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貴州天下山水文化旅遊

貴州天下山水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1-29 00:37:10

Ⅰ 《桂林山水甲天下》原文是什麼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到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貴州天下山水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桂林山水》是現代作家陳淼於1962年創作的一篇游記散文。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讀者;接下來分述灕江水是如何地「靜、清、綠」,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險」,使灕江水、桂林山與眾不同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最後整合桂林山水,山與水互相映襯、形成連綿畫卷的美景躍然紙上,引起讀者無回味與遐想。全文層次清晰,語句協調,多用對偶,寫得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文學賞析

《桂林山水》系游記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寫的景色個性特徵鮮明,靜態美如一幅水墨畫,動態美令讀者似隨作者信舟灕江,節奏美似一部優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

海是波瀾壯闊,西湖是水平如鏡,而灕江的水則柔情刻骨靜、清、綠;泰山是峰巒雄偉,香山是紅葉似火,而桂林的山則豪氣沖天——奇、秀、險。作者通過與其它景物的對比,把桂林山水的個性特徵生動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浮想聯翩、讓人盡情感受它的美輪美奐。

同時,此文的藝術特色還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層次清晰,語句協調。主要表現在整句和散句的結合上所顯示出來的語言的外在美,出現了不少排迭和對偶的句式,即整句。比如作品的第二段開頭寫著,「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然後用「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一轉,對前面兩個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從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頌的灕江的水,即「桂林山水」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轉入正題。

接著,第三段的開頭也以同樣的結構寫著,「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然後又用「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一轉,對前面兩個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從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頌的「桂林山水」的別一個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並且用了多個比喻加以歌頌。第二、三兩個句段之間的結構也與之類似。

文章末尾一段,「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於此,山與水,水與山形成了回環;並在這回環的句子里,加上了「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的排迭渲染,更加點綴了桂林山水」的美所以,課文的結尾寫著:「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就不但與作品首段「我們乘著木船,盪舟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遙相呼應,還有畫龍點晴之妙了。

第二,形象生動,引人入勝。與外在美的對立一面便是內情美、意境美。作者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一個「甲」字,展開想像,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方法,繪形繪色地將人們引入了桂林山水的勝境中去。比如作品以「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作陪襯,突出了人們「從沒看見過」的這樣奇異的水,即灕江的水。

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從比較中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來作具體的說明。寫水綠,綠得彷彿「一塊無暇的翡翠」;寫山奇,奇得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寫山秀,秀得「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作者是「乘著木船,盪舟灕江」來觀賞桂林山水的。

即使灕江的水靜得出奇、清得見底,作者還是能夠在船槳「激起」的微波上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如此靜態之中,就有了一幅動態的畫面。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就像是讓你感到「走進」了這連綿不斷的畫卷。「乘著」、「激起」、「感覺」、「走進」,便成了全文的主線。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鞍山市作協主席霍林寬《鞍山文學精品》:「作者自己的所見所聞,與聯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形象貼切的比喻跟嚴密排比融為一體,對桂林山水進行正面描繪,生動逼真地再現桂林山水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現了山的靜態美、水的動態美……猶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給人美的享受。」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崔巒《〈桂林山水〉介評》:「文章寫得美。贊美『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山水的詩文不計其數,用不足400字把桂林山水寫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的當屬此文。」

雲南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駱小所《現代修辭學》:「這是一段優美的抒情文字,它既是一幅描繪桂林動人的山水畫,也是一支和諧的樂曲。人們讀著它,輒令人神馳。作者柔毫上蘸著山水的瑰麗色彩,好像桂林山水本身就是一幅幅變幻無窮的能動的畫廊。」

作者簡介

陳淼(1927—1981年),遼寧大連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於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研究生部。歷任全國文協創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所秘書,研究員。中國作協秘書室主任,鞍鋼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鞍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小說集《煉鋼工人》《紅榜的故事》等。

Ⅱ 貴州鎮遠古鎮好玩嗎

鎮遠古鎮是貴州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鎮遠縣名鎮, 位於舞陽河畔,四 周皆山。河水蜿蜒 ,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 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 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 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 歷史碼頭數量頗多。鎮遠古鎮交通方 便區位優越,湘黔鐵路、株六復線、 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距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飛機場分別為

170公里、270公里。縣境 東界湖南新晃,南臨三穗、劍河,西 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地區的石阡 ,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 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 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 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 達700多年之久。

鎮遠古鎮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 。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 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 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國家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 民居、古巷道、古碼頭、

處,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其建築風 格為青磚黛瓦、高封火牆、

梁畫棟,每一塊青石板、

載歷史遺跡,泣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

城垣建有戰神廟、城牆、鋒火台、堡屯、 炮台等軍事體系堡壘,鎮遠古鎮是「山雄水 美」之地。

高過河

高過河自然風景區是一個鮮為人知而又充 滿野趣神韻的旅遊處女地,

圖冊 8張

鎮遠古城

位於鎮遠北部羊場與尚寨鄉的洞塘,西至 大地鄉路臘村境內,以龍江河的上段---高 過河為軸線,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 差200米,兩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數公里 景區內山勢險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 人跡罕至。

舞陽河

古鎮一景

舞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

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 含水中半露崢嶸;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 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 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 水隱;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 ;「大聖師徒」前往探幽,忙裡偷閑,「面象 山」渾然天成,鬼斧神工,整個景區一灣一 畫,一步一景。

青龍洞

青龍洞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圖冊 3張

青龍洞古建築群

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築依山因 地,與懸崖、古木、藤蘿、岩畔、溶洞天 然合成,融為一體,真是巧奪天工。

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 禪台,有朗朗書聲的學子院,更有鑼鼓喧 天的戲台,集天下山水樓閣薈萃為一方。

石屏山

石屏山,位於貴州省鎮遠縣舞陽鎮舞陽河 東側,屬祁連山系,

石屏山圖片

重岩疊障,雄偉 險峻。東西綿延2.2公里 ,主峰海拔668.1米,與舞陽河面相對高 差204米。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 個大屏風,豎立在山中。石崖絕壁高千仞 ,得名「端直蒼闊如屏風」。

Ⅲ 四年級世界遺產 黃龍風景名勝區 導游詞作文350字

同學們好!歡迎你們大家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王,請同學們跟我一起往這邊走。

我們現在要去參觀1號俑坑,這是最大的一個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我們看坑裡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就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秦始皇自13歲登基時就開始建造秦始皇陵,直到他駕崩前還沒有完工。皇陵建造了38年。這座皇陵墓佔地約25萬平方米左右。在這陵墓周圍有守衛了2000多年、佔地2萬畝的兵馬俑方陣。

現在人們公認秦兵馬俑有三大特點:一是多,現已挖掘出的兵馬俑,分三個坑,約有8000多個武士俑,600多個戰馬俑。充分展示了秦朝統一六國的強大兵力。二是精,大到布局排陣,小到肌膚紋理無不蘊含巧思、一絲不苟。三是美,秦俑陣有令人震憾的壯麗美感、氣勢磅薄、威武雄奇。

好了,現在請大家四處參觀1小時後在門廳集合。

我只找到這個!!!!!!!!

Ⅳ 四年級世界遺產導游詞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峨眉山市東31公里的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鑿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像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被張獻忠的起義軍焚毀。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樑柱的地方。

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樂山的紅沙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比花崗岩軟,是很好的適宜於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後,容易受到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政府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贊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

樂山大佛的來歷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 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韋皋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樂山大佛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構造拾趣
觀賞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大佛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

【發鬈用石塊嵌就】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排水系統布全身】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後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發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里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相關介紹
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里,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世界上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樂山凌雲大佛,位於凌雲山上三江匯合得地方。

大佛背靠得這座凌雲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凌雲山共有9個山峰,最高峰140米。峰巒錯落,臨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廟,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稱贊。宋代文人邵博曾贊美說:「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勻稱,山水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遊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

1989年一位廣東遊客在大佛附近發現了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巨型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線上,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為巨佛的發髻、睫毛 鼻樑、雙唇和下顎;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佛身由凌雲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自然、和諧,這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設的奇跡,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鑿成,觀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樂山市濱江路「福全門」。

景區主要景點
樂山大佛景區包括樂山大佛、靈寶塔、凌雲禪院、海師洞、九曲—凌雲棧道、巨型睡佛、東方佛都、佛國天堂、麻浩崖墓、烏尤山等

凌雲勝景
凌雲山各峰上的寺宇,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凌雲寺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不遠的崖上。從這里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在此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凌雲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雲山上,山更增色。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懸崖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塑,裡面還有陶佣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同時開鑿的。棧道最寬處1.45米,最窄處0.6米,共217級石階,沿崖遷回而下,可到大佛腳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繞過佛腳是位於大佛左側的「凌雲棧道」。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側懸崖絕壁間。棧道開鑿於1983年初,1984年峻工,同年十月開放,全長 約500米,與大佛右側 的九曲棧道一起構成一條回環曲折的旅遊路線

凌雲寺是建於唐代,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上集蘇東坡書「凌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既使人有佛法庄嚴之感,又表明了凌雲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於其中。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發起建造者海通法師、以及繼任建造者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託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樓是凌雲山著名古跡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於棲鸞峰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庭院建築。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

佛國天堂融古建築、摩崖造像、雕塑、壁畫、彩 繪為一體,景色優美,仿唐式古建築有天橋、天門、 天梯、雲台、雲梯、三大寶殿等

東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開放。距樂山大佛僅一里之遙,是樂山大佛旅遊景點佛文化的延伸、是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范圍內,集中仿製了國內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採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形式,選用不同材質,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類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岩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規模大,畫像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各墓之冠」。墓中保存著漢代畫像石和漢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不僅包括了各式漢代建築、畫像石棺、人物服飾、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而且有不少歷史題材和神話故事以及書法題刻。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該漢代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 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和凌雲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雲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緻,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築。現存廟宇系清以後的建築,是四川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寺廟。

地區氣候條件
樂山地域處於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低、東北高,高差懸殊,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度附近,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 ,水熱同季,無霜期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 。年平均降水量絕大多數地區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份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大於或者等於0℃積溫為6100-6500℃,大於或者等於10℃積溫5269-5662℃,大於或者等於20℃積溫2930-3376℃,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種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小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葯材等的主要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樂山市氣象災害以低溫、乾旱、洪澇為主。低溫危害以春季低溫影響最大,能造成小麥凍花、水稻爛種爛秧;乾旱以春早、夏旱為主,乾旱嚴重時,部份地方人畜飲水均發生困難;受地形影響,樂山是暴雨的多發區,降水強度又大,峨眉山市93年9月29日降水量達525毫米,創全省之最,加之又處於三江匯合處,洪澇影響較大。

【旅遊服務】
游覽樂山大佛和凌雲山,可以從成都搭公共汽車或旅遊車前往,有高速公路連接成都。從成都到樂山的高速公路於1999年全線貫通,全長為169公里。從樂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也通公共汽車。因此,游覽樂山,觀賞大佛,可以和游覽峨嵋山安排同一遊程。

至樂山交通:
外省來成都的遊客可從成都新南門(旅遊客運中心)汽車站乘坐直達巴士,全程高速公路,2個多小時可以到達。
自駕車的遊客可以從,成都永豐立交橋進入成雅高速公路(成樂在中途分道)。

樂山也通火車和輪船,成昆鐵路經過樂山、從昆明方面來的客人,可乘火車,樂山在成昆鐵路線上有兩個站——樂山站(夾江,可在此觀看摩崖石刻——千佛岩)以及峨嵋站。樂山港客輪直發重慶、宜賓等沿江各地。

Ⅳ 貴州鎮遠古鎮好玩嗎

鎮遠古鎮是貴州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鎮遠縣名鎮, 位於舞陽河畔,鎮遠古鎮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 。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 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 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國家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 民居、古巷道、古碼頭、

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其建築風 格為青磚黛瓦、高封火牆、

梁畫棟,每一塊青石板、

載歷史遺跡,泣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

城垣建有戰神廟、城牆、烽火台、堡屯、 炮台等軍事體系堡壘,鎮遠古鎮是「山雄水 美」之地。

高過河

高過河自然風景區是一個鮮為人知而又充 滿野趣神韻的旅遊處女地,

鎮遠古城

位於鎮遠北部羊場與尚寨鄉的洞塘,西至 大地鄉路臘村境內,以龍江河的上段---高 過河為軸線,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 差200米,兩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數公里 景區內山勢險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 人跡罕至。

舞陽河

古鎮一景

舞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

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 含水中半露崢嶸;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 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 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乎 水隱;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 ;「大聖師徒」前往探幽,忙裡偷閑,「面象 山」渾然天成,鬼斧神工,整個景區一灣一 畫,一步一景。

青龍洞

青龍洞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青龍洞古建築群

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築依山因 地,與懸崖、古木、藤蘿、岩畔、溶洞天 然合成,融為一體,真是巧奪天工。

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 禪台,有朗朗書聲的學子院,更有鑼鼓喧 天的戲台,集天下山水樓閣薈萃為一方。

石屏山

石屏山,位於貴州省鎮遠縣舞陽鎮舞陽河 東側,屬祁連山系,

重岩疊障,雄偉 險峻。東西綿延2.2公里 ,主峰海拔668.1米,與舞陽河面相對高 差204米。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 個大屏風,豎立在山中。石崖絕壁高千仞 ,得名「端直蒼闊如屏風」。

Ⅵ 四川有哪些城市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社區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其中居住著漢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省會成都。四川屬中國西南內陸,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公里。四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之譽。
四川省省鳥:紅腹錦雞
四川,古稱巴蜀,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大省,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積48.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8642萬。周邊同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川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5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