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資源開發處
A. 文化和旅遊部的通訊地址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地址: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10號
郵編:1000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是國務院26個組成部門之一。
2018年3月13日,根據國務院總理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擬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3月1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七次全體會議經過表決,決定雒樹剛為文化和旅遊部部長。
主要職責
貫徹落實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訂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遊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B.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在何日正式掛牌
2018年4月8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在北京掛牌。網友所說的「詩和遠方」,終於正式走到了一起。
據了解,文化和旅遊部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訂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遊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C. 河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思考
我也不知道你的論點具體是什麼,八成你還沒拿定主意吧~我這篇是以龍門石窟為切入點探討保護與開發的(當然文中還有其他案例),你可以作為參考,如果你是要寫畢業論文的話,內容請自己增加!你零分的懸賞分,我還幫你寫這么多字已經很仁義了,我從沒見過這么小氣的,還說自己是快要畢業的人了!!!!!!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
——論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結合點
內容提要:
世界遺產的稱號,正在成為中國各地用以吸引遊客的吸鐵石,尤其是財政貧瘠的地區,更是把遺產地視為生金產銀的「聚寶盆」。但因此也產生了如何在保護與開發間尋求平衡點的難題。事實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訴求已經超越了對遺產地進行有效保護的需要。中國遺產地在保護與開發間搖擺的現實,已經或者將要使中國陷入窘境。
關鍵詞:開發,保護,世界遺產
引論:
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大談旅遊開發而極少談及保護;龍門石窟管理局在編400多人中從事文物保護的僅有6人;龍門石窟一年的旅遊門票收入達到5000萬元,但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不足10萬元;在核心保護區內,居然建起了佔地500畝的豪華賓館……這些事實說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既承受著風化、水蝕等自然危害的困擾,還遭受到另一種獨特的人為破壞力量的侵蝕,這種力量來自於當地政府「開發大於保護」的政策思路。那麼,對於龍門石窟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到底孰輕孰重?
不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世界遺產就只能成為世界遺憾。本文將從洛陽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根源出發,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設想與建議,以期對包括龍門石窟在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正文:
今年11月13日, 「印象•河南2008省外媒體中原行」的記者來到美麗的花都洛陽,並參觀了著名的龍門石窟景區。很多記者是第一次來到龍門石窟,一路上都在驚嘆石窟佛像雕刻的精美。
11月24日,由自治區文化廳和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委員會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南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名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科技考古、大型遺址與考古現場保護、館藏各種材質文物保護、博物館環境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進行了學術交流。部分代表對科學分析在錢幣上的應用、龍門石窟日常維護中的封縫技術和廣西古代銅鼓合金成分及金屬材質研究等課題進行主題發言。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自古就是險要關卡,交通要沖,是兵家必奪之地。而又為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恰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石窟、10萬余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其規模大,藝術品位高,成為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簇奇艷。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曾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朝年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如此文化奇葩,自然要好好保護呢?然而「一定要圍繞XX做好旅遊業這篇大文章。」相信這樣的話語人們耳熟能詳。國內世界遺產地的各級官員們,最希望的或許就是利用好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招攬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為所在地帶來大把大把的鈔票,來者當然多多益善。龍門石窟正處於這樣的尷尬境地,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風化、水蝕、生物等病害始終困擾著這座具有1500年歷史的石窟,保護龍門石窟更加刻不容緩。
據廣西日報稱,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匯聚了國內考古文物保護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出版論文集《文物保護研究新論》,收錄論文76篇,加強了全國有關文物單位、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文物保護科技研究工作者的交流與聯系,是該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此次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將對我國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話雖如此,但結果如何,還待蓋棺定論。眼下,先撕開這些華麗的外表,更多地了解龍門石窟:
近日,又有網友爆料「洛陽龍門西山驚現27套神秘別墅!」(見附圖)引發了媒體和網友的關注。之後,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市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盲點:
別墅區位於洛陽市郭寨村,村民郭興高告訴記者:「這片房子是我弟弟郭君高和他的一個朋友投資的。我弟弟長年在北京做生意,他想把北京風景名勝區附近的休閑度假旅遊模式引入俺村。這片地一共20多畝,屬山坡地,符合退耕還林的條件。村裡把這片地從村民手中收過來後,租給我們。我們對村民的補償也已經到位,一畝地4.5萬元。這個休閑度假村包括餐飲和住宿,現在建的別墅,全是度假村的客房。」
西山是石窟較為集中的區域,精美絕倫的盧舍那大佛就在西山。但據當地村民表示,他們從不知道這塊地在保護區范圍內。
郭寨村原屬伊川縣,2008年5月,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但至今,洛陽市龍門文化旅遊園區尚未正式成立運轉,相關的移交工作也沒有進行。調查組成員、洛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楊曉陽表示:「從目前看,這里未建設任何垃圾、廢水、廢物的處理措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肯定會對石窟保護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堅決叫停了這一工程。而且,至今投資方和政府相關部門均未拿出相關手續,所以這片建築可以定性為違章建築。」
我認為,行政區劃調整是客觀存在,但卻不是相關部門推卸責任的理由。27套別墅從動工到主體完工,政府監控出現空白,相關單位要承擔責任。現在,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查此事,相信這一次一定會追究失職單位和相關責任人。
2008年12月11日,迫於各方壓力,郭興高和弟弟郭君高開始安排工人拆除龍翔山莊的圍牆。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李培松12月11日向記者表示「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是違法的。」「目前,世界遺產保護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緩沖地帶等『模糊地區』。」李培松還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任何一處世界遺產地在申遺時,都要作核心保護區、控制和緩沖地帶的保護規劃,以保護遺產地的整體風貌景觀。世界遺產的緩沖地帶不是不可以搞建設,但是建設項目一定要經過地方和國家文物部門批准。龍門石窟在建的這批別墅,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一無所知,肯定沒有履行報批手續。」「當然,河南洛陽此次的處理方式還是不錯的,已經叫停工程,正在解決問題。」
官方的發言我們暫且不追,我整理了一下手頭的資料,將龍門石窟在保護和開發上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3點:
1.技術落後,經費不足,缺乏專業人才
早在2004年,就有兩個國際合作保護項目曾在龍門石窟開展。我國有關部門為此項目先後投入900萬元人民幣作為配套資金,意方則投入144 萬歐元作為設備購置、培訓、獎學金等方面的經費,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但實際上,這樣的國際合作保護項目一直存在著爭議。國內著名文物保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陸壽林說:「做項目不能一切都從零開始,龍門石窟研究所在過去40多年的保護研究中,已經取得了眾多諸如灌漿加固、清洗油煙等世界先進的石窟保護技術方法,這些成功經驗在項目中應該得到總結和吸納。」陸壽林還說,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最大的目的就是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方法。既然有些方面我們領先了,再重復去做,一來浪費時間,二來浪費有限的人力和資金。一位龍門石窟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認為「目前這兩項國際合作項目加起來也只是在解決4個洞窟的問題,相比龍門石窟2300個洞窟來說這只是鳳毛麟角,但如今嚴峻的石窟保護問題都被這些華麗的國際合作項目掩蓋了。」
這次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義大利石窟保護專家VaKalis.NiKos 認為,龍門石窟除了大洞窟,更多的被長期忽視的小洞窟風化和剝蝕也非常嚴重,小洞窟也是龍門石窟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次中意現場保護修復培訓只能幫助龍門石窟解決極小的問題,大量急需開展的搶救工作還是要靠龍門石窟自己去解決和完成。
2.公眾自覺保護意識差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杜越說,世界遺產不僅是我們從祖先手中繼承的稀世珍寶,更是我們從子孫後代手中暫借來的後世財富。保護好遺產是我們上對祖先,下對後代的光榮而艱巨的責任。 然而,看看我們這些後代都做了些什麼吧:
景區內,遊客素質不高,亂拋垃圾、亂刻畫現象屢見不鮮,嚴重破壞了景區環境;滾滾人流給龍門石窟帶來了巨大壓力,特別是黃金周期間, 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保護第一,開發其次」,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世界遺產的名頭確實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據最新數據,河南僅去年一年旅遊接待量已突破1.7億人次;今年「五一」黃金周5月2日,洛陽龍門石窟共接待遊客3.1萬人……人流量增加無疑給景區帶來經濟收益,但同時對遺產地帶來一定的破壞
雖然我們也希望,世界遺產在「保護」的前提下,能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但值得強調的是,申遺項目不是唐僧肉,人人都爭著搶著要一塊,更不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應該是塊寶玉,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保護,甚至不惜經濟代價。
3. 重開發、輕保護
a. 行政管理保護體制不健全缺少針對性法律法規
事實上,洛陽市政府自然也知道,保護重於開發,雖未制定出針對性法規,但《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一部擦邊球的法規)已多次提到開發應遵循石窟原貌,應合理規劃實施。洛陽市政府還曾宣稱:「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平衡點。」然而如此種種都只限於公關。
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共出席了來自國內外的160多名石窟研究保護專家。一位與會者說,讓他不可理解的是,作為龍門石窟管理局的一位主要領導,在會議上卻僅僅是圍繞著怎樣開發龍門石窟的旅遊資源長篇大論,對於如何保護卻極少涉及。而洛陽市委一位主要領導除了大談旅遊開發,更隻字不提保護。「開發重於保護,領導的發言多少反映了龍門石窟近年來的發展思路。」這位與會者直言。
據龍門石窟管理局有關人員介紹,目前管理局在編400 多人,而從事石窟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卻只有6 人。「兩年來,龍門石窟管理局已新進人員20多名,而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竟然沒招過一個。」龍門石窟文物研究院保護中心一位人士透露,龍門石窟目前年門票收入已達到了5000萬元,但每年真正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卻還不到10萬元。這位人員還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國家文物局1999年為保護修復龍門石窟撥專款30萬元,河南省文物局要求省古建研究所負責維修工程,而該所因缺乏技術人員根本無實施條件,至今這筆專款還留在河南省文物局不能使用。
b.商業化痕跡日漸明顯,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西山別墅群外,這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從屬於龍門石窟管理局,坐落在龍門石窟「核心保護區」的東方賓館。僅修建東山賓館,龍門石窟管理局貸款金額已達上億元。
站在龍門石窟的西山向東山望去,清晰可見兩處建築群:一處是唐代的香山寺,另一處就是東山賓館。按照龍門石窟景區圖的標志,東山賓館所處位置在世界文化遺產圈劃的核心保護區內。如此嚴重違反《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的建築物,從2002年開業至今,生意興隆,政府自然也沒有要拆的打算!
這座與香山寺和白園(白居易墓地)僅一牆之隔的東山賓館,於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半年後,破土動工。佔地500畝,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內,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望。」一塊刻有「景區核心保護區」的石碑與賓館區內的豪華別墅近在咫尺。遊客如想連線游覽,必須要穿過賓館區。
世界遺產核心區是否可以建賓館,建多大規模?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巨大的經濟利益仍然驅使遺產地所在的地方政府作出一些殺雞取卵的決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工作人員曾說,如果龍門石窟違規改建情況屬實,世界遺產中心將會派專家組進行反映性調查。針對這個問題,河南省文物局就東山賓館問題出示的一份情況說明,大意是:東山賓館原為一處康復中心,申遺中已納入改建計劃,現在賓館面積已由原來佔地6000多平方米縮減到5000多平方米,改建中沒有違規擴大面積。而按東山賓館宣傳冊上佔地面積500畝的介紹,已超出《說明》中所提到的5000平方米的60多倍。龍門當地居民也反映,「現在的東山賓館比原來的康復中心擴大了很多」。
龍門石窟為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1999年起,洛陽市花費2億元對景區內不利於文物保護、危害石窟安全、影響景觀的建築和設施進行了清理和拆除。其中,投資2000多萬元的人造景觀「中華龍宮」被炸平。「龍門石窟景區已為歷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山賓館千萬不要重蹈中華龍宮的覆轍。」一位石窟保護學者不無擔憂地說。
此外,隨著經濟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一些目前非世界遺產但可在未來申報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遭到侵蝕、削弱,甚至已被外來文化代替,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如今,在龍門石窟的附近,我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北魏時期的石窟——西沃石窟,為搬遷,整座石窟被分割成7塊,據官方宣稱,經修復建設,神秘的西沃石窟已經具備了與廣大遊客見面的條件。但我仍然擔憂,過多的修復開發,西沃石窟會否成為下一個龍門石窟呢?
於此,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其它世界遺產的情況,中國的其它世界遺產,絕大多數已成為旅遊景點,為中國和世界所知,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大量遊人,這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過分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潛力,又會帶來可怕的後果。敦煌莫高窟壁畫,因旅遊人數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畫氧化。張家界景區因為濫建房屋,遊人過多,導致植被和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泰山景區因增加觀光纜車方面引起諸多爭議……在《中國世界遺產的終結》一書中,作者列舉了中國虐待世界遺產的十大酷刑,分別是:泰山的殺雞取卵及多此一舉,明孝陵畫龍取睛,都江堰的畫蛇添足,武陵源風景區的自甘墮落,孔廟的簡單粗暴,北京周口店放任自流,樂山大佛的東施效顰,故宮的旁敲側擊,秦始皇陵的心口一刀。此外,還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平遙古城牆。這個已有六百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三次坍塌。這一事實不禁引發人們的深深擔憂:這六百年的古城牆未來是否會在我們面前一段段地塌落,最終從我們的眼中消失。
有專家指出,龍門石窟面臨的問題是我國不少世界遺產地遭遇的一個縮影。如何吸取教訓,避免我國世界遺產地走向困境和沒落,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從上述例子及龍門石窟的問題剖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龍門石窟開發與保護兩者沖突如此尖銳的根源所在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極端不平衡!而其中,以經濟價值取代文化價值正是這種極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更深入淺顯地說,就是人們只會嘴上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但腦子里想的卻是「金錢」大過「文化」。最近,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和整理,我還發現,雖然我們的確應該提倡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技術與理念,但在國內,這種借鑒很多時候從一開始就是以發展旅遊業,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於是「保護」成了變相的「開發」,因而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在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共同編著的《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提出,很多文化遺產因為不能很好的創利,導致保護資金不足。於是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朱陸平翻譯的同名著作中就大大誇大了開發的重要性,書內涉及到的管理也著重體現開發大於保護的思想,且大大弱化了一旦保護與開發出現沖突時帶來的嚴重後果。這類著作的流行也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部分文化遺產地的管理者們。或者也可以這么說,這類著作之所以能夠流行,也是「投其(管理者)所好」罷了。這點從管理上的「三權」混淆就能很清楚地看到。
當然,保護和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資源間的沖突並非無法解決,國內外也確實是有值得借鑒例子可供參考的:
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武夷山等世界遺產,都比較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在開發保護中不斷豐富世界遺產內涵,獲得了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做好功能分區,旅遊和保護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地發展。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遊客在這里就是享受文物本身;保護范圍以外,則可以搞各種旅遊服務。
再有西方人的立法: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再比如像巴西的黑金城自1980年被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為了保持城市的建築風格,根據該市保護文物古跡的規定,城中沒有修建高大的旅館和購物中心,一切都保持著典雅古樸的風格。城中的小路全部用石塊鋪成,至今市內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漫步在黑金城內,人們自然想起17世紀的巴西,想像那個繁榮昌盛的採金年代。時代變遷,現代化之風似乎沒有吹到這里,致使這里依然保持著建城之初的風格。據介紹,良好的保護為黑金城帶來了更多的國內外遊客。
在利用世界遺產、充分開發其經濟價值的同時,巴西各級政府在保護遺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環保教育在巴西比較普遍,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比較強。巴西人很小就知道一個香煙過濾嘴、一個塑料袋、一個易拉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腐爛,亂扔這些垃圾會對環境造成何種危害。這不僅保護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福了子孫後代,而且也對保護世界遺產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潘塔納爾沼澤地游覽,不管是乘車還是坐船,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巴西人亂扔煙頭、空飲料瓶等,人們都自覺地將廢棄物放到垃圾桶里。
巴西人對各種野生禽類保護有加,凡旅遊結束、即將離開的遊客都要經過檢查,主要檢查對象是野生小動物和禽類。熱情好客的巴西人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到各自然保護區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但遇到偷獵、走私動物和禽類者也毫不客氣,除全部沒收外,還要處以高額罰款。
綜上所述,切實加強世界遺產的科學保護與有效開發,我認為應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提升發展理念。既要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世界遺產地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又要學習和借鑒各國各地區的先進做法,確立科學發展的理念。(當然,要保護世界遺產除了要遵守國際上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基本准則外,還必須從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世界遺產地居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出發,而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通常做法。)目前最重大和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必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遺產保護法》,將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真正納入法治軌道。從而全面提升遊客素質,加大控制客流量。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像日本那樣,把保護世界遺產提升到全民運動。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就當前而言,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通過公眾呼聲和社會輿論來平衡保護與開發也是可行的,比如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圓明園防滲工程」。
其次,採取有效措施。
就龍門石窟而言,除制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龍門石窟管理條例》外,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 重組「龍門石窟管理局」,其下各部門清楚劃分為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組織部,政法委,統戰部。鑒於以往管理體制的迷失,此次必須重新確立「保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施分級管理(除上述各部門外在世界遺產辦公室下面又可細分為宣傳部,文化處等,對不符合要求的人事及時調整處理。)與時俱進地管理,以保護自然、弘揚文化為前提,充實其文化內涵,提升其環境友好品位,建立保護與開發並重、開發服從保護的工作機制。讓管理局真正成為「文化遺產的守門人」,最終以龍門石窟的獨特性去補充和豐富世界遺產事業,達到世界遺產的開發與保護並舉!
2.對遺產地現有的建設項目進行依次清理,該地區及外圍保護區將不再審批新的建設項目,做好功能分區,規定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等。避免再次出現類東方賓館和別墅群事件。
3.繼續加強對外交流,爭取國內外組織的支持與合。雖然之前的合作並非十分成功,但仍需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與人才,並加大國內外組織的合作,以期對龍門石窟進行更全面有利的保護。
最後,完善科學模式。要在科學發展理念的帶動下,在有效措施的推動下,逐步形成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相互促進、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交相輝映、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兼顧的模式,為世界遺產的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旅遊文化學》謝元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4
《旅遊開發與文化變遷》宋曉蓮 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1
《世界遺產的終結》國家地理雜志200811
《世界遺產精神》劉紅嬰 華夏出版社200601
《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洛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90530
《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著 朱陸平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0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http://travel.sohu.com/s2006/sjycbh/
《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對決》http://www.hnta.cn 2004-10-8
《世界遺產組稿:巴西開發和保護世界遺產並舉》殷永建/新華網里約熱內盧7月2日電
《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邕舉行》蔣林/廣西日報2008年11月27日
《國家文物局: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違法》人民日報20081212
《保護第一 開發其次》米華/今晚報2008-9-20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開發,結合點在哪裡》張振勝
附圖 (龍門石窟處別墅群示意圖)
D. 河南省有什麼旅遊資源
河南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發祥地和發源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商丘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等聞名海內外的古都,其中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均在中國八大古都之列。文物古跡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
風景名勝
世界文化遺產3處:
河南省旅遊宣傳片——感恩,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鄭州「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國家5A級旅遊景區9處: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清明上河園、殷墟、神農山、白雲山、堯山—中原大佛景區、焦作青天河景區。
世界地質公園4處:嵩山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雞公山風景名勝區、王屋山─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林慮山風景名勝區、青天河風景名勝區、神農山風景名勝區、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千古名園:禹王台,大相國寺,開封府,,包公祠。
名貴花朵:洛陽牡丹、開封菊花、信陽桂花。
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雞公山
雞公山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38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8),被歷史學
雞公山(12張)者稱贊為「青分楚豫,氣壓嵩衡」,山上有民國時期世界各國建築群、總統行館等著名人文景觀。
1921年被美國人列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
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山水旅遊聖地——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河南焦作修武縣境內,既是世界地質公園,又是國家AAAAA級景區。雲台山滿山覆蓋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峰異石,形成了雲台山獨特完美的自然景觀。漢獻帝的避暑台和陵基,唐代葯王孫思邈的采葯煉丹遺跡,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絕唱的茱萸峰,以及眾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雲台山豐富深蘊的文化內涵。
中原獨秀——堯山(石人山)
中原獨秀——堯山風景名勝區(13張)
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的名。1980年後這里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先後多次被評為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十佳旅遊好去處」和「河南最美的地方」。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晉升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及國家地質公園。
堯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溫泉優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潭、半仙居、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秘洞、溫泉十大部分。專家評價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異峰如塑,怪石紛呈,是堯山自然風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頂上,
洛陽(8張)千岩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兩次登上堯山,並為堯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獨秀」的墨寶。
道教聖地、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王屋山
世界地質公園,王屋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部,是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愚公的故鄉,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記載和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戶曉。
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洛陽市嵩縣境內,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聯合眾多旅行社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位於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奇峰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形成各具特色的白雲峰、玉皇頂、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
恐龍沒落的見證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處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東南綿延800餘里,這古老的大山見證過恐龍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龍沒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蘊含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豐富,全世界無出其右。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和恐龍蛋化石 菊花博物館是拜訪恐龍的好去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自然保護圈」的寶天曼位於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這里古樹參天,鳥獸群集,奇峰競秀,滿目涌翠。
明清大道場——袁家山
袁家山道場,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建,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道場。道教經典著作《道藏輯要》記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
花中之王——開封菊花
開封的養菊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至北宋,開封菊花更遐邇聞名。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並被刻在當今禹王台公園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
洛陽牡丹圖集(20張)
國色天香——洛陽牡丹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陽而名聞天下,洛陽因牡丹的國色天香而更加迷人。洛陽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北宋。
洛陽牡丹不僅花色迷人,而且蘊含豐富的牡丹文化。從唐宋開始出現大量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以及繪畫、刺綉等。
丹桂飄香-——信陽桂花
信陽商城縣是中國桂花之鄉,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出自於此, 丹桂飄香桂花作為信陽的市花而深受當地人民的熱愛,農歷八月,古稱桂月,金秋時節是在信陽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份。
文物古跡
1.南召猿人: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
河南少林寺(19張)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
7.黃帝故里: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
8.二里頭文化: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
11.商丘古城:商丘古城即明清時期歸德府城,現存地上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六年 商丘古城(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業、商品、商文化發源地之隱喻。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12.白馬寺: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3.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14.少林寺: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
15、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市睢陽區,是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龍門石窟商丘在北宋時為陪都,稱南京應天府。
17.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18.登封觀星台: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
19.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是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建,是明清兩代著名的道教勝地 袁家山望月台。
20.紅旗渠:位於河南林州,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
21.開封龍亭:國家AAAA 級旅遊風景區龍亭,位於開封城內南北交通中樞干線中山路北端。780 年,唐德宗李適在開封(現在龍亭所在地)建永平軍節度使治所,即藩鎮衙署。隨著時間的推進,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為皇宮。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也把這里作為皇宮。金後期同樣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明王朝統治者更是大興土木,修建了周藩王府。 1925 年改為龍亭公園。 1927 年,馮玉祥二次主豫時,更名中山公園。 1953 年正式命名為龍亭公園。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E. 河南省與山東省旅遊資源特點的異同
河南發展旅遊的綜合優勢
河南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具有南北之長、東西之特,其綜合優勢主要表現為:
1、古文化旅遊資源品位高。河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華夏六千年文明史上,先後有二十多個王朝在河南建都。中國七大古都中我省有洛陽、開封、安陽三座。全省擁有七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五十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館藏文物達130萬件,約佔全國八分之一,被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其中,河南博物院,薈萃了中原文物精品,是我國鮮有的幾個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禪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功夫名揚四海;佛教釋源白馬寺,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造像龍門石窟,規模宏大,為世之藝術瑰寶;宋都開封,文「包」武「楊」,令人敬仰。中國武術的兩大源流——少林、太極都發源於河南。其人文旅遊資源,不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遺存的多元性,而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2、「根」文化旅遊獨具優勢。河南是中華民族之根。人文始祖,三黃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炎黃子孫的祖先——黃帝就出生在新鄭。中華始祖伏羲建都地周口淮陽,被朱鎔基總理譽為「羲皇故都」。中原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淵源,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其發源地就在黃河與洛河之間。從出土文物看,河南有裴里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廟底溝文化等;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博大精深的《易經》、充滿哲理的《道德經》源於河南。現代常用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姓氏源於河南。在尋根謁祖,開展特色旅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3、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朝代更迭,文昌武興,中華幾千年文明史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劇。河南是古代天文學、醫學、地震學、文字學、老莊哲學、程朱理學等文化的發祥地。武王伐紂、春秋戰國、陳勝起兵、劉秀中興、三國爭霸、七賢嘯聚、武後親政、水滸英雄、岳飛抗金、捻軍起義等神奇輝煌的歷史,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使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被稱為文學祖典的《詩經》、許慎的《說文解字》、曹氏父子創立的建安文學,以韓愈為首的唐宋散文,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等大詩人的傳世之作,都已成為中華文化之重要的基石。
4、自然景觀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河南位於南北方的自然過渡帶,地跨海、黃、淮、江四大水系,自然景觀雄渾、神奇,全省現有雞公山和寶天曼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其中太行山巍峨挺拔,大別山風景秀麗,伏牛山雄偉壯觀,中嶽嵩山氣勢磅礴,黃河游覽區風光絢麗,呈現出巨大的旅遊觀賞價值和綜合開發潛力。
5、旅遊節慶活動影響廣泛。洛陽牡丹花會,自1983年以來已舉辦十七屆,在海內外已產生較大影響。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以武會友,已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開封菊花花會,規模之大、菊花品種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另外信陽茶葉節、三門峽國際黃河旅遊節、新鄭炎黃文化藝術節、殷商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已成為吸引海內外遊客和了解河南的重要渠道。
6、發展旅遊產業區位優越。河南素有「中州」之稱,境內京廣、隴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鐵路干線分別在鄭、商、洛、新、焦十字交匯,以鄭州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經開通,全省擁有鄭、洛、南三座機場,其中鄭州4E級國際機場,不僅是中原地區的空中交通樞紐,而且是北京首都機場的備用機場,便捷的交通條件,為我省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遊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
民俗文化,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遊最重要的資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學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與精英文化或宮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生動性和大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代大眾旅遊的諸多特點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為民俗旅遊的主體資源,這也是推動民俗旅遊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民俗旅遊的界定
(三)民俗旅遊的分類
對應民俗的分類,陶思炎依據民俗范疇,表現空間、產品性質、服務功能等為標准對民俗旅遊的類型作了細致的劃分。他以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旅遊范疇為標准,將民俗旅遊產品劃分為物態、動態、心態、語態等民俗旅遊類型;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5]但現實中的民俗旅遊活動與理論上的探討稍有差異,比如心態、語態等民俗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旅遊類型。王德剛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分為品牌經營模式、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和節慶活動模式。[6]這6種模式在山東均有分布,且比較切合中國民俗旅遊的實踐。筆者依據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的歷史及其現狀,把山東的民俗旅遊產品主要分為以下6種:民俗博物館旅遊、節慶民俗旅遊、婚俗旅遊、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下文將結合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對此分別詳述。
二、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
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傳承性強
2、地域特點鮮明
3、影響廣泛
4、開發較早
三、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
山東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以此為基礎的民俗旅遊活動也類型多樣,豐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遊內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難全面、確切地描述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參照山東民俗旅遊產品的分類,筆者只是粗線條地勾勒出山東民俗旅遊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館旅遊
(二)節慶民俗旅遊
這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主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為傳統節慶旅遊,現代節慶旅遊、新興節慶旅遊、假日旅遊(如雙休日、黃金周等)。山東主要的旅遊節慶有濰坊國際風箏節、濟南千佛山廟會、趵突泉燈會、大明湖荷花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泰山國際登山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煙台國際葡萄酒節、菏澤國際牡丹花會、青島海雲庵糖球會、天後宮民俗文化廟會、榮成國際漁民節等。
(三)婚俗旅遊
(四)漁家樂
(五)農家樂
(六)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
四、山東民俗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山東民俗旅遊發展到今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類型豐富多樣,在開發內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比較高的民俗旅遊品牌,成為山東旅遊又一個較有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專項旅遊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山東建立了許多民俗旅遊村、數條民俗旅遊線及民俗旅遊區,但目前山東民俗旅遊業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就當前山東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和下一步的開發思路。
有些問題在整個旅遊業中是普遍性的,如對民俗旅遊資源重開發不重保護,重經濟效益輕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景點(景區)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等;也有一些具體問題,如景點(景區)各自為政,重個體得失輕共同發展等。就目前山東民俗旅遊實踐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管理體制的分割所帶來的矛盾
(1)「三孔」管理體制變更所帶來的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問題。
(2)蒲松齡故居與聊齋園的管理體制分割
2、企業化運作帶來的弊端
3、「內訌」式的不規范競爭
(1)膠南、龍口的徐福節
(2)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
4、開發滯後,對外競爭不力
(1)運河民俗旅遊必須迎頭趕上
(2)梁祝婚俗旅遊有待大力開發
(3)水滸旅遊:牆內開花牆外香
(4)菏澤牡丹要做大做強
5、民俗旅遊節慶的相似性和庸俗化
五、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和對策
(一)、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
1、文化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民俗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旅遊,它的魅力在於民俗旅遊景觀所承載和體現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隨著山東旅遊業的深度發展,以文化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以觀光為內涵的旅遊,對山東民俗旅遊而言,齊魯文化和山東民俗文化是其開發的靈魂,因此,開發山東民俗旅遊必須遵循文化原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開發和經營者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民俗旅遊資源。其次,民俗旅遊項目應創造和實現民俗文化氛圍,以便讓旅遊者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感受。最後,民俗旅遊項目開發不僅要具有民俗的「神」,還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9]
2、本土化原則
民俗旅遊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必須以民俗文化為根基,避免過於商業化的運作和不切實際的模仿與開發。本土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輕易仿製。當然,這並不排除以此為目的的適當提煉和加工,在實際的開發和經營中,這樣做往往是必要的;二是對於移植的外來民俗文化,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與當地民俗文化背景有沖突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強調新奇性的同時,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否則不宜移植。
3、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是旅遊資源的基本屬性,民俗旅遊資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遊資源也就不復存在。在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應以特色為依據,突出各地區的民俗旅遊特點,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遊產品、旅遊線路和旅遊購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則也是提升旅遊區的品位,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4、遊客中心原則
遊客是民俗旅遊的主體,因此,民俗旅遊應以遊客為中心,按照遊客的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遊產品。遊客的旅遊心理復雜多樣,但最基本的還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針對遊客的這些基本旅遊心理,我們要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遊產品。
5、多樣性與專題性結合原則
多樣性與專題性既對立又統一,二者充分結合會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多樣性不僅不會沖淡專題性,而且還能襯托、突出專題性;多種專題也能豐富多樣性,使多樣性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6、可進入原則
各地區民俗文化不同,表現為各個旅遊景區(點)是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且民俗活動多在農村開展。因此開發時要考慮距離遠近、可進入程度、交通狀況等問題,以便作到各旅遊片、區內各景區(點)相對集中、聯系較緊密,各片、區間交通順暢,可進入性好。這樣有利於設計旅遊線路,方便遊客進行各種民俗旅遊活動。
7、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民俗旅遊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遊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呈加速度增長的勢頭,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風俗習慣和古民居、古建築遭到建設性破壞,因此,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旅遊開發是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覆轍。
8、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原則
旅遊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山東省民俗旅遊健康、高效持續的發展。
(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對策
1、挖掘、突出山東民俗旅遊的齊魯文化內涵
旅遊具有文化性和經濟性雙重屬性,而齊魯文化自其產生之日起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和核心,它也是山東民俗旅遊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數民俗旅遊景點日益走向庸俗化、企業化的時候,挖掘、突出文化內涵是提升民俗旅遊景點品味的良好手段。山東的民俗文化包羅萬象,除了其以民間建築、民間技藝、民間游戲為代表的物質層面和以婚喪嫁娶為代表的制度層面外,以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人文素質為代表的精神層面也同樣不容忽視,在民俗旅遊的開發實踐中,後者尤其要引起民俗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的重視。
2、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文物保護
文物作為物質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民俗旅遊開發的重要載體,「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破壞文物就毀滅了民俗旅遊的基礎,失去了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從理論上來講,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文物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開發,有了旅遊開發的收益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在處理二者的關繫上,應當把相關文物的保護工作置於主導地位。然而,在實踐中,二者的關系不是如此。某些單位和個人把旅遊開發的收益中飽私囊,不願對文物保護投資。對此,必須加強旅遊管理方面的分工負責,統一協調,理順管理體制,同時,正確貫徹《文物保護法》,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
3、樹立鮮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遊品牌
獨特性是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特徵,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賣點,不致被替代。青島在民俗旅遊方面即有多個賣點,不能互相替代,形成了多贏。
關於石家莊、王家皂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其實,二者在民俗旅遊內容和開發歷史有很大不同,石家莊以「農家樂」著名,王家皂以「漁家樂」為主;石家莊因其開發較早,影響較大,王家皂卻是新開發的民俗旅遊村。稱石家莊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是合適的,王家皂可定位在「中國海洋民俗旅遊第一村」,從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國內還沒有如此定位的。這樣既可避免石家莊帶給王家皂的「陰影效應」,還可突出王家皂的海洋民俗特色。最好的競爭是避免競爭,在這方面,楊家埠做得比較好,它定位為以特色民俗為主題的「中國民間藝術遺產村莊」,突出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4、對內聯合,對外競爭
面對來自江蘇等其他省份以徐福東渡為主題的民俗旅遊,膠南、龍口的徐福節慶首要的是在協調的基礎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競爭。因為二者的資源特點類似,地理位置較近,內部競爭只能導致兩敗俱傷。在實際操作中可採取兩地每年輪流舉辦徐福節慶,或以一地為主,一地為輔的方式;也可把每年的徐福節時間分開,兩地分別舉行,從而避免同一時段舉辦徐福節慶。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濟南三勝」的春節黃金周。「濟南三勝」在春節黃金周均舉辦大同小異的民俗旅遊活動,與其拼內耗,不如聯手一致對外。如果把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勝分開來看,都不及泰山、西湖等著名旅遊景點有影響力,但如果「山、泉、湖」強強聯手,進行資源優勢互補,讓遊客以優惠的價格一票通游,將對遊客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泉城民俗旅遊的拳頭產品,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濟南。
5、整合旅遊資源,做大做強
以菏澤為例。菏澤作為全國最大的牡丹生產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舉辦一次全國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讓人們在寒冬觀賞到牡丹的芳姿,又可以進行花木交易,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菏澤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棗梆、柳子戲、山東梆子等十幾個地方戲種同時並存,這在全國同級地市中尚不多見。菏澤的麵塑、魯錦等獨特民俗,也可以重點開發為「民俗博物館」和民俗生態保護區,和牡丹一起構築菏澤旅遊的四季文章。
菏澤市目前正在選聘有關專家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以牡丹、水滸、黃河旅遊為主線,涵蓋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以期構造全年有景的格局,做活四季文章。如果菏澤牡丹與黃河、水滸結親成功,將從根本上擺脫當地旅遊業多年來單靠牡丹一條腿走路的尷尬。
6、加大旅遊開發力度
在這方面,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黃河三角洲民俗旅遊比較迫切需要加大旅遊開發力度。為加強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可成立梁祝文化研究學會,在對梁祝文化的開發利用上,可將梁祝讀書處——嶧山建成愛情搖籃之山;將微山縣馬坡梁祝墓所在地恢復明代梁祝祠,建梁祝愛情文化園。通過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利用,為濟寧文化大市建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梁山雖然沒有以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但有水滸民俗文化,可從民俗旅遊入手,吸引魯西南、魯西北和全國的遊客。
7、編制全省民俗旅遊規劃
截至目前,全省還沒有專門的民俗旅遊規劃,這與山東的民俗旅遊資源大省、民俗旅遊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國外旅遊專家在為山東做全省的旅遊規劃時曾說,濰坊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中心,可在「千里民俗旅遊線」的基礎上把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進行統一規劃,東引山東的海洋民俗旅遊,西聯魯西南的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菏澤的民間藝術旅遊,形成橫貫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線。如此以來,勢必盤活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活動,擴大山東民俗旅遊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促進山東民俗旅遊的跨越式發展。
F. 2019年省文化和旅遊廳2家所屬事業單位招聘9人有編制嘛
根據招聘公告內容顯示:
對考試、考察、體檢合格的擬聘用人員,在省文化和旅遊廳網站統一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符合聘用條件的,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審核備案,發放《事業單位招聘人員備案通知書》,憑《事業單位招聘人員備案通知書》辦理相關手續,聘用單位和受聘人員按規定簽訂聘用合同,確立人事關系。受聘人員按規定實行試用期制度,期滿合格的正式聘用,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
所以此次招聘應該是事業單位備案制。
G. 河南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河南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我提出來了六大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民族文化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主潮之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因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部門,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調控,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實現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多項有機統一。
(2)加強民族文化旅遊理論研究。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與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客觀需求相比,理論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待於科學化、系統化。需要依靠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藉助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深入探究其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3)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4)開發中旅遊點、線、面應有機結合,形成立體開發網路。選擇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依託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擬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遊點;圍繞這些旅遊區(點) 的開發,實行區際合作,推動地區間聯合行動,開辟民族民俗旅遊線路;依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系列開發成集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區。在開發中要遵循特色性、保護性、參與性、文化性、鄉土性等原則,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6)大力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要更新旅遊宣傳觀念,把宣傳促銷看得和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設計與創新同等重要。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電腦網路的手段,加大對民族文化旅遊的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
針對於國的文化旅遊的開發,我們院曾經組織過各個方面的專家對其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倘若你想要進行系統的了解,推薦您閱讀我們的研究報告:
1、《「情境再現」——文化體驗模式創新的「六幕」 》
2、《主題公園成功開發的六大要素》
3、《打造「文化休閑名街」模式探索 》
4、《歷史文化景點商業物業開發模式研究 》
關於文化旅遊的開發,山合水易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典案例:
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我們提出來了六大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民族文化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主潮之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因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部門,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調控,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實現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多項有機統一。
(2)加強民族文化旅遊理論研究。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與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客觀需求相比,理論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待於科學化、系統化。需要依靠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藉助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深入探究其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3)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4)開發中旅遊點、線、面應有機結合,形成立體開發網路。選擇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依託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擬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遊點;圍繞這些旅遊區(點) 的開發,實行區際合作,推動地區間聯合行動,開辟民族民俗旅遊線路;依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系列開發成集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區。在開發中要遵循特色性、保護性、參與性、文化性、鄉土性等原則,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6)大力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要更新旅遊宣傳觀念,把宣傳促銷看得和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設計與創新同等重要。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電腦網路的手段,加大對民族文化旅遊的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
針對於國的文化旅遊的開發,我們院曾經組織過各個方面的專家對其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倘若你想要進行系統的了解,推薦您閱讀我們的研究報告:
1、《「情境再現」——文化體驗模式創新的「六幕」 》
2、《主題公園成功開發的六大要素》
3、《打造「文化休閑名街」模式探索 》
4、《歷史文化景點商業物業開發模式研究 》
H. 省文化和旅遊廳或市文化和旅遊局管報亭嗎謝謝!
一般不得管哦。城管會管佔道經營的事。報亭一般是郵政設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