ 旅遊文化學中對於「文化圈」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版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權更為廣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首先提出的。弗里茲·格雷布內爾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為研究民族學的方法論。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從地理空間角度看,文化叢就是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