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旅遊業
㈠ 烏鎮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烏鎮的景點有修真觀,茅盾故居,染店弄,羽榴錢幣館,江南木雕陳列館,紡紗織布作坊。
㈡ 去烏鎮旅遊都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烏鎮旅遊景點介紹之注意事項,烏鎮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8℃,年際變化幅度不大。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8.2℃, 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3.3℃,年較差24.9℃。一年中有三個多雨期,4-5月為春雨期,6-7月上旬為梅雨期,9月份為秋雨期。 由於處於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溫16℃,一月氣溫3℃, 七月氣溫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為主夏秋之際有台風侵襲。 烏鎮最佳旅遊時間烏鎮的氣候與嘉興、西塘無多大區別。 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彷彿夢境。傍晚,夕陽西照,遊人散盡,一個生活著的烏鎮出現在眼前。 烏鎮主要節日有元宵走橋、香市、瘟元帥會等。 烏鎮分為東柵和西柵兩大景區,東柵景區門票實行一票制,票價100元/人;西柵景區門票120元/人,夜遊票價格80元/人;東西柵聯票150元/人。其中有五處景點不可不去:財神灣、老郵局、矛盾故居、靈水居、水上戲台。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特別是清明時節。烏鎮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烏鎮的明信片上雖然有夜景,但是你不大可能拍攝到,因為除了有重要領導光臨,燈光是不會開的。
㈢ 烏鎮旅遊景點
1、月老廟
月老廟位於烏鎮旅遊區中,它的門面雖不大,名氣卻十足。門前回的大樹上都系滿了答紅絲帶,可以買個紅帶寫上心願掛上去,據說非常靈驗。
2、宏源泰染坊
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而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
3、喜慶堂
喜慶堂坐落在西柵老街,館內展覽了舊時江南婚嫁用品,以及相關習俗,包括拋綉球選夫、拜堂成親等等。感興趣的遊客們可以在館內體驗原汁原味的舊時江南婚禮,並親身參與到這一古典婚禮中。
4、烏鎮老郵局
烏鎮老郵局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興辦,至今仍在營業。老郵局是磚瓦結構的建築,西式的鐵門,透著厚重的歷史感。郵局的門口依舊保留著舊時的大郵筒,泛著青銅色,上面刻著「烏鎮西柵郵政代辦分局」字樣,顯得如此特別。
㈣ 烏鎮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簡介: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一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攜帶著中國水墨畫的氣息撲面而來,雕梁、畫棟、石巷、老屋,見證著歷史滄桑的風情畫卷映入眼簾。
最佳出遊時間:4-5月、10-12月是烏鎮的最佳旅行時間,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
打卡景點推薦:西柵(夜景必打卡)、東柵、江南百床館、宏源泰染坊、烏鎮郵局、茅盾故居等。
1、西柵
西柵以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千年積淀的文化底蘊成為江南古鎮中的佼佼者,是一個5A級景區。如果說東柵是恬淡的,那麼西柵就是濃郁的。尤其是西柵的夜景,如果說錯過了西柵的夜景,整個行程是不完整的。
門票:
1)門票價格:150元/人
東西柵景區聯票:190元/人 僅限當天使用
2)夜遊票:已於2013年7月1日起取消夜遊票,西柵全天門票為150元
3)遊船
單包船:8人以內,480元/船/單程
拼包船:60元/人/單程
1.5米以下兒童,30元/人/單程
注:每船限乘8人(含兒童及嬰兒)
2、東柵
東柵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體現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 東柵生活氣息濃厚,有豐富的民俗和歷史內涵。除了有皮影戲館、三白酒作坊、修真觀、茅盾故居等景點,還能看拳船(船上耍拳腳)、高桿船(船上爬竹竿)等表演。
門票:
1):東柵景區門票實行一票制,票價120元/人1.2米~1.5米半價,當天一次有(游覽包括匯源當鋪、訪廬閣、皮影戲、翰林第、修真觀、古戲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錢幣館、木雕館、藍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烏鎮民俗風情館、江南百床館、傳統作坊區、香山堂、拳船表演,逢源雙橋(通濟橋、仁濟橋)等二十多個景點。)效。
東柵窗口聯票發售時間7:00-16:00,東西柵聯票190元/人。
東柵導游講解服務為110元/次。
東柵遊船價格:240元/艘(遊程約15-20分鍾),每船限坐8人(包括兒童、嬰兒)。
3、木心美術館
木心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詩人,生於烏鎮,逝於烏鎮。他的代表作有《文學回憶錄》、《雲雀叫了一整天》等,木心是烏鎮的文化底蘊來源之一,是許多人不遠千萬里追來的理由。木心美術館是他畢生心血與美學遺產。這不僅是一座收藏過去時的美術館,而且是向未來開放的精神指向和學術空間
4、茅盾故居
烏鎮不只是木心的故鄉,也是現代著名作家矛盾的故居,「缺少那交錯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聽說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大地山河》,這是矛盾對故里烏鎮的描寫,形象生動。
5、江南百床館
江南百床館又叫趙家廳,內收二十來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外出旅行做好攻略是很重要的,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可以去馬蜂窩上查些相關游記,不知道當地特色美食特產你可以試試袋鹿旅行,這些信息都可以查到。
㈤ 烏鎮成為特色旅遊聖地的原因是
烏鎮成為特色旅遊聖地的原因:
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其有著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很多的遊客來游覽。
古鎮景色優美,是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
地理位置優越。烏鎮位於東經120°54′,北緯30°64′。地處浙江省嘉興市(地級市)桐鄉市(縣級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南潯區,北接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浙江,江蘇)三市(嘉興,湖州,蘇州)交界之處。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
烏鎮曾名烏墩和青墩,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
2014年11月19日始,烏鎮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
風景名勝
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陳運和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 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總體格局,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接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在烏鎮的布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橋流水,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現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
東柵
東柵區,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勝地。景區遊程達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工程全部完工後,東柵景區佔地面積約為0.9平方公里,設有十多個景點。
西柵
景區西柵,西柵位於烏鎮西大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並有公路直通江蘇、蘇州和桐鄉市區,交通十分便利,與東柵以旅遊觀光為主題不同,西柵打造的是商務旅遊、休閑度假為主。西柵景區佔地3.4平方公里,縱橫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數均為全國古鎮之最,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景區北部區域則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
江南百床館
江南百床館,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強調傢具形體的線條形象;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4]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江南民俗館
江南民俗館,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蠟像塑出婚喪嫁娶的話劇。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著習俗。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鄉。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妝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面等特有的做壽物品。
江南木雕陳列館
江南木雕陳列館,這里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館里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說,有「打漁」、「鬥蟋蟀」、「敲鑼打鼓」等生活場景,也有「龍鳳呈祥」、「松鼠吃葡萄」、「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樣,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余榴梁錢幣館
余榴梁錢幣館,余榴梁,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鑒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鋼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近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
文昌閣
文昌閣,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著等候。
宏源泰染坊
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傳統工序的全過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鋪中帶一些藍印花布的成品回家。 對門還有一家藍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幾個老媽媽在軋棉籽、紡紗線、織棉布。[5]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故居包括卧室、書房、餐廳等建築,其傢具與布置仍是茅盾當初居住時的樣子。
古戲台
古戲台,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台為歇山式屋頂。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匯源當鋪
在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五開間的門面,樓上樓下,1.8米高的櫃台。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1家還支撐。當鋪四周有高牆圍護,靠外牆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翻牆、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瞭望。大門用不易著火的厚實的銀杏木製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閂、落地閂。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兌典物的交易場所,除匯源當外都設有高櫃台、木柵欄。當典物者遞上衣物後,聽憑當里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後埭是庫房,為了防火,埭與埭的舍房各不相連,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滿水的七石缸,稱之為「太平缸」。匯源當是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茗香)於道光年間創辦的。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於曾在烏鎮築館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書院坐北朝南,半迴廊二層硬山式古建築群。主樓為圖書館,收藏有文化、社會科學、藝術、休閑旅遊等方面的圖書和雜志可供閱覽,並設有電子閱覽室、講堂、書畫、教室等。中為校文台,為著述編校之處。前方庭園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濃蔭匝地。
烏鎮大戲院
烏鎮大戲院里經常有傳統演出,演出的曲目除了評彈、大書外,還有烏鎮地方說唱---三跳。三跳是長期流行於烏鎮一帶農村的以說唱古今通俗小說為主體的敘事性曲藝形式,藝人演出時所用道具為三段毛竹板,俗稱「三跳板」,故名其曲藝為「三跳」。
㈥ 關於烏鎮旅遊有幾個問題
關於攻略:
1、東柵,如果你一定要逃票,我看到東柵這里真的有很多的漏洞,實際上網上的許多攻略都談到了這個問題,但我覺得,你既然來到了烏鎮,那就不妨買個聯票,好好的去品味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
2、西柵,許多人說游西柵要晚上住下來,感受夢里水鄉的寧靜,但我覺得白天游或許更能觀賞水鄉的水墨世界,更能在寧靜中體驗畫中游的感覺。
3、一些特產實際上在外面的超市有賣,還便宜一點。
4、在烏鎮的飲食普遍貴一些,不管是景區內還是景區外,不過為了感受,要捨得花錢。
5、如果你有時間,坐著黃包車游游沒開發的古鎮也是不錯的選擇。
㈦ 烏鎮主要屬於哪種類型的旅遊資源品味高低烏鎮的開發現狀和保護情況
屬於人文旅遊資來源。屬於自八大旅遊資源中的遺址遺跡類。大眾品味,中檔。目前烏鎮有較為完善的開發和利用,宣傳力度也不錯,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對於景點的保護,基本做到不過度開發,保護其原有形態,不過由於旅遊人數過多而造成對遺跡的破壞時肯定有的,這也是旅遊業發展所不得不觸及到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