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旅遊規劃
⑴ 生態旅遊規劃程序主要包括哪些
根據生態旅遊中相關步驟設置的原因以及農家生態旅遊的內涵、目的和要求,確定農家生態旅遊規劃的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農村生態旅遊區現狀調查。主要包括對鄉村生態旅遊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現狀、社會經濟條件、上級相關規劃要求、村民意願等方面的調查。其中,地理位置包括地理區位和旅遊發展區位,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村莊人口規模、三產收入情況、村民的素質、城建基礎設施與環境基礎設施現狀、旅遊發展現狀等。
(2)旅遊開發潛力和目標確定。旅遊開發潛力分析包括對所開發對象的區位條件、景觀特色、生態環境、與周邊旅遊開發點的關系、旅遊開發的軟硬體設施等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其開發優勢與劣勢。目標確定即確定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總體方向,在對區域內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開發潛力研究的基礎上,從突出生態保護與地方特色,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出發,對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指明方向。
(3)旅遊功能分區。旅遊功能分區是在生態安全原則下,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現狀及景觀生態分布特色,對旅遊活動進行空間環境上的分配,從而實現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適度地開發旅遊活動。旅遊功能分區主要包括功能區劃,各功能區的范圍、基本特徵、發展方向與要求。
(4)旅遊環境容量預測。主要包括對旅遊活動開發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氣氛容量等的估算。
(5)農家旅遊景觀生態設計。農家生態旅遊景觀的生態設計是基於景觀生態學原理,根據農村景觀資源量與特色進行科學合理規劃設計,從而展現旅遊區所在的農家生態旅遊區和諧、生態的景觀特徵,通過對景觀的合理配置與設計給遊客創造回歸自然、體驗自然的景觀環境。它的「生態」主要體現在景觀的設計是在尊重原有景觀特徵上的合理修整與修飾,並強調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所用物種與相關材料的本土化。
(6)旅遊服務設施生態設計。主要包括對旅遊接待、交通、解說以及遊客的食宿等設施的生態設計。生態化主要指在旅遊接待、區內交通、農家服務設施的設計上充分考慮節能、物質循環、生態與環境保護,使得其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7)社區參與。社區參與貫穿於規劃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當地居民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現狀調查,提供相關資料;參與旅遊發展潛力的挖掘與目標確定等,使規劃能夠符合當地情況與居民意志;參與功能分區劃分,使分區能夠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並為合理分配資源利潤奠定基礎;參與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使旅遊活動的開展與遊客的接待量在當地居民所承受的范圍之內;參與景觀生態與旅遊服務設施的設計,發揮鄉村居民的智慧,提高其對生態的認識;參與生態知識與技能培訓,從而促進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
(8)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促進規劃目標實現的組織、政策、技術、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的措施。
(9)規劃實施與監督、反饋。規劃的實施是對生態旅遊區的建設過程,但不是整個規劃的終結。通過對規劃及旅遊活動開展的監督管理,對規劃中不足的地方、旅遊發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反饋,可以不斷豐富與完善規劃內容,從而形成一個能持續改進的動態規劃體系。監督與反饋內容包括生態環境狀況、村莊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旅遊發展狀況等。
⑵ 生態旅遊規劃的依據
1、自然景觀
氣象氣候 地方氣象氣候會影響項目設置,導致季節性地域性的產生。
地形地貌 多種類型的地質地形如:高峰、險峰、奇形山岩、火山(遺跡)、石林、洞穴、江河湖海泉瀑、島嶼等等提供觀賞考察對象。不同坡度適合於不同的游樂活動。水體導出潛水,水底世界、潛水船、漂流、游泳、劃船、滑水、水上器械游樂、沙灘運動……另外洞穴、泉水、植被也為人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空間場所。
2、人文景觀
名勝古跡:包括古建築園林、古城牆、城堡、街道、橋、名人故居、碑……對名勝古跡主要以保護為主,並對其周圍環境加以整理,增加相應輔助項目或相關項目如博物館、文化村等。
觀光農業和生產: 旅遊區內的一些農業、生產可開發成觀光型旅遊項目,使生產和觀光結合起來。農業方面如園藝、果木栽培與採摘、禽肉類水產類動物養殖等等;加工業方面如旅遊紀念品、工藝品作坊,酒類、食品、木材等加工製作,采礦、小五金製作等。
社會風情:社會風情、民俗風情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精神和物質現象,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擁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和當地的自然景觀融合,形成各自獨有的風格和個性。社會民俗風情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節慶盛會,民族年節;民族歌舞;民間競技娛樂;服飾、織物、工藝品;飲食文化、地方民居、民族村寨;民間文學、神話傳說、宗教禮儀…… 1、掌握市場規律進行需求分析確定生態開發思路
市場需求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市場需求的分析主要建立在調查統計的基礎之上,研究不同消費群體和需求數量。消費者年齡、工作、文化程度、地域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消費行為。遊憩方式的開發帶有很明顯的經濟特徵,項目運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經濟規律的制約,因此認識經濟規律應當作為項目設置的前提。
2、消費心理行為分析確定生態項目
規劃設計和經濟學研究關心的問題有所不同,在進行項目設置時,對於市場需求的研究更側重於遊客的年齡和心理行為,以達到項目實現其使用價值的目的。項目設立應以人的需要為核心,滿足人們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⑶ 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
生態旅遊是一種小眾高端旅遊模式。生態保護的第一性,生態旅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無論是對從業者、遊客、當地居民,還是管理部門,都需要科學系統的教育和培訓,並處理好兩方面關系--生態旅遊區內部生態保護與傳統文化、旅遊開發、經濟效益等的關系;生態保護、生態旅遊開發與當地政府、居民致富的關系。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載量,生態旅遊區往往通過高價來限制遊客的數量,難免會偏向高端和小眾。
⑷ 誰能詳細介紹下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ecotourism)[1] 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C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並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遊行為。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1] 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遠景設計院提出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a )」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⑸ 生態旅遊規劃的背景
生態危機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它實質上是現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危機。旅遊景區作為人類親近自然的主要場所,也正在逐步陷入開發與保護的兩難境地。旅遊景區是人類的自然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經濟價值,旅遊景區的開發利用有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不恰當的開發建設和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土地退化沙化、森林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等等。這些問題威脅景區的生態安全,制約著旅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藉助生態學原理對旅遊區進行生態化規劃設計應該成為旅遊區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
⑹ 生態旅遊規劃的方法
追求設計美感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維護生態系統的延續性
⑺ 生態旅遊規劃
8. 6. 1 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
( 1) 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保持雲峰山森林和濕地自然景觀的原始特色,以觀賞自然景觀和原始次生油松林為主,突出自然環境的主導作用,使發展生態旅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 2) 堅持實事求是、合理開發的原則。建築和基礎設施布設應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還應該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盡量保持原始的自然情趣。
( 3) 堅持循序漸進、滾動發展的原則,生態旅遊應該控制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同時將旅遊的全部收入用於保護區的建設,促進保護區的發展。
( 4) 生態旅遊范圍控制在保護區的實驗區之內。
8. 6. 2 生態旅遊發展分區
根據景區劃分和空間布局,雲峰山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總體思路是依照自然資源特點及旅遊產品分布情況,劃分為 3個旅遊區。旅遊空間布局是一山、一水、一條帶。一山指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一水指不老湖 ( 半城子水庫) 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輻射古石峪森林游、陳家峪自然歷史民俗游和西坨古長城尋蹤游; 一條帶指生態產業觀光旅遊帶。重點推出八大景點: 超勝古庵、雲峰靈境、摩崖石刻、不老春色、世外桃源、峰頂瞰湖、聖水山莊、林海松濤。
( 1) 不老湖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 半城子水庫是保護區內重要的水源區,也是保護區生態效益的體現,主要水源來自保護區水源涵養林。本生態旅遊區將建成集度假、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度假中心。突出 「身心放鬆、體驗自然」的遊憩氛圍,包括度假區、水上娛樂區和環湖觀光區。規劃在不老湖北岸高地建一個中檔度假中心。從不老湖向古石峪沿線有大面積的油松林,此區域仍屬於實驗區范圍,可以充分用來開展天然森林浴、自然環境保護教育,也可以開展青少年野外生存訓練、定向運動探險等。
( 2) 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在此區域開展歷史文化宗教旅遊與自然觀光旅遊,突出 「千年古剎,雲峰靈境」的氛圍。主要景點有超勝庵、朝陽洞、大安寺、古佛道場、桃花庵、吉祥寺、古崖居、摩崖石刻、迎客松等。規劃修建山門、遊憩亭、停車場等。將雲峰山地區建設成北京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 3) 學藝廠聖水湖古樹度假旅遊區: 轉山子水庫在此區域。將自然科普旅遊與歷史文化旅遊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高品位的度假和會議活動中心。聖水湖泉在此區,傳說喝了此處的泉水就可以長生不老,因此,此區域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場所。此區域內還有 300 多年的古樹,昭示著不老屯悠久的歷史。
8. 6. 3 生態旅遊管理
生態旅遊重在管理。科學的管理既保護了環境,又起到了宣傳作用; 如不然,則將會對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和自然性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生態旅遊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
( 1) 各景區要列入保護區統一規劃和管理,做到科學保護、合理開發;
( 2) 新建旅遊項目和設施要嚴格控制污染,在景觀上與自然風貌相協調;
( 3) 保護區內的生態旅遊項目必須首先考慮營造水源涵養林和培育景觀林,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實現 「綠樹上山、清水入庫」;
( 4) 旅遊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相銜接。
⑻ 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
生態化規劃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目標在於要保存現有資源的整體生態價值、基本特徵以及對人類活動干擾進行自我恢復的能力。具體內容有保護、保存並提高地表和地下水質量;保存、保護並提高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的多樣性;保護自然風景的質量等。
第二,人文資源目標在於要維護並提高歷史和文化資源。具體內容有維護與規劃區域整體生態價值相關且協調的傳統生活方式;保存、保護歷史和文化資源要素;發掘歷史和文化資源要素。
第三,發展目標在於採取與景區整體生態和文化價值的保護相互協調的方式來調整旅遊產業的發展。如只允許在指定的未來發展區內進行能夠促進發展的項目、只允許在規定區域內布置旅遊接待設施等。 生態調查的目的在於收集規劃區域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方面的資料和數據,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因素提供基礎。
景區生態調查可以通過實地調查、歷史調查及公共參與的社會調查、遙感調查等調查手段來完成。
自然環境調查的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野生動物、土地利用現狀等方面。人文調查的內容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人文地理特徵。社會經濟要素的調查分析是確定旅遊景區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以及最臨近中心城市、經濟帶、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輻射距離。這對旅遊景區的發展規模有關鍵的決定作用。 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們旅遊產品越來越強調生態模式,其中,包括主題生態化、游樂生態化、藝術表現生態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體現旅遊景觀生態化的項目,有生態迷宮(花卉迷宮、果蔬迷宮、濕地迷宮、水景迷宮、樹林迷宮等等)、森林氧吧和森林浴場、大型樹屋、大地藝術、空中花園等等。把生態造景與生態游樂結合起來,用綠色植物進行造景,用綠色植物製造游樂項目,用綠色環境打造遊憩模式。 生態適宜性分析是生態化規劃的核心,其目的是應用生態學、經濟學、地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確定景觀類型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景區資源環境的適宜性等級,為景區旅遊開發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議。
以生態適宜性分析為基礎,可以准確地將那些生態上極為敏感、景觀獨特、宜保持原貌,不宜進行人工建設干擾的區域設為保存區;對有的敏感性稍低,景觀較好,宜在指導下做有限的開發利用,設置為保護區,還有生態敏感性較低,自然地形及植被意義不大,適於開發而成為開發區。
⑼ 生態旅遊規劃的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以工業化為依託的城鎮化出現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專化等諸多情屬況。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旅遊作為無煙產業和綠色產業,在生態文明下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被寄予厚望。生態旅遊規劃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最終促進美麗中國的實現。
⑽ 生態旅遊規劃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1、生態旅遊規劃中,應注重運用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其穩定性,從而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不被破壞 2、一定要充分發揮其生態旅遊潛力,把握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徵,挖掘其文化的內涵,開發出適銷對路、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產品,展現出地方資源的特色。3、認真分析生態旅遊活動與環境承載力、生態旅遊業和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有效協調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系統及其組分間的相互關系,全面考慮生態旅遊規劃所涉及的因素,實現整體優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