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忻州古城旅遊文化

忻州古城旅遊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1-27 13:19:56

㈠ 忻州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美的地方

忻州,距離太原70公里,整個地級市沒有什麼工業基礎,就是寧武 和原平有回兩個煤礦,經濟發答展在山西不怎麼樣,旅遊業有個世界文化遺產 五台山,古代史少數民族和漢民族雜居打戰的交接地帶,雁門關就在忻州的代縣,還有一個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

㈡ 推薦忻州古城作文怎麼寫

站在九龍崗上六角亭等候日出。

暑熱已經褪去,初秋的涼爽令人心曠神怡。沉睡版的系州山脈權在霞光中慢慢蘇醒,她一邊輕輕地托起太陽,一邊溫柔地喚醒卧牛城。剎那間,青磚灰瓦散發出熠熠光輝。高大雄峻的南城門樓和遠處庄嚴肅穆的東城門樓、北城門樓遙相呼應,守護著秀容城,開啟了美好的一天。

秀容書院

魁星閣和廖天閣

這座歷經1800年風雨的古城正蝶變重生。從漢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得名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背依九龍崗,西臨牧馬河,是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城垣依坡順勢而建,西北角為鈍角,東南角最低,體現了「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的古代建築風格。城內南北大街是昔日太原往北的唯一通道,因此,忻州老城被稱為「晉北咽喉和門戶」。紅牆藍瓦,保存完好的北城門樓「拱辰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年),為四門之首,城樓總高28米,檐下高懸「晉北鎖鑰」門匾。樓內無柱,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甚為壯觀,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新修復的南城門樓「景賢門」,四角飛檐,鴟吻傲踞,三層檐下正中懸掛「三關總要」匾額。瓮城及城牆、馬面和堞樓蔚為壯觀。

㈢ 忻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東台頂,塔院寺,忻州五台山,忻州禹王洞,南山寺。

㈣ 忻州有什麼旅遊景點

忻州主要旅遊景點介紹
五 台 山;雁 門 關;趙 杲 觀;蘆 芽 山;禹 王 洞;娘 娘 灘
楊忠武祠;古城代縣;閻錫山故居;奇村溫泉·頓村溫泉;老牛灣
忻州其它旅遊景點介紹:
忻府名勝

忻州明代城樓:忻州城原有四門,城門上均有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 ),由於歷史的原因,僅有北城門樓倖存於今。城樓總高28米,寬七間,深四間,四周圍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層,暗三層),歇山式屋頂,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接嚴實。城樓陽面三層高懸一巨大匾額,上書「晉北鎖鑰」四個雄偉渾厚的大字。整個城樓,紅柱藍瓦,畫棟雕梁,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登高俯視,市區景觀,盡收眼底。抬頭遠眺:南倚石嶺、赤塘之險,北扼忻口、雲中之隘,位居全晉後藩,他當交通要沖,定襄、靜樂分峙東西,寧武、雁門環山拱後,既為三關內障,更屬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晉北鎖鑰」四個大字的分量。以「鎖鑰」形容山關要隘的只有兩處:一是山海關的聯語:「兩京鎖鑰無雙處,萬里長城第一關」;再就是忻州北城樓上的匾額:「晉北鎖鑰。」然而山海關還經過人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則純粹是自然地貌,更為難得。

元好問墓: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岩村西北。元陵磚砌拱形大門門額上書以「元墓」兩個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間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跡。元墓一側,碑碣林立,詳細記載著先生的生平業績。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忻州市韓岩村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歲能詩,20歲寫下《箕山》、《琴台》等詩,名震京師。31歲中進土,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後,不再做官,專事著述。他的詩歌創作頗豐,被認為是「少陵(杜甫)之後無此作」。史學方面,他作為金朝元老,編成了野史《壬辰雜編》、《中州集》等,成為後來編纂金史的重要史料。元氏家族龐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經過歷代修茸,保存完好,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容書院: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貂蟬故里: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里。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忻口戰役遺址:忻口是晉北通往太原的門戶,保衛太原的重要屏障。它依山傍水,鐵路、公路從中通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初期著名的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里。忻口戰役紀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處的公路旁、戰備窯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書;「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備窯洞在忻口村北的後溝至紅崖灣,1935年至抗戰爆發前,用款11萬余元,共築成窯洞47孔。每孔窯洞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餘米。石頭水泥結構。洞門若城門狀,門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進行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郝夢齡將軍指揮所設在忻口後溝的第九號戰備窯洞內,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曾在這里指揮作戰。10月15日夜,郝將軍偕同第54師師長劉家騏從這里出發,奔赴前線指揮作戰,同在疆場壯烈殉國。罪證碑是指日軍侵佔忻口後,分別於忻口村和下王莊村的公路旁,為炫耀其「戰跡」所立的兩通石碑。立在忻口村東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下王莊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隊建之」(背面)兩通石碑,這無疑都是日軍侵華的罪證。

原平名勝

天涯石鼓:從原平市驅車東行十餘里,過滹沱河大橋,即是天涯山風景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奇峰怪石,峭壁聳峙。山尖似箭,直插雲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蓮花,稱蓮花山。蓮花山東南有一奇石,稱石鼓。縣志記載:「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應觀而像園,鼓非革生音,從石中發清虛之雅奏,超塵溘似和鳴。」詩人無好問詩贊其曰:「煥起山靈槌石鼓,漢女湘妃出歌舞。」蓮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廟石鼓神祠。據縣志載:元代有張顯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縣。延氏樂善施捨濟貧,在蓮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葯院,並供奉綿山介子推神靈保佑。一天夜裡,忽聞人語馬嘶,隔窗聞問,答曰:「介神駐兵。」翌日,見院內石上留有馬蹄印,隨後將舍葯院改為介神行宮,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現存石鼓殿牌匾落款為「大元國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遲創建於元代。在石鼓神祠周圍,還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種晚收、天涯掃雪等景觀。

五峰山:五峰山距原平市區26公里,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里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聖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五峰山外圍練家崗村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濟寺。寺廟座北向南,創建於唐,重修於宋,建築完整,其中正殿為宋代建築。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與五台山中心區宋代彩塑別具一格,跟太原晉祠宋塑屬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圍佛像藝術的典型實物。大殿內,還保存有宋、明時期木雕像150餘尊,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殿內懸有聯匾,上書:「寶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游九府神宮。」五峰山周圍,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產區。每逢杏熟季節,香飄十里,吸引著許多遠方商賈。

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致。

朱氏牌樓:亦名朱氏石坊,位於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陽武村。是晚清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兵道加鹽運使武訪疇為其母朱氏所修的節孝牌坊。武訪疇10歲喪父,32歲中進士,仕途順利,為官清正,頗受好評,晚年講學於西河書院。武訪疇母親朱氏,陽高縣人,28歲時丈夫不幸亡故,朱氏矢志守節,撫育孤兒,享年73歲。武訪疇為官陝西時,朱氏曾隨衙居住,經常教誨兒子做官要做好官,是被禮教認為標準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道光十五年,清宣宗聖旨特加「旌表」。朱氏牌樓原為三座,現存兩座,主樓座落於村中,配樓建於村外,兩牌樓均為石建。其主牌樓為四柱三樓,總高10.54米,面寬15米。牌樓面寬三間,主體由四根霸王柱承負支撐,霸王柱之間鏤雕二龍戲珠雀替聯接,活龍活現,雕刻精緻。上下檐額雕有二十四孝圖案,並配雕龍鳳花卉等吉祥之物。朱氏牌樓,遠看高大宏偉,氣勢磅礴,十分壯觀;近觀玲瓏剔透,雕鏤精細,工藝逼真;細析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用材恰到好處。實屬山西省境內石雕藝術之精華。

河曲名勝

河曲護城樓:位於河曲縣北城牆下的北園村中。城樓單體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長21米,南北寬20米,高12米,為磚石結構。樓門前有一約高三米的大月台,樓內結構為九窯十八洞。樓頂長18米,寬約17米,四周均有垛口和瞭望孔。樓頂原有寺廟一座,其大部已拆,現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鏡」字。並留有「乾隆丙戌歲」等款式。護城樓為晉西北唯一留存之精華,其造型之朴實,結構之嚴謹,藝術之精湛,確系古代磚石建築之結晶。

天橋急流:在晉陝峽谷中黃河水面時寬時窄,形成許多險灘和急流,天橋急流便是其中之一。天橋急流,位於河曲縣石梯村和水寨島之間,全長20公里。峽深水涌的急流,邊綿不絕的峰巒,構成一幅壯觀的奇景,使人驚嘆不已,心曠神信。「霧迷浪」險灘,橫攔在峽谷中部,河心屹立著幾座犬牙交錯的巨石,急流從石洞沖擊,浪花飛濺,水霧騰空,遮天蔽日,令人生畏。天橋村附近,冬季積冰成橋,冰橋下急流滾滾,濤聲震耳,故而謂之「天橋」。大橋急流下游,現已建成天橋水電站。

岱嶽殿:岱嶽殿,位於河曲縣城東五公里的岱嶽殿村西南樑上。坐北朝南,南北長65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中軸線建築四層,現存各種建築15座,除日月宮為磚砌洞外,其餘均為木結構。據碑記,此寺創建年代,最晚為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後歷代修復。主體建築保存較好,大部為明清所遺。該寺各殿壁畫,分門別類,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石徑禪院:石徑禪院,位於河曲縣城東北25公里的石城村。創建於民國八年。石徑彈院東、西、南三面石圪梁環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進。整體建築全部為磚面結構,坐東朝西,寺廟東北開一小門,過磚砌小洞,自然石階、獨木橋和「懸空界」,便是黃河懸崖絕壁上通往彌佛洞的懸空石徑,其長百餘米。登臨五徑,俯視黃河,河水波濤洶涌,咆哮萬里,驚心動魄。兩岸百丈峭壁,儼然屹立。相傳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跡。彌佛洞,坐落在一處三面環山的土原上。是河曲古剎中的奇跡。它的大部分是兩層共七排磚石砌成的拱形窯洞,內供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彌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黃河開放,垂直河面約有百丈之高,是峭岩倒掛、飛鳥難棲的絕地。

海潮庵:位於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南門外。創建於大明萬曆年間,明末被農民起義軍燒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海潮庵隨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寺廟坐北向南,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小巧玲瓏。寺外山環水繞,古槐參天,寺內松柏常青,香煙繚繞。海潮庵風景秀麗,氣勢宏偉,寺內佛像栩栩如生,石質欄桿工藝精細,壁畫、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記載了寺廟的歷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其它縣區名勝

西河頭地道:位於定襄縣西河頭村,於1947年動員五百餘人經40晝夜挖成,在打擊閻錫山軍隊的戰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已開辟為旅遊景點。地道全長10里,三條大幹線由東向西,五十多條支線縱橫交錯。地道分三層,二層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地道有出入口、出擊口、卡口、翻口、迷魂陣、迂迴槍眼、暗槍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裝置設施,能防水、防煙、防毒。

萬家寨引黃工程:位於偏關縣萬家寨,其右岸與內蒙准格爾旗相鄰,是一項大型跨流域引水項目,也是山西新開發的旅遊景區之一。

岩山寺:原名靈岩寺,位於繁峙縣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茸,除南殿外,其餘均為晚清到民間年間的建築。寺內青松鬱郁,古殿峻峨,壯觀幽謐,彷彿鑲於山野的璀璨明珠。南殿為文殊殿,殿內殘留金代彩塑水月觀音、脅侍、天王和文殊坐騎等。內壁四圍有金代壁畫,現存總面積約90平方米,完工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宮廷畫師王逵所繪。壁畫內容,都是以佛教經傳故事為主題的。西壁所繪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東壁描繪了養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繪制了一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他們的故事;南壁繪有樓閣人物和供養人像,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才女、小農工商,還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旗仗車輛等,都是北宋社會的形制。其中許多畫面應該說就是宋、金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是研究宋、金歷史、社會、宗教、建築、美術的珍貴資料,與永樂宮壁畫堪稱山西壁畫的「雙壁。」

定襄關帝廟:關帝廟大殿,俗稱無梁殿,亦曰關王廟。位於定襄縣北關南。關帝廟大殿為金代原構,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歇山頂琉璃脊飾。前檐明間特寬,平柱約與後檐次間中線相對,柱頭欄額肥大,次間欄額伸至明間砍成雀替,猶如門楣形制。該殿斗拱特殊,其結構形制達八種之多,前椽補間三垛,兩山及後檐各設一攢,用材較厚,出挑偏長,為別處所未見。據專家鑒定,此廟為我國北方現存最早的關帝廟,具有較長的歷史和較高的藝術及科學價值。
迤西洞:迤西洞位於偏關縣城東南35公里迤西村東北處的石洞窪內。石洞內,有洞三個,南一北二,以溝隔壑。南邊的因坐南背陰,故稱「陰洞」,相傳有險,所以只留洞口,里邊已堵死。北邊一洞,其口窄小,內徑極淺;另一洞因坐北朝陽,故呼「陽洞」,也就是迤西洞。迤西洞深約五公里,洞內蜿蜒曲折,高低有錯,寬窄懸殊。高處足有十幾米,低處則只尺許,闊處若小型劇場有餘,窄處只能側身而過。洞內潔白似雪的鍾乳石,琳琅滿目,鍾乳石筍奇形怪狀,挺拔滴翠,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洞內還有清澈見底的「青龍地」神泉水潭;有怪石交錯的「仙人橋」凌空飛架;有粒細如面的「明沙梁」熠熠閃光;有巨大的「鍾鼓石」;有白嫩圓潤的「控馬柱」似幢獨立。另有一小洞,形若盆狀,洞口處冷風嗖嗖,可聞水聲。相傳此處即為神仙之宅。

㈤ 山西旅遊資源及忻州旅遊資源。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忻州地區位於山西北中部,東與河北阜平接壤,南距太原78公里,西靠黃河內蒙和陝西,北與朔州、大同相連,全區土地面積2.5萬平方公里,下轄2市12個縣。區內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有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軍事要沖的雁門關,有聞名中外為世人稱頌的楊業和佘太君及後代英烈的祠堂,俗稱楊家祠堂,有號稱「土皇帝」的閻錫山故居。全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有4個國家森林公園,一個自然保護區。歷史上的名人有西漢的班婕好、金代的詩人元好問,清代的徐繼畲、馮志沂、近代有高君宇、續范亭、徐向前等。
根據旅遊資源的特點和分布態勢,全區共分為五個旅遊區。一是以佛教文化為主的五台山旅遊區;二是以原始森林、萬年冰洞為主的管涔山自然風光旅遊區;三是以溫泉度假、療養為主的忻州市旅遊區;四是以歷史文化名城代縣為主的雁門文化旅遊區;五是以河曲、偏關民俗風情為主的黃河文化旅遊區。
五台山旅遊區位於忻州地區東部,主要以五台山台懷鎮寺廟群為主,周圍現存有47座寺廟。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最早的寺廟建於東漢永平八年,全盛時有寺廟360多處,唐代建的南禪寺、佛光寺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國古建之冠。歷朝歷代皇帝、皇後親自駕幸或遣使札禮五台山從未間斷,清朝康熙皇帝五上五台山,乾隆皇帝六次朝拜五台山。五台山風景區內賓館、飯店等接待服務設施有五十多家,其中三星級賓館二個,二星級賓館三個,連同各單位在五台山的招待所和民辦旅館,日接待能力為二萬人次。通往五台山的公路有三條,從忻州經定襄、五台縣城、豆村到五台山130公里水泥路面;從京原路(北京至太原)的砂河火車站下車至五台山48公里水泥路面;從河北阜平到五台山山西境內為砂石路,現正在修建瀝青路。
忻州溫泉療養度假旅遊區,主要由頓村溫泉度假村和奇村溫泉療養區以及禹王洞自然景觀等組成。旅遊區內交通便利,忻州市至頓村度假村10公里。至奇村療養區20公里,至禹王洞20公里。頓村溫泉度假村從九三年開發至九七年底共有二十八個單位投資建設,已投入資金5億多元,目前開業的有18家。
寧武管涔山旅遊區位於忻州西,由蘆芽山自然保護區、天池、萬年冰洞、汾源閣(即汾河源頭)等景點組成。管涔山是華北最大的落葉松基地,森林總面積82.94萬畝,號稱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萬年冰洞經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為國內最大的冰洞,天池是國內三大天池之一,面積為7.8平方公里,合1200畝,隋煬帝曾在此修建豪華的汾陽宮。景區內通往各景點均為瀝青路。忻州至景區150—200公里。
代縣雁門文化旅遊區位於忻州北,距忻州市100公里。區內主要有古戰場軍事要沖雁門關,楊業、佘太君夫婦暨楊氏後代英烈的祠堂即楊忠武祠,為紀念春秋末期代國丞相趙杲而建的趙杲觀,代縣城通往各景點均有公路。
黃河文化旅遊區,由河曲、偏關、保德縣組成,主要有古代沿黃河懸崖建的長城、寺廟和在黃河上建的發電、攔洪、引水綜合性的萬家寨引黃工程。
忻州地區的旅遊商品、紀念品、工藝品主要有五台山硯、定襄的澄泥硯和苔蘑以及圍繞五台山文殊菩薩而鑄造、雕刻的各種金、銀、銅佛像、紀念幣,以及五台山特有的六道木製的佛珠。

㈥ 忻州古城有什麼風土人情

忻州古稱秀容,位於太原至五台山途中,為忻州行署、地委駐地。春秋時,忻州屬晉國,戰國時歸趙,秦漢時屬太原郡、雁門郡、太平郡。隋代為新興都、雁門。
唐、五代、宋時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大部分地區屬晉察冀,以西屬晉綏。1949年建忻州專區。

忻州城內文物古跡有:忻州市北城門樓北城門樓。座落於忻州市內,舊北城牆拱辰門上。 北城門樓創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樓身座落在12米高的城牆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牆巍巍聳立,外塗朱紅,下築券門洞,洞頂甚高。底闊3米多。

地址
忻州市忻府區

㈦ 忻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忻州旅遊景點很多!
山西友誼國際旅行社旗艦店推薦:
閻錫山故居 五台山
蘆芽山,情人谷,萬年冰洞等

㈧ 忻州古城文化和旅遊結合程度的調查方案

七州古城文化和旅遊結合程度的調查方案,我覺得確實是把這種文化和旅遊結合,才會更加有底落

㈨ 忻州旅遊景點排名前十

1.五台山(Mount Wutai):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東北部,位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方圓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以台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如壘土之台,稱作五台。最高點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

㈩ 關於忻州名勝古跡的徵文稿

自然旅遊資源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其自然旅遊資源之豐富位列全國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鹽池、萬年冰洞、火山群卻是絕大部分省份所沒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陝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十里,為黃河最寬處。這些名山大川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洞石雄關: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的已對外開放,供人游覽。省內地貌奇特,各大名山處處可見奇峰怪石,如蘆芽山山峰形似蘆芽,直插雲霄;平走冠山頂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頂巨石堆積,名為「龍翻石」、北武當山巨大的「風動石」、靈石縣的「靈石」,殊為奇特。奇峰險壁間形成了娘子關、雁門關、偏關、寧武關、平型關等多處雄關險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資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歷年來又建造了多處水庫、人工湖泊,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上。山西泉源數以萬計,分冷泉、溫泉和礦泉三種。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頭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難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臨汾龍子祠泉等等;溫泉有渾源湯頭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營泉、定襄溫泉、盂縣溫泉、夏縣溫泉、新絳溫泉等。礦泉中以般若泉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頂天池、寧武天池、晉祠魚沼、清徐東湖、平泉東湖、西湖、運城伍姓湖、鹽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垣曲小浪底水庫、萬家寨引黃工程、磨灘拴驢泉水庫、恆山水庫、汾河水庫、文峪河水庫、澮河水庫、漳河水庫、漳澤水庫等等,這些水資源已成為游覽勝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內名氣較大的瀑布有壺口瀑布、娘子關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壺口瀑布以壯闊著稱,娘子關瀑布以秀美聞名。激流險灘在黃河中游多處可見,如壺口以下的龍槽激流、龍門「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偉壯觀。

天氣景象: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五台山東台頂、歷山舜王坪觀「東海日出」可與泰山媲美,黃河孟門山「孟門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寶光」堪稱一絕。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個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

附:山西省風景名勝一覽表

--------------------------------------------------------------------------------

人文旅遊資源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古代壁畫:山西古建築眾多且大部分屬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而這些寺觀,又幾乎全有壁畫。據統計,山西寺觀壁畫,現仍有兩萬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畫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畫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壁畫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畫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畫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畫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畫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畫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築,各殿內牆面和拱眼壁上,滿繪壁畫,總面積以單面計算,達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禪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等;五代時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鎮國寺彩塑;宋、遼、金時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華嚴寺遼塑、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晉城二仙觀宋塑、朔縣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雙林寺彩塑和隰縣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山西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有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等。文物、考古部門從這些古遺址古墓葬中發掘出大量錢幣、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貴文物,並不斷有新的發現。

革命歷史紀念地:近、現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其它還有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爭史績。

附:山西省歷史名勝一覽表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

山西旅遊現狀

在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性旅遊資源綜合測評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遊業收入處於全國末流,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力度不夠,這與山西省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二是缺少宣傳,這主要是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以及觀念落後的緣故。另外,山西旅遊資源自身還有一些弱點也制約著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一、山西景點以歷史名勝為主。這就決定了對此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遊客,而他們只佔遊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許多人都屬於參觀、訪問、考察而不是自費旅遊。二、景點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遊成為一件較為艱苦的磨練,道路條件和客運經濟的落後使得大部分山西景點只適於自駕車或隨團旅遊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筆者在自助旅行過程中對此深有感觸。三、自然環境惡劣。山西本身就多風沙、多煤塵,而工業污染更是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外地遊客極為失望。

山西旅遊資源分布,按行政區劃可分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十一個地市,按旅遊線路、景點的分布來劃分,則沒有統一的標准,出現過多種劃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劃分: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同市的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應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等。

二、五台旅遊區。主要景點為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等。

四、晉中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太原市的晉祠,平遙縣的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綿山,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的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沁水縣的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的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的太行大峽谷,黎城縣的黃崖洞,陵川縣的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七、其它旅遊景點。主要有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等景點。

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大體可分為五大類。

一、傳統王牌景點。這些景點久負盛名,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為山西旅遊業的王牌,主要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晉祠。

二、新興王牌名勝。這些景點雖然馳名全國,但其實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開發並走向全國的,主要包括:壺口瀑布、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

三、傳統優秀景點。這些景點長期以來均為旅遊名勝,有許多方面並不次於前兩類景點,但由於多種原因制約,它們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大,主要包括: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關帝廟、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恆山、娘子關、龐泉溝等。

四、新興優秀景點。這些景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開發和宣傳,成為省內旅遊熱點,主要包括綿山、蘆芽山、禹王洞、忻州溫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峽谷等。

五、正在開發或准備開發的景點。這些景點風光秀麗,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正處於開發狀態或尚未開發,主要包括歷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灘、小浪底、靈空山、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採納一下吧,謝謝……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