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遊業
1. 一個伏牛山脈為河南帶來了7個5A級景區,養活了河南的旅遊業,它究竟有什麼獨特的風光
伏牛山山脈很長,有八百多里長,形狀像一頭卧倒的牛因此被稱為「伏牛山」。植被豐富而且有很多的奇駿險峰,懸崖峭壁等,景色非常的漂亮迷人。帶動了河南的生態旅遊發展。有很多美麗的風景。例如龍潭溝,龍潭溝的瀑布群很有名,青山綠水再結合瀑布的美景很少見,但是在龍潭溝就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其是在春夏季的時候,降水比較多,瀑布的水流比較大,整個伏牛山有一百多處的瀑布,一路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瀑布從山頂上傾瀉下來,很是壯觀。其中最好看的當屬龍潭溝瀑布了,典型的階梯式瀑布,十九個台階狀,一個台階一個小瀑布,並且每個小瀑布都形成一個小水潭,水潭中還有很多因為水流和時間打磨的奇特石頭,景色波瀾壯闊,令人流連忘返。
伏牛山還有很多獨特的景觀,需要大家一一去欣賞,只有親自去了,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2. 河南省旅遊市場的現狀
一、河南旅遊業發展現狀
1、河南旅遊業整體狀況。河南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概括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前列,館藏文物達13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總量的八分之一。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河南省的旅遊業取得很大的發展。全省各地通過多種渠道,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區、景點有300餘處。龍門石窟、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龍亭、等一大批名勝古跡景點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休閑度假旅遊景區景點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雲台山、白雲山、龍峪灣、等景區景點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目前,全省已經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6個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行列;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15個景區景點,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龍門石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嶽嵩山、焦作雲台山和內鄉的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分別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生物保護圈。這些,都為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河南發展旅遊業的交通優勢。圍繞旅遊資源的開發,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新鄭、洛陽、南陽三個機場開辟的國內航線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與南北走向的京廣鐵路、焦柳鐵路、京九鐵路分別在鄭州、洛陽、商丘交匯,使河南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鄭州北站和全國最大的鐵路貨運站-鄭州東站,在全國鐵路運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河南省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河南省位於中國中部偏東,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中原經濟區的主體。正在打造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層指鄭汴一體化區域,包括鄭州、開封兩市區域;緊密層包括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7個省轄市區域;輻射層包括安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9個省轄市市區。
河南省北臨山西的太原,河北邯鄲,人口稠密;東臨山東、安徽,接近東部沿海城市,市場范圍廣闊;西有陝西的西安,正所謂「東都洛陽,西都長安」,有利於兩省旅遊資源的相互補充;南臨江蘇的徐州、湖北的武漢,南北景觀差異性顯著,對南方遊客吸引力大;可以說河南這種區位優勢是非常優越的。
4、河南旅行社發展現狀。全省現有國際國內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國際社32家),旅遊涉外、星級飯店300多家,旅遊車船公司55家,旅遊涉外定點單位150多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功能齊全、協調配套的旅遊服務體系。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和旅遊景區等級質量評定工作,使河南的旅遊環境和旅遊管理水平、接待服務質量有了很大地改善。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內外遊客2.58億人次,旅遊收入突破2000億元,達2294億元,其旅遊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分別排在全國第6位和第8位,位居中部地區首位。
2012年河南省旅遊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會議貫徹落實了《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及全國旅遊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1年全省旅遊業發展情況,分析當前河南省旅遊業發展形勢,部署2012年全省旅遊業的重點工作。2012年工作預期目標是:接待海內外遊客3.48億人次,同比增長13%,旅遊業總收入3222億元,同比增長15%。
二、河南省旅遊業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來,河南省國內旅遊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持續、全面、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但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在逐漸拉大。2002年,我省入境接待旅遊人數排在全國僅為第20位,旅遊創匯排在全國第21位。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問題主要由以下幾點:
1、旅遊知名品牌缺乏。雖然河南歷史悠久,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旅遊資源也多姿多彩,旅遊景點、景區數量眾多,但是缺乏世界級和國家級的旅遊精品線路。但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表現手法大同小異;在全國叫得響的精品景點和旅遊熱線極少,知名景區、景點比例小。「清明上河圖」、「木蘭詩篇」、「河洛風」等旅遊精品工程推出後,雖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但還沒有唱響全國舞台。盡管河南省旅遊商品品種較多,但缺少向外宣傳促銷的拳頭產品,除了少林寺外,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景點幾乎沒有。
2、市場宣傳力度不夠。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對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偏少,在重點市場只能做蜻蜒點水式的宣傳促銷,有許多城市甚至沒有專項促銷經費的預算。各級旅遊部門在搞產品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開發。其次,各級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難以產生轟動的宣傳促銷效果。
3、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盡管近年河南省交通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集中表現就是旅遊交通運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航線少、航班少,火車客運超負荷運行,旅遊集散城市火車起點車次不足;通往旅遊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不安全因素多;這種交通狀況難以滿足遊客的需求,特別在旅遊旺季,旅遊熱線和旅遊景區的交通不便問題尤為突出,直接影響了旅遊服務質量、綜合接待能力、安保障能力和整體效益的提高。
三、針對河南省發展旅遊業的一些建議
1、加大旅遊資源的整合及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批有潛力的旅遊資源,加強旅遊資源的空間聯系,避免景點過於單調;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我省戲劇、曲藝、雜技等藝術品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要把這些資源,通過與旅遊的結合,把河南省文化旅遊的特色和優勢展現出來,提高旅遊項目的文化附加值。加大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國家4A級知名旅遊景區的品牌建設。
2、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旅遊業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應重點加強旅遊道路、景點停車場、旅遊服務中心、旅遊安全等方面的建設。道路交通方面,加大主要景區和交通干線之間的旅遊公路建設;加快鄭州航空樞紐和支線機場建設,完善旅遊航線網,增加旅遊目的地和主要客源地間車次安排;通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把臨近的景區聯系起來,形成旅遊資源的組團式發展。鼓勵和景區配套的酒店旅館的發展。
3、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文化旅遊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旅遊產品質量和旅遊服務水平。要在產品上顯示旅遊地的特色,以旅遊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為題材設計產品圖案,盡量用當地的特產材料作原料進行生產。對一些精湛的民間工藝製作,開放工藝流程、製作現場,提高遊客的參與性、吸引力,增加遊客的滯留時間。
河南文化與旅遊的依存度很高,關聯性很強,文化對旅遊帶動力也很大,在加快旅遊開發的過程中,要深度挖掘我省的文化旅遊資源內涵,充分發揮文化效力,這樣,有利於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展示及利用;有利於增加旅遊的文化內涵,提升其文化品位,提高旅遊業的品質;有利於河南豐富的地域人文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遊推向國內國際市場,拉動經濟增長,進而實現河南由文化旅遊資源大省向文化旅遊經濟大省的跨越。
3. 河南旅遊業發展前景論文摘要
這個很簡單啊,我可以給你完成。首先要審清題目,確定中心,選擇材料 論文提綱是寫好作文的基礎,編寫作文提綱要按照寫作文的三個順序:審清題目、確立中心,選擇材料來進行。
4. 河南省旅遊發展的缺陷和不足滯後狀態與地位 怎麼提高河南旅遊業
定位不準。
你要是寫論文換個題目吧。省長都搞不定的事,你感覺一般人說的好嗎?
5. 河南鄭州在經濟和旅遊發展上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
在近些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的背景之下,全國上下600多座城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當然,作為我國一線城市的“北上廣深”一直是我國的扛旗者和標桿。
另外,各個城市之間也出現了你追我趕的態勢,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於是近幾年來的新一線城市了。
不過在近些年來,有很多網友吐槽少林寺商業化氣息太過於濃重,已經沒有了佛教寺廟該有的樣子,當然,這種模式有利有弊,如果沒有前期商業化的帶動,想必這里的名氣遠不如現在,因此這也是後話了。
後記
城市之間你追我趕的發展,也為國家的建設發展帶來了動力,也為各個城市中帶去了活力和希望,對於河南省唯一一座新一線城市,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6. 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業發展好,為什麼不如南方省份發展火熱
安陽細算下來也是「七朝古都」,最久遠可以推到3300年的商朝,但河南的「X朝」古都實在太多了,所以這樣一個頭銜也然並卵。當然因為安陽很早就以城市的形態發展了起來,城市歷史悠久,歷史上名人輩出,在老城區隨便走走就可以看到幾個古代名人的故居,不過歷史上(包括民國時期、建國初)這些故居多被改為他用(比如北宋三朝宰相韓琦故居貌似曾是安陽市第五中學舊址),建築也大都是後來重新修復,旅遊價值不大。
這些文化遺產給我的感覺大體就是這樣…究其旅遊業看上去不溫不火的原因,我能想到的有兩個:首先是如果不是相關行業從業者或對此有特別興趣的遊客,在我看來是不會興起主動來這些文化景點參觀的意向的;其次一個很重要的是,這些景點太過分散,景點與景點之間大概都有1-2小時車程,並且都在郊區,公共交通十分不便,不利於自由行。
7. 河南省與山東省旅遊資源特點的異同
河南發展旅遊的綜合優勢
河南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具有南北之長、東西之特,其綜合優勢主要表現為:
1、古文化旅遊資源品位高。河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華夏六千年文明史上,先後有二十多個王朝在河南建都。中國七大古都中我省有洛陽、開封、安陽三座。全省擁有七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五十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館藏文物達130萬件,約佔全國八分之一,被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其中,河南博物院,薈萃了中原文物精品,是我國鮮有的幾個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禪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功夫名揚四海;佛教釋源白馬寺,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造像龍門石窟,規模宏大,為世之藝術瑰寶;宋都開封,文「包」武「楊」,令人敬仰。中國武術的兩大源流——少林、太極都發源於河南。其人文旅遊資源,不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遺存的多元性,而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2、「根」文化旅遊獨具優勢。河南是中華民族之根。人文始祖,三黃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炎黃子孫的祖先——黃帝就出生在新鄭。中華始祖伏羲建都地周口淮陽,被朱鎔基總理譽為「羲皇故都」。中原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淵源,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其發源地就在黃河與洛河之間。從出土文物看,河南有裴里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廟底溝文化等;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博大精深的《易經》、充滿哲理的《道德經》源於河南。現代常用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姓氏源於河南。在尋根謁祖,開展特色旅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3、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朝代更迭,文昌武興,中華幾千年文明史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劇。河南是古代天文學、醫學、地震學、文字學、老莊哲學、程朱理學等文化的發祥地。武王伐紂、春秋戰國、陳勝起兵、劉秀中興、三國爭霸、七賢嘯聚、武後親政、水滸英雄、岳飛抗金、捻軍起義等神奇輝煌的歷史,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使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被稱為文學祖典的《詩經》、許慎的《說文解字》、曹氏父子創立的建安文學,以韓愈為首的唐宋散文,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等大詩人的傳世之作,都已成為中華文化之重要的基石。
4、自然景觀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河南位於南北方的自然過渡帶,地跨海、黃、淮、江四大水系,自然景觀雄渾、神奇,全省現有雞公山和寶天曼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其中太行山巍峨挺拔,大別山風景秀麗,伏牛山雄偉壯觀,中嶽嵩山氣勢磅礴,黃河游覽區風光絢麗,呈現出巨大的旅遊觀賞價值和綜合開發潛力。
5、旅遊節慶活動影響廣泛。洛陽牡丹花會,自1983年以來已舉辦十七屆,在海內外已產生較大影響。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以武會友,已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開封菊花花會,規模之大、菊花品種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另外信陽茶葉節、三門峽國際黃河旅遊節、新鄭炎黃文化藝術節、殷商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已成為吸引海內外遊客和了解河南的重要渠道。
6、發展旅遊產業區位優越。河南素有「中州」之稱,境內京廣、隴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鐵路干線分別在鄭、商、洛、新、焦十字交匯,以鄭州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經開通,全省擁有鄭、洛、南三座機場,其中鄭州4E級國際機場,不僅是中原地區的空中交通樞紐,而且是北京首都機場的備用機場,便捷的交通條件,為我省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遊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
民俗文化,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遊最重要的資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學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與精英文化或宮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生動性和大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代大眾旅遊的諸多特點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為民俗旅遊的主體資源,這也是推動民俗旅遊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民俗旅遊的界定
(三)民俗旅遊的分類
對應民俗的分類,陶思炎依據民俗范疇,表現空間、產品性質、服務功能等為標准對民俗旅遊的類型作了細致的劃分。他以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旅遊范疇為標准,將民俗旅遊產品劃分為物態、動態、心態、語態等民俗旅遊類型;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5]但現實中的民俗旅遊活動與理論上的探討稍有差異,比如心態、語態等民俗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旅遊類型。王德剛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分為品牌經營模式、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和節慶活動模式。[6]這6種模式在山東均有分布,且比較切合中國民俗旅遊的實踐。筆者依據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的歷史及其現狀,把山東的民俗旅遊產品主要分為以下6種:民俗博物館旅遊、節慶民俗旅遊、婚俗旅遊、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下文將結合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對此分別詳述。
二、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
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傳承性強
2、地域特點鮮明
3、影響廣泛
4、開發較早
三、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
山東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以此為基礎的民俗旅遊活動也類型多樣,豐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遊內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難全面、確切地描述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參照山東民俗旅遊產品的分類,筆者只是粗線條地勾勒出山東民俗旅遊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館旅遊
(二)節慶民俗旅遊
這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主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為傳統節慶旅遊,現代節慶旅遊、新興節慶旅遊、假日旅遊(如雙休日、黃金周等)。山東主要的旅遊節慶有濰坊國際風箏節、濟南千佛山廟會、趵突泉燈會、大明湖荷花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泰山國際登山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煙台國際葡萄酒節、菏澤國際牡丹花會、青島海雲庵糖球會、天後宮民俗文化廟會、榮成國際漁民節等。
(三)婚俗旅遊
(四)漁家樂
(五)農家樂
(六)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
四、山東民俗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山東民俗旅遊發展到今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類型豐富多樣,在開發內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比較高的民俗旅遊品牌,成為山東旅遊又一個較有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專項旅遊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山東建立了許多民俗旅遊村、數條民俗旅遊線及民俗旅遊區,但目前山東民俗旅遊業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就當前山東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和下一步的開發思路。
有些問題在整個旅遊業中是普遍性的,如對民俗旅遊資源重開發不重保護,重經濟效益輕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景點(景區)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等;也有一些具體問題,如景點(景區)各自為政,重個體得失輕共同發展等。就目前山東民俗旅遊實踐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管理體制的分割所帶來的矛盾
(1)「三孔」管理體制變更所帶來的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問題。
(2)蒲松齡故居與聊齋園的管理體制分割
2、企業化運作帶來的弊端
3、「內訌」式的不規范競爭
(1)膠南、龍口的徐福節
(2)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
4、開發滯後,對外競爭不力
(1)運河民俗旅遊必須迎頭趕上
(2)梁祝婚俗旅遊有待大力開發
(3)水滸旅遊:牆內開花牆外香
(4)菏澤牡丹要做大做強
5、民俗旅遊節慶的相似性和庸俗化
五、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和對策
(一)、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
1、文化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民俗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旅遊,它的魅力在於民俗旅遊景觀所承載和體現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隨著山東旅遊業的深度發展,以文化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以觀光為內涵的旅遊,對山東民俗旅遊而言,齊魯文化和山東民俗文化是其開發的靈魂,因此,開發山東民俗旅遊必須遵循文化原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開發和經營者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民俗旅遊資源。其次,民俗旅遊項目應創造和實現民俗文化氛圍,以便讓旅遊者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感受。最後,民俗旅遊項目開發不僅要具有民俗的「神」,還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9]
2、本土化原則
民俗旅遊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必須以民俗文化為根基,避免過於商業化的運作和不切實際的模仿與開發。本土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輕易仿製。當然,這並不排除以此為目的的適當提煉和加工,在實際的開發和經營中,這樣做往往是必要的;二是對於移植的外來民俗文化,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與當地民俗文化背景有沖突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強調新奇性的同時,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否則不宜移植。
3、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是旅遊資源的基本屬性,民俗旅遊資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遊資源也就不復存在。在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應以特色為依據,突出各地區的民俗旅遊特點,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遊產品、旅遊線路和旅遊購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則也是提升旅遊區的品位,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4、遊客中心原則
遊客是民俗旅遊的主體,因此,民俗旅遊應以遊客為中心,按照遊客的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遊產品。遊客的旅遊心理復雜多樣,但最基本的還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針對遊客的這些基本旅遊心理,我們要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遊產品。
5、多樣性與專題性結合原則
多樣性與專題性既對立又統一,二者充分結合會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多樣性不僅不會沖淡專題性,而且還能襯托、突出專題性;多種專題也能豐富多樣性,使多樣性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6、可進入原則
各地區民俗文化不同,表現為各個旅遊景區(點)是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且民俗活動多在農村開展。因此開發時要考慮距離遠近、可進入程度、交通狀況等問題,以便作到各旅遊片、區內各景區(點)相對集中、聯系較緊密,各片、區間交通順暢,可進入性好。這樣有利於設計旅遊線路,方便遊客進行各種民俗旅遊活動。
7、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民俗旅遊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遊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呈加速度增長的勢頭,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風俗習慣和古民居、古建築遭到建設性破壞,因此,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旅遊開發是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覆轍。
8、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原則
旅遊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山東省民俗旅遊健康、高效持續的發展。
(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對策
1、挖掘、突出山東民俗旅遊的齊魯文化內涵
旅遊具有文化性和經濟性雙重屬性,而齊魯文化自其產生之日起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和核心,它也是山東民俗旅遊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數民俗旅遊景點日益走向庸俗化、企業化的時候,挖掘、突出文化內涵是提升民俗旅遊景點品味的良好手段。山東的民俗文化包羅萬象,除了其以民間建築、民間技藝、民間游戲為代表的物質層面和以婚喪嫁娶為代表的制度層面外,以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人文素質為代表的精神層面也同樣不容忽視,在民俗旅遊的開發實踐中,後者尤其要引起民俗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的重視。
2、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文物保護
文物作為物質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民俗旅遊開發的重要載體,「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破壞文物就毀滅了民俗旅遊的基礎,失去了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從理論上來講,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文物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開發,有了旅遊開發的收益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在處理二者的關繫上,應當把相關文物的保護工作置於主導地位。然而,在實踐中,二者的關系不是如此。某些單位和個人把旅遊開發的收益中飽私囊,不願對文物保護投資。對此,必須加強旅遊管理方面的分工負責,統一協調,理順管理體制,同時,正確貫徹《文物保護法》,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
3、樹立鮮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遊品牌
獨特性是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特徵,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賣點,不致被替代。青島在民俗旅遊方面即有多個賣點,不能互相替代,形成了多贏。
關於石家莊、王家皂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其實,二者在民俗旅遊內容和開發歷史有很大不同,石家莊以「農家樂」著名,王家皂以「漁家樂」為主;石家莊因其開發較早,影響較大,王家皂卻是新開發的民俗旅遊村。稱石家莊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是合適的,王家皂可定位在「中國海洋民俗旅遊第一村」,從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國內還沒有如此定位的。這樣既可避免石家莊帶給王家皂的「陰影效應」,還可突出王家皂的海洋民俗特色。最好的競爭是避免競爭,在這方面,楊家埠做得比較好,它定位為以特色民俗為主題的「中國民間藝術遺產村莊」,突出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4、對內聯合,對外競爭
面對來自江蘇等其他省份以徐福東渡為主題的民俗旅遊,膠南、龍口的徐福節慶首要的是在協調的基礎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競爭。因為二者的資源特點類似,地理位置較近,內部競爭只能導致兩敗俱傷。在實際操作中可採取兩地每年輪流舉辦徐福節慶,或以一地為主,一地為輔的方式;也可把每年的徐福節時間分開,兩地分別舉行,從而避免同一時段舉辦徐福節慶。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濟南三勝」的春節黃金周。「濟南三勝」在春節黃金周均舉辦大同小異的民俗旅遊活動,與其拼內耗,不如聯手一致對外。如果把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勝分開來看,都不及泰山、西湖等著名旅遊景點有影響力,但如果「山、泉、湖」強強聯手,進行資源優勢互補,讓遊客以優惠的價格一票通游,將對遊客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泉城民俗旅遊的拳頭產品,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濟南。
5、整合旅遊資源,做大做強
以菏澤為例。菏澤作為全國最大的牡丹生產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舉辦一次全國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讓人們在寒冬觀賞到牡丹的芳姿,又可以進行花木交易,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菏澤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棗梆、柳子戲、山東梆子等十幾個地方戲種同時並存,這在全國同級地市中尚不多見。菏澤的麵塑、魯錦等獨特民俗,也可以重點開發為「民俗博物館」和民俗生態保護區,和牡丹一起構築菏澤旅遊的四季文章。
菏澤市目前正在選聘有關專家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以牡丹、水滸、黃河旅遊為主線,涵蓋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以期構造全年有景的格局,做活四季文章。如果菏澤牡丹與黃河、水滸結親成功,將從根本上擺脫當地旅遊業多年來單靠牡丹一條腿走路的尷尬。
6、加大旅遊開發力度
在這方面,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黃河三角洲民俗旅遊比較迫切需要加大旅遊開發力度。為加強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可成立梁祝文化研究學會,在對梁祝文化的開發利用上,可將梁祝讀書處——嶧山建成愛情搖籃之山;將微山縣馬坡梁祝墓所在地恢復明代梁祝祠,建梁祝愛情文化園。通過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利用,為濟寧文化大市建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梁山雖然沒有以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但有水滸民俗文化,可從民俗旅遊入手,吸引魯西南、魯西北和全國的遊客。
7、編制全省民俗旅遊規劃
截至目前,全省還沒有專門的民俗旅遊規劃,這與山東的民俗旅遊資源大省、民俗旅遊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國外旅遊專家在為山東做全省的旅遊規劃時曾說,濰坊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中心,可在「千里民俗旅遊線」的基礎上把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進行統一規劃,東引山東的海洋民俗旅遊,西聯魯西南的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菏澤的民間藝術旅遊,形成橫貫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線。如此以來,勢必盤活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活動,擴大山東民俗旅遊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促進山東民俗旅遊的跨越式發展。
8. 河南省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哪些問題
1、收費過低,不利於保護遊客利益
2、從業人員收入過低,不利於人才的保持、從而不利於保護遊客利益
3、從業人員社會保險普遍不足,不利於人才的保持、從而不利於保護遊客利益
4.、主管部門素質過低、從而不利於保護遊客利益
9. 一座伏牛山為何能養活河南旅遊業
因為伏牛山的生抄態資源襲非常好,並且自然生態保存也非常完好,一座伏牛山上有多個5A級景區,在現在這個崇尚自然的社會,受到大眾的喜愛和認可,所以說一座伏牛山能養活河南旅遊業。基於伏牛山豐富優質的資源,河南省創建了一些旅遊景區,用伏牛山的自然資源吸引了無數海內外的遊客,大力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伏牛山上現在景區數量,光5A景區就有7個,4A景區更是多如繁星數不勝數。
伏牛山可以說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不僅風光旖旎,生態資源也非常豐富,有很多森林等資源,不僅是遊客爭相游覽的景區,更是大自然礙於河南省的一個天大的寶物。
10. 河南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大量的史書記載和對8000年前的裴里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炎黃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可以證明中原地區就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的早期文明。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滅亡的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更有無數英雄豪傑金戈鐵馬,逐鹿中原,聖人賢達、名流雅士八方薈萃,在中原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活劇,並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殷商甲骨文、商周的青銅器、春秋禮器、戰國車馬坑、漢代畫像磚雕石刻、北魏、隋、唐石窟造像藝術等,無不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龍門石窟的恢宏壯麗、河南博物院的大氣磅礴、少林功夫的高深叵測、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清明上河園的宋都風情以及蘊含於洛陽、開封、安陽三大古都深厚的歷史文化淀積,無不展示出河南文化旅遊資源的豐富多彩。
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河南省的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很大的發展。「九五」期間,全省各地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區、景點有300餘處,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龍亭、鐵塔、宋陵等一大批名勝古跡景點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休閑度假旅遊景區景點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清明上河園、包公祠、雲台山、石人山、白雲山、重渡溝、龍峪灣、查岈山等景區景點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圍繞旅遊資源的開發,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新鄭、洛陽、南陽三個機場開辟的國內航線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與南北走向的京廣鐵路、焦柳鐵路、京九鐵路分別在鄭州、洛陽、商丘交匯,使河南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鄭州北站和全國最大的鐵路貨運站-鄭州東站,在全國鐵路運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現有國際國內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國際社32家),旅遊涉外、星級飯店300多家,旅遊車船公司55家,旅遊涉外定點單位150多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功能齊全、協調配套的旅遊服務體系。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和旅遊景區等級質量評定工作,使河南的旅遊環境和旅遊管理水平、接待服務質量有了很大地改善。目前,全省已經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6個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行列;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包公祠、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15個景區景點,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龍門石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嶽嵩山、焦作雲台山和內鄉的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分別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生物保護圈。這些,都為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河南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概括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前列,館藏文物達13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總量的八分之一。安陽古都的殷商文化、洛陽古都的漢、魏、隋、唐文化、開封古都的宋文化,濃縮了中國從夏代到金代3000多年燦爛歷史文化的精華;黃河在河南境內有700多公里,橫貫三門峽、洛陽、濟源、鄭州、開封、濮陽,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也很有特色,三門峽「天鵝湖」的自然古樸,鄭州黃河游覽區的波瀾壯闊,開封柳園口的「懸河」奇觀,洛陽、濟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恢宏壯麗,展示了中原大黃河「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的無窮魅力;源於中嶽嵩山少林寺和溫縣陳家溝的少林武術、陳氏太極拳,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功夫之鄉-武術健身游,一直是我省對外進行市場宣傳促銷的主打品牌;河南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軒轅黃帝的故里在河南,黃河文化的主脈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發源地在河南,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許多古代聖賢出自河南,遍布海內外的客家人的祖地及中國《百家姓》中的四百多個姓氏中的73個姓氏,其中包括當今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這對於眾多的海外華人來說,河南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謁祖之地;此外,洛陽的牡丹,開封的菊花,千百年來在全國也獨占鰲頭,每年4月的洛陽牡丹花會和10月的開封古都菊花會,在海內外也很有影響。
此外,河南還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竣工,在中原地區造就了一處寬3公里,長132公里,水域面積近300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壯麗奇觀。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被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的中嶽嵩山、洛陽的龍門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和王屋山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隨著近年來河南旅遊業的發展,豫北的太行山、豫西南的伏牛山、豫南的桐柏山、大別山區,也都相繼開發出一大批自然風光旅遊資源。如焦作的雲台山、青天河、神農潭、安陽的紅旗渠、太行大峽谷、濟源的五龍口、鶴壁的雲夢山、平頂山的石人山、洛陽的白雲山、雞冠洞、重渡溝、龍峪灣、南陽的老界嶺、龍潭溝、寶天曼、駐馬店的查岈山、薄山湖等,這些對海內外旅遊者同樣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2002年,我省接待入境旅遊者達41萬人次,同比增長12.14%;旅遊創匯1.46億美元,同比增長9.4%;接待國內旅遊者6271.53萬人次,同比增長11.7%,國內旅遊總收入409.13億元,同比增長9.25%。首次實現接待入境旅遊者突破40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6000萬人次大關。
近幾年來,河南省國內旅遊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持續、全面、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但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上,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在逐漸拉大。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入境旅遊市場,2002年,我省入境接待旅遊人數排在全國第20位,旅遊創匯排在全國第21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河南旅遊產品缺乏知名品牌,很難成為海外旅遊者的首選目的地。
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依託豐富的資源,河南推出過許多專項旅遊產品,如:大黃河之旅、佛教之旅、修學之旅、書法之旅,以及豫北、豫西民俗風情旅遊線等。但是河南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一直很低,來河南的海外旅遊者主要依附於傳統的北(京)西(安)洛(陽)上(海)線,在境外銷售的河南產品其實只是北西洛上線的一個點,真正的純河南產品很難進入市場。
2、入境旅遊者在河南逗留城市偏少,區域發展相當不平衡。
河南有18個省轄市,但是來河南的海外旅遊者大部分只是到鄭、汴、洛三地,三門峽、南陽、安陽等主要旅遊城市年接待量很少。
3、與產品相匹配的諸要素欠缺,嚴重影響市場的可進入性。
河南境內目前只有3個機場,除了鄭州新鄭機場開通了至香港的航班外,尚未開通一條國際航線,造成了入境旅遊線路連接困難,境內外旅行社成本增加,銷售積極性受挫。各主要旅遊城市缺少晚間娛樂項目,也缺乏特色鮮明的旅遊商品。既影響了城市形象的推廣,又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遊客,擴大旅遊消費,更影響了境外旅遊者來河南旅遊的興趣。部分城市賓館設施落後,不能符合境外旅遊者的接待要求。許多城市外語導游員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河南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推廣。
4、市場促銷力度不夠,河南產品知名度不高。
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對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偏少,在重點市場只能做蜻蜒點水式的宣傳促銷,有許多城市甚至沒有專項促銷經費的預算。各級旅遊部門在搞產品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開發。其次,各級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難以產生轟動的宣傳促銷效果。
5、三大市場發展不平衡,入境旅遊增長緩慢。
國家旅遊局明確的方針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但是由於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經營操作主動性強、利潤較高等經營特點,客觀上現在形成的情況是:國家旅遊局倡導的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地方政府重視的是國內旅遊,旅行社抓得最狠的是出境旅遊。盡管追求的都是發展,但是忽視入境旅遊的開發,其結果不僅是接待人數和創匯指標的低水平徘徊,還將會影響我省旅遊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完全對接和產業整體水平的升級。
總之,今年我們仍將面臨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河南旅遊已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內練素質,抓住機遇,乘勢發展。我們認為,要爭取我省今年的旅遊市場有新突破,需要採取以下對策:一是完善產品要素配置,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調整產品結構,推出有河南特色的品牌產品和河南自己的主打產品,開發河南深度旅遊。三是定位重點市場,加大促銷力度,擴大市場份額。
河南省政府對發展旅遊業十分重視,已把旅遊業作為全省的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去年6月份,河南省政府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沿黃河旅遊城市發展旅遊業的決定,鄭州、洛陽、開封及三門峽沿黃旅遊線這「三點一線」位於我國東西部旅遊發展的結合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協調配套,旅遊重點區域的優勢十分明顯。為此,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十五」期間,每年拿出6000-8000萬元資金,加大對「三點一線」及全省旅遊開發建設的投入,以「三點一線」豐富的古文化資源為依託,以嵩山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黃河小浪底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封宋都景區水系疏浚和環境整治工程,三門峽黃河金三角旅遊配套工程,商丘商祖文化區及黃河故道生態旅遊開發工程,及國家旅遊局提出的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扶貧試驗區、國家旅遊度假區開發創新工程等為重點,用3—5年時間,建設一批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在旅遊市場有競爭力的旅遊景區景點,將「三點一線」建成輻射帶動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旅遊線,重點開發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為特色的文化觀光、尋根朝敬旅遊項目及休閑度假、生態觀光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