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旅遊業受影響
㈠ 全球旅遊行業逆勢增長中國旅遊業競爭力持續提升是怎麼回事
4月6日,世界經濟論壇6日發布《2017年旅遊業競爭力報告》稱,盡管傳統旅遊強國依然領跑全球旅遊業競爭力排行榜,但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旅遊業正迅速崛起,旅遊業的亞洲世紀已經到來。特別是中國在全球旅遊業競爭力排行榜上的排名持續提升,文化資源指標更是名列全球首位。
在具體指標表現上,中國的文化資源(第1位)和自然景觀(第5位)排名全球領先。隨著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旅遊業在國際開放程度(上升24位)、信息通信程度(上升8位)、旅遊基礎設施水平(上升9位)和遊客服務水平(上升10位)等方面均有明顯提升。
米拉什說:「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競爭力增長很快且潛力巨大,繼續推行有利於環境與就業的旅遊政策將有助於社會與經濟取得更加長足的進步。」為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報告建議,中國應在優化營商環境、保障旅遊安全、維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護特有自然資源等方面加大投入。
㈡ 全球變暖對歐洲旅遊業的影響,會對旅行造成怎樣影響
國際在線消息:花兒開了、鳥類開始築巢、人們穿著T恤在綠草地上漫步、棕熊在森林裡四處覓食,滑雪旅遊勝地生意異常慘淡,你能相信嗎,這就是歐洲一月份的景象。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歐洲這個冬天最缺少的就是涼意。日前,針對這種現象有關專家表示,氣候變暖可能在今後幾年內葬送歐洲冬季滑雪旅遊業。
據俄羅斯國際傳媒新聞網1月17日報道,近日,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針對暖冬天氣對歐洲經濟的影響進行了一番研究,該組織的專家認為冬季氣溫每上升一攝氏度,歐洲地區就會有許多滑雪場關門停業,持續的全球氣候變暖現象可能最終會葬送冬季滑雪旅遊經濟的發展。
自從去年入冬以來,歐洲很少有地區天空飄落雪花,這種天氣異常的現象目前已經使歐洲666個大型雪場和滑雪旅遊度假勝地被迫停業,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等國的滑雪旅遊度假業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卑斯山地區雪場的經營者們都抱怨,雪場沒有足夠的積雪供遊人滑雪用,他們第一次在冬季感到了失業的威脅。
氣象學家預測,在未來30年內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將上升兩攝氏度,這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山區積雪消失。英國威爾士農業委員會的克利夫·沃爾姆斯利博士說,如今氣候變暖的速度變得太快了,冬天山頂的積雪已經明顯變少,而再過15年,降雪這種自然現象可能在冬季的歐洲變成一件稀罕事。
進入2007年1月以來,多個歐洲國家的氣溫說明,這完全不像冬季。倫敦1月8日氣溫達到13攝氏度,比30年來平均氣溫高3倍;荷蘭1月9日破了自1901年以來1月最高氣溫的紀錄。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溫度1月達到16攝氏度,人們已經被異常的天氣搞得頭痛、疲乏。歐盟委員會認為,遏制溫室效應勢在必行。1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國家必須在2020年以前,減少至少20%溫室氣體排放量,使其達到1990年前的標准,以預防氣候變暖帶來的更嚴重後果
㈢ 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對國際旅遊客源市場有何影響
區域性規則對多邊體制之影響,在服務貿易領域具有雙面性,具體體現為: 1、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對多邊貿易體制具有積極影響。它可歸納為三個方面:(1)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同樣以服務貿易自由化為目標,一定程度上對多邊貿易體制起補充作用。服務貿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所謂「貿易創造」,即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後,國內成本高的服務為其他成員國成本低的服務所代替,原來由本國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現在從區域內其他成員國進口,新的貿易得到「創造」。由於從其他成員國進口成本低的服務代替原來成本高的服務,該國就可以把原來生產成本高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服務,從而獲得收益。自由貿易可以使全世界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而區域經濟一體化至少在區域成員國之間取消彼此間的貿易限制,雖然對外實行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不失為貿易自由化的一種「次優」選擇。(2)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可以實現將已取得的區域內服務貿易自由安排制度化,抵制區域內某些成員國內部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主義。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貿易市場各國的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是否開放本國的服務業市場,服務業不具明顯比較優勢的國家大多舉棋不定。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大量存在於各國國內法層面,對國際服務貿易提供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務產生最直接最廣泛的影響。國內立法者貿易政策取向較易受相關利益集團之影響,其搖擺不定阻礙了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通過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可將各成員國間已採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措施鎖定,藉國際條約之力量抵制某些成員國內部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主義,防止各國立場的倒退,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多邊服務貿易自由化。(3)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規則的制定及實施,為多邊服務貿易規則起到「實驗田」的作用。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產生之前,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澳新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已就服務貿易自由化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規定。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認識,有助於消除人們的疑慮,為多邊規則的達成和實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同時,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尤其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相關規定,為多邊服務貿易規則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例。服務貿易理事會十分重視區域性協定項下相關規則的研究以資借鑒。例如,服務貿易理事會下設的《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則工作小組就曾應世貿組織秘書長之要求,就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項下有關服務貿易的保障措施進行考查,分別就其程序性規則和實體規則向服務貿易理事會提交報告,以作為進一步完善《服務貿易總協定》項下相關規則之參考。 2、區域主義為實現本地區的貿易利益最大化,對區域外成員多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對多邊貿易體製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1)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貿易自由化的次優選擇,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服務貿易領域尤為突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由於對非成員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其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一定程度上被「貿易轉移」效應所抵消。所謂「貿易轉移」是指由於區域性集團內部取消貿易壁壘,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會使原來從區域外國家進口的服務轉由區域內成員國進口,產生了貿易轉移。這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給世界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目前,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塊狀」的區域性市場及相應的一體化規則人為地將無邊界的技術區域化,對全球及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將帶來消極影響。當今世界,電信服務、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等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在統一的全球大市場內進行,地理上的距離已不足為障。在這一無邊界的信息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已不足以促進甚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中的服務原產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多邊貿易體制,尤其是多邊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區域經濟一體化為解決第三國「搭便車」乘機享受區域內部服務貿易自由化之便利,皆有嚴格之原產地規則規定。原產地規則除了產生貿易限製作用外,其管理也徒增行政負擔及帶給廠商額外的取證及舉證成本,《歐共體羅馬條約》、《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澳新服務貿易議定書》以原產地規則來判定服務提供者之「原產地」(國籍),用以決定是否可以享受區域安排之服務貿易自由化相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在歐美等國平均實際有效稅率已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其貿易限制效果,相對已較輕微。服務貿易的歧視待遇,不僅出現在市場進入方面,而且存在於產品進入後之國民待遇中,而使原產地規則對服務貿易實施歧視性待遇之意義遠大於貨物貿易,換言之,原產地規則對服務貿易之貿易限制較貨物貿易為大。因而,服務原產地規則容易被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利用作為一種貿易保護工具,背離了多邊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另外,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中的爭端解決條款將與世貿組織的管轄權發生沖突。(3)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將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格局中的差距。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議數量劇增的原因除提高地區經濟效益與加強合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國際市場上發揮地區優勢保證地區利益。經過多邊貿易體制下多個回合的談判,全球關稅稅率已大為降低,然而,各區域間各不相同的規則、標准及原產地規則構成了新的區域間壁壘。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及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大主要的經濟力量,正是這種爭奪世界市場競爭的始作俑者,二者均以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其加強對世界市場爭奪的重要工具,相互較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從現今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形勢來看,呈現出以美歐為軸心不斷向外輻射擴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美歐處於這一格局的中心,操縱著游戲規則,而發展中國家處於外圍,最不發達國家往往被排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外。在服務貿易領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力更不能同日而語,就服務貿易達成區域性安排也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目前已達成的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進一步增強了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更處於劣勢地位。歐美皆已是成熟服務經濟,在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比較優勢,尤其在《服務貿易總協定》附件之金融服務及電訊服務方面,其共識使《服務貿易總協定》及相關附件得以順利通過,而針對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之勞動、僱傭服務自由化卻又強制給予封殺。 綜合以上分析,區域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多邊貿易體制可謂利弊兼具。從國際社會的現實來看,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世界經濟中的集團化和全球化並不是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而是兩種趨勢並存,共同發展。基於國際社會的現實,在區域貿易協議與多邊貿易體制(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關繫上,世界貿易組織確認了區域性貿易體制與多邊貿易體制的相容性,同時確立了多邊貿易體制的首要的和主導的地位,將區域貿易協議的發展置於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之中。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作為國際服務貿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多邊服務貿易規則必要和有益的補充,但不能取代多邊服務貿易規則。處理二者關系的正確途徑是:區域全球化而非全球區域化。如何約束區域服務貿易一體化,消除其負面效應,使其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有益補充,是世貿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
㈣ 全球疫情忽好忽壞,旅遊業該如何謹慎前行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受阻嚴重,發展十分艱難。
01、疫情全球爆發。從今年的三月份四月份開始,疫情開始全球性的爆發了, 剛開始是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然後是美國,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國際航班已經取消了,歐洲一些國家更是進行了封城,基本是不讓人進了,只為了更好的防範疫情,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全球人口流動速度明顯下降,各國流入流出人口也是明顯減少了,在這種背景下,已經沒什麼人願意去旅遊了。
今年的總體行情對旅遊業來說非常不友好,而且疫情還沒有過去,還是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比較好,別瞎出去跑了。
㈤ 全球前五大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城市在哪裡
當地時間10月25日報道,根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的最新研究報告,全球旅遊業發展最快的五座城市全在中國。
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總裁 Gloria Guevara 表示,「這一區域兩位數的增長率真的非常驚人」。
「中國不僅是巨大的旅客源市場,國內旅遊業的體量也非常大」,她補充說。
該榜單前十的城市還有中國成都(11.2%),菲律賓馬尼拉(10.9%),印度德里(10.8%),中國深圳(10.7%),馬來西亞吉隆坡(10.1%)和印尼雅加達(10%)。
本項研究共調查了全球65座城市。這些城市的到訪旅客量和遊客消費金額都是排名靠前的,其中的21座城市都來自於亞太地區。
中國人多,不管怎樣排都是第一。
㈥ 全球金融危機對旅遊業帶來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 910 更新時間:2009年07月23日如果說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方面,引致A股市場和樓市持續低靡的話,那麼隨著金融危機逐步向實體經濟蔓延,全球經濟衰退可能引發的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則會對我國帶來實質性的影響,使得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進出口、消費、投資)出現疲軟。在這樣的宏觀形勢下,許多行業都會受到沖擊,具有高度關聯性和開放性的旅遊業當不可例外,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一 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已顯端倪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雖然我們目前受到的沖擊還比較小,但旅遊業作為敏感行業,其所受到的影響已顯端倪:首先,旅遊業所依賴的國際環境不斷惡化。隨著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國際經濟形勢與全球旅遊市場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蔓延,全球經濟衰退幾成定局,並引致全球旅遊業需求減少、價格下滑、增速下降。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美國和歐洲,每間客房收入增長率在截至今年8月的年度已減緩到1.0%,而去年同期為12.6%;世界航空運輸協會的報告也顯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8月份全球航空客運量增速進一步放緩至1.3%,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受全球旅遊市場環境惡化的影響,我國入境旅遊市場已經出現明顯下降。據國家旅遊局的統計數據,1-9月份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收入的增長率分別為-0.37%和-3.26%,而危機前的2007年分別為5.5%和23.5%。尤其是今年6-9月份,入境人數和收入連續4個月出現「雙下降」,月均下降幅度分別為5.83%和12.37%,金融危機對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的沖擊可見一斑。其次,旅遊業所依賴的國內環境面臨挑戰。今年以來,我國旅遊業一直在比較困難的宏觀環境中運行。國內接連發生的自然災害本來就一直困繞著旅遊業,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惡化,國內經濟形勢也面臨挑戰,使旅遊業的發展更為困難。盡管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但第三季度GDP增幅已經下滑至9%、上半年6.8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國家發改委數據)、國家財政收入從10多年來一直20%以上的增速驟降為9月份的2.5%等等,都說明我國宏觀經濟面臨增速趨緩的局面。尤其是股市和樓市的持續低靡,直接影響到了居民財產性收入和消費信心指數,從而導致出境旅遊和國內旅遊受到影響。以出境游為例,1-9月份,我國出境遊人數增長14.8%(其中9月份的增幅僅有3.37%),與2007年的18.6%相比,增速明顯放緩,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第三,旅遊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受國內外環境以及季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入境、出境、國內三大旅遊市場都出現了疲軟狀態,導致旅遊價格下滑、人氣不旺,許多旅遊企業都面臨一定程度的經營困難。9月份,許多經典旅遊線路都出現了「價跌量縮」的局面,一些熱點旅遊地區的旅遊價格同比下降了2-3成;許多中小旅行社業務量大幅下降,只能用「堅守」來形容其經營狀況。二 我國旅遊業可能遭受的進一步影響盡管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自身經濟社會特徵決定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但隨著金融危機一步步向全面的經濟危機逼近,如果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努力短期內沒有明顯成效的話,危機對我國旅遊業造成的影響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和加深,需要我們密切加以關注。首先,入境旅遊可能面臨持續下滑的局面。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這些國家的失業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還將進一步下降,尤其是這些國家為了解決流動性不足而大量發行貨幣的應急措施,將有可能導致其貨幣加速貶值,居民消費力下降。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外匯短缺或外債沉重的國家為了節約外匯度過危機,而採取限制出境旅遊的措施。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許多東盟國家就曾經採取提高出境稅和護照費、發布行政命令等措施,限制本國國民出境旅遊。如印尼就曾將乘飛機離境稅提高4倍。因此,如果金融危機短期內不能解決,我國入境旅遊將面臨更為困難的局面。其次,出境旅遊可能出現停滯或負增長局面。雖然9月份我國出境旅遊增長了3.37%,但與以前的高增長相比,下滑非常嚴重。如果金融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引致我國經濟增長趨緩的局面不能很快扭轉,則國內經濟形勢的壓力將不支持出境旅遊的增長。尤其是國家財政稅收大幅度下降後,已經開始嚴厲限制公費出國,各種因公出國考察與商務活動將大幅縮減。第三,國內旅遊可能出現增速趨緩局面。在股市、樓市、車市紛紛遭遇「寒流」,居民消費意願下降的情況下,如果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國內旅遊市場將有可能出現出遊動機下降、出遊頻次下降、出遊費用下降、出遊行程縮短的「三降一短」格局,這無疑將會使今後一段時期內國內旅遊增長放緩。三 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建議與對策雖然實踐反復證明旅遊業具有很強的自恢復能力,但由於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多元而復雜的,其中還夾雜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必須順應國家確定的宏觀調控方針,因時因地制宜,主動對其進行干預,以盡可能減少其對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影響。首先,應制定科學周密的應對方案。要在充分了解與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出台專門的應對措施和政策,主動進行防範和干預,並在必要的時候,出手「救市」。如針對入境旅遊下滑局面,應加大對以國際招徠、接待業務為主的旅行社的扶持。其次,應抓住國家在調控中形成的機遇。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國家必然會採取擴張性公共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擴大內需。因此,旅遊部門應抓住國家擴大公共財政投入的機遇,積極爭取一些重大旅遊基礎設施和項目的建設,形成新的旅遊熱點和吸引力,刺激旅遊需求的增長。第三,應對重點市場進行強力促銷。就國際市場而言,應調整營銷計劃,對原有市場進行危機影響評估,挑選出受危機影響較小、市場潛力較大的國家(地區)進行強力促銷;就國內市場而言,「信心比貨幣和黃金更重要」,應加強國內市場促銷,採取多種措施提振信心,刺激國內旅遊消費。
㈦ 旅遊業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哪些挑戰
目前並無多大挑戰。
如果全球變暖帶來糧食稀缺,或者土地面積大幅減少。
由此導致經濟倒退,會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和收入。
㈧ 中國發起成立世界旅遊聯盟可以推動全球旅遊業持續發展嗎
9月11日至16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第22屆全體大會將於四川成都召開,這是該盛會繼2003年在北京舉辦後第二次落戶中國。大
會期間,國家旅遊局將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共同舉辦「一帶一路」國家旅遊部長圓桌會議,倡議成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旅遊合作共同體。此外,中國將發起
成立世界旅遊聯盟,以「旅遊讓世界更美好」為核心理念,推動全球旅遊業可持續、包容性發展。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高度評價了中國在世界旅遊業中的地位,並特別強調了中國為世界旅遊業作出的重要貢獻。瑞法依表示,中國
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第四大旅遊目的地,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都願意到中國來旅遊,此次在成都舉辦的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第22屆全體
大會是歷屆以來參與度最高的,大會將針對一帶一路旅遊合作,旅遊業可持續性發展,智慧旅遊等議題展開討論。同時,瑞法依認為,中國為世界提供了最好的範例
——將旅遊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在鄉村發展及扶貧議題上,充分釋放了自身潛力。旅遊業發展的中國模式,以及中國在這些議題上所採取的措施,可以用於指導
其他目的地發展。
而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則表示,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中國的世界旅遊業競爭力綜合排名已上升到第15位。中國將迅速成長為21世紀全球最大
的旅遊市場,對全球旅遊業發展將作出更大貢獻。中國旅遊進入發展黃金期,一方面為世界旅遊提供日益增加的市場機遇,一方面也需要不斷強化與世界各國旅遊的
合作交流之功,以獲世界旅遊融合發展的共贏之果。中國期待與各國代表藉助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之力,聚首共商全球旅遊發展事宜,推進世界旅遊融合發展,讓旅
游更好地惠及各國人民。
另據介紹,本次大會將召開6次全體大會、30餘場專題和區域性會議,並將產生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新一屆秘書長,世界旅遊組織還將通報世界旅遊業的最新發展情況,並對未來的旅遊發展做出預測和規劃。
中國在世界旅遊業起到很大的作用。
㈨ 全球經濟衰退對歐洲旅遊業的影響。積極和消極的影響。1400 字論文 需要一個大綱,在線等。。。感謝
擅長的 幫忙
㈩ 杭州旅遊業發展現狀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大不大發展趨勢怎樣
有著2200年悠久歷史的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以來就是高頻率的旅遊趨向城市。杭州作為以休閑、度假旅遊為特色的旅遊城市,在實現旅遊活動日常化、親近化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從杭州市旅遊國際化進程來說,杭州旅遊業從起步到繁榮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政府接待型轉變為產業經營型的曲折發展過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成為賺取外匯的主要產業之一。
2007年杭州市接待入境旅遊者20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6%;接待國內遊客4111.89萬人次,增長11.7%。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630.06億元,增長15.8%。截至2007年末,全市各類旅行社達406家,星級賓館達到250家;杭州市區有A級景區25個,其中5A景區1個,4A景區19個。
2008年,面對春節前後極端氣候(雪災)、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全球經濟景氣度下降、食品安全事件、汶川大地震、奧運會安全引發的對入境簽證難等一系列災害與危機,杭州及時推出「救市」舉措,旅遊業各項經濟指標仍實現平穩增長。2008年,杭州市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221.30萬人次,增長6.1%;旅遊外匯收入12.96億美元,增長15.8%;旅遊總收入707.22億元,增長12.2%,比全國高出8.2個百分點(全國為4%)。
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形勢包括旅遊形勢面臨嚴峻考驗。杭州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旅遊部門也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拉動旅遊消費。杭州在2009年春節黃金周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9年春節黃金周杭州市各景區景點共接待遊客422.46萬人次,同比增長32.9%;旅遊總收入14.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08%。
按照《杭州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設想,在未來十多年的時間里,杭州將形成全新旅遊格局,未來「一心一軸七區五翼」的旅遊空間格局也將得到確定。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和商務會展成為未來構建的三大主導產品。未來杭州旅遊將從觀光產品「一支獨秀」,向觀光、休閑、會展產品「三位一體」轉變,從「景區時代」向「目的地時代」轉變。2020年的杭州將成為城市旅遊品牌——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已經鞏固的「東方休閑之都,生活品質之城,人間幸福天堂」
中投顧問2009-2012年杭州旅遊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