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道家旅遊文化

道家旅遊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1-27 06:08:00

Ⅰ 中國道家旅遊聖地有哪些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與安徽齊雲山,與陝西景福山在古時並稱五大名山。
中國道教聖地;供奉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等。
具體描述: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傳因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見,故改名龍虎山。張道陵第四代傳人--------張盛,由鶴鳴山轉到這里,至民國末年已承襲63代,歷1900年,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張天師子孫世居之地。貴溪縣上清鎮東面的上清宮,是歷代天師祀奉太上老君和朝會之處,也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道宮之一。現存福地門、鍾樓、玉門殿、東隱院、九曲巷、下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跡。上清宮附近的天師府,佔地400公頃,房屋100餘間,是歷代天師的住處,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之一,是現今保存較完好的封建時代大府第之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風景點除龍虎山之外,還有象鼻山、張家山、塵湖山、馬祖岩、仙岩、排衙石、上清河等。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1]
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本名仙室山,一名太岳山,一名太和山,又名譧上山,東晉咸和中,歷陽人謝允(謝羅公),辭掉羅縣縣令之職,隱遁於此山,故亦名謝羅山。武當山山勢奇特,雄渾壯闊,有72峰、36岩、24澗、11洞、10石9台等,構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秀境。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2009年8月,武當山被列入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武當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隸屬於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漢江南岸,西北-東南走向,長260餘公里,為大巴山脈東段分支,起自湖北、陝西兩省邊界,止於襄樊市南,隔漢江和大洪山遙對。武當山景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齊雲山
齊雲山又名白岳、雲岳,位於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海拔1000餘米,面積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後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

Ⅱ 佛教;道教;儒家對中國旅遊文化的影響論文

「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體或本原,指感官不可達到的、超經驗的東西,是自然現象、回社會現象背後的所以答然者。「道」是整體世界的本質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道」是事物的規律 ,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道」是運動變化的過程 ,指氣化等的進程。「道」是政治原則、倫理道德規范,是治國處世的道理。

Ⅲ 想求一篇道家對中國旅遊影響的論文!或相關材料也好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 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場。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場。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場。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 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 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開源節流技術用水
目前,世界淡水危機的警鍾已經敲響,「如何對付水的威脅」已突出地擺在各國人民面前。西亞國家以色列開源節流,技術用水,使水資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經驗值得各國借鑒。
以色列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271立方米,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但是由於他們發展了先進的節水用水技術,「不毛之地」變成了「糧果之鄉」。該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網路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於約旦河上游敘以邊境的太巴列湖,該湖面積166平方千米,蓄水42.4億立方米。為了充分發揮其效能,以色列從50年代開始投資數億美元,修建了長達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們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後通過直徑2.7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蓋國土60%的「國家引水渠」地下網路。
該工程每年總引水量9.9億立方米,由於使用管道引水減少了滲漏和蒸發,線路損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區域的沙龍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糧果基地,使內格夫沙漠地區出現了5.7萬公頃的綠洲,同時也緩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緊張狀況。
二、鹹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鹹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稱作邊緣水,是人類未來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視邊緣水的利用,他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微鹹水的國家之一。該國通過先進技術把地下鹹水淡化為Cl-低於400毫克/升的微鹹水,並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鹹水灌溉的路子。他們採用先進的噴灌、滴灌和夜間灌水措施,讓棉花、小麥與苜蓿這些對土壤鹽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輪作,建設排水系統,利用雨季降水洗鹽,使土壤鹽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鹽鹼化。
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棄水,該國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區的每個可集水的小峽谷都興建了小型水庫,用於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乾旱農作區,採用地面噴灑化學物質阻止水分下滲,增加小雨的地表徑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農田。在大田,他們還實行作物殘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鹹水的同時,還在內格夫沙漠南部興建了海水淡化廠,採用閃蒸法獲取淡水,同時,又在對海水蒸發處理時發電,一舉兩得。
三、電腦微灌,系統控制
以色列的電腦微灌技術給農業灌溉賦予了新概念,為世界乾旱地區農業發展樹立了榜樣。該國的微灌設備由控制樞紐、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農業專家根據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農作物需水量等參數編好程序,由太陽能驅動的計算機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統密封輸水,適時適量緩慢均勻地把含有肥、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噴灑在莖葉上。應用該技術比大畦灌水節水90%,節能50%,平均增產30%。以色列的農業用水較前大為減少,可騰出更多的水用於工業和環保。
四、嚴格管理,循環利用
以色列重視「開源」更重視「節流」,對水資源管理非常嚴格,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用水的定額:每年居民用水佔20%,農田環保用水佔40%,工業用水佔40%,任何部門不得突破。國民節水意識也很強,對生活污水都要集中處理後再用於農田灌溉,工業廢水也大多實現了循環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國家。
開源節流,技術用水,使以色列95%的糧食靠自己生產,每年生產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歐洲出口,為躋身於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十二國之列發揮了重要作用。

Ⅳ 道教名山與旅遊業的關系

從生態學角度看旅遊或宗教(道教)旅遊,可以提出生態旅遊、宗教(道教)生態旅遊的概念。這是說,在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發展中逐步把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其實質是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綜合管理,調整其結構,優化資源和各要素組合,加強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旅遊業是促進生態環境與旅遊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旅遊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一大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旅遊業強調旅遊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統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一方面要求穩定、有序、協調發展,以較少投入為社會提供量大質優多樣化的旅遊產品,另一方面又要保護資源、不斷增加可再生資源量,提高旅遊環境質量,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這就是生態旅遊業的目標。生態旅遊是人們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為目的進行的旅遊活動,可使人們更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大自然。遊客在欣賞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區域,盡情享受的回歸自然的樂趣、體味迷人的山野風情。而都市人大多承受著競爭激烈、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壓力,加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交通擁擠,渴望到清新幽靜的大自然中休憩身心、樂山樂水,正好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和動力。通過這種人與大自然的親近,人們或能從中認識到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和自然界之於人類的重要性,進而接受一些生態學教育,在旅遊過程中不忘保護生態環境。旅遊業界人士在開發旅遊資源時也需強調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宗教旅遊是指宗教信仰者的專門朝聖以及一般旅遊者參觀宗教景區景點的活動,是一項富有特色的旅遊形式。其含義非常廣泛,凡是在宗教景區景點的旅遊行為,都可歸入宗教旅遊。將宗教旅遊與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就是「宗教生態旅遊」。宗教旅遊的生態化趨勢必將成為未來文化旅遊的主導傾向。
廣義生態旅遊涵蓋了從古代文人雅士的遊山玩水和現代尋常百姓在大自然中進行的游覽度假等所有活動。這樣的旅遊者群異常廣闊,相應要求旅遊業界針對不同消費主體推出相應的旅遊產品,道教生態旅遊正是符合這一市場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就其內涵論,道教生態旅遊是以有形的道教文化設施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依託,通過挖掘道教生態觀,讓遊客感受道教的真正底蘊,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確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而達到自覺保護環境,美化、凈化環境,完善人類自身建設的目的,寓「教」於游,在接受環保的教育的同時,也使遊客受到認識人類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以體現道教生態游的積極意義。道教生態旅遊屬於高層次旅遊,其主要功能是給旅遊者某種高尚的文化教育。道教天人合一的整體論系統論思想,承認宇宙萬物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的存在地位,實際是生態學的基本出發點。道教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也是生態學規律不可違背的原則。
從其重人貴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發,道教對人的生存環境採取了更為合理的珍視一切生靈的生態倫理觀。這也是道教區別於其它宗教之處。世界上其它宗教往往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都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闡述其思想觀點。道教則有著強烈愛自然的傾向,它關心的是勃勃生機的大自然,其整套理論都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中心。雖然在道教學說中也涉及到人,但多指自然態的人,人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的。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道教是關於自然的宗教,或可稱為自然宗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一切非人類生物都應和睦相處。道教反對唯人獨尊,主張萬物平等。它認為,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布山川空間的禽獸魚蟲,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大道至德的顯現。生命在其孕育、誕生、生長及至死亡的過程中始終充滿神聖色彩。人們對任何生命都應懷著敬畏熱愛之心,否認人我獨存,主張萬物同體。在道教看來,人類和所有非人類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礦物土地,共同構成一個在共同宇宙中相互連接、相互協同進化著的共同體。人和萬物應睦鄰相處,要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要保護生命、善待萬物,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更加美好。可知道教的人生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自然宇宙觀是一脈相承的,都含有與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思想主張。目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世界范圍內的環保運動得到蓬勃發展,生態文明觀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完善。在這方面,中國道教也許會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與感悟,其遠見卓識理應發揮它的光芒,為新世紀人類的新文明做出貢獻。
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具有東方人文的獨特色彩。《道德經》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如父母慈愛子女般地愛護宇宙之內的萬事萬物,維護宇宙的和諧;儉,即不存奢念,清心寡慾,澹泊自守;不敢為天下先,即不逞強稱霸,要謙虛,柔弱自守。基於此,道教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道教所尊崇的教義,摒棄其消極面,很適於現代人旅遊的需要。現在旅遊者越來越多地關注於綠色旅遊、保健旅遊等,而道教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及其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健身秘訣等無不與當今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旅遊潮流相吻合。因此,將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出來,無疑會為當今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活力。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具有多方面優勢,概括起來為得天時、應地利、順人和。
(一)本土宗教的吸引力——天時。民風民俗風情信仰的差異歷來對旅遊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相對於世界性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必然更會引起旅遊者的濃厚興趣和特殊關注。道教自身的文化底蘊所表現出的獨特的宗教程式及產生的健身延年效應,足以使海內外旅遊者為其傾倒。國內宗教旅遊產品開發多見於佛教,如以佛教名山、祖庭及佛教節日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品已基本成熟。而作為道教旅遊資源的洞天福地宮觀等等的開發還較少,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產品,在旅遊市場上必有其獨特魅力。(二)景觀資源的優勢——地利。我國歷史上宗教和山結緣頗深,故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之說。古代的道教修行者為得道成仙,多選擇自然風景優美、遠離塵囂的深山老林築道觀修煉。道教盛行時曾有十座名山被辟為十大洞天,另有三十六小洞天,據說是仙人居住的洞府,許多著名都邑附近也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道觀。這些宮觀多座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山區,植被豐富,林木幽深,猶如「世外桃源」,加上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名篇和道教自身的迷人傳說,真是占盡了人間的「風水」。(三)面臨跨世紀的機遇——人和。道教旅遊景區的資源與文化特色很適合現代旅遊者的胃口。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也相當重視旅遊業,希望發展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也就是當前生態旅遊的核心:保護自然和謀利於當地人民。道教旅遊產品正好具備生態旅遊產品的雙重特點,理應抓住機遇,從深山老林走出來。
道教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其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雄厚基礎,進一步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道教文化游。注重道教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開展道家科學、日常宗教活動等文化景觀為主,結合相宜的道教勝地,吸引海內外眾多追尋道家奧秘等的遊客。(二)道教保健游。道教的道功、道術「吸取天地精華」於青山綠水環境之中,無疑對現代希望通過旅遊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相應的我們可推出太極拳以及八卦拳(或可模仿華佗的五禽戲改為人們普遍可練的八卦體操)、書畫氣功、野菜葯膳等旅遊產品。(三)天人合一游。將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與現代人追求的「返樸歸真」相結合,將道教的文化觀念與景觀建設相結合,讓現代人在自然界中汲取知識,陶冶性情,真正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
開發旅遊資源理應注意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既表現在旅遊開發導致的直接結果,如景區交通建設開山、炸石、砍樹等對山體地表、生態的影響;也表現在旅遊開發間接誘發的環境變化,包括所引起的大氣質量、水質或地表的變化。前者一般較直觀,容易引起注意;後者則具滯後性,比較隱蔽然涉及面更廣。
道教旅遊資源開發也應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的前提下進行,注意維持生態平衡,對客容量、環境容量及由此帶來的各類影響如噪音污染、水土污染、大氣污染等作出科學預測,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在接待遊客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注意向遊客宣傳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可藉助於道教的慈、儉來教育客人,使他們自覺地投身於環境保護,盡可能減少旅遊垃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其樂融融。概言之即為,道教旅遊開發要實現旅遊活動的生態化和旅遊服務的生態化。此外,在旅遊開發中,還要注意對一些旅遊副產品的處理和新型旅遊紀念品的開發,以期達到持續發展。


道教旅遊開發有多種模式,各洞天福地宮觀及其相關道教人文資源等都可為我們所用,針對不同市場作不同的產品設計。今就瓦屋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突出的道教文化特色,略談談其道教文化生態旅遊趨向。

Ⅳ 河南最好的道家文化旅遊區在哪裡

河南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出生地在河南鹿邑。洛陽是老子居住和版擔權任史官的地方,史書中有「老子居周久之」的明確記載。

位於河南省欒川縣境內的老君山古號景室山,因道家始祖老子歸隱修煉悟道於此,後更名為老君山,它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山勢雄偉,群峰競秀,道家文化源遠流長。

河南省鹿邑縣城東的太清宮是史據確鑿的老子誕生地,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的道教活動場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的老君台,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傳說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

莊子故里,位於商丘市民權縣順和鄉青蓮寺村,有莊子胡同、莊子井等景點。

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的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Ⅵ 老莊道教文化旅遊區

從什麼是道教著手,這是一個名詞兩個概念「道」和「教」。看看《道德經》前內言你知道老子再容講什麽?你要知道什麼是玄牝,什麼是玄之又玄,什麼是眾妙之門。莊子已《逍遙游》開篇講述莊子的無為,莊子思想與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了。
導游考試不會太難,但是中國著名道教神仙、道教聖地你是要知道一點的,像是三清、四御、武當、茅山等等,要不怎麽給客人講哪。

Ⅶ 國內有哪些有名的道家文化旅遊地

道教十大文化旅遊勝地的景點:
湖北武當山、北京白雲觀、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陝西重陽宮、山東嶗山、甘肅崆峒山、山西解州關帝廟。

Ⅷ 怎樣讓道教文化為鄉村旅遊增添色彩72

杭州有正式的道教場所三個:一個是在寶石山葛嶺的抱朴道院,浙江省道教協會、杭州市道教協會的所在地,是杭州道教乾坤分宗的坤地;二和三是在玉皇山山腰的老玉皇宮和在山頂的福星觀,是杭州道教乾坤分宗的乾地

Ⅸ 求創意口號,我們是旅遊景區,主要以道家文化體現,希望大家可以給我想一個口號,簡短一句話,感激不盡呀

人生為道,求道亦是證道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