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A. 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開展更有效
1.戰略布局 按照「井岡山為龍頭,南昌和贛州為集散中心,南昌、井岡山、瑞金為支點,綜合建設井岡山、瑞金、南昌、萍鄉、上饒、九江(廬山)六大紅色旅遊區域,跨區合作構建湘鄂贛、贛浙滬、「中央蘇區」三大紅色旅遊協作區」的總體布局,為實現紅色旅遊互動發展,近期在全省重點建設十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井岡山「革命搖籃」景區,南昌「英雄之城」景區,瑞金「紅色故都」景區,安源「工運搖籃」景區,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弋陽方誌敏革命紀念館,新建「小平小道」,於都「長征始發地」景區,永新三灣改編舊址,萍鄉、銅鼓、修水秋收起義紀念地景區。十個重點景區作為江西紅色旅遊發展的重點產品和紅色旅遊線路組合的主要部分,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滿意請採納
B.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城市,自從誕生以來就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它積聚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物質、資金和技術等,從而逐步演變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並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但與此同時,城市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首先,城市人口數量聚增,已由1800年佔世界總人口的10%,增至1900年的15%,預計2000年將達到50%.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這將給地球造成巨大的壓力;其次,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的城市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相互作用和累加,使得本來問題已十分嚴重的城市更加脆弱。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城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會有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C. 城市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什麼
就是繼續賺錢
D.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前瞻網指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關鍵時期,旅遊業作為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不僅對相關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深化旅遊業改革,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於推動我國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推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總量的有效舉措。旅遊業具有聯動性廣、經濟性強的特點,可以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旅遊業每增加1個單位效益就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增加4個單位效益。與此同時,旅遊業就業具有門檻低、覆蓋面廣、勞動密集的特點,可以有效帶動其他行業就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研究發現,旅遊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可為其他產業帶來5個就業機會。加快發展旅遊業將會在未來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給我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旅遊業相較其他產業而言,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成本小的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可以實現依靠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耗能、高收益的新模式轉變,達到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引領和帶動相關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轉變以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為主的貿易出口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積極接待入境旅遊,打開國門,歡迎各國朋友,通過旅遊讓其充分了解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逐漸消除他們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偏見;另一方面,大力組織民眾出境旅遊,走出國門,通過宣傳中華文明來提升華夏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塑造開放、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形象。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融合。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要著重將簡單粗放的發展模式向規模化、效益化進行轉變,不僅要注重硬體設施的建設,還要優化服務和提高環境質量,實現旅遊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在景點建設開發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當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適度、科學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另一方面,應加速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農村的特色旅遊資源,依託當地生態環境,積極發展草原旅遊、湖泊旅遊、山川旅遊等,同時藉助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一大批特色古鎮、古村,完善鄉村旅遊設施和旅遊產品,增加鄉村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加強對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的創新設計,鼓勵旅遊用品的研發,推動旅遊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分藉助文化、體育、信息、交通等行業優勢,實現不同行業間的交叉互補,推動旅遊產品和行業的發展。
構建多樣化旅遊產品,實現結構創新。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於旅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當前旅遊產品仍然比較單一,為滿足群眾的需求,需要加大對旅遊產品多樣化的開發。旅遊產品開發要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對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吸引更多的遊客參觀游覽。其一,要抓住人們對於休閑旅遊的內在需求,開發休閑旅遊產品,建設公共休閑設施,營造積極健康的休閑文化。其二,大膽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升級旅遊產業結構,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例如,要遵循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規劃工作,在編制旅遊規劃時本著高標准、高要求的原則,做到專業、個性、創意和特色;要加快發展國際旅遊,堅持入境游和出境游並重的思路,轉變旅遊市場結構,實現國內游和國際游均衡發展;要實施精品戰略計劃,加快重點景區建設步伐,將景區打造成集觀光、度假、休閑、商務等多維一體的綜合景區。
進行旅遊業管理創新,深化市場機制。旅遊管理機制創新是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旅遊產業結構,規范旅遊市場秩序,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創造出適合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引導企業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堅持公平競爭原則。企業要實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改革企業發展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社會融資和政府支持,提高規模效益和服務質量,加強市場競爭力。通過整合中小型旅行社,建成一批集旅遊、購物、住宿、娛樂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旅遊企業,使旅行社從「小、散、弱」向龍頭式的集團化方向轉變,成為推動旅遊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的中堅力量。大力發展旅遊行業協會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監督,規范企業行為,遵循市場秩序,並不斷鼓勵民營、私營企業的參加。
建設旅遊業保障體系,加強旅遊安全。建立旅遊業的安全保障體系,首先要完善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和安全救援體系等旅遊管理的服務能力,實現對廣大遊客生命財產的負責。其次要建立健全旅遊保險制度,完善旅行社責任險、旅遊意外險等旅遊險種,增強旅遊保險的理賠效能,提高規避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最後,要不斷完善旅遊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認真聽取和處理遊客的投訴意見,切實維護旅遊者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各地旅遊景區應完善安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及緊急救援機制;強化對遊船、大型觀光旅遊設施、索道等的安全管理;加強景區內餐飲住宿衛生管理;大力宣傳安全防範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強化應急能力,切實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資料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明的地方歡迎追問 還望採納謝謝!
E. 為什麼說可持續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
F. 我國可持續發展旅遊面臨哪些挑戰
景區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1.旅遊需求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已經從1978年的不足250美元增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旅遊需求快速增長,2010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已達21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旅遊也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的基本內容。同時,我國公眾假日、休息日(不含帶薪休假)等休息時間共115天,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目前我國每年人均出遊次數只有發達國家的七分之一左右,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預計到2015年我國人均GDP將突破6000美元,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區域的一大批中等以上城市的人均GDP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1.5%,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歷史大國和人口大國,是劃時代的歷史轉折。由此,必將帶動旅遊需求的強勁增長,預計到2015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33億人次,到2020年將達到50億人次,以現有大大小小2萬家景區的規模和接待能力而言,景區供給不足的局面將長期存在。
2.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一是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時期,國家旅遊局將計劃投入20多個億的資金重點用於景區廁所、遊客服務中心、標識系統等方面的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旅遊局正在編制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也將旅遊景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的重點內容之一。農業、文物、林業等部門的相關投入,也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改善景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二是地方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11年僅各省級旅遊部門用於旅遊項目的資金就達20億元,其中至少60%用於景區的投入。如山東、湖南、河北等省旅遊局聯合省交通部門完成了省內高速公路對4A級以上旅遊景區的標識設置。河北省單列4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對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單位進行獎勵,南京市江寧區對於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獎勵達1500萬元等。三是金融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國家旅遊局先後與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均把景區作為支持的重點;僅中國農業銀行「十二五」時期對旅遊項目的授信額度就達5000億元。各地金融部門也明確將4A級以上景區列為重點支持的對象。據了解,河南等一些省旅遊局也與本地銀行簽署了金融支持協議。證券部門也在加大對景區企業上市融資的支持力度。
3.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到2015年,將新建鐵路營業里程2萬多公里,新建高速公路3萬多公里,農村公路40多萬公里,民用機場50多個,沿海港口深水泊位500多個,投資總量達上萬億元。屆時,我國將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快速鐵路實現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基本覆蓋,高速公路實現對2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基本覆蓋,民航實現對全國83%人口的覆蓋。同時,以景區為重點依託的支線公路和支線機場也將加快發展。交通設施的持續改善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舒適的旅遊旅行條件。
4.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將面臨外需疲軟,內需不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等不利挑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景區作為綠色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領域,整個社會發展旅遊、開發景區的熱情高漲。近期,山東省召開了全省旅遊重點項目現場會,其中絕大部分是以景區為主的綜合類項目;江蘇省常州市啟動了「510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包括旅遊在內的五大類58個項目,旅遊項目以景區項目為主;甘肅省新近了成立公路航空旅遊投資集團,將景區作為投資發展的重點。據初步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旅遊景區投資快速增長,共完成投資247億元,居各項旅遊投資的首位。以主題公園為例,近三年全國主題公園計劃投資800億元,涉及173個項目,其中,總投資額上億元的項目有104個,上10億元的項目有20個。
G. 幫忙解釋下名詞:城市旅遊形象 城市休閑 旅遊可持續發展 城市旅遊形象定位
城市旅遊形象:好的城市環境、市政配套。
城市休閑:節奏舒緩的城市生活。
旅遊可持續發展:不進行過度開采。
城市旅遊形象定位:依照本地的人文風貌。
H. 旅遊景區如何可持續發展
旅遊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轉型時期,風景名勝區的資源保護管理工作上,出現了遺產資源保護與經濟性開發的矛盾,資源保護與高密度旅遊開發的矛盾並存的現象。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是當前我國風景名勝區普遍面臨的問題。青島市嶗山風景區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問題凸顯過度開發之痛
嶗山風景區保護和發展主要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嶗山風景區的「城市化、人工化、商業化、園林化」傾向突出。
青島市區東移,帶動了嶗山周邊地區的城市化,景區內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傾向明顯。在沙子口沿海一線,社區建築高密度發展,別墅成群、賓館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買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景觀;在南九水一帶的核心景區內,別墅式建築幾乎超過了當地居民的建築數量;在景區王哥庄沿線,小區式的社區建設,與風景區周邊環境極不協調。
風景區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區的人工建設過多,各區域的園林建設、旅遊項目開發規劃頻出,規模越來越大,使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升溫。道路建設、停車場、臨時建築、酒店賓館蜂擁而上,甚至房地產項目也乘機而入;「園中園」現象突出。僅南部沿海一線就有「觀光園」、「雨林谷」、「森林公園」、「生態園」等多處。「人工化、園林化」現象突出,不僅嚴重破壞了景區的整體環境,也使風景區的國家資源受到侵蝕。此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景區內商業設施、賓館飯店建設不斷增加,商業化氛圍越來越濃。
二是景區內水資源保護未受到應有重視,生物多樣性遭遇威脅。
景區內在建和擬建水庫、塘壩較多,不利於青島市的水量調蓄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區地處嶗山西北部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帶,生態系統脆弱。現有的開發活動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生長環境。
由於有些村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淡薄,使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枯竭。如「農家宴」菜系中,野生動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經濟利益驅使,採摘的規模、數量劇增,不僅使物種本身逐漸稀缺,難以恢復,還造成水土流失等後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歷史與文化的完整性、連續性。
單純地刻石立碑不僅毀壞了歷史遺跡,而且是歷史研究膚淺、文化發掘不深的表現。如夏庄、惜福鎮為古時進出嶗山腹地的必由之路,歷史及文化遺存很多,但在這一地區少見體現,反而憑想當然,擅自刻石多處,不僅割裂了嶗山歷史與文化的完整性、連續性,而且使霸王台、財貝溝等古文化遺址面臨毀滅的命運。
這些問題不僅在嶗山風景區存在,在其他風景保護區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層次原因
為什麼嶗山風景區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一是對國家風景名勝區資源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國家風景名勝區性質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風景名勝資源實行市場化、企業化經營,過度開發給風景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二是體制不順、多頭管理、效率低下。嶗山風景名勝區屬景區管委會管理,而景區地域分屬嶗山區、城陽區管轄,具體又分屬3個街道和2個鄉鎮管理,涉及近200個社區和村,難以避免各行其是的問題。一方面在嶗山景區范圍內,同時存在兩個區級政府和一個市政府派出機構,實行塊塊管理;另一方面景區資源名義上由管委會管理,實際上分別由國土資源、文物、林業、海洋、環保等部門分別行使相應的職權,實行條條管理。景區缺乏一個權威性的機構作為統一管理主體和責任主體。
三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而忽略了對公共資源的保護。
四是風景區保護無法可依與有法不依並存。現行法規不完善、缺乏約束力。法規未明確禁止以破壞遺產資源為代價的牟利行為,也缺少實行針對個人的懲戒條款。同時,有法不依、執法難嚴。目前出現的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多數項目是「雙違」建築;很多地方不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嚴格控制建設的規模、體量。
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並重
嶗山風景區的處境並非個案。
如何實現風景區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相結合,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轉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加強宣傳、轉變觀念。要重視對風景名勝區基本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這一觀念:自然文化遺產屬於當代和子孫後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維護的義務,而沒有隨意支配的權利。
其次要調整思路、理順體制。
以嶗山風景區為例,首先應該理順景區內兩個區級政府、一個市政府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逐步實現嶗山風景區和嶗山行政區的一體化管理,區內土地、規劃建設、旅遊服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市政設施、城建監察、公用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國有資產產權、治安保衛、農村事物和經濟發展實行統一管理。
在理順體制的基礎上,根據發展目標,確立一個既明確合理,又科學實際;既體現保護,又開發利用;既能惠及當地群眾,又不損害後代人利益的發展思路。管委會對遺產資源實行統一管理。風景區國有、集體和個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風景林,以及地貌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保護與開發,由管委會依法進行統一管理,並對集體山林採取買斷方式理順產權關系;風景區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林業管理、森林病蟲害防治、消防檢查、文物保護,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會依法進行管理,並接受市有關部門業務指導;堅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則,嚴格控制風景區人口增長。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實施依法管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現行法規和條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並由市人大通過嶗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法規應明確風景區規劃范圍和區域的功能劃分;明確管委會的地位;界定風景區遺產資源的產權關系,禁止以破壞遺產資源為代價的牟利行為;規定當地居民對風景區保護、開發、經營等權利、責任和義務;組織科學研究和文化的深層次開發;對破壞遺產資源行為的懲戒性規定等。
第四,實施全方位管理,加強風景區資源保護。由管委會及所屬機構負責風景區的規劃、保護、建設與管理,行使統一管理的綜合性職能;旅遊、工商、林業、交通、治安、環保等職能部門,在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履行職責、發揮專業管理的重要作用;風景區居民和經營從業人員服從統一管理的同時,實行自我管理和主動參與管理相結合,切實發揮群眾的基礎作用。
運用科學、技術、行政、法律手段,實現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時採用法治手段,清理「雙違」項目。管委會應運用法治手段對風景區內「雙違」項目進行清理、限時拆除;對借舊村改造之名新建擴建的樓堂館所,在不損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風景區人口基礎上,進行清理和處置;對在風景區內開展商貿經營的各類建築,按《規劃》要求進行規范;對風景區內形成的各類園林、園區項目,依據《規劃》進行可能的利用和統一管理等。
第五,引導風景區內居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管委會可與當地居民簽署「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責;規定當地居民保護遺產資源的責任;引導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風景區經營性活動優先考慮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難的居民。
I. 可持續旅遊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我的簡來單理解應該是這自樣的:
可持續旅遊應該是讓旅遊有個良性的發展,能夠永得子孫;而不是那種毀滅性的利用,不是那種飲鴆止渴式的開發利用。也就現在我們常說的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和諧發展。特別是對一些不可再生性的旅遊資源更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實行保護前提下的利用與發展。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旅遊資源就應該首先考慮保護問題,而不是過度去開發。
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那范圍可就更大了,較多的牽涉的政策層面的問題,是當地政府旅遊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一個地方的旅遊業長期永續利用及發展下去,以及如何更好地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如當年深圳的錦綉中華,當今世界上的大型娛樂設施迪斯尼樂園,以及影視藏地拍攝後遺留下的「三國城」啊、「水滸城」啊等等。更多地考慮恰當地利用當地的現有條件,挖掘出可供旅遊利用的資源。為旅遊發展源源不斷的補充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
以上兩方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能說的有點繞,只不過是個人的理解,僅供參考。
J. 城市可持續發展包含哪些方面
1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2中國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 3中國城市經濟集約發展 4中國城市社會協調發展 5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用地管理 6中國城市管理體制改革 個人觀點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