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與可持續發展
① 談談對中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看法
一、旅遊發展不能涸澤而漁。二、旅遊配套設施健全而不過度。三、旅遊開發與保專護環境相比,以保護為第一屬要務。四、自然景觀旅遊應以保持原生態為原則;人文景觀旅遊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五、特色旅遊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道路。就想到這些,希望能幫到你!
② 簡述旅遊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關於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權威、源最具概括性的是1987年聯合國環發大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把生態、環境、資源看成發展的前提條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必須辨證地予以分析,絕不可孤立地、割裂地看待兩者的關系。
只有辨證地分析、把握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才能在實踐中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有所作為。
(一)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先決條件和重要內容
(二)可持續發展必將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效益
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辨證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從國際、國內發展的成功實踐來看,無不印證這樣一個道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良好環境為前提;要優化生態環境,必須以發展經濟作保障。因此,我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必須統籌兼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一時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環境。做到兩項工作一起抓,兩種成果一起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③ 旅遊文化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是利益的合理開發,不過度同時也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在旅遊這個行業來說,如果不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搞不好一個景點,一個文化點也就是那麼幾十年就玩完了!
④ 可持續旅遊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我的簡來單理解應該是這自樣的:
可持續旅遊應該是讓旅遊有個良性的發展,能夠永得子孫;而不是那種毀滅性的利用,不是那種飲鴆止渴式的開發利用。也就現在我們常說的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和諧發展。特別是對一些不可再生性的旅遊資源更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實行保護前提下的利用與發展。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旅遊資源就應該首先考慮保護問題,而不是過度去開發。
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那范圍可就更大了,較多的牽涉的政策層面的問題,是當地政府旅遊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一個地方的旅遊業長期永續利用及發展下去,以及如何更好地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如當年深圳的錦綉中華,當今世界上的大型娛樂設施迪斯尼樂園,以及影視藏地拍攝後遺留下的「三國城」啊、「水滸城」啊等等。更多地考慮恰當地利用當地的現有條件,挖掘出可供旅遊利用的資源。為旅遊發展源源不斷的補充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
以上兩方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能說的有點繞,只不過是個人的理解,僅供參考。
⑤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方面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遊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遊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遊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遊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遊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遊活動產生於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遊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遊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遊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遊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遊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遊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後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遊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遊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遊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繫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遊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願望。但旅遊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
⑥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⑦ 如何理解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淺談淺談淺談淺談
生態旅遊是一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生態旅遊是可持續發展原則的一種實現方式——為旅遊者提供積極的體驗,同時做到經濟上可靠、環境上適宜、社會文化上可以接受。沒有積極的體驗,旅遊者就不會再來;經濟上不可靠,旅遊者所需要的設施和服務就沒有人提供,生態旅遊對提供者和當地人的潛在經濟收益也就無法實現;如果環境沒有得到保持,就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難得到當地人的支持,他們甚至會對旅遊產生敵意,加以抵制。
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的觀念還比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和資源的破壞。
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遊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時,粗放式的開發。開發種種開發,請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黃龍還劃地一開始退化,面色。如再不採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岩溶胡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旅遊冬天開發利用還處於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已發現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
⑧ 請談談你對旅遊文化與中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
先進,優秀,有特色的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首先,您要了解什麼是旅遊文化?說白了就是中國旅遊的理念。
現在的旅遊文化有點不和諧:一般就是觀光、坐車、拜神、購物、排隊照相……其實我們要的還很多。
有社么地方你取過了還想再去?甚至去了不想回?那麼此處的旅遊文化就好了,自然發展也可持續了。
⑨ 旅遊業為什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如何實現科學的旅遊發展觀,我理解應該有以下五條准則: 第一準則:「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旅遊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主要是指旅遊者(或遊客)和社區居民。旅遊發展首先應該研究人、關注人,然後才是物質設施。旅遊開發應把「以人為本」作為第一要義,以滿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目標,注重人的生命質量、生活質量的提高(即要為旅遊者提供審美價值、愉悅價值、健康價值、文化價值、知識價值、精神價值、道德價值等),也要為當地人帶來相應的福利。旅遊需求是一種高級的需求,它是基礎物質需求滿足後才產生出來的。通過有效的規劃和導引,使遊人在親近自然、欣賞山水、接觸社會、感受人文、體驗風情、享受休閑、美食購物的旅遊過程與服務過程中體驗到身心愉悅!對應於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為遊客著想,滿足遊客的需求,即看什麼、玩什麼、吃什麼、買什麼、住哪裡等。事實上,真正抓住了這些要素,也就是抓住了消費的賣點,就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第二准則:「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價值觀應成為旅遊科學發展觀的又一指導思想,這也是中國旅遊發展創新的根本和哲學理論基礎。「天人合一」的實質,就是要求把旅遊開發建立在環境承載力之上,要與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融合、和諧。為此,就要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旅遊與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和諧統一的條件下開展旅遊活動,全面、協調地發展旅遊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要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必須對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予以高度重視,堅持「經濟-文化」二元統一論和「資源-市場-文化」的綜合導向;多搞「軟開發」,少搞「硬開發」,走內涵集約式發展的道路。 第三準則:「4Z主義」,即「資源、資本、制度、智慧」的結合,發揮智慧在資源、資本之間的橋梁作用,最有效地使旅遊資源資本化,同時依靠制度創新來保障和推進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這一行業的特點就是「事在人為」,企業應對市場的機制及穩定的人才團隊,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旅遊又是一「富民行業」,它可以通過帶動老百姓的創業、就業,致富一方百姓。 第四准則:「五種眼光」,即多學科專家、政府官員、投資者、媒體和旅遊者五種眼光的結合。專家的眼光可以保證科學的開發,避免少走彎路;政府官員的眼光可以體現出很強的現勢把握感;投資者的眼光可以更好地把握效益,把握投入產出及利潤;媒體的眼光通常對市場比較敏銳、能把握住賣點;旅遊者是最終的買單者,因此必須關注和引導旅遊者的需求。 第五准則:「規劃體驗」,也就是把消費者的消費融入情景設計中,以服務為舞台,產品為道具,環境為布景,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從設計者出發,要達到全方位的創造,使旅遊者的體驗達到全身心的感受。在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上,以各具特色的體 驗為中心設計旅遊產品,給遊客更多快樂和富有情調的消費體驗。
⑩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各界頻繁討論的論題.
定義:
旅遊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後代人的利益並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
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lobe'90)上,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五項指標:
(1)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
(2)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
(3)改善旅遊接待地的生活質量;
(4)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
(5)保護未來旅遊開發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
核心目標: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旅遊業的可持持續發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遊者,當地百姓,未來的旅遊者以及未來的當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同一利益群體代際之間和不同利益群體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生產要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遊資源無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還是內含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觀,都不再是可以任意無償使用的資源,對它們的利用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不可復制性,對它同樣要採取"只取利息,不動底本"的消費方式,以保證後人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對這類文化性很強的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帶來的成本支出將是無窮的,也必將是永遠的負效益.因此,開發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時,必須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杜絕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的破壞開發,適度開發旅遊產品,保持資源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