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種類
1. 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類型
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2. 旅遊業的分類有哪些
旅遊業從旅遊者角度分為以下七大類。
1【觀光型旅遊者】
觀光型旅遊者以欣賞游覽異國他鄉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為主要目的,同時還可以與
購物、文娛、調查、公務等相結合,是世界上最陳舊、最常見、最根本的旅遊者類型,也是我國旅遊者類型的主體。其特點為:希望經過欣賞游覽異國他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熏陶情操,取得新、奇、異、美、特的感受;在旅遊地逗留時間短、重遊率低、破費較少,對旅遊景點特徵和價錢比較敏感。
2 【文娛消遣型旅遊者】
文娛消遣型旅遊者以鬆弛精神、享用暫時變換環境所帶來的歡娛為主要目的。由於文娛消遣型旅遊可以調理人們的生活節拍,擺脫日常緊張任務帶來的懊惱,該品種型的旅遊者日趨增多。在興旺國家的一切旅遊者中,文娛消遣型旅遊者所佔比重最大。其特點是:追求文娛、參與、消遣、刺激和享用;對旅遊產品的質量、旅遊安全和價錢比較敏感;外出時節性較強,簡直都會選擇旅遊目的地最好的時節,應用帶薪假期外出旅遊;對旅遊目的地和旅行方式的選擇自由度大;重遊率較高,出遊和停留時間較長。
3 【公務型旅遊者】
公務型旅遊者是依據任務需求,以貿易協作、商務洽談、出席會議、舉行展覽、科學文化交流等為主要目的,在完成公務的前提下運行參觀游覽等活動的旅遊者。其特點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對旅遊產品和服務質量要求較高;費用主要由團體的公費開支,支付才能較強,對價錢不大敏感,消費較高;由於公務在身,對旅遊目的地和旅遊時間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一般以就近短途和短時為多;人數相對較少,但出行次數較多,時節性不強。
4 【個人及家庭事務型旅遊者】
這類旅遊者的需求比較復雜。他們在需求方面不同於消遣型和公務型,但又兼具兩者的某些特點。例如,在出遊時間上,他們中雖有不少人應用帶薪假期探親訪友,但相當多人都選擇傳統節假日外出探親,而各國傳統節假日又不盡一統。此外,很多家庭及個人事務,如出席婚禮、參加開學儀式等日期限制較緊。因而,其總體特點是:出行時節性較差;對旅遊價錢比較敏感;沒有選擇旅遊目的地的自由。
5 【醫療保健型旅遊者】
醫療保健型旅遊主要有療養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溫泉旅遊、森林旅遊、體育保健旅遊、氣功專修旅遊等形式。醫療保健型旅遊者的主要目的是經過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旅遊活動,醫治某些慢性疾病、消弭日常任務疲勞。其特點是:有較高的收入、較多的空閑時間;保持健康或恢復健康的願望較強;對旅遊項目中保健、康體、醫療等功用比較敏感;中老年人比重較大,停留時間較長;近間隔旅遊者為多。
6 【文化知識型旅遊者】
文化知識型旅遊是一種旨在察看社會、體驗民族民俗民風、豐厚歷史文化積聚、增長知識的旅遊形式。文化知識型旅遊者的主要目的是經過文化知識旅遊達到積極的休息和文娛,同時取得知識的啟迪和充實。其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較強的求知慾;具有某種特長或特殊興味,樂於與人商討交流;對導游的文化知識根底有較高的要求,對旅遊日程安排的縝密性和旅遊線路的科學性比較敏感。
7 【生態/探險型旅遊者】
生態/探險型旅遊是目前國際國內旅遊市場新興起的一種高級旅遊形式,它強調觀光旅遊、自然保護與文化保存相結合,是一種肩負環境責任、具有環境倫理的旅遊新項目。生態/探險型旅遊者的主要目的是經過旅遊達到接觸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宣傳和保護大自然積極的休息和文娛。
旅遊者的五品種型及各自特點為:
目的明白型文化旅遊者——文化旅遊是其訪問某一目的地的首要理由,而且取得深入的文化體驗。
觀光型文化旅遊者——文化旅遊是其訪問某一目的地的首要的或主要的理由,但是體驗較前者淺薄。
不測發現型文化旅遊者——不是為文化旅遊的緣由而旅行,但是在參與文化旅遊活動之後卻取得深入的文化旅遊體驗。
隨意型文化旅遊者——文化旅遊是其訪問某一目的地的弱動機,產生的體驗是淺薄的
偶爾型文化旅遊者——不是為文化旅遊的目的而旅行,但是參加了一些活動,取得了淺薄的體驗。
3. 旅遊者的興趣類型有哪些
最常見的旅遊者類型有以下三種。
觀光型旅遊者:觀光型旅遊者以觀賞游覽異國他鄉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為主要目的,同時還可以與購物、娛樂、考察、公務等相結合,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見、最基本的旅遊者類型,也是我國旅遊者類型的主體。其特點為:希望通過觀賞游覽異國他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獲得新、奇、異、美、特的感受;在旅遊地逗留時間短、重遊率低、花費較少,對旅遊景點特色和價格比較敏感。
娛樂消遣型旅遊者:娛樂消遣型旅遊者以鬆弛精神、享受臨時變換環境所帶來的歡娛為主要目的。由於娛樂消遣型旅遊能夠調節人們的生活節奏,擺脫日常緊張工作帶來的煩惱,該種類型的旅遊者日趨增多。在發達國家的所有旅遊者中,娛樂消遣型旅遊者所佔比重最大。其特點是:追求娛樂、參與、消遣、刺激和享受;對旅遊產品的質量、旅遊安全和價格比較敏感;外出季節性較強,幾乎都會選擇旅遊目的地最好的季節,利用帶薪假期外出旅遊;對旅遊目的地和旅行方式的選擇自由度大;重遊率較高,出遊和停留時間較長。
公務型旅遊者:公務型旅遊者是根據工作需要,以貿易合作、商務洽談、出席會議、舉辦展覽、科學文化交流等為主要目的,在完成公務的前提下進行參觀游覽等活動的旅遊者。其特點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對旅遊產品和服務質量要求較高;費用主要由團體的公費開支,支付能力較強,對價格不大敏感,消費較高;因為公務在身,對旅遊目的地和旅遊時間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一般以就近短途和短時為多;人數相對較少,但出行次數較多,季節性不強。
個人及家庭事務型旅遊者:這類旅遊者的需求比較復雜。他們在需要方面不同於消遣型和公務型,但又兼具兩者的某些特點。例如,在出遊時間上,他們中雖有不少人利用帶薪假期探親訪友,但相當多人都選擇傳統節假日外出探親,而各國傳統節假日又不盡統一。此外,很多家庭及個人事務,如出席婚禮、參加開學典禮等日期限制較緊。因此,其總體特點是:出行季節性較差;對旅遊價格比較敏感;沒有選擇旅遊目的地的自由。
醫療保健型旅遊者:醫療保健型旅遊主要有療養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溫泉旅遊、森林旅遊、體育保健旅遊、氣功專修旅遊等形式。醫療保健型旅遊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旅遊活動,治療某些慢性疾病、消除日常工作疲勞。其特點是:有較高的收入、較多的閑暇時間;保持健康或恢復健康的慾望較強;對旅遊項目中保健、康體、醫療等功能比較敏感;中老年人比重較大,停留時間較長;近距離旅遊者為多。
文化知識型旅遊者:文化知識型旅遊是一種旨在觀察社會、體驗民族民俗民風、豐富歷史文化積累、增長知識的旅遊形式。文化知識型旅遊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文化知識旅遊達到積極的休息和娛樂,同時獲得知識的啟迪和充實。其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較強的求知慾;具有某種專長或特殊興趣,樂於與人切磋交流;對導游的文化知識基礎有較高的要求,對旅遊日程安排的周密性和旅遊線路的科學性比較敏感。
4. 歷史古跡類旅遊資源有哪幾種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1、屬性分類 對於旅遊資源的類型,人們有多重劃分方法,但根據各國普遍的做法,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2]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2、內容分類 游覽鑒賞型: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知識型:以文物古跡、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木作品等為主。 體驗型: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康樂型: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3、性質分類 觀賞型旅遊資源,運動型旅遊資源,休(療)養型旅遊資源,娛樂型旅遊資源和特殊型旅遊資源。 4、其他分類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中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 ◎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中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魏向東版按照旅遊資源基本屬性劃分為三類: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社會旅遊資源 ◎按照旅遊資源質量和級別分類
5. 民俗旅遊分類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葬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富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山東省長山島「漁家文化」以及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五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五種模式:
2.1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村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花很長時間、走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2.2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濱州市孫武公園也屬此類。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薈萃式共同的缺點。
以上兩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2.3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的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惟利是圖。
2.4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各種類型的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2.5短期表現式
以上四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態旅遊業,故不會常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3.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3.1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的反映文化與真實的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的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也已出現,一些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職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化定位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3.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才是決策關鍵。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予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內且交通便利。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重點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國范圍之內幾乎找不到一處相同的民俗文化。這就說明各個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為開發民俗旅遊的豐富資源。填補我國的旅遊空白區。
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重點:一是抓住宗教旅遊。宗教活動是民俗活動,牽動著中外男女的視線,宗教活動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中國著名的佛山道觀以及各種廟會,吸引著千萬名旅遊者的心,形成了「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格局。二是抓住田園式旅遊。對於煩膩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來說,通過田園式旅遊,來調節一下精神生活。田園式旅遊把勞動、生活、科技、文化、知識融為一爐的最好的實踐與體驗,不僅極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應作秀
現在不少旅遊活動中的民俗開發,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社會與文化建設的推動造成的,而是來自另一方面的動力,即經濟因素,通過吸引眼球以招徠遊客,從而拉動消費。
民俗文化不僅僅是用來出售的,它是民眾的有序的有文化傳統的生活規則。從本質上講,民俗不是做秀給人看,而是個體自我對生活傳統的熱愛和對群體生活的參與,體現的是人與社群的和諧關系。安居樂俗是和諧生活的前提,我們的民俗文化建設要以社區群體為中心,而不能一味的用於賺錢。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要因地制宜,發掘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應就地取材,深度挖掘當地的民俗資源,並展現當地的生活現實。這才是民俗文化旅遊的根本之道。如濰坊的國際風箏會辦的就不錯,體現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吸引了中外旅遊者,擴大了濰坊的知名度,又增加了當地的財政收入。
好的話,選我哈~~~~~
6. 旅遊審美文化的分類
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7. 文化旅遊者有哪幾種類型
山水文化、建築文、園林文化、 宗教文化、民俗文、飲食文化、中醫文化、中國文學藝術、工藝美術文化、武術文化,是文化旅遊的幾大類型。
8. 旅遊活動有哪些分類
一
按旅遊的地理范圍劃分1國際旅遊
2國內旅遊二
按旅遊目的劃分1休閑,娛樂,度假類2探親訪友類3商務,專業訪問類4健康醫療類5宗教朝拜類6其它類
9. 旅遊類型
遠程旅遊和近程旅遊;過境旅遊、過夜旅遊;觀光旅遊、度假旅遊、探險旅遊、商務旅遊等。城市旅遊、鄉村旅遊、高山旅遊、沙漠旅遊、森林旅遊、太空旅遊;自然風光游、人文景觀游;航空旅遊、汽車旅遊、火車旅遊
10. 旅遊文化的種類,其中結合實例說明哪些屬於精神文化
旅遊主體文化,旅遊客體文化,旅遊介體文化 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蘊涵於旅遊主體旅遊活動以及旅遊中介經營管理活動中的 特定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精神內涵,以及引導、影響人們旅遊實踐的直接和間 接的在旅遊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