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建築文化
❶ 鄉村旅遊景觀文化的表現內容主要有哪些
旅遊景觀的要素是指景觀內涵中各要素的構成。在鄉村旅遊景觀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構成要素:建築環境景觀要素;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非物質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輔相成,豐富地演繹著鄉村旅遊景觀的廣闊內涵。
要素一:建築環境景觀要素
鄉村的建築環境與城市建築環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嘩、污染與村落的幽靜、自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環境上具有明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鄉村范圍及周邊自然環境上,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體現出人們常說的「大尺度的生態環境」。二是住宅周邊環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進行了綠化,一般有古樹、小溪等,同時與樹木、菜地混為一體,也是我國山水畫的傳統主題,居住環境十分優美宜人。三是住宅和室內環境。傳統村落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而建築風格也因地而異。不同民族之間,在山區和平原之間都有極其明顯的差異。這些傳統的建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歷史。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風格的建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成為重要的鄉村旅遊景觀。
要素二: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
農耕文化生存景觀實際上更多還是以人類生存環境為中心的。為了謀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人類改造了大自然,並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印記。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農耕文化在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景觀各異的生存痕跡記錄著人類前行的腳步,彰顯著人類無窮的智慧。自然、歷史、人文諸方面因素推動著社會前進的車輪,景觀的發展自始至終都貫穿了人類對生存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農耕文明不同發展階段人類在謀求生存過程中的多種多樣的農耕文化景觀。比如有碾子、石磨、風車,以及鋤、鐮、杴、撅、犁、樓、耙具、筐簍、扁擔、轆護、木製獨輪車等農具。幾千年來,土地在人們的觀念中就是生產作物,生產糧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產品等。而現代旅遊景觀學認為,農田和土地都屬於景觀,屬於一種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觀。
要素三:非物質文化要素
除了物質要素外,非物質要素在村落旅遊景觀的要素構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遊景觀非物質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為和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大體上,構成村落旅遊景觀的非物質要素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如:宗教、藝術、語言、文字、風俗、民間技藝等。這些因素是村落旅遊景觀的無形之氣,其作用不容忽視;對它們進行研究,就可以透過景觀的物質形態表象,深入到旅遊景觀內部,使村落旅遊景觀設計研究更加深入。
❷ 濟瀆廟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
濟源市濟瀆廟正式榮獲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頒發的第四批「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稱號,成為我省繼登封嵩山古建築群、社旗縣賒店古城之後第三家獲此殊榮的單位。
❸ 北京的歷史建築、市井文化特色、遊玩
北京很大,如果單純的旅遊,可以分城裡城外。
因為最早的老北京,也就是京城,只包括2環內的,附近叫做京畿。
要是想體驗真正的老北京生活和胡同生活,大可在2環內游覽,特色的地方如比較大眾的故宮,大觀園,祭祀的天、地、日、月壇[都在2環里外附近],各種王府老宅還有東城西城的胡同[南片崇文宣武胡同拆除較多],大柵欄等;後來興起的新游覽購物地點如後海的酒吧,國家大劇院,王府井步行街等等都值得一去;另外在2環里還有很多如美術館、歷史博物館等地方,可以通過上網查閱最近展覽的主題,適時去參觀;最後不要忘了老北京美味,東來順涮羊肉、全聚德烤鴨、六必居的鹹菜。還有啥驢打滾、奶油炸糕、糖卷果、薩其瑪、糖耳朵...很多南方人初嘗可能不慣,其實很美味的,哈哈
出了城有兩種選法,要麼是老北京皇家的各種園林和寺廟,啥頤和園、圓明園、動物園、大覺寺、卧佛寺啥的,如果原來沒有來過可以逛逛。要是玩過可以選擇去北京郊區的各種後來開發出來的旅遊景區,延慶縣的龍慶峽[順便可以先參觀八達嶺長城,也在延慶]、門頭溝區的妙峰山、密雲縣的霧靈山等等,雖然都是後來開發的景區,但都有頗為久遠的歷史,很多曾經是以北京為朝都的古國的駐兵、打獵、生活的地方。
想要真正了解老北京民俗風情,強烈建議去朝陽門外大街的東岳廟,現在那裡改建成了 北京民俗博物館,大量的資料足以去了解,畢竟現在北京不是過去的老北京了,要真想見到聽到20世紀初那會的拉洋片、說書、口技、硬氣功啥的,大街上是不可能見著了,您得去單另的為這些節目用的館子去看去。不過您要是有空,可以趕個過年的時候來北京逛逛老北京的廟會,到市還能碰上這些個
❹ 文化旅遊建築開發的原則是什麼
旅遊建築是一種利用現代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
❺ 說明中國傳統建築承載了哪些傳統文化形式,並說明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評定工作的意義
中國建築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一)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
。《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二)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
(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
(四)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便於構件的製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有了規格化、模數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比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
(五)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講究「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六)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涵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點:其一,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其二,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其三,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至。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迴、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四個階段。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已有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朴的風格特色。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山水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古、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❻ 旅遊地產,文化地產是什麼
旅遊地產是所有這些依託周邊豐富的旅遊資源而建的、有別於傳統住宅項目的融回旅遊、休閑、答度假、居住為一體的置業項目,可稱為旅遊房地產.較之一般的住宅,旅遊房地產的特點和優勢在於它是旅遊業和房地產業的無縫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觀、建築景觀,同時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極高的投資。
文化地產是以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是用文化引領規劃、建築設計、園林景觀、營銷體系、物業服務……的系統工程。 文化地產是把「死建築」變成「活建築」的系統工程。房地產傳統開發模式是以「建築」為核心,文化和概念僅作為營銷手段;而文化地產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為核心,用文化提升固化建築價值。 文化地產理念,由家族競爭力體系創立人王為先生提出。在住宅地產領域的「家族地產」模式,商業地產領域的「HAPPING MALL」模式,工業地產領域的「經濟生長」理論,園區地產領域的「文化軸心」理念……都是文化地產理念的延伸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