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旅遊發展
⑴ 中國新興旅遊資源的發展
歐洲有句諺語說:「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的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物,是與鄉村截然不同的人類生活空間。同鄉村相比,城市在所提供的設施、服務、信息,乃至就業機會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正因如此,抱著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人們不斷地湧入城市。數據顯示:1800年世界城市總人口數為2930萬,僅佔世界總人口的3%(吳良鏞,1992);而到20世紀末,將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農村人口增長速度2-3倍(UNCHS,1996)。
一方面,21世紀有「城市世紀」或「城市時代」之稱,它被稱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在此之前的漫長人類歷史長河中,世界上大多數人口生活在鄉村,而未來的世界則是一個城市化的世界,大多數的世界人口將居住在城裡,城市首次成為人類最主要的生存空間,城市生活也將成為人類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同時,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城市中的居民對休閑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城市的旅遊中心功能需要得到近一步的發揮。
另一方面,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在城市研究中引入系統論的思想,逐步認識到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具體體現在城市發展的實質是城市與其外部在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方面不斷交換的過程。當今城市旅遊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趣,集中體現了城市不斷增強的開放性。大量湧入城市的旅客在城市中進行觀光、娛樂、購物、商務等活動,與城市居民共享城市生活環境、各項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城市實際上已成為居民與遊客「人人共有的城市」。
面對以上這種情況,以前那種只是建幾個飯店、搞幾個景點、僅僅只考慮到遊客利益的城市旅遊規劃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城市旅遊發展的需要。為消除城市旅遊規劃基本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更好的協調城市旅遊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在編制山東省濟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過程中,大膽提出了「超旅遊」發展規劃這種新的城市旅遊規劃新理念。
本書圍繞「超旅遊」發展規劃理念展開,由理論篇和應用篇兩部分組成。理論篇主要介紹與「超旅遊」發展規劃有關的理論知識,是全書的理論基礎。其中第一章「旅遊城市與城市旅遊」主要介紹旅遊業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功能、旅遊城市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功能和地位、旅遊城市的類型、城市旅遊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城市旅遊系統等內容。第二章「區域旅遊規劃基本模式」重點介紹「1231」工程模式,即「確立一個發展目標、進行兩個基本分析、做好三個發展板塊設計、構建一個支持系統」。第三章「城市旅遊規劃新理念」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在區域旅遊規劃一般模式的基礎上,指出城市旅遊規劃與之不同之處,引出「超旅遊」發展規劃理念並加以闡述;2)介紹利益主體理論在「超旅遊」發展規劃中的應用;3)指出城市旅遊規劃建設的兩個重點:中央遊憩區和環城遊憩帶,此為城市旅遊空間發展戰略的基礎。
族地區的旅遊資源(上)
一、旅遊資源的特點
我國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不僅是民族地區的重要社會財富,也是我國旅遊資源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民族地區偏遠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環境、復雜的民族成分、曲折的發展歷史,其旅遊資源自成一體,形成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點。
(一)內容豐富多彩,有的旅遊價值很高
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品種多樣,類型齊全。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和綜合旅遊資源三個大類、十多個亞類中的全部、近百種細類中的絕大部分,民族地區都有。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區所特有,其他地區所沒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遊、岩溶地貌旅遊資源、風沙地貌旅遊資源、草原風光旅遊資源、天然湖泊旅遊資源、珍奇稀有的動植物旅遊資源、少數民族的民風習俗旅遊資源等;有的雖然不是民族地區所獨有,但民族地區的品種質量和旅遊價值都遠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如以黃果樹為代表的瀑布旅遊資源、以桂林灕江為代表的江河風景旅遊資源、以四川卧龍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少數民族的特種工藝旅遊商品等。
(二)民族特色鮮明
我國現有55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社會風俗習慣,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繪畫雕塑、建築形式、民族工藝、集市貿易、服飾飲食、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戲曲藝術、節日慶典、婚喪嫁娶、文娛體育、宗教信仰、待客禮儀等等,無不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這些富有民族情趣、異地情調的景物或活動,都是其他地區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區人文旅遊資源的一大特色,對旅遊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三)地區之間差異顯著
不同地區自然風光的基調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區以沙漠、戈壁風光和雅丹地貌風光為特色;內蒙古地區以高原、草原牧區風光為特色;地處長白山地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銀色樹掛風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風光為特色;雲貴和廣西地區以岩溶地貌風光為特色;海南以熱帶風光和海濱旅遊為特色。
不同民族地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有很大區別。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節日活動方式和生活習慣。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內容、宗教藝術,與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與傣族的「潑水節」和壯族的「三月三」時間、形式、內容不同。拉薩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樓、苗族的寨樓、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維吾爾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滿葡萄的庭院等,都鮮明地體現出了本民族的建築格調。各民族地區,由於自然資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遊商品。如新疆的葡萄乾和細羊毛,內蒙古的麥飯石和草原蘑,廣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雲南的大理石和卷煙,貴州的茅台酒和蠟染布,西藏的氆氌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的季節變化特點不同。如地處熱帶、亞熱帶的西雙版納、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節變化不很明顯,冬夏基本都可供遊人觀光;而地處高緯度、高原地區的青藏、內蒙古草原與新疆、長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暫的夏季開展。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具有季節性,但各民族的重大節日卻具有很強的時間性。
(四)構成不理想,組合不協調
整個民族地區,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之間、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內部各亞類之間,其構成組合都不夠均衡,影響旅遊資源的價值。
總的來看,民族地區的自然旅遊資源不僅種類全、品種多、內容豐富,而且在全國自然旅遊資源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的同種類型。如全國已建立的300多個自然保護區中,絕大多數都在民族地區,各種類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條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區。
相比之下,民族地區的人文旅遊資源在全國的地位就顯得相形見絀。一是年代不夠久遠,缺乏「古」字;二是內容不夠奇特,缺乏「稀」字;三是與歷史上的名人名事聯系不夠緊密,缺乏「名」字;四是規模一般較小,缺乏「宏」字。總之歷史文化價值不太高,與自然旅遊資源的地位不協調。如國務院兩次公布的62座歷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區僅有 7座,佔11.7%;兩次公布的全國 242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民族地區僅有40處,佔16.5%。
在自然旅遊資源各亞類和細類的構成中,民族地區的登山活動資源、沙漠戈壁資源、草原風光資源等在全國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資源方面的「五嶽」名山,佛教、道教聖地名山,風景名山;水體方面的名泉,園林湖泊,海濱海島;生物資源方面的名貴觀賞植物,人工動物園等,數量較少,質量也不很高,不如國內其他地區。而這些,又是最能吸引遊客的資源。如全國的十大觀賞名花中,民族地區只有一種,即雲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遊資源各亞類和細類的構成中也有類似情況。民族風格、節日慶典、特種工藝品等方面在全國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築、古都、大型宗教聖地、園林建築、古代陵墓、旅遊文學、風味佳餚等方面,都缺乏價值很高的資源,不如國內其他地區。
(五)開發難度較大、開發深度不夠
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必須經過開發才能發揮效益。開發利用是旅遊資源實現多功能的前提和條件。這些條件對民族地區來說很多都是不夠成熟和不具備的。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客源較少、區域經濟不發達、資金財力有限的地區。加上景點稀少、組合分散、地形復雜、施工條件差等,更增加了開發的難度。因此,少數接近內地、交通便利或位於大城市附近的旅遊地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如桂林、南寧、昆明、張家界、烏魯木齊、銀川、呼和浩特、吉林延邊等,其餘的基本上還都沒有達到旅遊的效益和旅遊地建設的要求,可進入性太差。旅遊資源開發難度大是民族地區發展旅遊的很大障礙,是今後發展旅遊規劃中必須認真對待的。
⑵ 少數民族地區該不該大力發展旅遊業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⑶ 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遊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和諧共榮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⑷ 淺談西南民族地區旅遊經濟的現狀
西南民族地區旅遊資源富集,這為發展特色旅遊經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西南少數民族結合自身實際,採取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步驟措施,使特色旅遊產業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成為國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推進實施過程中,存在建設資金嚴重不足、景區景點過於分散、品牌宣傳不到位及旅遊專門人才匱乏等症結問題,從而制約了西南民族地區特色旅遊產業發展的運行質量;應採取多元籌集旅遊產業發展資金、加快旅遊專門人才培養以及大力培育具有西南地區特色的旅遊品牌等形式,使特色旅遊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強省(區、市)的支柱產業。
⑸ 民族旅遊開發是不是民族地區文化變遷的基本原因
面對近年來建設性破壞、市場培育不力、外來文化沖擊等因素影響,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存在著建築風格難保、傳承後繼乏人、民族語言瀕危、保護開發脫節、挖掘創新不夠等問題,引發了委員們的強烈關注。 從封閉性傳承向開放性傳承轉變 民族民俗文化存在著建築風格同化、民族語言消亡、服飾制度淡化、民族藝術失傳四大危機。當前保護傳承好民族民俗文化,必須突出工作重點,「民族村容村貌保護,重點保護區應當保持民族建築風格特色;民族語言的保護,重在維持民族重要語言特徵。民族服飾的保護,要保留民族重要的藝術珍品;民族制度文化保護,弘揚優秀的族款村規民約;民族藝術的傳承保護,要把民族文化的精華通過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 要加大財政投入工作力度,在走上市場運作前做好挖掘、保護、開發的前期基礎工作;加大人力投入工作力度,大力引進、培育管理人才、創作人才、編導人才和技藝傳承人才,建設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骨幹隊伍;加大宣傳引導工作力度,用宣傳發展民族旅遊業轉換經濟產值,用引導取得群眾共識;加大民族民俗文化進校園工作力度,從娃娃抓起,培育良好的保護、傳承氛圍。 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精品 精粹才有市場,要突出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精品。 (一)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遊的魅力和市場競爭力。規劃和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展示場館、民族文化旅遊景區。在民族地區積極推廣民族文化體驗五個一,讓遊客在文化旅遊活動中「游覽一個民族村寨,觀賞一台民族歌舞,品嘗一頓民族風味,購買一件民族商品,過上一次民族節日。 (二)突出地域特色與亮點,不斷推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合理利用民族建築、歌舞、服飾、傳統手工藝、傳統美食和婚嫁民俗等民族文化載體,建設集民族文化體驗、古鎮風光欣賞或度假體驗等鄉村旅遊專業村。同時,加大少數民族工藝品開發力度,在旅遊紀念品設計製作中更多地注入民族民俗文化元素,使旅遊產品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相得益彰。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要以開放的心態理性地看待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主動借鑒汲取,自覺變革調整,比如民族語言,有自身語言的要盡量保持,個別民族語言消亡了也不需恐懼。在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育就是正確對待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種方式。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既要避免「定格」式的保護,又要防止掠奪性的開發。要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精心提煉,剔除糟粕,保留原生的核心元素,同時加入與之相匹配的、與現代審美情趣相吻合的時尚元素,通過提升、打造和包裝,使民族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動力和綜合競爭力,在開發中得到有效保護。 民族文化只有不斷提高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和展示的頻率,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充分發掘、整理、保護、開發好民族文化資源,培育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既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加快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⑹ 民族地區旅遊,應該注意什麼啊
當然是傳統習慣啦 比如說別人獻的哈達一定要帶 不能拿著 下馬酒沾一下也要喝啊 什麼的 基本上少數民族地區的人還是淳樸的
⑺ 民族地區鄉村旅遊與漢族地區鄉村旅遊的區別有哪些
根據鄉村旅遊的文化特點,可以把鄉村游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是農家內樂類型:農家容樂是以體會農家院生活為主要方式,以農村特色為旅遊資源,策劃開發的旅遊類型。
「農家樂」旅遊是以農村為背景,以農事作為主要方式,充分突出鄉村特色。其二是自然村類型:包括山村類型、水庫類型。其三是民俗村類型:包括 「原生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區選擇較為典型的天然村落對民俗文化進行開發、保護和利用,展現一個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現狀。我國幾千年的發展,給後世留下了擁有大量傳統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國鄉村旅遊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我國鄉村旅遊古村落類型中,以南方的土樓最具有典型性。其四是田園風光類型:田園風光,是廣袤田壟與峰林山巒相連、田秀山青、山環水繞等美妙景色。
⑻ 去少數民族地區旅遊需要多注意什麼
到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注意的要點:
導語:到回族地區或進清真飯店時,忌談豬肉。忌說肥字,一般是用壯代替肥。不要進入產婦和病人的房間。不能在屋子裡吹口哨、戴草帽。參加藏民的喜慶活動必須首先獻上哈達。
二十、白族女主人向你敬三道茶時,必須站起來雙手去接。
二十一、往火塘里加柴,柴根應往裡,不準柴尖往裡。
二十二、清早不能談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
二十三、不得一進家門就抱嬰兒。
⑼ 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會破壞其文化嗎
西部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探索培育期、初步發展期、規模擴張期和質量提升期,歷經了發展層次由"雙高速度"提升為"支柱產業",發展機制由"開發為主"轉變為"管理為主",發展模式由"政府包辦"演變為"服務導向"等轉變趨勢,並得到了其今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之根、動力之源、當務之急"等啟示。
⑽ 少數民族地區有哪些旅遊勝地。。旅遊勝地寫的越多越好。速度啊!!!!!!!!
蒙古族 錫林郭勒大草原 成吉思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