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景觀與旅遊發展

旅遊景觀與旅遊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1-27 20:50:55

A. 旅遊資源綜合評價與開發利用前景

8.3.1 旅遊資源綜合評價

(一)旅遊資源量與質的評價

湖南省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不僅點多面廣,而且規模不同,形成不同地域的組合風格。其中以歷代名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綜合景觀主要分布在東部京廣線沿線地帶,湘西北以張家界為中心向東南扇面鋪開一片以自然景觀資源和民族民俗風情見優。縱觀全省,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及獨特的民俗風情相融交匯,各種類型和品位的旅遊資源遍布三湘四水。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特色集中體現為名人、名山,與之相交融匯的名城、名水、名樓、名文、名泉,民俗等也都各具特色。其特色由以下三個方面來表現:一是數量多,二是種類齊,三是品位高。

(二)旅遊資源區域優勢評價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見表8-2。

湘西北區:以自然型的山嶽景觀資源佔主導地位,景多質優,面積較廣,類型齊全,在省內佔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名勝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等人文景觀資源,多集中於縣城區內或少數民族集居的山寨。張家界武陵源在本區的地位極為重要,屬於骨幹資源和核心。進入新的世紀,張家界作為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成為帶動全省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龍頭。

湘東北區:以長沙、岳陽為軸線的湘東北區以名勝古跡見長,以革命紀念地顯優。自然景觀主要是洞庭湖水域景觀,充分顯示出以古城長沙為核心,北達岳陽洞庭湖,形成以京廣鐵路線為軸線,聯系東西南北。

湘中地區:以湘潭、婁底為中心的旅遊資源區。區內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韶山為軸心點,東向湘潭,西向湘中重鎮婁底輻射,旅遊資源結構是以歷史名人、革命領袖故居為主體的人文景觀,同時兼有以洞穴、名水和名山的自然景觀資源,充分顯示出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特徵。

湘東地區:以南嶽衡山、炎帝陵為重點的旅遊資源區。旅遊資源結構屬宗教朝聖、尋根祭祖為主題內容的人文景觀。南嶽衡山為中國五嶽之獨秀,是國內乃至東南亞的佛教聖地,已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此外,山嶽型及森林植被型的自然景觀資源也很有特色,如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

湘西南地區:以我省西域重鎮懷化和邵陽為重點的旅遊資源區,邵陽地區以崀山「丹霞」地貌自然風光為特色,而懷化地區則以湘西南少數民族居住區的民族民俗風情見長,即侗族風情芙蓉樓與黔州古城為重要內容。旅遊資源結構屬於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綜合型景觀。

湘南地區:以郴州、永州為中心的旅遊資源區。本區是以自然型山嶽景觀見長,以山景、溶洞、摩崖石刻、名勝古跡的資源結構為特色。區內名山有九嶷山、陽明山、莽山等,溶洞則以萬華岩而著名。

8.3.2 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

湖南省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而且有特色。現今開發利用較高的地區多集中在「一線一源」地區,也就是湘西北區和湘東北區、湘中區、湘南區,即指沿京廣鐵路線上的長沙、岳陽、韶山、南嶽衡山、衡陽、郴州等城市的名勝古跡和以武陵源為中心的自然風景區。另外通過遙感技術手段,還可以發現或預測有些地區的旅遊資源仍處於潛在或半潛在的狀態(圖8-1)。所以,隨著我省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各項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運輸日益完善,規劃更加合理,設計更加科學,加上人民對兩個文明的需求及層次要求越來越高,必將大大促進我省旅遊業的發展。

(一)湖南省旅遊業發展的總體布局

一個旅遊龍頭:以張家界武陵源作為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重點,進行重點規劃、重點投入、重點推銷、重點管理,使其成為帶動全省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龍頭。

四條精品線路:以長沙為中心的四條精品游覽線,即

(1)長沙—張家界—猛洞河山水風情游;

(2)長沙—屈子祠—岳陽楚湘文化游;

(3)長沙—韶山—花明樓名城名人故里游;

(4)長沙—南嶽、炎帝陵—郴州宗教文化、祭祖與湘南風光游。

五大特色區域:根據我省各地旅遊資源特色,綜合考慮行政區劃、交通、客源、旅遊線路等因素,從而劃分五個各具特色的旅遊區域,即

(1)湘中名城名人、溫泉休閑旅遊區域;

(2)湘西山水風光、民俗風情旅遊區域;

(3)湘北水鄉名樓、龍舟文化旅遊區域;

(4)湘東南宗教祭祖、游湖狩獵旅遊區域;

(5)湘西南丹霞景觀、南國草原旅遊區域。

(二)湖南省旅遊交通網路建設

旅遊交通是旅遊資源及旅遊客流形成的紐帶和媒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湖南省旅遊交通發展很快,成績顯著。在下一個十年,全省各級政府將對旅遊交通及基礎設施繼續加大投入,使交通布局更合理,更方便暢捷,配套設施更完善,從而進一步促進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區

旅遊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它具有開放度高,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等顯著特點。由於我省旅遊資源豐富,在資源特色、市場、區位和交通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使旅遊資源優勢很快轉變為強勁的經濟優勢,並使我省大力發展旅遊業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根據旅遊資源的自身價值、區位條件、經濟地理狀況、可進入性以及未來十年的開發潛力、現今的開發利用現狀,我們劃分出三個等級、12個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區,其中A級有4個,即張家界地區、岳陽地區、長株潭三市和南嶽衡山地區;B級有5個,即湘西自治州地域、常德益陽地域、懷化地域、永州地域、郴州地域;C級有3個,即城步—通道—新寧一帶;婁底—邵陽一線和慈利—石門—津市一地等。

B. 旅遊景觀設計有哪三大理念

「理念」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觀點、看法和信念,是進行旅遊景觀規劃和設計的主體和核心,理念的不同,不僅決定了旅遊景觀規劃和設計的風格,同時也決定了旅遊景觀設計的先進性。保持先進的設計理念尤為重要。需要堅持三大理念。
遠景設計院提出三大理念分別是: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突出文化。

可持續發展
(一)科學來源
景觀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理論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觀點:根據景觀生態學的觀點,在自然界生存最久的並不是最強壯的生物,而是最能與其他生物共生並能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生物。
可持續發展理論則強調代際公平、代內公平和人與自然的公平原則,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和諧統一。
(二)理念內涵
理念發展:生態旅遊、可持續旅遊、低碳旅遊
1.遵從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旅遊景觀的設計首先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Ian Mc.Harg認為,每一塊土地的價值是由其內在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人的活動只能是認識這些價值或限制、去適應和利用它,只有適應了才有健康和舒適。不僅要尊重自然的每一個因素,還要尊重自然景觀的整體性、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和獨立價值,維持自然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西蒙:我們實現的最偉大的進步不是力圖徹底征服自然,不是忽視自然條件,也不是盲目地以建築物替代自然特徵、地形和植被,而是處心積慮的尋找一種和諧統一的融合。
1)尊重自然的獨立價值。
2)遵從自然的根本內涵就是尊重自然規律。
按照旅遊景觀設計所在地域的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徵。
3)減少對自然的干擾
「生態旅遊」的概念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提出。近三十年來,其內涵不斷擴 充,但有兩個要點始終不變: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
一些自然保護區違反有關管理條例,在緩沖區甚至核心區內開展生態旅遊活動;有的只考慮商業需要,在旅遊區大造道路、索道、賓館飯店、停車場、桑拿、歌舞廳及人文景觀,降低了植被覆蓋率,破壞了自然美;
4)規避生態災害和生態危害的發生
2.因地制宜
旅遊景觀的設計均是在一定的地段進行,並且是對地段進行有目的的改變。這就需要從淺層和深層認識區域的特徵。淺層的特徵是地域自然綜合體的生態自然完整特徵,譬如植被、氣候、土壤和地形之間的和諧,旅遊景觀與周圍自然景觀的統一,建築的布局與地形的統一等等。
1)空間布局
「高欲就亭台,低凹可開池沼」《園冶》,不同地形的景觀布局與設計,
凸地形的特點:山頂、山巔、山脊等地貌。賞景,同時也是視線的焦點。
凹地形特點:周圍高,四周低,內向性空間,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是旅遊建築選址的理想地形。
2)鄉土特色
植物的選擇:不同植物所適應的生態環境不同。生態環境中的氣溫、光照、水分、土壤等要素導致了植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間差異。這就要求在景觀設計中要符合植物對生態環境的要求。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還表現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資源的再生利用。例如廢棄物的利用。

以人為本(design for the people)
(一)理念的科學來源
行為地理學、旅遊市場營銷、旅遊人類學
(二)理念內涵
理念發展:市場設計、人性設計、體驗設計
1.市場設計
旅遊景觀設計必須結合旅遊區的市場進行設計。產品定位應該考察周圍旅遊區的發展特色和固有的形象,市場定位應該准確進行目標市場的細分,不能泛化。只有在市場准確定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旅遊景觀設計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針對商務遊客和大眾遊客的賓館設計自然不同。
商務遊客追求的是舒適氣派和品味,大眾遊客追求的是方便舒適。
2.人性設計
旅遊景觀最重要的是能滿足遊客追求愉悅的心理需求。特別是旅遊設施應該滿足安全性、私密性和欣賞風景的要求。因此,在旅遊景觀設計時大到觀景點、餐廳、購物場所的空間的布局,小到台階的高度這樣細節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1)尊重個人空間尺度
氣泡:人類學家愛德華.T.Hall提出,人體的上下肢運動所形成的弧線決定了一個球形的空間,這就是個人的空間距離。人是氣泡的內容,而尺度較大的空間都是氣泡空間的延伸。
領域:自然界中不同物種占據的不同空間位置。「一山不容二虎」。
從我們自身的生活體驗可以發現,每個個體都有類似動物的領域性,人會對所在范圍形成的領域進行維護。如果受到沖突或干擾,就會在心理和行為上有反感的行為。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領域對遊客心理的影響。
2)考慮遊客的行為習慣
主要的行為習慣包括抄近路、識途性和左轉彎。
第一,抄近路。旅遊區內地草坪中鋪設了不同材質的人行道,但在其周圍卻常常有人們踩出來的腳印,這說明了設計的不合理性。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可能會採取圍牆等進行強化調整,但讓人不很舒服。最好的方法是要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習慣。
第二,識途性。當人們不清楚自己要到達的目的地的行走線路時,人們總是邊摸索邊到達目的地,返回時,習慣於沿著原路返回。需要設計環線。
第三,左轉彎。在旅遊區內,當路面上的人流密度 達到0.3人/平方米以上的時候,人們往往習慣於左側通行。需要考慮到左側通行的習慣進行安全通道的設計。
3)考慮遊客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適性
台階的高度:12到16厘米,低於10厘米,不宜設置台階,可以改為坡道。
台階長度超過三米需要設置休息平台,而且台階的踏面保持1%的排水坡度,避免積水。
台階要做防滑處理。
過多的台階應該有護欄。
很多旅遊景區還有專門的無障礙通道:
遊客休息
旅遊購物街道的休息空間:例如北京前門大街各種休息座椅的布置。尤其是對男遊客而言,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設計。
4)需要對遊客行為進行預防與控制
對於旅遊景區管理而言,一個重要的管理內容是遊客管理。特別是對一些遊客不良行為要通過景觀設計進行預防與控制。
要避免過度的人文關懷,這是因為旅遊所具有的異地性和暫時性往往會誘發遊客不可持續行為的發生,例如消費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物質攝取等。滿足部分遊客不當要求而影響其他遊客欣賞旅遊景觀的質量,最終會導致代內不公。
例如修建盤山公路、索道,使遊客節省了大量的體力,但卻貶低了名山大川先賢古跡的審美功能,也失去了旅遊「舒其筋骨、勵其心志」的審美。
3.體驗設計(情境設計)
旅遊的本質是異地性體驗。旅遊體驗是旅遊現象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穩定的共同屬性。不管何種類型的旅遊者,其通過不同的旅遊方式獲得的不是物質,而是美好的經歷與回憶。各種旅遊方式的不同的體驗形式。
1)體驗的主題要具有特色
文化體驗
特別是一些景區大門的設計。
2)景觀設計要具有一定遊客參與性

源於文化(design with culture)
(一)理念的科學來源
旅遊文化學、文化地理學
(二)理念內涵
理念發展:文脈繼承、場所精神、特色突出
1.文脈繼承
旅遊本身是一種文化活動,旅遊景觀只有擁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滿足遊客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在設計中要在進行資源調研、評價的基礎上,確定核心文化,進行旅遊景觀的設計。在設計中應該注意每個景觀要素的有機協調,應該圍繞主題文化進行展開。對於風景建築注意對當地民俗及風土環境等文化內涵的研究,注意從地方民居中汲取精華,從文化學的角度來探討風景建築的文化歸屬,從而找出其創作的著眼點,設計出得體於自然,巧構於環境的風景建築。同時注意文化內涵的最佳表現和參與性動態旅遊景觀的設計,使遊客在親身感受中體會文化的精髓。
2.場所精神
深層的地段特徵便是場所精神(genius loci),是根植於場地自然特徵之上的,在其上面時間、空間、人、自然、現實、歷史糾纏在一起的,往往保留有人的思想、感情。旅遊景觀的設計應該尊重旅遊區特色鮮明的傳統和歷史,並通過旅遊設施的設計傳遞給遊客。如果當地沒有自己特色的建築風格,應顧及自然環境和中性化設計,而不是簡單的引進其他地區的建築風格。
3.特色突出
旅遊是一種異地文化經歷和愉悅體驗,因此,旅遊者的目的地選擇往往是文化差異大,個性獨特的地方。景觀的獨特性和視覺的震撼力對旅遊者來講是滿意度的一個重要砝碼。

C. 地貌景觀與旅遊地質

自然地貌景觀的美是一種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種 「形體」語言,人們不僅可從中欣賞到自然界的風韻,陶冶情操,而且認識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國幅員遼闊,地貌景觀多樣,有風姿不同的山嶽地貌景觀; 有銀埂玉盤似的流水地貌景觀; 有宛如舊堡古剎的風成地貌景觀;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觀; 更有色彩斑斕、獨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觀。種種自然地貌景觀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嚮往,給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帶動了旅遊地學的誕生和發展。

1. 地貌景觀的類型

山嶽地貌景觀 山是風景的骨骼,它常構成各種雄、險、奇、秀之景,使人獲得豐富的美感。山嶽的各種形象特徵,是在不同的地質、地理條件下形成的。雄偉、險峻的山嶽,往往都處於地殼運動上升比較強烈、斷層比較發育的地區。這類山嶽,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氣勢巍峨,尤其是垂直節理發育的花崗岩高山,更為突出,如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黃山。造型奇異的石灰岩峰林景觀,屬於以流水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態,具有瘦、透、漏、皺等特點。「赤壁丹崖」,顯示了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山石風采。而層層疊疊宛如萬卷藏書的梵凈山,則屬於千枚岩的風姿美態。

水體和流水地貌景觀 我國河流如網,湖泊棋布,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旅遊資源。眾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迴曲折,有的一瀉千里,有的靜謐含情,山水相依,氣象萬千。河流的主要景觀有湍流澗溪、峽谷、三角洲等。湍流澗溪多發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區; 峽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勝景,它是地殼構造運動和河流強烈侵蝕作用的產物; 三角洲是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處堆積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勢低平,水網交錯,湖泊廣布,一片水鄉澤國風光。沿著河道,處處風景如畫,構成一條美麗無窮的旅遊長廊。我國湖泊遍布各地,但它們的分布和形狀各不相同。有的串聯如帶,有的 「孤芳自賞」,有的深居層巒疊峰之中,有的卻安卧於平川沃野之上; 形狀或長或圓,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們為旅遊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觀。飛流而下的瀑布景觀、寬廣的海洋、美麗的海濱以及各種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風景和周圍的秀嶺、墨竹、翠花等一起構成一幅幅絕妙的自然美景畫面。

岩溶地貌景觀 岩溶地貌景觀十分奇特壯觀,石芽、石林、峰叢、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蝕窪地等同為岩溶地貌主要形態,它們組成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有 「林」無樹、有 「畫」無紙的畫卷,如我國的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貴州織金的韓宏洞等。

風成地貌景觀 在乾旱內陸地區,由於強風、流沙和間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風化、侵蝕和堆積地貌,通稱風成地貌。我國廣大內陸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是現代風沙地貌的雄厚沙源,這些沉積物經風力吹揚,移動和再堆積,形成沙丘、沙壟和風蝕窪地等各種形態。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綠洲,神奇的沙丘、沙壟、沙丘鏈、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以及蜂窩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風沙地貌景觀,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觀光內容,如廣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瑪依的風城等。

海岸地貌景觀 在我國的海岸沿線,有各種海岸地貌景觀。主要海蝕地貌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和海蝕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蝕地貌,奇特壯麗。我國的海岸類型錯綜復雜,具有觀賞價值的為平原沙礫質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熱帶地區的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等。它們或礁石累累,或海蝕洞成串,或珊瑚島成群,或紅樹林茂盛,風光頗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就是在廣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紅色砂礫岩,在風化作用和流水侵蝕下,塑造成獨具一格的地貌形態。這種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橋等形狀表現出來,奇石怪嶺堆疊,V 形谷和 U 形谷屢現,形成種種奇觀。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層紅色的輕紗,有如丹霞,艷麗奪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韶關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觀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體物質,並且夾帶著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強大的剝蝕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態,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穀、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這些地貌本身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和旅遊資源。我國現代冰川全為山嶽冰川,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運動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觀。有的如樹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頭,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觀 正在噴發活動的活火山,暫時間斷活動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質時期活動以後不再噴發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觀。遙觀活火山噴發出通紅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驚心動魄的快感,靜靜欣賞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錐形勻稱的火山錐,漏斗狀的火山口,碧波盪漾的火山口湖,覆蓋在地面的熔岩流,還有散落的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別有情趣。如我國著名的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地貌,景觀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學價值。

2. 地貌景觀資源與旅遊地學的發展

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生產資料,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把自然資源變成社會財富,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人們不斷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旅遊業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提高旅遊質量,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旅遊資源。地質遺跡資源,尤其是景觀地貌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得到普遍認可,特別是國際倡導的地質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觀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管理將是21 世紀人口、資源、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

地貌景觀資源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特別是在促進旅遊業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豐富人們的生活。通過對地質遺跡資源美的欣賞,既能培養人們良好的氣質和性格,又可激發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時,人們審美想像力的高度發揮,也有助於孕育更多的科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

2)重要的旅遊資源。人們旅遊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是為了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獲取美的享受。中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較廣,種類多,風格各異,恰巧適應了旅遊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學科研基地。美的地質遺跡,在地質學及地理學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皺成山,斷陷成湖; 脆性岩石節理發展成陡壁峭崖,黑龍江的五大連池是火山活動的遺跡,雲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這些地質遺跡是審美、覽勝的良好對象和場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學科研基地。

我國有豐富的景觀資源,有些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級的景觀,對於這些珍貴的自然遺產我們必須重點呵護,確保它們的優勢和歷史地位。這是確保國家和地區旅遊業不斷發展的前提。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在地球表層上建造的,一種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種是人工的巧奪天工,是人的意識的再現。景觀資源是地球表面物質形態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態—過程」的遺產。

3. 旅遊地質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geopark)是自然公園的一種,是由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開展 「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創立的新名稱。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特徵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國土資源部發 [2000] 77 號文件給它下的定義是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麗觀賞價值,具有一定的規律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 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具有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 以地質遺跡保護、支持當地經濟、文化教育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閑、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國國土資源部制定了 《全國地質遺跡保護規劃(2001~2010)》 和國家 《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計劃在未來 10 年內,建成 310 處地質公園,目前我國已批准建立國家級地質公園 85 處。其中有 8 處已經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是自然界歷史演變的佐證。地質遺跡作為永不再生的珍貴地質遺跡資源現在日益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它巨大的內在價值也得到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作為地質遺跡十分豐富的國家也正在進行保護和合理開發這一資源。

我國有著豐富的地貌景觀資源,這為建立地質公園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廣泛的資源基礎。地質公園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幾方面原則: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則;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則;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則; 安全性和通達性原則; 學術性與科普性原則。

思考題

1)第四紀地質學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哪些與地質相關的問題?

2)如何理解中國的一句俗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紀地質問題是什麼?

D. 旅遊資源現狀

8.2.1 旅遊資源類型

從湖南省已知或已開發的旅遊區(點)的資源特徵、性質及類型來看,總結歸納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界中地理環境和生物所構成的自然景觀資源,風光和物象能給人以自然美感,並吸引人們前往游覽觀光。其特徵:自然風光中的山、水、石、洞、氣、光、生物等,經過巧妙的天然組合,造成千變萬化的旅遊環境和景象,觀光旅遊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過程,便可產生種種想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類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等為主要觀光內容的人文景觀資源。其重要特徵:它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記錄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風貌和特徵的集中反映,給人們以知識、教育、啟迪和娛樂。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社會性質、意識形態和文化素養的支配和控制。第三類即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風光,兩者有機結合而構成的綜合類型。

(一)自然景觀資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積達10.49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49.56%。據統計,境內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餘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為重要類型的自然景觀,給人們提供內容非常豐富的觀賞游覽,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風景畫。

(2)秀水:湖南省水系發育,擁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和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庫以及與水有關聯的名井、名泉、地熱溫泉、瀑布景觀星羅棋布。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這就構成當今頗具魅力的賦情景觀——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內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非常廣,岩溶地貌十分發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資源豐富。可開辟旅遊的溶洞有以下幾種類型:純天然洞穴、洞穴與石刻相結合構景、溶洞與古建築相結合構景、特殊類型的溶洞。

(4)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林場:湖南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大省,是我國南方所特有動植物科屬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佳木奇花有75種,其中銀杉、水杉、水松、銀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為珍貴。為了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全省先後建立了62個自然保護區和35個森林公園。依地域和交通狀況,全省可分為四片大的森林風景區:①以張家界為中心,包括天門山、猛洞河、桃花源、鳳凰山的湘西北風景區;②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樓、君山、大雲山、鐵山水庫、南湖的湘北風景區;③以韶山為中心,包括花明樓、嶽麓山、桔子洲頭、雲陽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東風景區。④以莽山為中心,包括蘇仙嶺、五蓋山、天鵝山、東江水庫、九嶷山、舜皇山、那溪、雲山、黃桑坪的湘南、湘中風景區。

(5)風景地貌景觀:根據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貌形態等特徵以及人文景觀的藝術特徵,湖南的風景地貌景觀有4種主要類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崗岩地貌。

(6)野生動物資源:湖南省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中國占據很重份量,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50種珍貴動物中,湖南省就佔40種,為保護好這些世界珍稀動物,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野生動物(白鰭豚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大鯢野生動物(大鯢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三個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口鳥洲鳥類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護區;目平湖白鶴及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以及五個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7)天象景觀資源:湖南省的氣候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春溫多變、夏熱且長、秋常乾旱、冬寒甚短。全年無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氣壓和陽光作用,氣候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四季分明,景象萬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風霜、春雨、冬雪、霧靄、雲霞等重要的氣候要素都成為天象景觀資源之構景主體。

(二)人文景觀資源

(1)古建築類型:湖南省古代建築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多,它們分屬各個不同朝代所建,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陽的岳陽樓、衡山的南嶽大廟、寧遠的文廟、長沙市的嶽麓書院,以及沅陵的龍興寺、通道的回龍橋等。古建築主要由樓閣、寺殿、祠廟、橋梁、亭台、坊塔等類型組成。

(2)古陵墓類型:湖南省境內的古陵墓數量比較大,歷經的朝代較多,時間跨度比較寬,文物和歷史價值比較高。有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古漢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較著名的古陵墓還有岳陽的魯肅墓、汨羅屈原墓、永順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名人的墓葬,如長沙市嶽麓山上的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曾國藩墓等。

(3)古遺址、古戰場、古窯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紀60年代在桂陽縣境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一件古人類的遺物,經鑒定為舊石器晚期的刻紋骨椎,證實了湖南大地的確曾是古人類活動場所。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或村落遺址,先後在我省的許多地方發現,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區及洞庭湖一帶。我省境內最重要的古戰場遺址在岳陽的巴陵古戰場。古城址主要有鳳凰縣黃絲橋古城、長沙天心閣古城、漢代北練城遺址、汨羅市春秋時代羅子國城遺址、桃源縣戰國時代采菱城遺址、常德漢代索縣城遺址、邵東縣邵陽城遺址,此外還有鳳凰縣沱江鎮、道縣道口鎮、武岡城關茶陵城關也都保留有古城門和城牆。古窯址以長沙市望城縣銅官古窯最有名,還有湘陰縣的岳州窯、岳陽的鹿角窯以及衡陽唐代衡州窯。

(4)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祠、堂:湖南省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長沙的黃興、邵陽的蔡鍔、瀏陽的譚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他鄉賢達名士、騷人墨客留跡於湖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行吟於沅湘之野,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賦詩多首。唐代書畫家歐陽詢,是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鄉人,當地留有石筆架,洗筆池等古跡。還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朱熹、辛棄疾、米芾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類型: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上大壠的湖南省博物館存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資料達十萬余件,各市縣級的博物館,也都保存著本地區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湖南省考古歷史上,最為轟動、震驚中外的要數1972年春發現和發掘的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之馬王堆西漢墓。湘楚文化歷史悠久,碑林石刻到處可見,在碑碣叢中,現存曠世古稀長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長的碑文是祁陽浯溪石刻《大唐中興頌》,文奇、字奇、岩奇,世稱「三絕」碑。

(6)革命傳統教育類型: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30年的輝煌歷程中,湖南省被譽為中國的「革命勝地」。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左權等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為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先進的革命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為緬懷先烈們、先輩們以及英雄的三湘兒女的豐功偉績,建立了(革命)故居紀念館,修復和開辟革命活動舊址紀念地。這些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場所和文物,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課堂,供現代人參觀瞻仰,構成了我省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如韶山、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

(7)民族民俗風情: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除漢族之外,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民族民俗風情,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生活在湖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獨特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傳統的習俗和民族風韻。在具有民族風格古建築中,侗族的鼓樓、涼亭、風雨橋;苗家的吊腳樓;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別具一格,建築藝術價值高。少數民族婦女,精於耕織。紡織、穿、綉的工藝相當精美,顯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於靈感,易於觸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擺手舞、八寶銅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

(8)現代工程及城市市容類型:現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設,根據山區的地形地貌,設計很有特色且實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觀區「矮寨公路」,橫跨雪峰山脊樑段的盤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礎設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湖南省境內的現代高速公路一般設計成雙向六道全封閉,這些現代工程宛如一條銀帶,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構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源。

在山水景觀中,大型建設工程能成為構景主體的還有水庫的大壩。湖南境內的大型水庫工程,壩址選在江河幽險之處。每座大壩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造型及規模都不一樣,但都表現出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大壩、水庫里的水、周圍群山共同構成極具特色的湖島型的風景旅遊區,既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還可依山傍水修建療養基地與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三)綜合景觀資源

(1)園林風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樓、閣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依據造園的結合手法,形成一種景觀藝術空間。

(2)田園風光:田園風光之構景主體為農田、耕地、果園、苗圃、農宿農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農田耕地的特徵表現為:山區以梯田為主,丘陵區為多邊塊田,平原湖區則為大面積方格網狀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區,具有湖區特色的田園風光處處可見。

(3)其它特殊類型景觀:包括高校旅遊、觀看軍事訓練和表演、工礦企業旅遊、科普教育旅遊以及探險旅遊等。

8.2.2 旅遊資源基本特徵

(1)廣泛性: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能讓旅遊者體察感觸到的民族風俗風情;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建築,內容相當廣泛,非常豐富。

(2)景觀組合性和綜合性:表現在一些旅遊資源既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又有科學考察意義;既是自然風景區,又是人文景觀區。它們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具有構成景象組合特點。

(3)社會變異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或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徵。

(4)地域性: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地理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5)不同層次結構的特點。

(6)地區分異性。這種特點反映了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性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制約。

(7)總體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線一片一帶一源」。

8.2.3 旅遊資源分區及現狀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遊資源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區,有利於我們對全省境內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有利於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並突出各個區的特徵,進而為整個旅遊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分區時,考慮如下原則:

第一,旅遊資源類型的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背景和民族特點以及交通條件的基本狀況相似性,顯示出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潛在力;

第三,區內資源開發現狀、遠景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於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遊網路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區內要有一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骨幹風景名勝地作為核心與依託,以此帶動區內其他景點(區)的發展。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將湖南旅遊資源分為Ⅰ—Ⅵ區,具體情況詳見表 8-2。同時編制出1∶50萬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與分區圖(圖8-1),該圖表反映了我省旅遊資源的總輪廓和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8-2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區一覽表

圖8-1 湖南省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圖

E. 旅遊資源與旅遊景點的區別和聯系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旅遊景點需要建立在旅遊資源上的

F. 旅遊生態學作業介紹一個旅遊景點的旅遊價值和意義,它的狀態,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等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G. 什麼是旅遊景觀什麼是旅遊地產景觀

什麼是旅遊景觀
旅遊景觀是指能吸引旅遊者並可供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可視物像的總稱。從為旅遊產業服務的角度把旅遊景觀作為特定對象來研究的學科稱為旅遊景觀學。

一,雲霧景
(是溫暖濕潤地區或濕潤季節出現的景觀)

阿里山雲霧
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的阿里山雲海,通常出現於日出或薄暮天氣晴朗而有浮雲時;層層雲霧波浪起伏,掩蓋附近山峰,有如小島自浩瀚大海中露出。觀賞雲海最好的季節是秋天,最好的地點是二萬坪、阿里山森林游樂區內的慈雲寺、阿里山賓館、阿里山火車站、沼平公園、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附近,都是不錯的觀賞點。
在晴天的破曉時分,登阿里山的塔山觀賞雲海,確是賞心樂事。遊人但見雲海茫茫,瞬息萬變,時而像連綿起伏的冰峰從山谷中冒出,時而像波濤洶涌的大海,從天外滾滾而來。難怪阿里山的雲海是台灣八景之一。

二,雨
西湖
西湖的主要景點有: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雙峰插雲、花港觀魚、麴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鍾、雷鋒夕照、斷橋殘雪等,號稱「西湖十景」。撐傘走在長滿青草的湖畔邊,岸上的楊柳隨風輕舞,擺弄著嬌弱的枝條,惹人憐愛。偶爾雨滴凝落,發出清脆的響聲,更襯出了這西湖的寧靜。緩緩望去,霧中南屏山麓下的雷鋒塔沉默無語,彷彿固守著千年莫測的神秘。山如黛,柳如煙,儼然一幅水墨畫,濃者更濃,淡者更淡,濃淡相依,不禁感嘆南屏山下西湖之美。
信步白堤,望著湖面雨點激起的細小漩渦,突然想起「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句來。立於湖邊,細細欣賞這雨潤煙濃風姿淡雅的西湖,思緒里翻出美麗的白娘子正徐徐撐傘而來,那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如一簾婉婉幽夢在眼前回轉。西湖沒有語言,所有的話在這兒都成了多餘,言不成聲,不是哭泣,也是如泣如訴的痴絕。
麴院風荷,這季節荷花並未綻開,只是那湖中荷葉或垂首、或仰面、或成團、或漂浮,濃濃的綠就這樣在雨絲中散淡開來。在這水雲鋪就的西子湖畔,微風撥水水漣漣,長橋伴柳柳翩翩,在這里,我浮躁了很久的心已如一池雨荷般平淡而自然。
三,冰雪
天山國際滑雪場
位於烏魯木齊縣南山風景區西部的甘溝鄉金泉溝,距烏魯木齊市56千米。雪期長、雪質佳、氣候適宜,既可滿足不同檔次滑雪旅遊者的需求,又可以承攬專業性的冰雪體育運動賽事;既考慮了夏季旅遊觀光的經營需求,又是新疆冬季旅遊度假觀光的好去處,成為接待國內、國外滑雪愛好者冬季旅遊以及夏季滑草、攀岩、滑翔、登山、避暑等綜合性旅遊的多功能景點;也是國家、省專業隊冰雪項目訓練場所。可承辦省、市、國家、國際大型冬季冰雪運動賽事
四,霧凇
吉林霧凇與桂林山水、雲南石林和長江三峽同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卻是這四處自然景觀中最為特別的一個。霧凇俗稱樹掛,是大自然中較為常見的現象,在中國和世界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正是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與其他三處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其不可預知性。霧凇來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霧凇去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真正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派天地使者的凜凜之氣。霧凇性情如此,難免有人偶遇之下陶醉其中,有人苦盼數日難覓芳蹤。吉林市旅遊局局長張煒對記者說,吉林市觀賞霧凇的最佳地點有五處,或霧凇島,或阿什村,三日之內總能叫你領略到霧凇的風采。
五,雨凇
泰山冬季奇特的自然景觀,此時是冬季游覽泰山的最佳時機,遊程像在童話世界裡進行。雨凇的形成是雨滴在空中時,溫度已在0度以下,而雨滴仍保持著液態。當液態雨滴降落在冰點以下的地面時,就急速凍結成冰。在物體上形成光滑的冰層。它可使岱頂上的樹枝、電線變成真徑達24.6毫米的冰棍,它可使遊人寸步難行。這時的岱頂猶如琉璃世界,被燦爛的陽光照射後,象是變幻莫測的萬花筒,光彩奪目,金星迸射。這純潔的泰山之巔,華美富麗,讓人難以張目,難以起步,只能站在殿下廊內眯眼細察,盡享神府仙閣的奧妙。
六,日出與日落含鄱口
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鄙嶺中央,海拔 1211米,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山勢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對著鄱陽湖,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
含鄱口西側,為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活象一塊犀利的犁頭,耕耘著茫茫雲海。含鄱口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面為廬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廬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含鄱嶺上有一座雕梁畫棟的方型樓台,這就是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望鄱亭」。遊客踏著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欄遠望著呈現魚肚白的天際。不一會兒,一望無涯的鄱陽湖上,拉開了紅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萬道,紫霞升騰。輕揚天際的密密雲層,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鱗。驀地,一輪旭日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噴薄而出,染紅了藍天、綠水、遠山、近嶺。倚亭四望,浩浩盪盪,胸襟頓時為之開闊。這里是看鄱陽湖日出的絕妙佳境,每當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金光萬道,絢麗多彩,景色迷人。
七,極光漠河
太陽帶電粒子從高緯度地區進入地球大氣層,受磁場影響形成的色彩艷麗的發光現象,形狀多樣,千姿百態,在高空5~10千米亮度最強。北半球有一個極光帶,利於觀測極光,它通過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島南部、挪威北部和新地島南部,每年有240天左右可見極光。稱漠河是中國的北極,並非言過其實,漠河的確是中國大陸最北端的村鎮,以極光和極晝的自然現象著稱於世。漠河民風淳樸濃郁,景色宜人;距漠河日2公里的洛古村是黑龍江的發源地;「胭脂溝」、「古黃金之路」盛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興安嶺上剽悍的鄂溫克族,保留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文化和習俗。

八,佛光峨眉山金頂
也叫「寶光」「金光」,在低緯度高山地區雲海中,由於陽光斜照使大氣中的水珠發生衍射而呈現的色彩華美的光環,光環會隨觀測者而動,觀測者的投影會進入光環之中,給人一種神秘的「神佛顯聖」之感。峨眉山金頂佛光
在峨眉山金頂四大奇觀中,金頂佛光被稱為「奇中之奇「。常用」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這兩句話來形容峨眉山金頂佛光的奇妙。因此,每當人們來到峨眉山,總要爬上金頂,希冀看到捨身岩下波濤翻卷的雲海中出現的色彩瑰麗的金頂佛光。
清晨在峨眉山金頂西峰之巔,驟然間,傾盆大雨從空而降,青山如洗,蒼翠欲滴。一霎那間大雨掃空而過,滿天霞彩。暈環七色的佛光,從岩腹中分娩而出,裊裊蒸騰起來。不是煙霧!不是雲霧!奇妙絢麗的色彩真非人間所有。就是高明的畫師,也無不驚嘆「娥眉如畫畫不成」。這是天、地、人三者圓融無得的佛果,真是「人生難得幾回見」。清代譚鍾岳曾有詩描述:「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岩石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九,海市蜃樓
由於氣溫垂直方向上的變化以及相應的空氣密度垂直分布發生分異,引起光線的折射和全反射現象,使遠處地面景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形成神秘的景緻。一般多出現在海灣、沙漠和山頂。中國最佳觀測地點是山東蓬萊閣和浙江普陀山。另外連雲港海洲灣、渤海長島、北戴河東聯峰山、廬山五老峰和塔克拉瑪干也都可觀測蜃景。
十,日月景觀
主要有旭日東升、夕陽西下、日月並升以及夜間月景等景觀。觀測旭日東升的日出景觀可以到廬山含鄱口、漢陽峰,黃山翠屏樓,泰山日觀峰,華山東峰,峨眉山金頂,衡山祝融峰,蓬萊丹崖山,秦皇島海濱等地。著名的夕陽西下的日落景觀有浙江普陀山「普陀夕照」、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河北承德「磬錘夕照」、湖南「瀟湘夕照」等。日月並升景觀在中國有五個地方,最佳觀測地點是浙江海鹽縣南北湖畔的雲岫山鷹窠頂。夜間月景可以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到中秋分外明」等,明月與其他景緻構成了著名的岳陽「洞庭秋月」、杭州「三潭印月」以及著名的「二泉映月」等等。

H. 地質景觀與遺產旅遊

本節介紹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中國)、中國丹霞(China Danxia)(中國);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美國)、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美國);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加拿大)、格羅莫訥國家公園(Gros Morne National Park)(加拿大)、納漢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加拿大);麥誇里島(Macquarie Island)(澳大利亞)、赫德和麥克唐納群島(Heardand Mc Donald Islands)(澳大利亞);卡奈依馬國家公園(Canaima National Park)(委內瑞拉);瑞士薩多納地質構造帶(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瑞士)、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and Causeway Coast)(英國)、弗里德堡隕石坑(Vredefort Dome)(南非)、洛倫茨國家公園(Lorentz National Park)(印度尼西亞)等著名地質景觀。

一、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一)遺產特徵

中國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7°53′42″,東經98°24′23″,核心區:939441公頃,緩沖區:758977公頃。保護區因怒江(下游為緬甸的薩爾溫江)、瀾滄江(下游為境外的湄公河)和金沙江(下游為長江)在雲南省西北部自北向南並行170餘千米,故名「三江並流」。三江穿越於橫斷山脈的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間,形成「三江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奇觀。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千米,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千米。三江並流保護區包括雲南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高黎貢山、白馬(白茫)-梅里雪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紅山、雲嶺、老君山、老窩山8大片區組成。

三江並流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地質景觀。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的自然奇觀。三江並流保護區內出露的晚古生代以來比較完整的古生物地層記錄。這一遺產突出的價值在於它展示了5000萬年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地質歷史、古特提斯海的閉合以及喜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區內地質景觀以高山喀斯特地貌、高山丹霞砂岩地貌、花崗岩峰地貌、鈣華沉積地貌最為特徵。保護區在地球演化歷史中留下了許多證明該過程的地層、岩石、化石、構造形變、古冰川等地質遺跡。

除獨有的三江並流世界奇觀外,這里又集雪山峽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觀於一體。三江並流保護區是全世界單位面積內生態系統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0餘科,1200餘屬,6000種以上,其中45個地方性屬,2700個中國特有種。保護區擁有中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8.5%的植物是中國稀有和瀕危物種。保護區內動物種類佔中國動物總數的25%以上,哺乳動物173種(81個地方性種)、鳥類414種(22個地方性種)、爬行動物59種(27個地方性種)、兩棲動物36種(25個地方性種)和魚類76種(35個地方性種)。

(二)遺產旅遊

保護區內不僅擁有許多豐富的自然景觀,包括高山喀斯特、高山丹霞地貌、雪山、冰川、峽谷、湖泊、森林、草甸、濕地等,而且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古人類遺址、摩崖石刻、碑刻、石窟、古墓葬、古建築、礦業遺址等。宗教建築遺址有松贊林寺、東竹林寺、康普壽國寺、普化寺、白漢洛教堂等。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積淀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也是促進地方旅遊經濟發展的紐帶。保護區內有漢族、納西族、傈僳族、回族、怒族、彝族、白族、藏族、傣族、獨龍族、普米族等十幾個民族,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文字、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多種生產生活方式、多種風俗習慣並存的匯聚區。保護區內擁有許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民俗文化傳統,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民俗等。

「三江並流」區域是由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組成的生態復合系統。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陳錫誠,2003)。Mascari等(2009)提出的景觀—遺產—文化相互作用系統,強調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融合。三江並流保護區是以自然遺產資源而著稱,保護區內的文化遺產資源作為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所以,我們應該有序開展遺產地的科考旅遊、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

目前,威脅三江並流保護區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地質災害和生態危機,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溫室效應、氣候變暖、雪線上升、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濕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等;人為因素:人類活動、開山築路、建築施工、水電開發、采礦、旅遊開發等。

三江並流保護區的核心區旅遊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核心區外圍適當開展地質、生態、科考、探險、登山、民俗旅遊,通過旅遊積累資金,從而增加自然保護方面的投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後,其巨大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

2003年,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擁有遼闊的自然森林,位於懷俄明州(96%)、蒙大拿州(3%)和愛達荷州(1%)。地理坐標北緯44°27′38″,西經110°49′40″。面積為898349公頃(懷俄明州824263公頃,蒙大拿州61144公頃,愛達荷州12743公頃)。黃石國家公園含有世界已知的地熱地貌的一半地貌形態,有10000多處。這里聚集了世界最大的間歇泉(有300多間歇泉,佔地球上間歇泉的三分之二)。黃石國家公園建於1872年,它還以擁有一些眾所周知的野生生物,如灰熊、狼、野牛和馬鹿而著稱。

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公園。黃石公園裡面有一個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美國最大的高山湖——黃石湖,湖岸長達180千米。兩岸峽壁險峻巍峨,其中有一段叫黃石峽谷,谷長大約24千米,深約400米,寬約500米,兩側從橙黃到橘紅色的岸層色彩,絢麗多彩,「黃石公園」也由此得名。黃石公園有山巒、石林、沖蝕熔岩流、黑曜岩山等地質奇觀。最獨特的景觀是被稱為世界奇觀的間歇噴泉,最有名的是老忠實噴泉。黃石公園不僅有間歇泉、溫泉等地熱資源,還保留了完好的生態系統,擁有森林、草原、峽谷、湖泊、瀑布和野生動物。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於197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在1995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這個公園面臨著各種威脅:違規引入非本地物種、伐木、築路、采礦、遊人壓力和新的居民聚集點對黃石國家公園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構成了威脅。柯林頓政府於1996年以6500萬美元收購了緊靠著黃石公園計劃采礦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了將要開採金礦對黃石國家公園的威脅。在2003年召開的第2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黃石國家公園從《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上被解除。

(二)遺產旅遊

黃石公園主要旅遊景點:黃石公園大峽谷(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老忠實噴泉(Old Faithful)、猛瑪溫泉(Mammoth HotSprings)、黃石湖(Yellowstone Lake)等。

黃石國家公園是美國最熱門的國家公園之一,在單一公園之中就有種類豐富的地質地貌和動植物景觀,是相當罕見的。遊人可以看到間歇泉、溫泉、峽谷、森林、湖泊、野生動物等。黃石國家公園的旅遊活動包括科考、露營、釣魚、泛舟、野生動物觀察等。這些年來,自助旅遊越來越盛行,公園當局頗有遠見地預設了一些基礎設施來應對,與此同時,充分考慮保持公園內生態的平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楊林玉譯,2009)。1937年,到訪公園的遊客只有50萬人次左右,但是如今,年平均遊客量卻高達300萬人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楊林玉譯,2009)。

黃石公園以其豐富的動植物、地熱資源、間歇泉景觀等聞名於世,遊客到黃石的目的不僅僅是游覽參觀這么簡單,他們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識,以更好地貼近自然,豐富自己的生活。針對這點黃石公園做得相當好,他們非常重視對遊客的知識普及教育。

1978年,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Canyon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又名科羅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地理坐標北緯36°06′03″,西經112°05′26″,佔地面積493077公頃,坐落在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美國大峽谷由科羅拉多河切割開,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峽谷,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從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北部的堪帕布高原流過,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跡——科羅拉多大峽谷,大峽谷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地理奇跡之一。大峽谷全長約350千米,寬6~29千米,最大深度約1740米。大峽谷呈V字形,大體呈東西走向,東起科羅拉多河匯入處,西到內華達州界附近的格蘭德瓦什崖附近。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千米。大峽谷千姿百態的懸崖峭壁、奇峰異石、層巒疊嶂、光怪陸離的形態,顯出大自然的蒼茫迷幻。兩側谷壁呈現階梯狀,由各種代表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疊覆而成,在沉積岩層中含有不同時期的古生物化石。大峽谷的壯觀景色舉世無雙,在陽光照耀下的大峽谷不同岩石呈現撲朔迷離而又變幻無窮的色彩。大峽谷中檜樹、矮松鬱郁蔥蔥,野花茂盛;此外,還有仙人掌、雲杉、冷杉等植物。這里還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其中哺乳動物76種,鳥類299種、爬行動物和兩棲類41種、魚類16種。

(二)遺產旅遊

長久以來,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一直是令遊客心馳神往的地方,每年吸引著500萬遊客前往,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認識地球億萬年的神奇變化。大峽谷的地質學意義——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岩層,記錄了北美大陸早期幾乎全部的地質歷史,尤其是沿崖壁出露著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的各個時期的岩系,它的水平岩層可以追溯到20億年前的地質歷史時期,並含有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化石,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

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游覽時,曾感嘆地說:「大峽谷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大峽谷辟為國家公園。2002年,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進行了一次評選:在美國最刺激、最富有挑戰性的100項探險活動中,沿科羅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峽谷名列榜首。公園內可進行一系列活動,包括地質考察、攀岩、釣魚、空中游覽和徒步旅行。此外,大峽谷國家公園耗資3000萬美元建造的懸空透明玻璃觀景廊橋,於2007年3月20日起正式對外開放,當地印第安部落頭領和一些前宇航員成為這個新觀景台接待的首批遊客。每年造訪大峽谷國家公園的遊人多達500萬人次(安吉拉·艾朵斯著,楊林玉譯,2009)。盡管全球已有數百萬人游覽過大峽谷,但至今無人見過它的全貌。憑借豐富的地質奇觀和絢麗的自然風光,如今,大峽谷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

1979年,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格羅莫訥國家公園(Gros Morne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加拿大的格羅莫訥公園位於紐芬蘭島的西海岸,地理坐標北緯49°36′45″,西經57°31′53″,佔地面積180500公頃。這個公園展現了一個大陸漂移演變的罕見的例證,包括深部的洋殼和裸露地表的地幔岩石。近代的冰川活動形成一些蔚為壯觀的景觀,包括海岸低地、高山台地、峽灣、冰河谷、陡崖、瀑布和許多原始狀態的湖泊。

格羅莫訥國家公園不僅有奇特而絢麗的自然風光,而且擁有許許多多特殊的地質現象。這些地質現象為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提供了寶貴的證據(孫克勤,2008)。

6億年前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是一體的,但是已經逐漸開始分離,同時岩漿從地殼下噴涌而出,填滿了兩塊大陸間的空隙。現在,在格羅莫訥地區西小溪湖的懸崖上可以看到已經凝固的岩漿。5.7億年到4.2億年以前,這個公園的位置是兩塊大陸之間被稱為亞派圖斯海的大洋。到4.6億年前,歐洲大陸與北美大陸被擠壓到一起,阿巴拉契亞山脈升起,填滿了亞派圖斯海,亞派圖斯海消亡了。一部分大洋地殼與地幔板塊向東移動並升起成為陸地的表面。地表又經過多年冰川的地質作用,改造了地表,形成了各種各樣壯觀的地質景觀。

格羅莫訥國家公園還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具特色的生態特徵。多樣的地形給動、植物提供了各種棲息地,這里的野生生物包括陸地哺乳動物、鳥類、魚類、植物等。

格羅斯莫訥國家公園被認為是一本關於板塊構造學的很好的實例教科書。地球的表面在整個地質年代裡不斷地發生碰撞與分裂,這種碰撞與分裂導致地球上的海洋形成和消亡。

(二)遺產旅遊

紐芬蘭省位於加拿大東北部,1949年加入加拿大聯邦,它是加拿大最新的一個省份,同時也是該國的第十大省。該省面積共有405720平方千米,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跡罕至的森林,沼澤、湖泊和山嶺。因為臨近大海,所以這里的居民多半都以捕魚為生。格羅莫訥國家公園(GrosMorneNationalPark)是紐芬蘭省的著名公園之一。該公園主要因它特有的史前風光、火山噴發形成的壯麗景觀而著稱。在公園內的格羅莫訥山(Gros Morne Mountain)是紐芬蘭省的第二大高山。格羅斯莫訥地區的景色被認為是加拿大東部最引人入勝的,這里有高聳的山脊與陡峭的大懸崖、海岸沼澤與高地苔原,多變的海灘與湖泊。然而這個地區之所以在世界遺產名錄中佔有一席之地,不是因為這里獨特而且美麗的自然風光,而是由於這個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

格羅莫訥國家公園為遊人們提供了徒步旅行、戶外野營、科考探險的娛樂項目。遊人可以通過格羅莫訥國家公園的實地考察,了解大陸漂移說對地球發展歷史的作用和影響。人們還可以觀賞到種類繁多的珍奇野生動物。喜好水上運動的人們,還可以在此一邊劃船一邊賞景,高聳嶙峋的懸崖、蜿蜒狹長的峽灣以及壯觀湍急的瀑布。從海港到沙灘,還有眾多建造別致的小漁村。

1987年,格羅莫訥國家公園(Gros Morne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

(一)遺產特徵

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位於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由班夫、賈斯珀、庫特奈和約霍國家公園,以及羅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漢伯省立公園組成,地理坐標北緯51°25′29″,西經116°28′47″,佔地面積2306884公頃。公園遍布著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峽谷和石灰岩溶洞,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高山景觀。著名的伯吉斯頁岩化石遺址里的軟體海洋動物化石也在這里被發現。

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完整的生態系統,山峰、冰河、湖泊、瀑布、峽谷、溶洞等。多姿多彩的地貌和風光旖旎的景觀棲息著許多野生生物。在班夫和賈斯珀兩處公園就有約996種維管植物被記錄。公園里還有許多哺乳動物、鳥類等。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庫特奈國家公園中寒武統的伯吉斯頁岩動物群,該動物群距今約5.15億年,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動物,被認為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化石。

落基山最初為巨大的地槽地區,到白堊紀初期還只是淺海,第三紀時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火山爆發,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褶曲與壓縮,山脈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崗岩山系;第四紀時,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蝕的地貌特徵,再加長期的地殼變動,逐漸形成落基山的現狀。龐大的落基山分布范圍很大,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南北各部分差異較為明顯,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這里的山體多為前寒武紀的結晶岩組成,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埃爾伯特山最高,是落基山脈中的最高點。高聳入雲的山峰此起彼伏,在雲霧中形成一片峰海。峰頂終年覆蓋積雪,形成奇特異常的冰斗、冰凌,十分壯觀。

(二)遺產旅遊

在加拿大的落基山脈,有無數風景美麗的山嶽、河流及湖泊,在這里,夏天可以露營、釣魚,冬天可以滑雪、溜冰,一年四季適宜旅遊。加拿大落基山脈庫特奈國家公園伯吉斯頁岩動物化石已成為研究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一個重要窗口,遊客通過考察化石遺址,領略生物演化的奧秘。班夫是加拿大第一個國家公園,建於1885年。班夫國家公園旅遊項目包括徒步、露營、攀岩、滑雪等。公園管理局要求使用露營場所、加拿大棚屋俱樂部和其他設施的人購買野外許可證,並要求保護這些地區的環境。在班夫國家公園遊人可以觀賞到野牛。班夫鎮成立於1883年,是班夫國家公園的主要商業中心,也是文化活動中心。班夫是一些文化機構的所在地,這里擁有許多博物館。班夫鎮上開辟有藝術中心,每年入夏,有眾多印第安人在這里搭起帳篷和舞台,穿上民族服裝,向遊客表演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

賈斯珀國家公園是加拿大著名高山國家公園之一,包括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峽谷和石灰岩溶洞。這里的戶外活動包括徒步、釣魚、野生動物觀察、漂流等。

1984年,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0年擴展。

六、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

(一)遺產特徵

英國的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安特林高原(Antrimplateau)邊緣海岸玄武岩懸崖的山腳下,地理坐標北緯55°15′00″,西經6°29′07″,佔地面積70公頃。它由大約40000巨大的黑色玄武岩圓柱組成,從大海中伸出來。這一奇觀就如同傳說中的巨人跨過海峽到達蘇格蘭。300多年來,對這些岩石及岩層的地質學研究大大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研究表明這一引人注目的景觀是在第三紀(大約50百萬年~60百萬年前)由火山活動形成的。

現代地質學家們通過研究其構造,揭開了「巨人之路」之謎。「巨人之路」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天然的玄武岩。白堊紀末,北大西洋開始裂開,北美大陸與亞歐大陸分離,地殼運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北大西洋開始持續地分裂和擴張,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擴張的中心,也是分離的板塊邊界。上地幔的岩漿從中脊的裂谷中上涌,一股股玄武岩熔流湧出地面,覆蓋著大片地域,隨著灼熱的熔岩逐漸冷卻、收縮,結晶,形成六邊或四邊、五邊形的稜柱,通常稱為「柱狀玄武岩」地貌景觀。

(二)遺產旅遊

山依海勢,海借山景,形成了這條自然的台階石道,拾級而上,海天一色。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觀和地球科學研究的界限。「柱狀玄武岩」地貌景觀美輪美奐的造型,磅礴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是英國著名的旅遊景點。英國的巨人之路及其海岸,近40000多根這種玄武石柱不規則地排列起來,綿延6千米,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僅是峻峭的自然景觀,也為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巨人之路是這條海岸線上最具有玄武岩特色的地方。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壯觀的玄武岩石柱林,氣勢磅礴。石柱不斷受海浪的沖蝕,在不同高度處被截斷,導致巨人之路呈現高低參差的台階狀外貌。根據2008年1月英國皇後學院的一份報告,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巨人之路這一世界遺產正在面臨威脅。報告預測,到21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1米,而更嚴重的是隨之而來的海浪和風暴將更加猛烈地襲擊巨人之路,預測在2050年到2080年,巨人石道上的石塊將變得更加陡峭,到22世紀初,人們將難以見到部分巨人石道上的獨特景觀。

1986年,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七、瑞士薩多納地質構造帶(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一)遺產特徵

薩多納地質構造帶位於瑞士東北部,地理坐標北緯46°55′00″,東經9°15′00″,這一區域覆蓋了32850公頃的山地,其中包括7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該地區展現了大陸碰撞形成造山運動的突出範例,構造運動在這里形成了極好地質剖面。自18世紀以來這里就一直是一處重要的地質科學遺址。

(二)遺產旅遊

自18世紀末,這條長約35千米,寬約25千米的地表岩層帶,受到科學家的極大關注,並且激勵了很多旅遊愛好者前來造訪。今天,薩多納地質構造區是瑞士重要的研究基地和自然景觀旅遊點。在這里,人們驚奇地看到了歐非大陸板塊相互沖撞的結果,幾十千米長的古老岩石層被疊加到較年輕的山脈上,是地質構造的最好見證。

2008年,瑞士薩多納地質構造帶(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八、麥誇里島(Macquarie Island)

(一)遺產特徵

澳大利亞麥誇里島(長34千米,寬5千米)是位於南大洋的一個海島,距塔斯馬尼亞(Tasmania)東南部1500千米,地理坐標南緯54°35′41″,東經158°53′44″E,佔地面積12785公頃。由於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在這里交匯,使得海底的麥誇裡脊的最高部分隆升露出了海面,形成了現在的麥誇里島。麥誇里島是一處重要的地質保護意義遺址,是地球上唯一一處從地幔(海底以下6千米深處)開始向上運動而露出海平面的岩石,這些獨特的岩石包括枕狀玄武岩和其他噴出岩。

(二)遺產旅遊

麥誇里島公園堪稱是澳大利亞最有影響的國家公園之一。麥誇里島公園以其優美的景色、豐富的海洋資源、陸地資源以及考古遺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由於這個島嶼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特點,而形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色。這里是唯一的一處從海洋深處逐漸升出海平面的島嶼。這里的地質景觀是板塊運動的最好見證。此外,大量的土著人藝術遺址不僅代表了罕見的藝術成就,同時表明數千年來人類交往的輝煌成就。

1997年,麥誇里島(Macquarie Island)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弗里德堡隕石坑(Vredefort Dome)

(一)遺產特徵

南非的弗里德堡隕石坑位於西北省和自由邦省境內,距離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西南方約120千米,地理坐標南緯26°51′36″,東經27°15′36″,佔地面積30000公頃。弗里德堡隕石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23億年前,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隕石坑。它的半徑為190千米,也是面積最大和撞擊最深的隕石坑。弗里德堡隕石坑證明了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能量釋放事件,這次事件導致毀滅性的全球變化,一些科學家認為它還包括了主要的演化事件。它提供了地球地質歷史的重要證據,對了解地球演變至關重要。盡管地球表面的地質活動對地球的歷史意義重大,但是也導致受撞擊最嚴重的遺址證據的消失。弗里德堡隕石坑是地球上僅存的一處提供關於隕石坑的完整地質概況的遺址。

(二)遺產旅遊

隕石坑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他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南非的弗里德堡隕石坑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隕石坑,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弗里德堡隕石坑豐富了地球科學的研究內容,為探索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演化提供了證據。遊人通過參觀弗里德堡隕石坑,真正感受到「宇宙事件」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認識地質事件、宇宙(地外)事件和地內事件對地球的威脅。

宇宙事件是隕擊、慧擊、超新星爆發及小行星撞擊地球等事件的總稱。人們對宇宙事件的探索是與研究恐龍突然絕滅聯系著的。恐龍為什麼突然在白堊紀末消失了?單用地球本身原因(如生態環境變化、古氣候變化、火山噴發或古地磁極性反轉等)不能得到合理解釋。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地脊椎動物,它們突然滅絕的謎團看來已經被慢慢地揭開。原因可能是因為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沖擊地球引起了氣候變化和某些元素的異常含量。撞擊的影響是大量岩石粉末進入地球大氣圈,快速分布到全球並在大氣圈中擴散,撞擊的碎片紛紛散落,不僅引起強烈地震、海嘯、大洪水和大火災,而且塵埃帶來了黑暗,抑制了光合作用,因而破壞了食物鏈,直接和間接地導致許多動物物種滅絕,其中包括恐龍的滅絕。

當地政府正在規劃弗里德堡隕石坑的旅遊開發,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地區的科學價值,並遵循世界遺產保護的原則,對這一地區進行更好地保護。2003年,南非已經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南非自由邦省旅遊局官方中文網站開通:http://www.lvyou168.cn/travel/za/FSTA/。

2005年,弗里德堡隕石坑(Vredefort Dome)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I. 旅遊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舉例說明

旅遊資源是旅遊開發和建設的對象物,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依託性因素,有關研究表明,旅遊者選擇目的地的行為是其對資源感應效用的函數,由此使得旅遊景點與客源地之間的引力具有鮮明的資源指向性特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CB/T18972-2003)」以及「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CBiTl7775-2003)」的界定,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例如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經歷了由單一到多元的不斷提升的演變歷程。從旅遊者的消費需求來說,20世紀80年代,旅遊者主要是對自然景觀和古跡景觀的觀賞性游覽,集中在對國內幾大風景名勝地(如桂林山水、長城、兵馬俑等)的旅遊上,旅遊資源構成了我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性要素。20世紀90年代,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旅遊經驗的增加,我國旅遊消費者除了傳統的山水風光、文物古跡和民族風情等旅遊產品外,開始關注於更多類型的景觀,比如水域風光、地文景觀、極地景觀、沙漠景觀、草原景觀等,對生態旅遊也表現出極大的需求,同時許多新興的專項旅遊產品,如主題公園、農業觀光、工業旅遊等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進入21世紀,我國旅遊消費不再是統一低層次的消費,呈現初級的市場細分狀態,其中高層旅遊消費者從純粹的觀光型旅遊轉化成度假型休閑,中層旅遊者則需要更廣泛的旅遊產品,而低層旅遊消費者絕大部分是觀光旅遊。總體上來說,我國旅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旅遊資源的依賴性在逐步減弱,我國旅遊產品的開發和組合日益凸顯其精細化和特色化,工業旅遊、農業旅遊、森林旅遊、生態旅遊、休閑旅遊、商務旅遊、探險旅遊、休學旅遊以及扶貧旅遊等不同主題的旅遊產品越做越精,滿足了不同旅遊主體的個性化旅遊需求,旅遊業發展對傳統旅遊資源的依賴也逐漸減弱。並且,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需求層次在提升,越來越多的旅遊消費者已不再滿足於「上車睡覺、下車看廟、到了景點就拍照」的旅遊模式,而是在尋求旅遊過程中一種或多種體驗組合起來所形成的完整經歷。

J.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的分布特點,景觀特色以及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一)廣泛性:旅遊資源的廣泛性主要表現在品種的多樣性,類型的復雜性,分布的多域性。我們在前面講旅遊資源分類時,已經從不同角度羅列了它的類型,其中既有看得見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實物,又有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體驗感受的風俗民情、傳說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現實的和新生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經濟的,也有文化的。它們從不同的形式,滲透於各個領域、各個地區。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陸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鄉村。總之,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它們的「形跡」。

(二)時代性: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主要表現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有的現象可以做為旅遊資源,有的則不能做為旅遊資源,同一種東西,卻有兩種不同的利用價值。這是因為不同性質的國家、不同階層的人們,道德觀念和審美觀念是不同的。如賭場、妓院,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用來吸引遊客,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又如有的革命紀念地,象德國法西斯屠殺愛國人士的集中營、萬人坑,在當時是殺人場,在今天是人們憑吊革命先烈的紀念館,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證。還有封建時代的宮闕,過去是皇家貴族淫樂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現在卻成了人民游樂觀覽的地方,成了控訴封建統治者血腥鎮壓人民的教育陣地。類似這樣變化的例子很多,說明旅遊資源具有隨時代而變化的特點。這種變化的本質,就是社會時代性的差異。

(三)變異性:旅遊資源還有變異性的特點。所謂變異性,就是它產生時並非具有旅遊的屬性,後來因某種原因,使它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旅遊資源。相對於它初生的用途,發生本質的變異。這種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還未變為名家時,他的住宅不過為幾間普通的房子,後來他成了名人,房子也變為旅遊資源。房子前後並未變,變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質的用途。又如美國華盛頓州的海聖倫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發,噴出的1400億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當於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原子彈500多倍),給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蹤,全部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當時的美國總統巡察了災區之後說:「從長遠觀點看來,火山爆發將會使人們對它產生巨大的科學興趣,甚至使這個地區變成旅遊區,……可能成為一個可與大峽谷比美的遊客吸引地」。可見,火山也會變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遊資源。再如我國1976年唐山——豐潤大地震,從性質上講,這是一次大災難,使幾十萬人民死亡,造成的財產損失就更難以計算。可是,震後許多地方保留的現場遺址,卻成了人們參觀和科學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設計院有座四層樓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壞,上兩層被甩在樓側空地上,整整齊齊地聳立在那裡。這種奇怪的地震破壞現場,深深吸引了許多遊客和科學研究者。從旅遊角度看,它原為非旅遊資源的普通樓房建築,後來只因地震破壞,出奇不意地變成了旅遊資源,這種變異差別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謂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觀。如北歐挪威海岸,有許多伸入內陸的峽江景觀,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觀,非洲東部有「天然動物園」景觀,中國西南有大面積岩溶地貌景觀,長江中下游有水鄉景觀,熱帶海岸有紅樹林景觀,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觀。地域繼續縮小,還有中、小尺度景觀。這里地方特色就更濃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觀,江南丘陵的紅層和丹霞景觀,羅布泊濱區的雅丹景觀,柴達木的鹽湖和風蝕地貌景觀,雲南元謀盆地的土林景觀,黑龍江五大蓮池的熔岩火山景觀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觀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區別,大者象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這樣超級民族區內的景觀特色。如中國的園林、廟觀、古建築(亭、台、樓、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結晶。中、小范圍的民族景觀,主要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賽山歌,高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風情十分濃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從世界而言,這種異族風情、異國情調更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總之,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動局限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歷史活動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異變化十分鮮明。

(五)交叉性:旅遊資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現在同一地區多種類型的交錯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遊地區,幾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交叉分布的綜合體。自然和人文諸景觀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聯系和制約的環境中,不斷產生和發展著。很少存在孤立的、與周圍其它景觀要素互不聯系的單一景象。從大尺度景觀類型而言,任何人文旅遊資源總是發育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其觀賞價值也常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如南方地區開展滑冰運動,就比北方地區少,而北方地區搞游樂設施,在冬半年會長時間地處於淡季狀態。這種情況都是與氣候條件分不開。反過來,自然旅遊環境亦需要人工的規劃、建設和開發,需要人文經濟景觀和條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線、旅館設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觀建築的點綴。沒有這些條件,自然旅遊資源也無法開發利用,自然景觀的美學價值也不能獲得更高級的發展。其實,這種旅遊資源的交叉性,對一個風景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遊人的動機往往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出遊大多數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觀類型。所以旅遊資源的交叉性,更能適應遊人的觀景要求,是旅遊活動豐富多彩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一個旅遊區開發的優勢所在。

(六)永續性:綜觀旅遊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旅遊資源具有無限重復使用的價值。盡管有部分旅遊資源,如狩獵、垂釣、採集、購物、品嘗風味等,會被旅遊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多數旅遊資源是不會被遊客消耗掉的,如參觀展覽、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陽浴等,都具有永續使用的特點。對於這些旅遊資源,遊人只能帶走各種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旅遊資源的永續性,正是形成旅遊業投資小、收益大、利用時間長等優點的基本原因。但是,旅遊資源也有一個保護問題,其中包括自然環境和地方風格的保護。只有加強旅遊環境的保護,才能使這種資源的永續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節性:旅遊資源的季節性是由緯度和地勢、氣候、日、月運動等因素決定的。緯度的高度,使地面獲得的熱量出現了差異。高緯度地帶,太陽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陽能少,因此出現了一年四季景觀的變化。嚴寒而漫長的冬季,使河湖封凍,樹葉枯落,以綠色旅遊為內容的觀光業出現淡季,而以滑雪、滑冰為內容的體育旅遊進入旺季。除了地理緯度的因素外,地勢的高低、坡向等,也會直接影響自然景觀發生季節變化和垂直變化。高山峽谷區,即使在適於旅遊的旺季,也會出現從山麓至山頂的景觀四季變化。總之,這種自然景觀的季節性變化使旅遊業出現了淡季旺季。比如錢塘觀潮,因日、月起潮力的變化和杭州灣口的喇叭狀構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現在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幾日,觀潮者若錯過「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壯觀無」之稱的錢塘秋潮勝景。又如北京香山紅葉觀賞,也出現在秋天很短一個時間,錯過這個機會,紅葉景象就失去了觀賞的價值。

(八)增智性:旅遊資源一般具有文化屬性。遊人通過游覽、參觀,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增加智力,啟迪美感,是人類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陣地,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慶的木化石是獲取古生物知識的旅遊園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書法的理想地方;倫敦蠟人館是研究美術繪畫的場所;北京圓明園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課堂。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