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旅遊文化
① 宛平城的旅遊景點
盧溝橋位於天安門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區現存的一座多孔聯拱大石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像這樣雄偉古橋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盧溝橋地處京都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宛平城實為一座保衛京城的橋頭堡。 宛平縣始於遼代,明時與大興同為順天府的首縣。民國時宛平縣署設在城內。1928年才遷往拱極城,作為宛平縣縣城,1952年宛平縣撤消。宛平城的特點是:城內不設大街小巷,不設鍾樓鼓樓,也沒有集市廣場,只有兩座城門、東門{吧治}、西門{永昌}。兩門都建有城樓,翁城和閘樓。城的四角各建角樓。城牆上有垛口,還設有兵房。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初名「廣利橋」,後改稱「盧溝橋」。在國外也稱「馬可波羅橋」,橋全長260米,寬9.30米,十個橋墩,十一孔。中心橋孔間距21.35米,東西兩岸間距16.49米。橋墩呈船形,進水一面有分水尖,每個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邊長三角鐵柱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線型,狀如船尾,減少水流對橋孔壓力。經試驗:這座古橋有較大的承載能力,曾通過429噸大型平板車而無恙。「盧溝曉月」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兩邊有望柱和欄板,望柱281根,每個望柱上都有一石獅,石獅頭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一石獅,形態各異。據古書《從海記》中說:「橋柱刻獅凡六百二十有七」,共有大小石獅501個。這些獅子經歷了金、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幾個時期的修補,融會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徵,成為一座石刻藝術博物館。橋東有一座曉月碑,乾隆皇帝在辛未年間在此御題「盧溝曉月詩」。為了再現古橋風貌,1986-1987年修復盧溝橋時,特意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橋面。在橋西北側雁翅上,有一座乾隆重葺盧溝橋碑,記載了乾隆五十年修葺盧溝橋的經過。此外,還有一座乾隆於甲酉年季春建的察永定河碑。盧溝橋史料陳列館里陳列了盧溝橋的典故和在這里發生的歷史事件,資料豐富,值得一看。 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京,命御馬監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城池總面積約20公頃防禦李自成進。宛平城除保留了侵華日軍炮轟的彈洞外,其餘建築都進行了修葺,已復建完工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至今城牆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專款對城牆、東西城樓進行修繕;1987年向遊客開放。20世紀末,北京市政府決定恢復宛平城明、清時期原貌,包括將柏油街道恢復為青石地面等。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盧溝橋、宛平城還舉辦集賞月、小吃、文娛活動為一體的「盧溝曉月中秋廟會」。 世界公園中華航天博物館 蓮花池公園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趙登禹墓 豐台葯王廟 雷鋒資料展覽館 萬芳亭公園盧溝橋 留法勤工儉學舊址七營房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抗日戰爭紀念館千手千眼觀音銅造像 王佐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鎮崗塔峰香公壽塔 金土城遺址 盧溝橋史料陳列館 宛平城 宛平縣署舊址燕墩 金中都遺址 青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