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產品感知

旅遊產品感知

發布時間: 2020-11-28 01:27:34

① 旅遊目的地的感知機會主要靠什麼得以提升

旅遊目的地的感知機會主要靠歷史沉澱的人文事象得以提升。(來自保繼剛、楚義芳編著的《旅遊地理學》)

② 傳統旅遊感知方式有哪些

以"體驗"為經濟提供物的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後的新經濟形式。在體驗經濟時代,隨著旅遊者旅遊經歷的日益豐富而多元,旅遊消費觀念的日益成熟,旅遊者對體驗的需求日益高漲,他們已不再滿足於大眾化的旅遊產品,更渴望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閑化以及美化的旅遊經歷。
以"體驗"為經濟提供物的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後的新經濟形式。在體驗經濟時代,隨著旅遊者旅遊經歷的日益豐富而多元,旅遊消費觀念的日益成熟,旅遊者對體驗的需求日益高漲,他們已不再滿足於大眾化的旅遊產品,更渴望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閑化以及美化的旅遊經歷。一、背景在體驗經濟時代,隨著旅遊者旅遊經歷的日益豐富而多元,旅遊消費觀念的日益成熟,旅遊者對體驗的需求日益高漲,他們已不再滿足於大眾化的旅遊產品,更渴望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閑化以及美化的旅遊經歷。二、概念所謂體驗式旅遊是指「為遊客提供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使遊客從感悟中感受愉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在中國一度興起的城裡人到農村「住農房、吃農飯、干農活」就是體驗式旅遊的雛形。人們開展旅遊活動大多是為了擴展個人視野,感受不同的生活體驗或者獲取個人生活范圍以外的信息。傳統的觀光式旅遊,僅僅依賴一些自然資源或者歷史遺產為遊客提供一種游覽的滿足感;而後興起的探險式旅遊則更多的是追求感官或者感受的刺激,例如漂流,攀山等,但是也有體驗式旅遊的雛形;另外度假式旅遊著重是提供一種休閑的氛圍讓遊客輕松愉快享受假期。對比於這幾種,體驗式旅遊更著重的是給遊客帶來一種異於其本身生活的體驗,比如為城市人提供鄉村生活的體驗;為遊客帶來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體驗等等。三、定義2001年6月,在一份關於澳大利亞旅遊業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到「體驗式旅遊」這個新概念,隨之國外一些學者也給出了相應的概念,但目前國內學者對體驗式旅遊未給出明確的定義。相關的概念有徐林強(2006)的定義:體驗式旅遊是一種預先設計並組織的、遊客需要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的,對環境影響小、附加值高的旅遊方式,遊客通過與旅遊產品間的互動,獲得暢爽旅遊體驗,實現自我價值。宋詠梅(2007)從旅遊供給者和旅遊者的這兩個角度加以對體驗旅遊的定義。我們認為體驗式旅遊是一種以追求心理愉悅體驗為終極目標的旅遊,是繼觀光旅遊、休閑旅遊後的一種新的旅遊方式,是旅遊者消費心理走向成熟的結果。四、體驗式旅遊的特點注重個性化體驗旅遊與傳統旅遊不同,它追求旅遊產品的個性化,力圖以獨一無二、針對性強的旅遊產品,讓遊客感受這種特性,滿足求新求異的心理。如自駕車旅遊、暑期國外夏令營等。強調參與性通過旅遊者的參與和互動活動,旅遊者能更深層次的感受旅遊消費的每一個細節,體會旅遊產品的內涵和魅力,獲得更直觀和深刻的旅遊體驗。如參與主題公園的慶典游園活動,參與滑草滑雪活動、小學生參與紅軍小指揮員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都強調了旅遊者的角色模仿和參與,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旅遊活動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與傳統觀光旅遊相比,體驗旅遊注重的是遊客對旅遊產品的感受、體驗、享受的過程,而不是一味追求「到此一游」的旅遊結果,從某種程度上更強調心理感知和理解。如外國人參與包餃子的活動,通過揉面、擀餃子皮、包餃子的過程親身體會中國的傳統習俗,而並不強調包出的餃子如何漂亮、好吃。現今流行的許多傳統手工藝製作、鄉村綠色瓜果採摘活動以及尋求驚險刺激的旅遊活動等追求的就是這樣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體驗式旅遊的類型遊客的體驗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稱為「4E」(Entertainment,E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娛樂、教育、逃避與審美。遊客離開日常居住的環境(逃避現實),接受不同文化與異域風情的洗滌(審美),盡情享受休閑時光(娛樂),並通過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靈感受,獲取精神的成長(教育)。1.娛樂體驗娛樂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愉悅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遊體驗之一。遊客通過觀看各類演出或參與各種娛樂活動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緊張神經得以鬆弛,讓會心的微笑或開懷大笑撫慰心靈的種種不快,從而達到愉悅身心、放鬆自我的目的。迪斯尼樂園匠心獨運地設置出「西部樂園」、「探險樂園」、「新生特區」、「未來世界」、「夢幻樂園」等體驗旅遊項目,不同的娛樂主題為不同年齡的人們塑造了屬於自己的娛樂經歷。2.教育體驗遊客在旅遊中見前所未見、聞前所未聞、嘗前所未嘗,每一次旅遊都會有新的收獲。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景點,總會以其獨特的、蘊藏其中的自然知識或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傳統、高超的建築技藝等令人耳目一新,學習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遊的全過程當中。近幾年興起的參與體驗式的「土地認領」,是新生代農家樂旅遊項目,也屬於教育體驗。遊客通過交納租金的方式在農家田園認領一塊土地,由遊客決定栽種蔬菜、花草、果樹或莊稼,種子、農家肥料則由園方免費提供,最後收獲的農作物等歸遊客所有。這種旅遊形式可使遊客在田間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純天然綠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種植、管理知識,並在親自躬耕於農田時體會到種植和收獲的樂趣。另外通過土地認領還可以豐富現在孩子尤其是都市裡孩子的田野知識,讓他們真正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從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逃避體驗工作的壓力、日常生活的煩惱、人際交往的復雜、生活空間的擁擠與喧鬧使人們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養性,忘卻來自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尋找生活中另一個擺脫束縛的真實自我。近幾年農家旅遊的出現客觀上滿足了遊客的這種需求,到農家體驗田園生活,可以使遊客在相對淳樸的人際關系中放鬆自我;在與自然、田園零距離接觸中體味陶淵明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在平淡、與世無爭的狀態下重新發現人性的美好。4.審美體驗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遊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態各異、人文建築的高超藝術之美時,就是獲得從身體到精神的放鬆、通暢、忘我感覺的過程。被譽為「生態樂園」的四川碧峰峽景區融幽谷、飛瀑、清溪、珍禽於一體,森林覆蓋率達95%,遊客在景區中可以享受與溫馴的野生動物零距離接觸的樂趣,也可以在晚上租一頂帳篷,體味野居的滋味。景區的住宿設施設計為竹木結構的低層建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十分協調,掩於叢林之中,保證了遊客視覺上的完美性。主體建築——遊客接待中心,也以其優美的幾何造型,使遊客無論從那個角度都可獲得巨大的美感。五、體驗式旅遊的設計理念和原則[1]1.設計理念(1)從旅遊者的體驗入手,努力創造全方位的立體感受通過全方位的體驗設計使旅遊景區(點)做到「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回味」,使旅遊活動「可參與、可互動、可感受、可享受」。如迪斯尼樂園就通過塑造與卡通人物的形象識別體系和體驗活動,在不同的主題樂園中讓遊客由米老鼠唐老鴨到白雪公主、獅子王的童話世界走向現代科技創造的驚險刺激的現實世界。(2)不斷推陳出新,突出創造性和差異性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尋求差異化、新鮮感和刺激感是旅遊者追求旅遊體驗的直觀體現,因而在體驗式旅遊產品的設計中始終要貫穿這個理念。如每個經常蘇州樂園的遊客總會覺得每隔一段時間樂園中都有新的旅遊項目和節目,甚至小到裝飾、布局布景都有所變化,真正做到了常換常新。這種變化帶給遊客新鮮感和試圖下次再來尋找不同點的慾望,從而加大了旅遊體驗的刺激感,旅遊重遊率當然也相應增高。2.設計原則根據體驗式旅遊的特點以及旅遊追求快樂的「三感」需求,旅遊從業者在旅遊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突出主題性原則旅遊產品的設計中要突出主題性原則,追求旅遊主題的新穎、奇特,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需求心理,挖掘所在地方特色或旅遊產品特色,結合當地資源條件設計獨特的旅遊項目,給遊客一次新的體驗。特別是景區的旅遊項目設計要注意始終以一個主題為主線連接游覽、購物、娛樂、美食的各個環節,讓遊客全方位感受從業者塑造的一種氛圍。如曲江大唐莢蓉園、深圳歡樂谷和民俗文化村等。(2)挑戰性原則旅遊活動具有適度的挑戰性才能激發遊客參與的慾望和決心,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享受與日常生活不同的體驗,追求超越心理障礙時的成就感和舒暢感,這也是近幾年極限運動不斷升溫的原因。比如蹦極、漂流、滑翔、探險等極限運動讓遊客在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中感受勝利的快樂。(3)現場真實性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體現為主題樂園類旅遊產品或活動的設計,要求旅遊從業者暫時放棄自我身份,全身心投入景區營造的文化和娛樂氛圍,充分進入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礎上引導遊客也進入景區為之塑造的角色,全方位地體驗角色轉換的愉悅。也要求其布局布景、建築藝術、服裝道具、文化語言等都能再現所塑造的主題,讓遊客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不是簡單的粗糙的模仿。如杭州宋城、無錫的影視基地等通過再現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場景帶給遊客恍如隔世的感覺,體會幾百上千年的古中國的文化魅力。(4)豐富體驗類型、增加體驗深度的原則體驗類型的多樣性是吸引遊客、保持旅遊地持續發展的動力。Pinell和Gilmore提出的讓人們感覺最豐富的體驗是同時包含娛樂、教育、遁世、美學四個類型「甜蜜地帶」。因而在體驗式旅遊的設計中也可按這四個類型來展開,一般來說體驗類型越豐富,對旅遊者的吸引力越大。旅遊的體驗可以分為表層體驗、中度體驗和深度體驗。在旅遊業發展初期,大多數旅遊產品大多停留在前兩個層次,只是一般的觀賞游覽,而未直接參與和感受。但是體驗式旅遊是與傳統旅遊和休閑旅遊不同的新的旅遊方式,它帶給遊客的體驗不是粗淺和單一的,而是以追求豐富的旅遊體驗為目標,它要求旅遊者完全融人所塑造的環境和氛圍,不是以客體而是以主體的角色參與沉浸其中。我國目前有許多的旅遊企業正在打造這種大型旅遊景區,設計體驗類型豐富的旅遊產品,以滿足大眾需要。六、體驗式旅遊的開發模式鄒統釺先生認為,體驗旅遊開發模式與大眾旅遊、可持續旅遊開發模式有很大不同:前者特別注重遊客的切身感受,想方設法為遊客創造一種真實的體驗。表將這三個時期的旅遊開發模式進行了大致的對比。不同時期旅遊開發模式對比:旅遊發展時期關注的利益體開發目標 大眾旅遊時期開發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可持續旅遊時期社區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體驗旅遊時期遊客為遊客創造滿意的體驗 可以看出,在體驗旅遊時代,遊客的旅遊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以感受和經歷為目的的旅遊的興起表明人們更注重旅遊過程中的個人感受,而不只是對某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如迪斯尼樂園里的「巨雷山」項目,完全根據美國西部當年一座廢棄的煤礦原樣設計,讓每一個遊客去體驗煤礦工人的艱辛。遊客佩戴好當年煤礦工人的所有裝備,乘坐高速礦車,在彎彎曲曲、忽明忽暗、驚險交加的礦道里瘋狂走一遭。礦車時慢時快,有時傾斜度達45度。遊客不但領略了煤礦的景觀,而且深知了煤礦工人的艱辛和煤炭的來之不易。因此,今後旅遊開發者在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時,一定要注重研究體驗經濟時代的旅遊需求,以遊客的需求為導向,開發「感受旅遊」產品。七、體驗式旅遊與傳統旅遊的區別在體驗經濟時代,雖然傳統的大眾旅遊仍占據旅遊業的主要市場,但是旅遊者的細分市場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許多旅遊者更希望到更自然的地點,享受自己服務自己的樂趣;還有相當部分的年輕人認為,現代旅遊不僅在於自己到過哪裡,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驗,一種旅遊心情的分享。1.競爭戰略不同傳統的大眾旅遊重視的是為顧客提供住宿(hotel rooms),早餐(breakfasts),娛樂(amenities)和其他服務(accompanying services),簡稱「4S」。旅遊產品開發者提供的多是千篇一律的服務,沒有多少差異化的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旅遊開發者只能建立相對的競爭優勢,競爭策略容易受到競爭對手的模仿。而在體驗式旅遊中,旅遊開發者從旅遊者的親身感受出發,追求建立一種獨特的、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為旅遊者提供差異化與定製化相結合的服務。2.競爭條件不同傳統的大眾旅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物質條件,包括旅遊景區的景觀、食住行條件等。而體驗式旅遊主要依賴於無形條件,包括與旅遊者的溝通、交流、創造角色扮演的氛圍等。這種情況下,景區、設施等物質條件成為一種道具,為顧客提供扮演角色的場所和環境。3.開發重點不同傳統的大眾旅遊主要為旅遊者提供基礎的配套設施服務,體驗只是作為旅遊者旅遊過程中的附屬品。但在體驗式旅遊中,體驗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主題內容。旅遊開發者的工作重點轉到為旅遊者創造一種難以忘懷的體驗經歷,為顧客提供個性化的服務。4.營銷方式不同傳統的大眾旅遊主要的是一種「4P」(產品、價格、促銷、渠道)營銷模式。而體驗式旅遊更多的是一種知識創造的過程,它的基礎是旅遊者與旅遊景區、旅遊開發者、活動主題的互動。旅遊開發者必須盡力創造與利用知識,創新旅遊主題,使用先進的技術方法了解旅遊者的興趣、偏好與價值觀。同時,旅遊開發者也必須通過與顧客之間的相互學習、深層交住,為旅遊者創造全新的體驗經歷。5.參與性不同傳統的大眾旅遊形式下,旅遊者參與較少,通常被動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們希望藉助旅遊逃避日常生活的繁瑣與壓抑;而在體驗式旅遊中,旅遊者投入較多的精力,他們在旅遊活動中需要不斷溝通、學習、體會,主動地探索旅遊帶來的快樂體驗。6.靈活性不同傳統的大眾旅遊通常是旅遊者在限定時間內參觀固定的地帶。而體驗式旅遊對時間與地點的要求有更多的靈活性,體現在旅遊者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發揮的空間,體驗式旅遊活動結束後,旅遊者還可以延續這種體驗感受或者在其他地點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體驗活動。傳統的大眾旅遊通常是旅遊者在限定時間內參觀固定的地帶。而體驗式旅遊對時間與地點的要求有更多的靈活性,體現在旅遊者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發揮的空間,體驗式旅遊活動結束後,旅遊者還可以延續這種體驗感受或者在其他地點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體驗活動。

③ 感知是如何影響旅遊消費者行為的

(一)旅遊感知價值

一般旅遊價值多於「利得失權衡」觀和「利得」兩方面入手。前者認為消費者是理性消費的,但根據專業的界定評判認為遊客在旅遊體驗時利得和利失的對比,才形成旅遊感知價值。

對於一般旅遊地來說,遊客的消費對象是旅遊地的各種產品,但遊客的旅遊需求是在體驗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及娛樂活動中取得情感價值,是旅遊地的主要產品。所以,旅遊地的核心旅遊產品屬於自然環境、文化和娛樂構成,為遊客帶來身心放鬆、體力運動及娛樂感受的價值,從產品中獲得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

(二)滿意度

滿意度是體驗的心理結果,是情感感受,可分為總體滿意和屬性滿意。總體滿意包含了產品以及服務整體;而屬性滿意指對產品和服務具體屬性的滿意情況。其測試能通過結果和預想對比,直接測試結果的具體水平。當運用於旅遊時,總體滿意可以是體驗旅遊地的全部產品或者服務屬性的滿意度。

(三)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一般被界定為對旅遊地的再次到訪或是推薦給他人。除了感知價值和滿意度外,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旅遊地開發度、旅遊經驗和目的地體驗感受都和行為意向有關。

(3)旅遊產品感知擴展閱讀

感知價值是用戶在感知到產品或服務的利益之後,減去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從而得出的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主觀評價。

其實這就是你在想辦法將所可以產生價值的東西變現的核心點,也就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將我們認為可解決大體諒用戶痛點的方式更合理的展現,把變現路徑更完整的展現出來。

在傳統營銷研究中,「購買意願」是營銷策略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消費者購買意願的觀測模式來看,「品質-價值-購買意願」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消費者線上購買行為、零售商店環境服務價值以及旅遊服務的購買意願與滿意度等方面都有較好表現;而透過近年來的研究卻發現服務性商品的購買行為解釋力度已逐漸失效,究其原因,便在於服務的無形性,即感知偏差,故如何充分了解顧客價值、提升在消費者心中的感知價值成為現階段主宰顧客忠誠度的關鍵。

④ 感知環境是旅遊地的宣傳促銷手段嗎

一、遊客感知環境影響結構模型
(一)理論依據
認知行為理論、理性行為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為解釋遊客認知與行為奠定了理論基礎。認知學派認為,多數情況下,行為和認知是相伴而生的,認知可以改變行為,行為也可以改變認知。遊客的行為受旅遊過程中對環境的觀察和解釋的影響。不適宜的行為產生於錯誤的知覺和解釋。理性行為理論由美國學者菲什拜因和阿耶茲於1975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行為意向合理地推斷,而個體的行為意向又是由對行為的態度和主觀准則決定的。理性行為理論主要用於分析態度如何有意識地影響個體行為,關注基於認知信息的態度形成過程,其基本假設是認為人是理性的,即遊客在對旅遊地做出某一行為前會綜合各種信息來考慮自身行為的意義和後果。社會交換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霍曼斯創立,它主張人類一切的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交換關系。社會交換理論由Long、Pere和Allen引入旅遊學,在旅遊地必然存在資源交換,遊客用她們的經濟資源交換當地居民的友好與服務。認知行為理論、理性行為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為解釋遊客的感知與行為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遊客感知、旅遊行為等之間的關系。
(二)模型構建
瑞典學者KarlG.Joreskog與DagSorbom首先提出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簡稱SEM),有學者也把它稱為潛在變數模型(LatentVariableModels,簡稱LVM)。它通常被歸類於高等統計范疇中,整合了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兩種統計方法,是從變數間或變數群間的協方差結構出發,積極探討和反映解釋變數(外生觀測變數和潛在變數)對被解釋變數(內生觀測變數和潛在變數)的(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的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使用廣泛,近年來在旅遊學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1.概念模型構建模型構建是研究遊客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定量驗證遊客對少數民族旅遊地環境影響感知的一系列關系與行為,根據以上理論,遵循遊客感知鎖鏈規律,藉助統計分析軟體(SPSS17.0)和結構方程建模軟體(AMOS17.0),構建少數民族旅遊地遊客環境影響感知、滿意度以及旅遊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圖1)。模型中設計了4個潛在變數,即環境影響正面感知、環境影響負面感知、遊客滿意度以及遊客行為,及其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潛在變數列於橢圓形中,觀察變數列於長方形中,ξ表示外因潛在變數,η表示內因潛在變數(吳明隆,2010)。其中,β與γ為通徑系數。βab表示ηb對ηa的通徑系數。γab表示外因潛變數ζb對內因潛變數ηa的通徑系數。調查問卷設計基於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模型構建包括4部分:一是遊客對旅遊地環境影響的正面感知,包含6個觀測變數;二是遊客對旅遊地環境影響的負面感知,包含7個觀測變數;三是遊客滿意度,包含3個觀測變數;四是遊客行為,包含2個觀測變數。共4個潛在變數,18個觀測變數,見表1。2.假設提出通過文獻梳理,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以及模型的構建,現針對遊客環境影響感知研究提出以下5種假設。H1:遊客對環境影響的正面感知對遊客行為有顯著正向關系;H2:遊客對環境影響的負面感知對遊客行為有著顯著反向關系;H3:遊客對環境影響的正面感知對遊客滿意度有顯著正向關系;H4:遊客對環境影響的負面感知對遊客滿意度有顯著反向關系;H5:遊客對旅遊地環境的滿意度對遊客行為有顯著正向關系。
二、遊客感知環境影響實證研究
(一)研究區域
我國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桂、黔、滇、川、渝、藏)多屬於「老、少、邊、窮」地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已成為促進當地發展的重要產業。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旅遊導致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嚴重和明顯。而目前,國內「主客」感知研究主要集中於九寨溝、黃山、陽朔等風景名勝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研究欠缺,導致對民族旅遊地發展演進規律的認識不足,制約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因此,選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作為研究點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見表2。充分考慮案例地的典型性、代表性、示範性、可比性、以及特徵的差異性,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排名前列的廣西、貴州兩省選取三個少數民族村寨旅遊點進行研究,分別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以下簡稱西江,A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安壯族平安梯田景區(以下簡稱平安,B地)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瑤族大寨梯田景區(以下簡稱大寨,C地)。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設計與調查2012年7月至10月先後在三個案例地進行多次調查,在三地發放遊客感知問卷942份,總共回收有效問卷876份,有效率為92.99%。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就遊客對旅遊業發展對當地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社會文化影響、經濟影響、遊客滿意度、旅遊行為等進行評估,此部分均採用李克特七點等距量表(按贊同程度由低至高分別賦1~7分,要求遊客按照「非常不同意」、「很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很同意」、「非常同意」7個選項對每一個問題給出主觀態度判斷);第二部分是被訪者的人口統計特徵以及社會屬性。依據本文研究主旨,主要選取遊客對旅遊地環境影響感知進行研究論證。
2.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抽樣數據與雷山縣旅遊局、龍勝縣旅遊局統計數據基本情況相吻合,見表3。從年齡方面看,遊客主要分布於21-49年齡段,分別是81.90%、78.40%、84.60%,大寨比例相對較高;學歷方面,主要聚集在大專、本科學歷,其中西江比例最高,達77.20%;收入情況看,多數遊客收入集中在1000-8000元之間,1000-3000元之間比例相差不多,3000-5000元之間西江比較最高40.3%,5000-8000元之間西江比例相比平安、大寨比較較小,相差10.00%左右;職業方面,政府公職人員、企事業管理人員、專業文教技術人員、學生與其他的比重較大。
3.問卷數據常態與信度檢驗運用SPSS17.0軟體對調研數據進行整理、檢查和統計,對於異常數據進行必要的校正和剔除,並對預設的數據採用樣本分析均值替代法進行處理,然後對數據常態及題項的信度、效度進行檢驗分析。表4顯示所有觀測變數的偏度—S—<3、峰度—K—<8,即各觀測變數評價值均屬常態(邱皓政,2003),個項———總量修正系數均大於0.3,符合結構方程建模要求。表5所顯示結構變數與觀測變數標准化Alpha(α)系數均大於0.7,因此獲取的數據具有較高的內在信度。模型中18個觀測變數刪除後Alpha(α)值變小,因此變數全部予以保留。對模型中所有18個觀測變數進行重復度量的方差分析,西江、平安、大寨的結果分別是F=40.439、P<0.0001,F=31.194、P<0.0001,F=35.704、P<0.0001,顯然量表的重復度量效果良好。用ANOVA方差檢測法對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首先分別對三個案例地正面感知6個題項以及負面感知7個題項的數據進行Leneve方差齊性檢驗,結果均顯示sig>0.05,說明三組數據均滿足方差齊性的前提條件,適合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綜合分析遊客對環境影響正面感知的6個題項,發現除了X3、X6兩選項分值顯示較低(Mx3=4.107、Mx6=4.313),被訪者保持中立外,其餘四項分值均在5.000以上,可見遊客對旅遊給當地環境造成的正面影響感知度較強。對題項進行差異性分析,其中5個題項相伴概率α小於顯著水平0.05,拒絕零假設,即三地明顯感知差異。題項分別為:「X1旅遊促進旅遊地環境美化和景觀塑造α=0.000」「、X2旅遊改善城鎮面貌α=0.025」、「X3旅遊促進生態環境保護α=0.004」、「X4旅遊提升民族區域建設的休閑和景觀功能α=0.023」、及「X6改善旅遊地自然環境質量(綠化、植被、原始森林等)α=0.000」。在滿足方差齊性條件下,採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檢驗法進行單因素方差多重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三個案例中西江在所有具有明顯差異的5個題項中均值均高於其它案例地,同時標准方差也都是最小的,即遊客的感知差異小。遊客對旅遊地環境影響的負面感知7個題項的評價分值多介於4.000~5.000之間,說明遊客雖然對旅遊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有所察覺,但並不認為負面影響因旅遊而產生,即遊客並不認為自行的言行舉止會對旅遊地產生負面的環境影響,這種認知與其後的行為傾向與選擇有著潛在聯系,也反應出遊客對旅遊給當地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感知度較弱。對案例地做差異性分析發現有3項差異明顯,分別是X9、X10、X13。採用S-N-K檢驗,結果表明西江在所有具有明顯差異的3個題項中均值均低於其它案例地。以上分析顯示,西江在旅遊環境管理及民族區域建設上較到位,值得借鑒。貴州省政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累國內外旅遊景區成長經驗,對西江千戶苗寨進行科學的統一規劃。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和提升。保護旅遊區自然環境,走以人為本的綠色環保、健康休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遊客行為η2包括兩個觀測變數,「Y4您是否願意為保護旅遊地環境增強自身環保意識M=5.131」,與「Y5您是否願意為保護旅遊地環境以身作則M=5.065」,表明遊客為保護旅遊地的環境願意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與行為。差異性分析發現,女性較男性更傾向於增強環保意識與行為自律(M男=5.083,M女=5.241);年齡方面,40-59歲之間的遊客分值較高(M(40-49)=5.240、M(50-59)=5.793),中年人更關注環保與行為自律;收入在2000-8000之間的遊客分值均在5.000以上,相對集中;職業方面,分值較高的集中在專業文教技術人員(M=5.212)、服務銷售商貿(M=5.200)、企事業管理人員(M=5.170)、學生(M=5.166)。研究結果有助於識別生態環保意識良好與不足的細分群體。
4.測量模型分析檢驗顯示所有誤差方差均為正數,因果模型符合基本適配標准(吳明隆,2010)。模型運用極大似然法對三個案例地的數據分別進行單個樣本以及綜合樣本參數估計,分析觀測變數對遊客滿意度以及旅遊行為的影響,結果t值均>1.96,觀測變數因子載荷均顯著,P<0.001,達到顯著水平。表明觀測變數對特定結構變數的影響是顯著的。
5.結構模型分析首先對結構模型的潛在變數以及所對應的基礎實測數據進行模型驗證以及擬合度分析,由表6可見,無論是綜合數據還是單個案例地數據,均達到理想標准,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良好,具有跨樣本的穩定性與有效性,保證了研究結果的效度與信度。其次,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因子分析的結果進行信度檢驗,對各結構變數的信度系數、測量誤差進行計算,得到潛在變數的組合信度以及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varianceextracted,簡稱AVE)。結果顯示,潛在變數的組合信度值在0.60以上,AVE值除了正面影響6個題項AVE為0.3106,其餘均在0.50以上(負面影響AVE值0.5056、遊客滿意度AVE值0.5642、遊客行為AVE值0.5188)。模型內在質量基本達標,模型的測量變數收斂效果良好。結構模型預先假設結論的成立與否均由標准化路徑系數來體現,標准化系數越大表示在相互關系中的影響越大,反之則

⑤ 旅遊感知和旅遊行為有什麼關系

旅行的感知會影響到旅行中的一些行為,也會影響到旅行後的感受,2者是相輔相成的,你是打算出行?

⑥ 什麼是旅遊感知

感 是感想
知 是知道
感覺到了沒有啊,有就說整兩句,沒有就白花了錢唄

⑦ 人們對旅遊產品的知覺和對一般產品的知覺有哪些區別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事物的整體反映,如汽車油顏色,外觀品牌等各種屬性組成,我們感覺這些屬性,並將它們相互聯系加工綜合,在頭腦中形成汽車這樣一個具體印象,再如瞎子摸象也是一個知覺的過程,再如對人的長相衣著,談吐,行事等各種特徵組成,同樣經過我們頭腦加工綜合在頭腦中形成個體人這樣一個具體印象,知覺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進行各種心理活動的基礎對客觀事物的記憶思維想像,創造都是從直覺開始。旅遊者對旅遊產品形成知覺,加深了解,對產品知覺度提高形成主觀態度,產生購買動機,實施購買行為。

⑧ 旅遊消費者是怎樣形成質量感知的

從產品的包裝、外觀、手感、色澤、氣味、等可感知的東西形成知覺! 消費者對產品適用性和其他功能特性適合其使用目的的主觀理解叫知覺質量或認知質量,認知質量以產品內在質量為基礎,但又不與後者相等同

⑨ 感知環境是如何影響旅遊者決策行為的

從消費者行為學角度分析,感知環境是一種個人對信息的處理過程,而這種個人感知到的信息是由個人所知覺的事實、估計、預測、關聯推導所構成的。
這種感知環境的過程最終影響旅遊者決策:信息的知覺過程:曝露、注意、解釋,在一個旅遊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包括以下7個步驟:旅遊需要的產生——信息的獲取——可行性方案的評估——購買旅遊產品——使用旅遊產品——評價。在整個旅遊產品消費過程的每一步,感知環境這一信息處理過程都在發生,當一個人產生想要旅遊的需求時,各景點曝露在外的信息便會大量湧入視線,廣告宣傳、旅遊網站論壇、去過的人的感知經歷……而這些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會引起旅遊者的關注,只有最終形成對旅遊產品提供方的積極形象大於消極形象時,才能入選「可行性方案評估過程」而在此階段,信息處理過程再循環一遍,在進行旅遊者行為研究中,我們常常將注意力放在
旅遊者消費旅遊產品這一過程(欣賞景色、住酒店、購買旅遊紀念品……),研究在當時當地人們對環境的感知,而忽視了作這個購買決定前,對整體旅遊市場環境的感知、以及旅遊後對此次行程的評價反饋,是否會因為前期准備時的感知和實實在在旅遊過程中的感知的相同或驚喜或失望而對此景點進行負面宣傳。而影響這種感知環境的因素包括:1、旅遊產品本身的可感知度,包括營銷管理人員能否在適當的地方、正確的時間對消費者進行信息曝露,即4P中的「place」,應該發現哪一種媒體在目標市場中最易曝露給旅遊者,然後通過這種媒體來傳播廣告;proct:旅遊產品供給方提供的旅遊產品,重點在於,這個產品是否能稱為一個產品,所打出的口號是否與產品相符,成功的案例如:童話世界——九寨溝,產品可觀可感度極高,以美景制勝的典範,它的美符合「形式美學」,符合形式美的東西都是美的,失敗的如各種宣傳和實際不符的人造景觀如打出「夢幻」標語的游樂園;price;promotion這些都會影響旅遊產品本身的可感知度。而這些都是旅遊產品供給者可以控制的。2、旅遊者本身個體特徵、知識經驗決定的個人的感知角度、感知方向決定的對信息的解釋,旅遊產品供給者不能控制,只能通過stp運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