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活動的發展
Ⅰ 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專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屬 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網上預訂過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行行程的網民規模達到1.81億人,年增長6910萬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
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於在線旅遊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足以反映出在線旅遊作為服務類電商在中國的巨大發展潛力。
從投資方向來看,近年投資的重點集中在兩個:一個是針對休閑度假等產品,另一個是旅遊信息媒體類網站。前者體現出繼機票、酒店等產品之後,度假產品將成為在線旅遊下一個支柱型產品;後一類公司「輕」(信息媒體類網站僅做相關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轉移工作,發揮媒體價值,並不直接持有庫存和銷售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資本推動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時效性更強,而信息媒體的快速發展也預示著是在線旅遊行業必將持續景氣。
Ⅱ 人類旅遊活動發展史的基本資料
旅遊地生命周期的演變分為六個階段即探索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興階段。
1探索階段是指旅遊地發展的初級階段此時旅遊地接待的遊客以零散的自發的為主,數量有限。
2起步階段是指隨著旅遊地漸漸成為人們所認識,到該地旅遊的旅遊者日益增多,當地區居民開始逐步為旅遊者提供一些簡易的設施和基本的服務。
3發展階段,該地已經吸引了大批遊客,旅遊市場的發育初具規模。
4停滯階段,該地段的旅遊市場已經飽和了無法再發展了。
5衰落或復興階段,該段如無法開發出新的旅遊價值將走向衰落,反之則復興!
Ⅲ 社會生產力發展與旅遊活動發展的關系
社會生產力就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是生產力。生產力表現在生產,得有主體和主體行為及行為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出。生產力按主體性質的不同分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
一個社會的發展最主要取決與生產力的發展,旅遊活動的發展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部分,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是生產關系的發展的一部分,而生產關系的決定因素就是社會生產力。所以旅遊的發展只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小部分,屬於第三產業。目前世界各個國家的旅遊經濟都占本國國民經濟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體現的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Ⅳ 旅遊業的發展如何
旅遊業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的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他的地位是不容專質疑的 ,我國現在正處在旅遊屬業大力發展的階段 ,到2020年 ,我國預計將成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接待大國,而且我國的旅遊業發展前景樂觀
旅遊業的發展 ,將會帶動其他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經濟的發展 人民時候水平的提高
如果你也想在這方面發展 我認為不錯啊
Ⅳ 旅遊業發展趨勢有哪些
經過快速發展,我國旅遊產業已經形成規模,旅遊產業的支柱作用更為明顯。綜合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結合博為國際咨詢集團多年的項目情況分析,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旅遊業的國際地位將不斷提升
第二,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
第三,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第四,將逐步從觀光型旅遊轉向復合型旅遊
第五,旅遊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
第六,旅遊信息化含量越來越高
Ⅵ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我給你一個我當記者采訪伊春伊春時的稿件吧,或許對你有參考作用。
建設園林城市,發展生態旅遊
——記祖國林都伊春 桐 源
在峰巒疊嶂的小興安嶺腹地,蒼莽的林海之中,有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城市。這里四季分明:初春花團錦簇,生機盎然;盛夏千山滴翠,綠浪起伏;仲秋層林盡染,林果飄香;隆冬千里冰封,銀妝素裹。這就是祖國林都、紅松故鄉、恐龍故鄉伊春。
伊春市地處黑龍江東北部,縱貫小興安嶺山系,地域遼闊,幅員廣大,行政區劃面積3.3萬平方公里,林業施業區面積400萬平方公里。伊春的現行管理體制為市政府和林管局合一的方式。轄1市、1縣、15個區和17個林業局。境內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鄂倫春等22個民族,全市132總人口萬。自1948年大規模開發以來,共為國家生產木材2.3億立方米,相當於國有林區建國以來為國家提供木材的六分之一。
伊春境內水系發達,有670多條河流,是黑龍江、松花江兩大水系的重要源頭,東南西構成三江平原的天然屏障,北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249.5公里。嘉蔭國際客貨一類口岸是伊春連接俄遠東地區的黃金通道和實施「南聯北開」戰略的重要門戶,對俄邊境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具有十分便捷的區位優勢。
由於遠離喧囂的都市,這里空氣清新,水質潔凈,環境靜謐,置身其中,會讓人深切的體會到回歸自然的感覺。
伊春森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82.2%,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五營豐林自然保護區和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五營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在小興安嶺林海中,生物群落豐富多樣,有1390多種植物、300多種野生動物。伊春地文景觀奇特,小興安嶺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岩怪石:湯旺河林海奇石、朗鄉石林、嘉蔭茅蘭溝、南岔仙翁山已成為中國北方罕見的地質奇觀。在「恐龍之鄉」嘉蔭縣,挖掘出我國第一具恐龍化石—黑龍江滿洲龍,被稱為「神州第一龍」。伊春冰雪旅遊資源豐富,受氣候影響,降雪量大,雪質好,雪期長,是黑龍江省重點開發的三大冰雪旅遊線之一。伊春空氣清新,大森林每年可以吸納二氧化碳2400噸,吐出氧氣3300噸。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和植物芳香氣,被譽為「天然氧吧」。
生態旅遊——綠水青山任我行
小興安嶺是一座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豐富的森林資源,孕育了各種珍貴的野生動植物:紅松籽、榛子、山葡萄、獼猴桃、都柿等山野果漫山遍野,刺嫩芽、猴腿、蕨菜等山野菜別具特色,還有東北虎、馬鹿、黑熊、犴、猞猁等珍惜動物出沒於林海雪原之中,巨大的寶藏等待著伊春人民開發。
目前,伊春的各類旅遊景點初具規模,現已擁有桃山國際狩獵場、五營國家級森林公園、豐林自然保護區、日月峽滑雪場、湯旺河林中奇石園、美溪回龍灣、金山屯大豐河漂流、嘉蔭茅蘭溝、朗鄉萬松岩、上甘嶺溪水森林公園等20個風景區,建成了聞名中外的恐龍地質公園、東北抗聯遺址、火山岩地質公園、小興安嶺資源博物館、小興安嶺恐龍博物館、小興安嶺石苑、木雕園等一批人文景觀。每年接待大量遊人到這里參觀、度假。
伊春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牢牢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培育,優先發展,全面提升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力爭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五」期間預計全市共實現旅遊總收入15.5億元,接待旅遊人數626.4萬人次,旅遊直接就業人數達到6500人,使旅遊業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十五」期間,以「中國林都——伊春」為整體品牌形象,全市旅遊宣傳促銷工作力度不斷加強,先後承辦4屆中國黑龍江森林生態旅遊節和1屆中國黑龍江五花山觀賞節。並結合伊春旅遊資源特色舉辦了漂流節、冬季攝影節和杜鵑花觀賞周。積極組織旅遊企業參加國際、國內旅遊交易、展覽活動和國內主客源市場產品推介活動。
為進一步規范旅遊行業,伊春市制定出台了《伊春市旅遊區(點)開發建設管理辦法》、《伊春市旅遊家庭旅館評定標准》等7個規范性文件、標准。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法規、規定,全市旅遊管理部門大力開展旅遊市場整頓和監督檢查工作,嚴厲查處非法、違規經營旅遊業務的行為,有效地維護了旅遊市場秩序,保護了旅遊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伊春的旅遊建設工作贏得了世人的認可,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被黑龍江省定為重點建設的三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一。
城市建設:與大自然水乳交融
生態旅遊的發展離不開園林城市的建設,生態旅遊為園林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後盾,園林城市的建設又會刺激生態旅遊的蓬勃發展,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孿生兄弟。 伊春市委九屆十二次全會對中心城區建設提出了「山在城中、林在城中、水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邊、城在景中」的建設理念,並描繪了伊春、烏馬河、翠巒、友好四區連片的建設藍圖,力爭2010年使中心城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0萬,發揮輻射牽動作用,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效應,把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品位高雅、風格獨特、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
伊春的地貌特徵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城市建設要充分體現人造景觀的自然和諧,人與大自然的融合貫通,所以提出了「依山就勢造風景、就地取材建園林的」建設方法。這種做法既可以節省建設資金,又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盡量保留濕地、林地,使自然景觀納入中心城區,達到生態環境與園林建設的有機結合,展現森林環抱、綠蔭遍地的秀麗畫卷;按動靜分設的原則,在已形成或即將建設的道路兩側統一考慮設置主商業區、副商業區、居住區、別墅區、工業園區、養殖加工區、綠化區以及健身休閑等功能區,居住區內以五層建築為主,點綴以適當的高層建築,體現高低錯落、景觀別致的美景。同時樹立建築是形,文化是魂的科學理念,將建築富與不同的文化內涵;將中心城區原有的代表性、標志性建築翻新,精雕細琢,提升檔次,使之成為人們休閑觀賞的新景觀;在中心城區邊緣依山種植四季常綠樹種,突出紅松故鄉的特色生態,並在中心城景區內仿北京香山移植規模比較大的達子香林,增加旅遊景觀,形成以街路綠化為骨架,以庭院小區綠化為基礎,以公園、廣場、園林綠地為景點的點線面環相結合的園林綠化體系。
為了有效積累建設資金,實現園林城市建設的宏偉藍圖,伊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保證人均用地、城市建設用地的基礎上,將剩餘土地通過競爭的方式出讓使用權;將中心城區的戶外廣告牌經營權及路、橋、廣場、雕塑的冠名權轉讓、租賃和拍賣,盤活資產,籌集建設資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伊春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林都伊春必將成為祖國北方一道靚麗的風景。
Ⅶ 為什麼說近代旅遊活動的發展是旅遊業的開端
近代旅遊的發展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1840年英國召開工業博覽會,有一個叫托馬斯·庫克的英國人組織了很多人坐火車,形成了旅遊團去參觀這個博覽會,這是近代旅遊業的開端,也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所有的旅遊教科書上都必然談到這個事件。之所以作為一個開端和標志,是對應工業化旅遊的大生產形成了近代旅遊的工業化模式。所以,這種工業化模式就是團隊式的、標准化的,以觀光旅遊為主的模式。從1840年到1980年,延續了140年,可以說是一個標准化的模式,大體上可以這么看。1840年開始的這種方式,後來形成了一個名牌旅行社,就叫托馬斯·庫克旅行社,還有一個名稱叫通濟隆旅行社,這是世界著名品牌。現代旅遊的真正開始是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從50年代之後的歐洲重建、日本復興,才逐步開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旅遊。現代旅遊從50年代到80年代這三十年,強化了標准化的模式,即旅行團的模式,這種標准化的模式時間穩定,所以要提前預定,在旅遊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分鍾都要安排妥當。為確保穩定的品質,住飯店是標准間——兩個人一間的標准客房,坐汽車是大巴士,坐飛機是旅遊包機,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模式,這套模式和工業生產的流水線模式非常相似。
中國近代旅遊業的基本特點
首先,旅遊業具有綜合性。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其次,旅遊業具有經濟性。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第三,旅遊業具有服務性,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第四,旅遊業具有依賴性。其表現: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在於它所擁有的旅遊資源的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在於這些旅遊資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遊者進的來、散的開、出的去,在於旅遊客源的人們對這些旅遊資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國民經濟;三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以依賴相關行業和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協調發展;四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等多種因素。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第五,旅遊業具有帶動性。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第六,旅遊業具有外向型。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遊業具有季節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Ⅷ 為什麼近代旅遊活動的發展是旅遊業的開端
1)科來學技術的發展和產自業革命的發生,產生了先進的交通工具;
(2)產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促使更多的人試圖通過旅遊來暫時改變緊張的城市生活和擁擠嘈雜的環境壓力。
(3)產業革命帶來了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的變化,擴大了有條件外出旅遊的階層。第一,產業革命造就了工業資產階級;第二,產業革命造就了工業無產階級,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的工人階級的斗爭,工資逐步提高、勞動時間逐步縮短。
、旅遊業的出現及其發展
Ⅸ 旅遊業的發展優點
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Ⅹ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No.1
出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旅遊將同步快速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增大,再加上我國日趨快捷舒適的交通體系的構建圖,相對穩定格安全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悠遠的歷史文化,使我國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國家日益受到國外旅客的青睞。
No.2
旅遊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將進一步得到確立
由於旅遊業在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加快貨幣回籠,增加外匯儲備,拉動內需等方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全國各省 市 區紛紛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可以預見,我國未來將不斷強化旅遊業的市場地位,繼續將其培育為拉動內需,提升消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核心產業,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排頭兵。
No.3
旅遊區域間協調發展重現生機
旅遊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是指各行政區域加強旅遊的聯系和合作,以實現區域間旅遊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開展多樣化特色化的旅遊活動,發揮區域間的整體旅遊優勢。
No.4
國內旅遊消費將成多元化趨勢
隨著旅遊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層次的提高,我國國內旅遊消費寫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旅遊,而是趨於追求能夠滿足特定需求的旅遊方式,注重旅遊過程的體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