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經濟旅遊發展
A. 成渝經濟圈的具體概況
成渝經濟區涵蓋了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約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
B. 成渝經濟區里哪些旅遊開發區
綿竹
C. 成渝的三場三港是指什麼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D. 成渝高速即將擴容改造,西南第一條高速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樣
成渝高速,是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具有標志性的歷史意義。但是由於這段高速修建時間早、修建標准低、通行能力有限,已經成為目前全省“最繁忙、最擁堵”的高速之一,擴容改造刻不容緩。
改造後的成渝高速,會進一步縮短兩地的時空距離,方便兩地居民來往。同時也為兩地的物料建設、經濟交往創造了優異的外部條件。預計在2020年實現通車,對於契合成渝兩地,城市群的聚合發展以及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E. 成渝雙城經濟圈能夠給懷化帶來那些機遇
成渝雙城經濟圈,這個帶給懷化的話,將會一定量的推動懷化當地經濟的發展
F. 成渝高速即將擴容改造,未來將會有什麼變化
將極大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對於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助力成都“東進戰略”實施,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G. 地處成渝商務區圈的內江市,未來發展如何
處於成渝經濟帶等四川省內江市這幾十年,其實日子過的挺一般的,應該說發展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四川省的幾個兄弟城市。最近幾年這個城市已經有所變化,城區正在逐漸地擴建,道路的綠化也正在逐漸地緊鑼密鼓的開展。內江市的母親河沱江也在發生變化,積極地打造沱江新區。
H. 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成都經濟區工業相對發達、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科研機構和人才集中、城鎮分布密集,是輻射帶動全省跨越發展的核心區域和增長極。
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為1929美元,非農就業比重為58%,城鎮化率為42.8%,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
希望答案被採納
I. 成渝起飛,失意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路在何方
成渝雙城經濟圈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央認為這將是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飛速發展的成渝雙城經濟圈,自給予了政策傾斜以來,就一直穩步發展,逐漸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三大繁榮昌盛的城市群看齊,那麼比它資歷還要老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呢?對比上這個一個發展迅猛的後生,長江中游城市群似乎顯得頗為失意。
無論是人口、面積還是經濟總量,長江中游城市群都是頂尖的,絲毫不輸給成渝,那麼到底輸在哪裡了?
那麼為什麼長江中游城市群後勁不足呢?
首先,就是密度,長江城市群,雖然地圖上看很近,實際上對比其他三大城市群,相鄰的中心城市之間的距離,還是太遠了。
其他的一般相隔100-200公里。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省會城市,距離都超過了250公里。而三十多個成員城市最遠的甚至相距近700公里。而剛剛發展起來的成渝城市群,成都與重慶的距離雖然也遠,但總體不會太零散。
這個時候,長江城市群的面積反而成為了不好的地方。跨越的省份過多,那麼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就很有可能不足。雖然武漢已經成為了一線城市,但是對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還是有差距。
J.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川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不管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名稱如何、具體措辭怎樣,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的名字越來越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重慶市的一名官員說:「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是關系中國廣闊西部未來的嚴肅話題,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是標志性的。」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項關於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其中之一就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報告中說:「在未來5~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系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順提出,以重慶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成德綿」是四川省重點打造的產業經濟高地。而成都和重慶距離300多公里,交通便利,兩地之間又有7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在區域經濟戰略匹配上呈現出互補和聯動態勢。
2004年2月,由重慶市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的近百人的高規格代表團赴成都,與四川省黨政代表團會談,簽署了《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6個方面的具體協議(統稱為「1+6」川渝合作協議),並對「成渝經濟區規劃」給予高度關注,對課題組的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持。
這樣,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和規劃,已從學術界的研究、國家發改委的倡導,深入到兩省市黨委和政府的實際行動。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田代貴說:「重慶和成都各自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部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應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與重慶中間,地理上還隔著資陽和內江兩個地級市。「如果四川省不積極協調好這些地區的工作統一性,所謂成渝合作最終只能停留在會議上和文件上。」當地有官員表示擔心。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將類似情況總結稱為「雙龍頭城市」。這些「雙頭龍」城市,從級別上分別屬於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其發展項目和投資均在國家計劃單列,相互不存在隸屬關系。由於體制的制約,省級政府對副省級城市不能通過投資施加影響,因而即使在一個省內也無力協調;兩市雖然地理相近,但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要素流動受限,甚至互設壁壘,以致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上重復建設、閑置浪費嚴重。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成都、重慶兩大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開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為中國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區、經濟活躍地區和帶動周邊經濟健康發展的地區。」
英國BBC駐重慶工作的一名西方觀察家認為,成渝共同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註定其城際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相當高,一方壓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攜手實現共同繁榮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不久前的一個事實證實了這一看法: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該行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將重慶和成都代表處同時升格為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