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旅遊業
1. 旅遊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舉例說明
旅遊資源是旅遊開發和建設的對象物,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依託性因素,有關研究表明,旅遊者選擇目的地的行為是其對資源感應效用的函數,由此使得旅遊景點與客源地之間的引力具有鮮明的資源指向性特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CB/T18972-2003)」以及「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CBiTl7775-2003)」的界定,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例如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經歷了由單一到多元的不斷提升的演變歷程。從旅遊者的消費需求來說,20世紀80年代,旅遊者主要是對自然景觀和古跡景觀的觀賞性游覽,集中在對國內幾大風景名勝地(如桂林山水、長城、兵馬俑等)的旅遊上,旅遊資源構成了我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性要素。20世紀90年代,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旅遊經驗的增加,我國旅遊消費者除了傳統的山水風光、文物古跡和民族風情等旅遊產品外,開始關注於更多類型的景觀,比如水域風光、地文景觀、極地景觀、沙漠景觀、草原景觀等,對生態旅遊也表現出極大的需求,同時許多新興的專項旅遊產品,如主題公園、農業觀光、工業旅遊等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進入21世紀,我國旅遊消費不再是統一低層次的消費,呈現初級的市場細分狀態,其中高層旅遊消費者從純粹的觀光型旅遊轉化成度假型休閑,中層旅遊者則需要更廣泛的旅遊產品,而低層旅遊消費者絕大部分是觀光旅遊。總體上來說,我國旅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旅遊資源的依賴性在逐步減弱,我國旅遊產品的開發和組合日益凸顯其精細化和特色化,工業旅遊、農業旅遊、森林旅遊、生態旅遊、休閑旅遊、商務旅遊、探險旅遊、休學旅遊以及扶貧旅遊等不同主題的旅遊產品越做越精,滿足了不同旅遊主體的個性化旅遊需求,旅遊業發展對傳統旅遊資源的依賴也逐漸減弱。並且,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需求層次在提升,越來越多的旅遊消費者已不再滿足於「上車睡覺、下車看廟、到了景點就拍照」的旅遊模式,而是在尋求旅遊過程中一種或多種體驗組合起來所形成的完整經歷。
2. 貴州發展旅遊業的自然風光資源條件
貴州的景色自不必說,只是貴州相關部門似乎不懂炒作。織金洞、龍宮、梵回凈山、馬嶺河答等很多貴州境內的風光無限美好的地方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宣傳。天然的山清水秀,還結合獨領旅遊業的少數民族風,獨特的卡斯特地貌。最重要就是氣候,全球變暖的趨勢正在蔓延,貴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貴陽成為避暑之都、六盤水稱為涼都,大打氣候牌拉動旅遊已經正在走向軌道。旅遊輻射的如餐飲、住宿、消費等其他行業也會迅速發展起來。
3. 汶萊風景怎麼樣旅遊業怎麼樣
東南亞熱帶風景 旅遊業還可以
國家主要就是石油天然氣產量豐富~~
4.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的分布特點,景觀特色以及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一)廣泛性:旅遊資源的廣泛性主要表現在品種的多樣性,類型的復雜性,分布的多域性。我們在前面講旅遊資源分類時,已經從不同角度羅列了它的類型,其中既有看得見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實物,又有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體驗感受的風俗民情、傳說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現實的和新生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經濟的,也有文化的。它們從不同的形式,滲透於各個領域、各個地區。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陸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鄉村。總之,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它們的「形跡」。
(二)時代性: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主要表現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有的現象可以做為旅遊資源,有的則不能做為旅遊資源,同一種東西,卻有兩種不同的利用價值。這是因為不同性質的國家、不同階層的人們,道德觀念和審美觀念是不同的。如賭場、妓院,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用來吸引遊客,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又如有的革命紀念地,象德國法西斯屠殺愛國人士的集中營、萬人坑,在當時是殺人場,在今天是人們憑吊革命先烈的紀念館,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證。還有封建時代的宮闕,過去是皇家貴族淫樂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現在卻成了人民游樂觀覽的地方,成了控訴封建統治者血腥鎮壓人民的教育陣地。類似這樣變化的例子很多,說明旅遊資源具有隨時代而變化的特點。這種變化的本質,就是社會時代性的差異。
(三)變異性:旅遊資源還有變異性的特點。所謂變異性,就是它產生時並非具有旅遊的屬性,後來因某種原因,使它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旅遊資源。相對於它初生的用途,發生本質的變異。這種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還未變為名家時,他的住宅不過為幾間普通的房子,後來他成了名人,房子也變為旅遊資源。房子前後並未變,變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質的用途。又如美國華盛頓州的海聖倫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發,噴出的1400億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當於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原子彈500多倍),給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蹤,全部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當時的美國總統巡察了災區之後說:「從長遠觀點看來,火山爆發將會使人們對它產生巨大的科學興趣,甚至使這個地區變成旅遊區,……可能成為一個可與大峽谷比美的遊客吸引地」。可見,火山也會變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遊資源。再如我國1976年唐山——豐潤大地震,從性質上講,這是一次大災難,使幾十萬人民死亡,造成的財產損失就更難以計算。可是,震後許多地方保留的現場遺址,卻成了人們參觀和科學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設計院有座四層樓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壞,上兩層被甩在樓側空地上,整整齊齊地聳立在那裡。這種奇怪的地震破壞現場,深深吸引了許多遊客和科學研究者。從旅遊角度看,它原為非旅遊資源的普通樓房建築,後來只因地震破壞,出奇不意地變成了旅遊資源,這種變異差別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謂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觀。如北歐挪威海岸,有許多伸入內陸的峽江景觀,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觀,非洲東部有「天然動物園」景觀,中國西南有大面積岩溶地貌景觀,長江中下游有水鄉景觀,熱帶海岸有紅樹林景觀,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觀。地域繼續縮小,還有中、小尺度景觀。這里地方特色就更濃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觀,江南丘陵的紅層和丹霞景觀,羅布泊濱區的雅丹景觀,柴達木的鹽湖和風蝕地貌景觀,雲南元謀盆地的土林景觀,黑龍江五大蓮池的熔岩火山景觀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觀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區別,大者象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這樣超級民族區內的景觀特色。如中國的園林、廟觀、古建築(亭、台、樓、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結晶。中、小范圍的民族景觀,主要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賽山歌,高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風情十分濃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從世界而言,這種異族風情、異國情調更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總之,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動局限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歷史活動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異變化十分鮮明。
(五)交叉性:旅遊資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現在同一地區多種類型的交錯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遊地區,幾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交叉分布的綜合體。自然和人文諸景觀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聯系和制約的環境中,不斷產生和發展著。很少存在孤立的、與周圍其它景觀要素互不聯系的單一景象。從大尺度景觀類型而言,任何人文旅遊資源總是發育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其觀賞價值也常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如南方地區開展滑冰運動,就比北方地區少,而北方地區搞游樂設施,在冬半年會長時間地處於淡季狀態。這種情況都是與氣候條件分不開。反過來,自然旅遊環境亦需要人工的規劃、建設和開發,需要人文經濟景觀和條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線、旅館設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觀建築的點綴。沒有這些條件,自然旅遊資源也無法開發利用,自然景觀的美學價值也不能獲得更高級的發展。其實,這種旅遊資源的交叉性,對一個風景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遊人的動機往往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出遊大多數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觀類型。所以旅遊資源的交叉性,更能適應遊人的觀景要求,是旅遊活動豐富多彩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一個旅遊區開發的優勢所在。
(六)永續性:綜觀旅遊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旅遊資源具有無限重復使用的價值。盡管有部分旅遊資源,如狩獵、垂釣、採集、購物、品嘗風味等,會被旅遊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多數旅遊資源是不會被遊客消耗掉的,如參觀展覽、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陽浴等,都具有永續使用的特點。對於這些旅遊資源,遊人只能帶走各種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旅遊資源的永續性,正是形成旅遊業投資小、收益大、利用時間長等優點的基本原因。但是,旅遊資源也有一個保護問題,其中包括自然環境和地方風格的保護。只有加強旅遊環境的保護,才能使這種資源的永續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節性:旅遊資源的季節性是由緯度和地勢、氣候、日、月運動等因素決定的。緯度的高度,使地面獲得的熱量出現了差異。高緯度地帶,太陽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陽能少,因此出現了一年四季景觀的變化。嚴寒而漫長的冬季,使河湖封凍,樹葉枯落,以綠色旅遊為內容的觀光業出現淡季,而以滑雪、滑冰為內容的體育旅遊進入旺季。除了地理緯度的因素外,地勢的高低、坡向等,也會直接影響自然景觀發生季節變化和垂直變化。高山峽谷區,即使在適於旅遊的旺季,也會出現從山麓至山頂的景觀四季變化。總之,這種自然景觀的季節性變化使旅遊業出現了淡季旺季。比如錢塘觀潮,因日、月起潮力的變化和杭州灣口的喇叭狀構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現在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幾日,觀潮者若錯過「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壯觀無」之稱的錢塘秋潮勝景。又如北京香山紅葉觀賞,也出現在秋天很短一個時間,錯過這個機會,紅葉景象就失去了觀賞的價值。
(八)增智性:旅遊資源一般具有文化屬性。遊人通過游覽、參觀,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增加智力,啟迪美感,是人類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陣地,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慶的木化石是獲取古生物知識的旅遊園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書法的理想地方;倫敦蠟人館是研究美術繪畫的場所;北京圓明園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課堂。
5. 12家景區免門票是否會對旅遊業的經濟有所影響
根據相關報道,山東省的很多景區都推出了門票減免的優惠,比如山東青島,事實上,從今年8月1日至12月31日,青島市12家國有政府定價A級旅遊景區面向國內外遊客免門票開放,主要包括嶗山風景區、小青島、小魚山、海產博物館(青島水族館)等。
總而言之,各地的景區都推出景區門票減免政策,這也是各地為釋放旅遊消費需求而採取的促銷手段,以景區行業的局部損失謀求目的地旅遊關聯產業的更大收益。不過,也有消費者表示,相比於門票減免,他們更看重服務質量和旅遊體驗,如果經典體驗非常差,而且又沒有文化內涵,門票的減免其實作用不大。因此,對於景區而言,門票的減免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提升景區的服務質量和文化內涵。
總而言之,青島市的12家景區免門票,對於吸引遊客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這也會直接提升旅遊經濟。
6. 三亞風景秀美,當地旅遊業非常發達如今卻並不適合旅遊,這是什麼原因
說起三亞,可能大家想的都是,想在夏季去三亞的海邊旅遊,吹吹海風,但是在這幾年,卻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願意去三亞旅遊,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三亞的消費高,其實很多旅遊地區的消費都很高,這是很普遍的情況,我們也不能怪哪個地區,畢竟大家都是為了生存,如果沒有那麼大的生活壓力,誰願意去漲價是不是,直接免費送,但是沒辦法,這也是能理解的。
7. 今年國家對景區特別關注那全域旅遊的概念是什麼
"全域旅遊"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遊"的理念指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將有利於各行各業統一發展目標。以旅遊為導向,文物保護、旅遊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力量,全域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遊理念指導旅遊業發展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旅遊可以加快城鄉之間的互動融合和統籌發展,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互動交流,用「全域旅遊」的理念來指導一個區域內的旅遊業發展,在布局上將更為合理。
(一)戰略規劃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國有184處5A級旅遊景區;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但盡管如此,我國的旅遊業仍存在散、小、發展不均衡、亮點不多的問題,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旅遊缺乏一個統攬全局的總體規劃,對旅遊發展的戰略定位沒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們要借用專家和群眾的智力,通過編制規劃,明確定位,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實施路徑,避免在發展道路上走彎路。因此,把「全域旅遊「提升到戰略定位的層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業轉型升級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已到了一個層面,只有第三產業的空間還未全面發揮出來。
據國家信息中心旅遊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2015年7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4兩年旅遊產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旅遊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 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在間接帶動各產業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其中交通運輸、住宿、旅遊購物、餐飲等四個行業對旅遊業增加值貢獻近90%。
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是大眾消費升級的需要,是我國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是穩增長保運行拉動投資消費的需要。
(三)旅遊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遊消費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全域旅遊發展要適應城市群發展的需要、適應交通快速發展的需要,達到道路建設風景化、交通體驗休閑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聯網+」把智慧旅遊項目包裝成大項目,從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遊客,從而帶動投資。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遊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更能發揮旅遊的導向作用!如果我們工作的重點仍然局限在景區景點,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觀效果都會受限。要用全域旅遊的概念,布局旅遊產業發展,發揮全域旅遊對生產要素布局的導向作用。」只有通過全域旅遊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旅遊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水平,對資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於景區景點。
三、以「全域旅遊」指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涵蓋了多個層面,薈萃了古建築、陶瓷、民俗、宗教和邊塞等多種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開發價值。
(一)「游」
有數據顯示,未來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5萬美元,50%以上的居民進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遊超過5次,全國旅遊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人次,旅遊將成為大多數人的普遍性消費。
(二)「住」
我國現有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此之還有眾多的民宿,為我國旅遊出行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三)「行」
中國旅遊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旅遊市場實現平穩增長,國內旅遊36.11億人次,同比增長10.67%;中國出境游市場首次過億,達到1.07億人次,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費國。預計2015年,出境遊人次同比增長16%以上,客源將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延伸。
(四)「旅遊+」
「旅遊+」是指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遊平台,插上「旅遊」的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此過程中,「旅遊+」也有效地拓展旅遊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遊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關於旅遊的認識停留在簡單的消費層面,旅遊同樣是增強國民幸福感、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是優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增長點。
推進「旅遊+」,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一業促五化」,有利於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網路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生態化。
全面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將有利於各行各業統一發展。以旅遊為導向,文物保護、旅遊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面力量,全域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8.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的旅遊產業
1984年,淶水縣委縣政府在多次的考察論證後決定立足山區資源,發展旅遊事業。國民生產總值80萬元。
1986年7月,京西後花園野三坡即日起正式接待遊客。
1988年的8月1日,野三坡成為了國務院第二批審定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989年,攝制《情醉野三坡》公映,轟動全國,被稱作第二部《廬山戀》。
1991年,文化部主持的野三坡苗寨破土動工,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少數民族文化城。
1992年,《三國演義》、《西遊記》設野三坡為主要拍攝基地。
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2600萬元,人均收入1200元。同月6月24-25日,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一行參觀游覽了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並為百里峽題詞:「天下第一峽」。
1995年,野三坡的工作開始轉型,樹立品牌,廣交朋友,中央、省、市的領導和各界專家學者成為野三坡
的良師益友。
2000年,野三坡的賓館酒店已達300餘家,纜車、滑草、跳傘、竹筏、快艇等娛樂項目應有盡有,野三坡
以一個嶄新的姿態走入新世紀,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未來。
2001年3月,代表縣委、縣政府行使全面行政職能的野三坡管委會掛牌辦公,代表著景區全面管理進入市
場化良性軌道。4月,總投資9000萬元的保野旅遊路通車;總投資1000萬元的野三坡大街改造工程竣工;
總投資800萬元的百里峽景區晉檔升級工程竣工;總投資500萬元的民族園擴建改造工程竣工。5月野三坡
電力設施和通訊設施改造工程竣工,通迅設施改造工程竣工。
2006年,野三坡年接待遊客已達120萬人次,年創社會經濟效益3億元,野三坡的農民人均收入已達到5000元,是旅遊開發之前的90倍。
2007年3月21日,野三坡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通過了國家建設部審批;6月18日,被河北省旅遊局命名為首批「河北省旅遊強縣」;8月被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確定為「引領文明、服務奧運」示範單位;10月被河北省旅遊局評選為百姓最喜愛的河北魅力景區;11月被國家建設部評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優秀單位;
2008年3月29日,首屆野三坡開山節在淶水野三坡百里峽景區舉行,來自北京、天津、山東等省市的2000多名遊客參加了這次活動,春季踏青游野三坡的序幕正式拉開;5月14日中國目前碑刻數量最多、碑林最長的二00八慶祝北京奧運紀念碑林,在野三坡龍門天關景區開建;9月4日,大型音樂舞蹈史畫《印象野三坡》在;野三坡劇場正式公演,並舉行首演儀式;
2009年3月24日,野三坡景區再獲「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9月25日,在野三坡百里峽隆重舉行「野三坡世界地質公園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揭牌開園儀式」;
2010年2010年10月3日,在希臘萊斯沃斯島召開的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大會上,全票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期評估;12月10日,野三坡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1年4月22開通北京天橋直達野三坡的公交旅遊直通車,4月23日開通北京西客站直達野三坡的「野三坡號」旅遊公交式專列,全年運送遊客近6萬人次,為首都市民出遊野三坡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2012年6月19日,成功承辦了由省旅遊局、保定市政府主辦的《中國保定第二屆國際旅遊節暨野三坡華誼兄弟音樂嘉年華》活動;「7.21」特大洪災給淶水旅遊業造成沉重打擊,旅遊業全面癱瘓,基礎設施嚴重損毀,直接損失3.82億元,景區全部關閉,估算門票收入減少7000萬元,旅遊經營單位全部停業,從業人員處於失業狀態,旅遊總收入減少6.5億元,災後野三坡人不等不靠,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各級各部門大力支持與幫助下,以「災後重建,聚焦旅遊」為指導思想,堅持一手抓災後重建,一手抓資源整合、景區提升,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動資源整合,強化旅遊宣傳推介,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旅遊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8月20日被批准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2013年5月28日,涅槃重生的野三坡以全新面貌重新開放,贏得了各級領導和遊客的認可,截至10月底,野三坡景區累計接待遊客275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4069萬元,創社會效益8億元。
野三坡景區創新管理模式,對景區實行「管委會+公司」模式管理,3月組建淶水縣野三坡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管委會全權代表縣委、縣政府行使對野三坡景區的管理權,投資公司負責對野三坡景區進行投資、運營、管理,二者分工有序、合作有力;
9月23日—26日「陝汽杯2013全國超級卡車大賽河北淶水·野三坡站分站賽」在野三坡拒馬河景區舉辦;野三坡景區被評為「美麗中國」十佳旅遊景區;
2014年5月31日—6月3日「陝汽杯2014全國超級卡車大賽河北淶水·野三坡站分站賽」在野三坡拒馬河景區舉辦;淶水縣被評為「美麗中國」十佳旅遊縣;
2015年2月被國家旅遊局、環境保護部評委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