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遊發展
『壹』 國際旅遊業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階段
1、中國外事接待旅遊發展階段(1950~1977年)
改革開放前,中國因為出入境管制以及戶籍政策管制非常嚴,加上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出入境國際旅遊和國內游基本上都處於停滯狀態,這時期的旅遊特點是以政務尋訪為特色的公務接待以及以外交出訪和考察為特色的外事接待,有少許商務游,但非常少,真正意義上的旅遊特別是是自己出錢消費的旅遊在這個階段基本不存在。
2、中國旅遊業起步階段(1978~1989年)
改革開放後,中國旅遊業發展模式走的是一條超常規的發展道路,即採取「積極發展入境游,適度兼顧發展國內游」方針。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央的重視力度很大,相應的政策力度也比較大,有力地推動了當時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使處於起步狀態的中國旅遊業明確了發展思路,很快步入了正軌。依據中國當時的實際情形,採取適合本國狀況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旅遊業在短時期內形成了比較強的國際旅遊產業體系,促進了入境旅遊人數的增加和旅遊外匯收入的快速增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作用更加突出。
這時期所謂的入境旅遊成為外匯創收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改革開放的發展,使得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過程中,對旅遊業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進一步促進了旅遊業的良性發展。
3、中國旅遊業持續高速成長階段(1990~2000年)
步入20世紀90年代,旅遊業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凸現。為了形成全面的旅遊產業體系和完善發展模式,政府在旅遊產業發展方面實施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本階段中央政府所採取的政策發生了如下變化:
(1)本階段旅遊業經歷了從產業地位確立到培育新的增長點的過程,進一步強調了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2)本階段是旅遊產業標准化的階段,中國頒布16項旅遊標准,標准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服務標准化工作起到了帶動促進作用。
(3)本階段政府主導型的旅遊業發展模式方針發生了重大改變:除了以往大力發展入境游的方針政策外,提出了積極發展國內游以及出台了組織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辦法。在國家旅遊局提出的「大力發展入境游、積極發展國內游,適度發展出境游」的總體方針的指導下,中國旅遊市場打破了以往以入境旅遊為主的單一格局,出現了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形成了入境游和國內游並進的新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相關政策的鼓勵扶持,這一時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誕生了華僑城主題公園:包括1991年10月1日開業的「中國民俗文化村」,1994年6月18日開業的「世界之窗」;1998年9月30日開業的「歡樂谷」......據統計,1999年,華僑城旅遊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11萬人。(註:「錦綉中華」開業時間為1989年11月22日)
4、中國旅遊業走向成熟、邁向旅遊強國階段(2001至今)
步入21世紀,為了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素質,使中國由旅遊大國走向旅遊強國,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地方政府也不遺餘力的推動、支持。這一時期中國的旅遊可以說真正迎來的大發展的春天,很多旅遊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明確,發展速度非常快,涌現出一批特色旅遊城市,如三亞、麗江、張家界等等。這一時期的發展特點如下:
(1)旅遊業由培育新的增長點到培育增長新亮點過程,不僅突出旅遊業產業地位,而且表明了旅遊業的增長潛力。
(2)旅遊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國內旅遊為基礎、以入境旅遊為主導、以出境旅遊為補充的發展模式格局,特別是國內游被放到重要位置,突出了國內游在總體旅遊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最近的五年中,無論是國內旅遊人數、還是國內旅遊收入都在波動中得到快速穩定的增長和提高。
(3)本階段國家把對旅遊業的支持力度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2旅遊工作會議提出的加快西部地區和西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步伐,2009年年末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等支持政策),並且從旅遊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環節(旅遊基礎設施)入手,總體上加強財政性資金和人力投入,從而構築了中國旅遊發展的合力,呈現出大手筆、大旅遊、大市場的發展格局。
(4)本階段是中國初步走向旅遊強國的階段,為提高對外影響力,中央政府採取政策、合理引導出境旅遊市場健康發展,出境旅遊人數在最近五年內穩步快速增長。
2009年我國旅遊業發展態勢良好,具體統計數據如下:
2009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穩定增長,我國旅遊總收入仍然達到了1.26萬億元,增長9.0%,占整個GDP的3.8%。
2009年國內旅遊人數約為1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突破1萬億元,增幅超過15%。
2009年1月至11月,我國入境旅遊人數為1.15億人次,同比下降3%:外匯收入約為390億美元,下降4.5%。
2009年出境旅遊人數約為4750萬人次,同比增長3.6%。
『貳』 歐洲西部發展國際旅遊業的優勢
歐洲西部發展國際旅遊業的優勢
①旅遊資源豐富且類型多樣;
②經濟發 達,服務設施齊全,服務質量好;
③旅遊產品豐富多樣,便於遊客購物;
④交通運輸發達,便於遊客進出等。
『叄』 歐洲西部是國際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其發展國際旅遊業的優勢條件
歐洲西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瑞士的雪峰、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都是秀麗的自然景觀,古都羅馬、藝術之都巴黎、慕尼黑的啤酒節這些人文景觀讓人想往,目前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
故選:C.
『肆』 現代國際旅遊史發展的的原因是
你好,現代旅遊的成因是指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戰後世界旅遊迅速發展內的因素是多方面容的.我們從社會動因上去考察就必然發現,現代旅遊作為大眾參加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是社會創造條件使它出現和發展.主要因素是社會創造了一個持續的和平環境,根本原因是社會創造了更多的生產力,重要原因是政府行為的促動.
『伍』 簡述世界旅遊發展將出現的變化
世界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每年國際旅遊業的交易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00年底,國際旅遊人次可望達到6.6億,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10%左右。旅遊收入將增至5000 億美元,旅遊業將取代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創匯產業。1992年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根據總收入、就業、增值、投資及納稅等幾個方面的分析,證明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產業的態勢正在形成。因此,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指出:旅遊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旅遊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共產生1.27億個工作崗位,約佔世界勞動力總數的6.7%;旅遊業是創造高附加值的產業, 其增值額已達到14490億美元;旅遊是各國財政中主要的納稅產業之一, 全世界的旅遊企業及從業人員的納稅總額高達3030億美元。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僅是產生的產值和提供就業崗位的貢獻,它同時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經濟效益。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歐洲和北美是現代國際旅遊業的兩大傳統市場。在80年代以前,它們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收入都佔世界總數的90%左右。80年代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一批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國際旅遊業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新的分配組合。尤其是東亞、太平洋地區,近些年來,國際旅遊增長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達到7.5%。預計到2010年國際旅遊者人數將達到1,9億。 在邁向21世紀的發展中,歐洲和北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上的份額將呈進一步縮小之勢,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將會加快。隨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去鄰國度假者必定會增加,區域性國際旅遊將大大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重心也相應東移,使亞太地區成為未來國際旅遊業的「熱點」區域。從中國的情況看,1996年至1998年三年間來華旅遊入境人數平均每年以11%的幅度增長。1998年旅遊入境人數達6347.84萬人, 顯示出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長期以來,國際旅遊的主要客源市場在地區結構上一直以西歐、北歐和北美為主。這兩個地區作為現代國際旅遊的發源地,其出國旅遊人數幾乎占國際旅遊總人數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遊客源國中,除亞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外,其餘大都集中在上述兩個地區,其中僅德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就占國際旅遊消費總支
1/3
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國際旅遊客源市場在地區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特別是當代世界經濟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歐、日本、獨聯體、東歐和第三世界等6 大經濟力量相抗衡的態勢,直接影響各地區國際旅遊客源的發生、發展、消長和轉移,從而導致客源市場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漸漸走向分散。到21世紀初,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國,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的旅遊客源國,而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市場。中國目前私人出境旅遊人數較少,但增長速度較快。 1994 年至1998年五年間,私人出境旅遊人數平均年增長18.6%。出境旅遊正在逐漸形成規模。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從近年來國際旅遊業發展的特點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眾多旅遊者越來越不滿足多年一貫制的觀光旅遊,而希望能夠在旅遊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積極的探索、參與和休息,人們將更加重視精神疲勞的消除,這樣就要求旅遊企業推出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那些單純遊山玩水的消遣觀光,將逐漸為多樣化的旅遊方式和項目所取代。國際上傳統的旅遊方式分為四種,即娛樂型、觀光型、療養型和商務型,大多數旅遊活動更多的是各種方式特徵兼而有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方式是由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市場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同的旅遊方式也有不同的產品、價格、市場對策等,同時旅遊者也有不同的消費要求和消費特點。當今,國際旅遊消費動向的重大變化是消費由「目的」變為「手段」,人們消費是為了實現自我愛好,為了自由娛樂,表現豐富的感情等。傳統的觀光、娛樂等旅遊方式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旅遊方式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文化化的方向發展,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將應運而生。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旅遊距離的遠近受限於時間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本世紀上半葉,人們大都只能藉助於火車和汽車進行旅遊活動。當時飛機速度既慢且票價昂貴,還很不安全。因此,那個時代的人一般只能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特別是橫渡大洋的國際旅遊的興起,是二戰後航空運輸大發展的直接結果。目前,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續航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距離在旅遊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趨減弱,人們外出旅遊將乘坐更快捷的飛機和高速火車。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新一代的超音速飛機,從倫敦飛到東京,航程9585千米,只需3小時; 短途旅行可坐時速550千米的超導火車, 速度比現在的高速火車快近一倍。加之閑暇時間增多,今後將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遠程旅遊的行列中來。1983年,歐洲共同體國家出國旅遊者中,7
9.7%的人是到毗鄰國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者僅佔20.3%;到1995年,出國作短程旅遊的那部分人數下降到72.7%,中、遠程旅遊人數升至27.3%。另據國際航空協會估計,世界航空運輸中,長途航運將成為主要手段,距離在2400千米以上的長途客運量可能從目前占航空客運量6%劇增至40%。因此,隨著更加快捷、安全、
2/3
舒適、經濟的新型航空客機投入運營,全球性大規模的中、遠程旅遊將成為可能。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世界局勢的緩和,使世界避免爆發全球性毀滅戰爭成為可能,但世界上局部戰爭和沖突時有發生。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際恐怖主義將隨時對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形成局部威脅。在具備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的條件下,惟一能使旅遊者放棄旅遊計劃的因素就是對安全的顧慮。旅遊者考慮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局部戰爭和沖突,恐怖主義活動;旅遊目的地政局不穩定,傳染性疾病流行,惡性交通事故的發生,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等。旅遊者只有對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確定無疑後才會啟程。因此,各旅遊接待國或地區都愈來愈重視安全因素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力求從每一個環節把好安全關。針對一些不可預測的不安全因素為遊客預先代辦保險,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輕遊客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一旦事故發生,可以將其對市場的沖擊力減少到最低程度。
『陸』 為什麼國家政府積極支持本國國際接待旅遊業的發展
1、旅遊效應的統籌調控問題
在20世紀後期的20年裡,中國旅遊業基本處在經濟目的的思想統治之下。盡管學界引薦了源於西方的旅遊容量理論和主客關系理論,但對奉行「發展是硬道理」的業界並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進入21世紀之後,不當的旅遊開發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反對旅遊的聲音多了起來,旅遊的環境效應才逐步引起了輿論界的重視。最近兩年,隨著建設和諧社會的國策出台,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也開始被人們關注。但是,通過觀察當下各地的旅遊實踐,可以發現,地方政府和投資商對旅遊效應的真實理解與學界仍有很大的差異,經濟效應依舊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自然保護區、城市水源地被侵擾,歷史文化遺產被破壞,以及社區利益被嚴重忽視的現象屢屢發生。
關於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實證研究表明,有多種主要的經濟和社會力量綜合作用決定著旅遊地的演進過程,其中包括反對旅遊業或旅遊開發的環境主義者和其他公眾,支持或反對旅遊業發展的政府、政治和約束性團體的力量。結合近年來消費市場的自然傾向和本真追求,可以肯定,對多種旅遊效應進行統籌調控,不只是「終極關懷」的需要,也關系著旅遊地經濟的穩定發展。進而能夠推定,未來的旅遊業必然要「真實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擔當更多的環境倫理和社會責任。
我們可以認同環境保護主義者美好的出發點,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反對把景區視作「禁區」;我們可以頌揚人本主義者對絕對公平的追求,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資本的巨大威力;我們深知資本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但我們也明白資本的力量必須受到約束,否則它就會成為洪水猛獸摧毀我們的精神家園。旅遊的效應可以被人為地分解為幾個方面,但是其發生卻是有機統一的。作為中國旅遊業轉型發展的首要問題,旅遊業的功能由經濟統治轉向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多功能的統籌調控,意味著對旅遊效應的研究必須從單一方面的研究走向多元研究。當我們把旅遊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或社會文化效應放存一起考慮的時候,研究者就必須具有多學科的理論分析能力。當我們要把幾個方面的影響統籌研究的時候,顯然只能依靠一個強人的團隊來解決它。可見,對旅遊效應的統籌研究任重而道遠。可惜的是這種有益的嘗試並未得到政府足夠的重視和支持。
一方面是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思想的快速普及,另一方面是不當旅遊開發現象的頻仍發生以及由此引發的反對旅遊業的喧囂,說明對旅遊實踐活動的效應統籌和行為規制已變得刻不容緩,不可能等待相關理論研究的緩慢成熟。因此,從實踐的角度看,旅遊效應的統籌研究必須盡快在技術層面有所突破,比如,旅遊環境影響評估方法的改進、社區參與路線的設計、利益相關者分配關系的均衡、綜合性評價體系的初步探索等。在觀念變革、技術進步的過程中,自然會引發制度的重新安排。制度變革進一步會起到觀念固化、技術優化的作用,從而在根本上保證旅遊業的轉型發展。
『柒』 百度一下 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是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先於國際旅遊業的發
個人感覺還是和國家大小有關,梵蒂岡就主要發展對外旅遊業。大多數需要轉內型或者發容展旅遊業的國家原本都有較為充實或者過剩的第一第二產業,所以需要發展旅遊業。對於發展旅遊業,從發展內需開始,是最簡單也投入較少的。
首先,國內環境比較熟悉,容易宣傳,國內消費群體比較容易接受。
其次,國際金融環境,吸引外國旅遊困難重重,做還是要做,但是最好都先穩固內需。其他行業的也是首先發展吸引內需。
最後,國際旅遊業相關的法律條文,以及簽證宣傳復雜,競爭難度大。
綜合認為發展國內旅遊可以放在首位。
『捌』 國際旅遊發展趨勢有哪些
世界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玖』 .國際旅遊的性質和特徵
1.旅遊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根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它是由行、住、
吃、游、購、娛六大要素組成的行業整體.對旅遊者來說,他們需要購買和消費
的是在一次旅遊活動中所得到的整個感受,因此,在旅遊全過程中任何一個行業
、一個環節上供給不足,服務不好,甚至出了問題,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都
會被認為旅遊服務質量不高,從而影響到整個旅遊業的聲譽.可是,在一段時間
里尤其是在初始階段,許多同志往往只將賓館飯店旅行社看作為旅遊業,並給賓
館飯店以較多投資,而對於交通(尤其是大交通)、購物、文娛,甚至旅遊景點
建設似乎都不屬旅遊業的范圍.面對一個綜合性、整體性很強的旅遊行業,卻缺
乏一個有權威性的、強有力的綜合行政部門去管理.這是造成旅遊業產業結構失
衡,宏觀管理失控的重要原因.
2.旅遊業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服務性.它是一個主要提供非物質形態產品―
―服務產品的行業.現代旅遊業是隨著生產力高度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據有關同
志研究,當一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10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
游的動機,達到4000~10000美元時,將產生國際旅遊的動機,超過10000美元時
,將產生洲際旅遊的動機.他們參加旅遊活動,需要高質量的服務,以達到精神
與物質上的享受與滿足.同時,服務勞動的實現又是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在時間
上與空間上的統一.服務人員與消費者大都是直接見面同在一起的.因此,在旅
游服務活動中,人――服務人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一套「大鍋飯、鐵飯碗」的勞動工資制度,目前國營旅遊企
業仍然未能擺脫其影響與束縛,故從總體上看,服務人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仍然
不高,服務態度與服務質量仍然較差.這是造成旅遊業經濟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3.旅遊業再一個特點是它的文化性.旅遊業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事業,而且具
有強烈的文化性質.旅遊者去各地觀光游覽,無論去西安參觀兵馬俑,還是去桂
林游覽灕江山水,無不是一種文化活動,無不是為了滿足其文化生活的需求.在
我國現階段,應該說旅遊業是一種經濟――文化事業.以後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
提高,還可能進一步調整以文化為主,成為一種文化――經濟事業.近幾年來,
許多城市結合開展文化交流,發展旅遊業,初步嘗到了甜頭.如上海舉辦國際電
視節、濰坊舉辦風箏節、自貢舉辦恐龍燈會等.可是,十二年來上海對旅遊景觀
投資僅有2億元,約占旅遊業總投資的2%左右.對開發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尚未引
起領導部門重視.這是上海旅遊業客源增長不快,旅客在滬逗留天數下降,經濟
效益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4.旅遊業還有一個特點是它的結合性.旅遊業是由行、住、吃、游、購、
娛六大要素組成的綜合性行業.它們彼此之間需要密切協作與結合才能為旅遊者
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尤其是地區之間旅遊行業的結合,對於象上海這樣旅遊景點
短缺的城市來說,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旅遊行業之間結合,可以擴大銷
售、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加經濟效益,以促進旅遊業發展.可是,目前
上海旅遊業面臨的卻是系統林立、各自為政、地區分割、盲目競爭的局面.這是
造成產業結構失衡,經濟效益不高的再一個重要原因.
『拾』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10)國際旅遊發展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