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者文化動機
⑴ 影響旅遊動機的社會文化因素
(1)影響旅遊動機形成的個人因素中,除個人心理類型之外,還包括個人的文化修養,年齡與性別。文化修養顯然與一個人所受教育的程度有關,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較高有助於一個人克服對異鄉環境的心理恐懼和思想偏見,也有助於對目的地的興趣。年齡和性別使人不僅有生理特點,而且也影響到人在社會和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
(2)某些客觀外在因素,如社會歷史條件,微社會環境因素,家庭及個人的經濟狀況等,由於對人的需要具有影響作用,因而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旅遊動機的形成,如一個「追新獵奇」型的人,本喜歡到友人罕至的遙遠目的地旅遊,但是由於家庭及個人的經濟狀況而只能到花錢較少,距離較近,沒有什麼新奇性的目的地度假。如一個屬於自我中心型的人本不願意到遙遠生疏的地方旅遊,但在有同伴陪同的情況下,他也回前往。
影響旅遊動機產生的客觀原因,一方面指旅遊地本身的吸引力和接待力,另一方面就是旅遊必須的經濟,時間和旅遊者自身的狀況等條件。經濟條件和時間是制約旅遊者產生的首要條件。
旅遊是一種高消費活動,是滿足西葯生活費用支出後才能進行的消費行為。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或者旅遊產品價格高昂,就會影響旅遊動機的確立。
而且,旅遊者的旅遊活動都是在餘暇時間內發生的。若沒有時間條件的支持,旅遊活動根本不能發生。旅遊者自身的狀況包括:
1、 年齡,身體狀況對旅遊動機的影響,年輕人易於接受新思想,活潑好動,對社會和自然界充滿好奇感,且不願受到社會環境的約束,多有求新,求職的慾望;中年人生活經歷比較豐富,事業又稱,經濟條件較好,多傾向於求實、求名、求屬實享受、求自我實現等;人到老年,由於身體狀況的原因,旅遊動機會大大減弱,多不願遠游,而喜歡情景且方便的目的地。另外,老年人多有懷舊情緒,易於產生歸根,懷古,訪友等動機。
2、 性別因素。現實社會中,由於男女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地位差別,會導致旅遊動機的性別差異。如日本男子外出旅遊多出於商業目的,而如本女子旅遊多為購物,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女車別會越來越小,性別因素對旅遊動機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弱。
3、 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高,文化修養好的人,易於了解和接受新事物,喜歡改變環境,樂於接受新對象,多具有對只是的進去勁升,對於文化,考古等文化氣息蕉農的旅遊活動易於產生興趣,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於外界事物缺乏了解,對陌生環境適應能力相對較差,易產生不安全感,對於遠行會產生種種顧慮,因而多選擇較熟悉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景點。
⑵ 旅遊者購物動機是什麼
旅遊購物行為對旅遊者的心理滿足
(一)旅遊購物對求補償心理的滿足
補償心理主要是通過新鮮感、親切感和自豪感這三個方面來實現的。旅遊者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讓他們缺少一種新鮮感。旅遊商品的地方特色、民族性特色和藝術特色等,從旅遊商品的獨特外觀到蘊涵特有文化都表現出的豐富的多樣性和新奇性,讓旅遊者感到新鮮、驚奇、喜悅和振奮等。旅遊者通過購買擁有,彌補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物質或精神方面的東西,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得到多種成分的滿足感。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通受到各種限制,不能充分地展現自己。而能夠出類拔萃的人只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只能是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的,他們的自豪感很難得到滿足。而某些旅遊商品除了具有一些基本的實用功效之外,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就是屬於一種能夠讓消費者得到額外滿足的心理成分—當人們的生活富裕以後會更加註重產品和服務的心理成分,但同時還得考慮一些額外的心理滿足,也是能夠反映出讓消費者與眾不同的成分,如身份或檔次的象徵等。旅遊者購買了這類旅遊商品後,不僅帶走了美好的購物經驗,而且把這種有形的、看得見的商品展現給別人,同時也把那些額外的成分顯露出來。而這些能顯示身份或檔次的成分就是可以向別人誇耀,以此來顯示自己不是平凡的一類,讓旅遊者的自豪感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旅遊購物對求解脫心理的滿足
旅遊購物是一種輕松休閑娛樂性的購物,優美的購物環境和帶有趣味性的購物經歷,甚至於一些參與性的購物,可以讓旅遊者釋放精神的緊張,完全投入另一種精神狀態之中,讓腦力和體力得以恢復和平衡。旅遊商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和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故事傳說,以及在旅遊購物中參與的一些美好經歷,讓旅遊者忘掉了日常的緊張性,幫助減輕工作壓力,逃離日常生活的煩惱,從而放鬆心情,在心理上得以滿足。
另外,旅遊中的購物與日常生活購物不同,日常生活購物是為了獲取生活必需品,而旅遊購物是一種消遣。旅遊購物有更多的時間瀏覽、有更放鬆的氣氛、要花的錢早就做了計劃,因此旅遊購物比日常生活購物更放鬆、更沒有壓力(時間和金錢兩個方面),結果日常生活購物是負擔的東西在旅遊時成為了快樂的事,購物也就成了一種享受。
(三)旅遊購物對求平衡心理的滿足
人們通常有兩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要求安、求穩;另一方面要求新、求變。人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比較踏實,但是當人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後,求新、求變的願望又產生了。旅遊是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必須與日常生活有明顯的區別。其中旅遊購物就是求新、求變的一種表現,正好符合旅遊者求平衡的心理。旅遊購物能給人帶來一種冒險的感覺。旅遊中的購物環境通常都與生活區的購物中心的環境不同。在一種情景、氣氛都完全不同的陌生環境里購物有一種冒險和休閑的感覺,使人感到刺激、興奮、激動和放鬆。給人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這種體驗也是求平衡的一個重要途徑。
⑶ 如何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
1增加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努力開發有特色的旅遊產品
2加強旅遊內企業管理,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容和員工素質,增強旅遊業的組織接待能力
3旅遊產品要滿足旅遊者的需要,使旅遊設施和機構具有較強的供應能力
4加強旅遊宣傳,把潛在的旅遊動機激發出來
⑷ 旅遊動機可分為幾種
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旅遊動機是維持和推動旅遊者出遊的內部原因和實質動力。旅遊者的出遊動機,若綜合專家和學者的觀點由低到高排序,可以大致分為5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放鬆動機。即:旅遊者通過離開自身的居住地到另一個地方短時期逗留,去觀賞異地風光,體驗異國風情,揭示異地特色,使身心得到放鬆、休息和恢復。第二個層次為刺激動機。即:旅遊者通過空間的轉移,了解國內外各方面的知識,得到新的經歷,親臨其境地接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居民,欣賞變換奇妙的自然風光,體驗異地文化,考察不同生活制度,以尋求新的感受、新的刺激,形成新的思想。第三個層次為關系動機。即:旅遊者通過外出旅遊,結交朋友、建立友誼、給予愛、獲得愛或逃避社會關系、解除人際煩擾或建立商務夥伴關系。第四個層次為發展動機。即:旅遊者在身處異地的文化氛圍中,培養多種興趣,得到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增加新的閱歷,獲得異地的獎賞,提高個人聲望和魅力,成為旅遊鑒賞家,獲得他人尊敬,發展自我潛能。第五個層次為實現動機。即:旅遊者藉助於旅遊,充分地利用各種旅遊資源,發揮客體對主體的能動作用,豐富、改變、創造人的精神素質,主宰自己的人生,獲得更高的成就,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精神價值。
⑸ 文化和旅遊的聯姻激發了旅遊者的哪些旅遊動機
從物質到精神
旅遊既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必然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變化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它是人們以了解自然和社會、豐富和完善自我為目的,非定居性旅行的高級生活方式。 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現代旅遊類型按地理區域劃分,有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按組織形式劃分,有團體旅遊、散客旅遊、包價旅遊、自助旅遊等;按旅遊方式劃分,有航空旅遊、鐵路旅遊、汽車旅遊、海上巡遊等;按活動內容劃分,有文化旅遊、人種旅遊、觀光旅遊、療養旅遊、探險旅遊等;按費用來源劃分,有自費旅遊、公費旅遊、社會旅遊等。 一、現代旅遊性質 縱觀人類旅行、旅遊歷史的演變,尤其是世界現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趨勢與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緊密聯系,我們可對現代旅遊的本質屬性作這樣的概括:現代旅遊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現象的反映,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種消費形式。 1.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旅遊雖然是一項古老的社會活動,但在古代,卻只能局限在少數人和狹小范圍里進行。旅遊活動真正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發展變化的。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不斷更新,使長距離跨國旅遊和洲際旅遊成為可能。同時社會為廣大旅遊者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安全而便利的交通條件,舒適而完備的旅遊設施,以及由於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而有條件從物質生產部門分離出更多的社會勞動力來從事旅遊產業,為旅遊者提供系列全程服務。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餘暇時間普遍增多,旅遊需求增大,旅遊大眾化就成為可能。只有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大眾性、國際性、持續性的旅遊活動才得以開展。現代旅遊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說明人類的旅遊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也只有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今天,具有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的大眾化的旅遊活動才可能出現。所以我們認為,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現代旅遊的崛起和發展。 2.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從廣義上講,現代社會文化是人類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就是精神財富的總和。旅遊業既是文化性很高的經濟產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人類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歸結起來,不外乎是有關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兩大類活動,但兩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旅遊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質享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因此,旅遊者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實際都是社會文化活動。社會為旅遊者提供的旅遊客體,包括各種旅遊資源和各種設施設備及服務都富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旅遊者是依賴一定社會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旅遊者首先要有旅遊消費支付能力和充足的閑暇時間,其次要有旅遊的需要和動機,即足以使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的文化條件(包括旅遊者本人的文化素質、游覽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等)。 其次,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包括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旅遊目的地的人文資源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歷史、科學、藝術和民俗風情等因素,都是社會文化因素,它具有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色彩;而自然旅遊資源雖然是天賦的自然地理條件,但這些自然地理條件都必須經過人類的勞動加以開發改造,將自然景觀賦予人類智慧的印記,沒有文化內涵的純天然景色是難以成為現實的旅遊資源的。不管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凝結著人類的精神文化,都是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 再次,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為旅遊服務的現代設施設備,都是以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作為後盾的,都是科學技術在旅遊業開發中的物質轉化。各個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旅遊設施設備,都具有不同的歷史的藝術的文化內涵,具有異族的文化特色。所以,旅遊設施既可以作為一種旅遊媒介提供給旅遊者使用,又可以供旅遊者作為異族文化藝術來欣賞,從而增加它的魅力。 3.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首先,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恩格斯曾對人類生活需要進行過三個層次的分類: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發展需要。按上述分類,旅遊顯然與第二和第三層次需要密切聯系。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的五個層次需要理論:(1)生理需要:食物、飲水、氧氣等;(2)安全需要:治安、穩定、秩序和受保護;(3)愛的需要:情感、集體榮譽感、感情聯系;(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聲望、成功、成就;(5)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這些需要的關系可結構為金字塔式層次,塔底為生理需要
⑹ 旅遊動機對發展旅遊業的意義
可迎合現代旅遊發展的潮流,促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從國內外旅遊需求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來看,隨著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遊者外出的旅遊動機將逐步從純自然的觀光旅遊向更富有知識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旅遊轉變,將對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旅遊的開發,將迎合這一潮流和趨勢,成為受歡迎的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
———可豐富旅遊產品的內涵、結構與類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旅遊產品,或多或少都帶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氣息,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遊賣點。因此,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可鑄造旅遊產品特色,擴大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同時可完善旅遊產品的結構、增添旅遊產品的類型。
———可樹立城市旅遊形象,提升旅遊業的地位。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環,與其歷史文化相結合,城市的旅遊形象會更加高大與輝煌;與此同時,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無論投資、旅遊、文化交流,人們都樂意前來,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而現代旅遊又是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本地區或全國的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增長極,並給所在區域帶來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可見隨著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定能夠帶動城市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提升旅遊業在當地地區的地位並完全能夠成為本區域的核心和統帥。
⑺ 旅遊動機產生的條件有那些
旅遊動機是一個人外出旅遊的主觀條件,包括旅遊者身體、文化、社會交往、地回位和聲望答等方面的動機。促發旅遊動機產生的心理需要有兩種:即探新求異的積極心理和逃避緊張現實的消極心理。影響旅遊動機的因素除有個性心理因素和個人因素外,還有某些外部因素。研究消費者的旅遊動機是旅遊企業全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准確細分市場,及時推出符合目標市場需求的旅遊項目,是提高市場佔有率的關鍵。
一個人如果要外出旅遊,必須同時具備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條件。主觀上,要有外出旅遊的動機,客觀上要具備一定的支付能力和閑暇時間,而且身體狀況允許等。如果一個人主觀上沒有旅遊的動機和願望,即使具備客觀條件,也不可能成為旅遊者。因此,有必要對實現旅遊活動所必須具備的主觀條件進行探討。而這一主觀條件,就是旅遊動機。
⑻ 如何運用旅遊消費者動機特點及經典理論知識來識別和討論這些動機
旅遊是復雜而具有高度象徵性的社會行為,旅遊者要通過旅遊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同時,動機往往隨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旅遊行為不可能只涉及某一動機或需要。
1、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旅遊活動可以是滿足人們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的一種手段。通過旅遊這一象徵性的社會行為,可以結交新朋友,得到團體接納,從而滿足個體的愛和歸屬的需要。一些旅遊形式,如到國外某地去旅遊,這種活動本身就成為個人取得成功與成就的象徵,並獲得獨立感,優越感,自信心和自我舒適感,有助於滿足個體尚未實現的尊重的需要。通過旅遊活動,可以尋求從未看到過的事物,開拓眼界,更好地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並從中學到知識,增長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滿足審美的和學習的需要,這顯然是個體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2、智力的需要。
在旅遊活動中,個體的需要並不完全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因為旅遊使人擺脫日常瑣事,這迫使旅遊者改變了其基本的需要結構。當一個人進行旅遊時,可以暫且對未實現的較低層次的需要失去迫切感。一些旅遊者在旅遊時,對探索未知事物的需要,同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需要一樣,變成了基本的和強烈的需要了。人的智力的需要分為兩個基本層次:第一是求知的需要,第二是求解的需要。這兩個層次的需要和生理的、心理的需要一樣,受優勢原則的支配。
3、 探索的需要。
解釋旅遊的另一種假定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馬斯洛提出的智力需要與生理的、心理的需要截然不同。人的好奇心可以產生人們必須設法對付的心理緊張狀態。有關這一心理緊張狀態以及它如何在旅遊情境中得以解決的探討,有助於解釋許多旅遊行為。
好奇心和對學習的慾望人出世後不久就顯露出這一特點。對許多人來說,好奇心的發展一直持續到成年,並不斷發現新的滿足方式。人對自身以及所生活的世界的探索是較高層次需要,對一些人來說,這種需要可以用登山、滑翔、跳傘、潛水、坐氣球或航海來得到滿足,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則是通過旅遊發現新的目標,結交不同的人及了解異地文化等來實現。
4、冒險的需要。
大多數健康的人都喜歡冒險。西方一些學者把探索和冒險的需要稱為尤利西斯(Ulysses)因素,受尤利西斯因素驅使的人,力求滿足對自身與世界的好奇心。尤利西斯因素既是體力需要,也是智力需要。人們的旅遊行為,特別是到遙遠的、艱險的地方去旅遊,能夠激發人的競爭本能,其意義即在於此。尤利西斯型旅遊者受求知需要的驅動,但這種旅遊不只是智力的,它必然包含某些體力上的活動。因此,尤利西斯因素代表一種智力上與體力上對知識的探求。這種類型的旅遊者有用自己的所有感官來體驗世界的強烈慾望,他們並不尋找任何特殊的東西,也不關心會發現什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真正的探索者。
5、一致性的需要。
一致性,即人總是尋求平衡、和諧、一致,力求沒有沖突和能夠預知未來的事情。按照一致性理論,在旅遊的情境中個體所表現出盡量尋找可提供標准化的旅遊設施和服務。他認為那些眾所周知的名勝古跡、高速公路、飯店、商店能為旅遊者提供一致性,會給旅遊帶來和諧舒適感,使自己幾乎不會因為離家外出而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顯然,一致性概念可以解釋許多在旅遊環境中出現的情況。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本質上是直接有助於緩和由不一致所引起的心理緊張。如果由於不一致的經歷而受到威脅時,人們將會採取必需的行動,確保這個威脅不會發生。例如,旅遊者為了避免可能的不一致,他們做好事先預訂或使用旅遊代理人,只在預訂的飯店投宿,只做有導游陪同的旅遊,只乘坐預訂的飛機,甚至不去旅遊。
6、復雜性的需要。
復雜性理論是指人對新奇的、意外的、變化的和未知的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因為生活極其復雜,不能完全由一致性理論來解釋。而且不能忽視的事實是,一致性理論不能解釋人們怎樣克服令人厭煩和不偷快的經歷。和其他形式的消遺和娛樂活動相比較,旅遊能給人們不變的生活帶來新奇和刺激,使人們解除了由於單調而引起的心理緊張。
⑼ 旅遊者購物動機概括有幾個方面
旅遊者購買某種商品是由旅遊者的購買動機所決定的,了解旅遊者的購買動機,是搞好旅遊購物服務的前提。因為旅遊者的個體背景是千差萬別的,所以他們的購物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紀念性動機這種心理非常傳統和典型。表現為遊客對異地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審美價值和紀念價值的旅遊商品興趣濃厚,並購買它們作為禮物帶回家送給親友或留作旅遊紀念以加深對旅遊經歷的感受。我們以華東線為例,到南京的雨花台購買雨花石;到江蘇宜興購買紫砂壺等。
2、饋贈性動機人們外出旅遊是購買旅遊商品,除了上述留作紀念的動機之外,還有一個大家就是為了贈送他人。禮尚往來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禮儀,所以旅遊者也會購買旅遊商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比如說廈門的金門菜刀,溫州人去廈門買菜刀並不是很多,但是讓溫州人把他作為一種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時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具體講解略)
3、新奇動機 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很多遊客好奇心強,喜歡標新立異,追求自我價值。時尚、新穎或獨特的商品最能滿足他們追新獵奇和追求個性的心理。這類遊客不重視商品的實用性和價格高低,而是更多地關注商品的造型、色彩、式樣、外觀等。他們對廣告宣傳和社會潮流很敏感,易受情緒的支配。
4、實用動機 這種心理的特點是注重實用、實惠。具有這種心理的遊客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和質量,價格上要經濟實惠。他們在購物時仔細慎重、精打細算,不易受外型、包裝、商標和廣告宣傳的影響 以上這些常見的旅遊購物心理往往是相互交織的,遊客在購物中往往希望旅遊商品能帶給他們多方面的滿足。 (2)旅遊者購物行為分析1、老年旅遊者的購物行為
人們一般把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年人。他們極少發生沖動性購買行為。在旅遊商
品的需求上把旅遊商品的實用性作為購買商品的第一目的。他們強調經濟實用,舒適安
全,質量可靠,使用方便,至於商品的款式、顏色、包裝裝潢等是放在第二位考慮的。 2、女性旅遊者的購物行為
女性旅遊者的購買行為具有較大的主動性(而男性的購買行為常常是被動的,比如
受他人之託)。另外,女性的心理特徵之一就是感情豐富,心境變化快,富於聯想。因
而她們的購買行為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3、知識分子旅遊者的購物行為
知識分子旅遊者對文化氣息較濃的旅遊商品更感興趣,尤其注重旅遊商品的藝術性
和具有保存價值。知識分子旅遊者在購買旅遊商品時的自主性較強,大多願意自己挑選
所喜歡的商品,對於服務人員的介紹和推薦抱有一定的戒備心理,對於廣告一類的宣傳
也有很強的評價能力。另外,他們在購買行為中表現出較高的理智,受社會流行和時尚
等因素的影響較小。 除了對旅遊者購物心理分析之外,導游還要做好產品的講解服務工作。 1、介紹商品基本特徵 (1)介紹商品的產地、質量、使用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等商品知識。 (2)講解真實客觀 以上兩點是最基本的產品知識簡介,也是常規的介紹方法。2、針對不同的旅遊者 (1)針對不同性別旅遊者 以茶葉為例,我們對女性朋友可以說茶葉可以抗衰老,美容;對男性朋友可以介紹茶葉對治咽喉炎等一些用途。(2)針對不同年齡段旅遊者以茶葉為例(導游詞略) (3)針對不同知識階層旅遊者 以茶葉為例(導游詞略)3、以情動人 比如有一篇導游詞是這樣寫到的:各位團友:我剛帶的一個暑假團中,有一對母女。女兒剛考上大學;母親為獎勵女兒,為送別女兒,特地陪女兒到華東來旅遊一趟。
一路上母親在購物店都沒買東西,母親對我說,家裡什麼都有,不缺。後來我知道他們家收入很低,所以一路上都很節儉。我為這位母親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還擠出錢來帶女兒出遊而感動。這就是母愛。
更讓我感動的是在杭州絲綢廠,我意外地發現這位母親買了一床蠶絲被給女兒。母親對我說,你知道做被子的廠叫什麼嗎?我搖搖頭說不知道。她得意地說,叫被服廠。被服被服,就是一輩子幸福的意思。所以我買了一床被子給女兒,希望她一輩子幸福。她很快要離開我們身邊,去上大學,也希望她每天晚上睡到被窩中能感到蠶絲被的溫暖,想到父母對她的愛。她的話讓車上所有作父母的人感動,結果大家都不想錯過讓自己孩子一輩子幸福的機會,都在杭州絲綢廠買了一床蠶絲被。
買東西一旦有了緣由,就特別有紀念意義。
如果你知道市場上蠶絲被的價格,不用我講,你就會在杭州絲綢廠買一床,甚至3-5床帶回家.因為這里廠家的價格比市面上便宜許多.如果大家不知道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目前我們蓋的被子,主要有天然纖維被和再生纖維被兩類。如蠶絲被是天然纖維被中最好的,也是最貴的,市面價格在1千到2千。這里賣500到1千。其他有羊毛被,羽絨被等。再生纖維被有化學纖維七孔被、人造羊毛被、人造駝毛被等等。蠶絲被最大優點是親膚性好。舒適柔軟。不產生靜電.
我原來蓋的是棉被,冬天睡到半夜,棉被很冷,兩人都在搶被子,就感覺被子尺寸太小,。後來買了蠶絲被,又寬大又暖和,現在再也離不開了。人真是個只能苦日子往好日子過,不能好日子往苦日子過的動物。一但蓋上就離不開了.
我的小孩從小就寄讀。每換一個學校就要買一床新棉被,原來他嫌棉被的體積大,不肯帶回家,放在學校送同學了。後來我給他買了一床蠶絲被,他捨不得丟了。一是被子一打包只有小手提包大,攜帶很方便,二是被子很貴捨不得丟了。
所以我對蠶絲被印象很好,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不知各位如何? 如果我們可以很好的掌握不同旅遊者的心理,進行適當的推銷,那麼旅遊者也會購買到自己喜歡的旅遊產品。
⑽ 生態旅遊者的動機和行為有哪些特點
1、生態旅遊者具有高度的環境責任感
生態旅遊是針對環境惡化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旅遊方式,其發展目標的基本特點之一是保護性。
2、生態旅遊者具有高素質和高品位
生態旅遊是一種高素質、高知識和高層次的旅遊。一般來講,生態旅遊者具有高度的生態意識,嚴格掌握專業的生態環保知識,在行動上體現環保,是具有高素質的特定人群。
3、生態旅遊者的消費水平高
相對於傳統大眾旅遊者來說,生態旅遊者對旅遊環境的要求更高,可進入門檻高。生態旅遊者除了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外,還要為保護環境而支付應該承擔的費用。
(10)旅遊者文化動機擴展閱讀:
生態旅遊的特點:
(1) 生態旅遊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
(2) 生態旅遊強調旅遊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於遊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遊造成大的破壞。
(3) 生態旅遊可以讓旅遊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遊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於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
(4)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這些責任包括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由於生態旅遊自身的這些特徵能滿足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的需要,從而使生態旅遊興起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