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文化旅遊功能

文化旅遊功能

發布時間: 2020-11-27 03:18:21

『壹』 旅遊文化具有八大功能 是哪八大功能

旅遊文化具有八大功能:保存功能、認知功能、啟智功能、教化功能、保存功能、認知功能、啟智功能、教化功能.

『貳』 文化在旅遊中的作用是什麼

文化其實就是旅遊的基石,如果一個旅遊景點,沒有文化的積淀,它是不可能被世人發現出來的,歷史上所有古跡都是因為有著豐厚的歷史做積淀的,比如雷峰塔、莫高窟、泰山等等地區,都是因為有著濃厚的文化,所以才被後人認定為歷史遺跡,文化是不斷推動著旅遊的發展的,二者是分不開的。

三、泰山絕頂、文化豐富,是眾人旅遊的必去之地

泰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歡去游歷的地方,泰山擁有太多恢宏的山峰了,泰山有著天底下第一高山的美譽,據說,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禪位祭祀先祖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對泰山都當神山一樣,因為文化豐富,山靈水秀,所以泰山也是大家必打卡的旅遊勝地。

文化和旅遊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系,因為二者是分不開的,文化是旅遊的基石,而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不斷更新,所以文化賦予了旅遊業非常多的藝術氣質,讓人們喜歡去勝地旅遊。

『叄』 生態文化旅遊如何進行功能定位

⒆非蠡繁5納竺纜糜巍=岷媳鞠釒康鬧鼙呋肪常

『肆』 旅遊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1陶冶情操
2.增進旅遊景點的知名度
3促進民族間文化的交流

『伍』 民俗文化對旅遊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陸』 文化旅遊應該如何正確定義

文化旅遊定義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文化旅遊定義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遠景設計院談到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的區別
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是兩個既有一定聯系又有嚴格區別的概念。文化旅遊是屬於運動的范疇,是旅遊的一種類型,與旅遊在內涵上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而旅遊文化屬於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一個門類,與諸如建築文化,生態文化,藝術文化,等相並列,是文化的一種類型。一方面,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旅遊文化的內容,進而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文化的發展又能為文化旅遊提供內涵豐富的旅遊內容,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遊可以說是旅遊文化的一個研究內容,而旅遊文化的內容要比文化旅遊豐富得多。

『柒』 文化旅遊的定義

文化旅遊定義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文化旅遊定義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是兩個既有一定聯系又有嚴格區別的概念。文化旅遊是屬於運動的范疇,是旅遊的一種類型,與旅遊在內涵上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而旅遊文化屬於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一個門類,與諸如建築文化,生態文化,藝術文化,等相並列,是文化的一種類型。一方面,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旅遊文化的內容,進而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文化的發展又能為文化旅遊提供內涵豐富的旅遊內容,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遊可以說是旅遊文化的一個研究內容,而旅遊文化的內容要比文化旅遊豐富得多。

『捌』 對旅遊文化功能的認識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玖』 旅遊文化的十大功能

重慶商報10月21日訊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城市競爭力研究小組19日推出的《內地城市十大功能中心競爭力比較》顯示,重慶躋身內地十大綜合經濟中心行列。該課題負責人、副研究員倪鵬飛表示,西南地區綜合經濟中心已經由成都移師重慶。

重慶的綜合經濟中心定位競爭力指數為0.55,居內地城市第10位,是西南地區的綜合經濟中心;處於該功能定位指數前9位的其他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武漢、青島。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倪鵬飛表示,綜合經濟中心城市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承擔區域投資、決策、金融、貿易及其生產性服務等多種功能的聚集地區,全國的綜合經濟中心「天賜」上海,北京有競爭條件。

除綜合經濟功能競爭力指數外,該城市競爭力比較還對文化、科技、裝備製造、加工製造、金融、物流、會展、旅遊和人居等九大功能進行了研究,對共有43個內地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作為樣本加以比較,西部城市僅有重慶、成都和西安。最後得出的結果表明,重慶的綜合經濟、加工製造、金融、會展、人居等五大功能定位競爭力指數高居西部第一。

雖然重慶的功能定位指數排名在西部較高,與東部及中部其他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所有10個功能定位競爭力指數中,重慶進入前10名的只有兩個,即綜合經濟、加工製造兩大功能中心,其餘8個均處於12-19位之間。

該城市競爭力比較還顯示,在這十大功能中心比較中,上海奪得6項功能定位競爭力指數第一,成為綜合經濟、金融、物流、會展、旅遊、人居等六大功能全國中心,北京奪得3項功能定位競爭力指數第一,成為文化、科技、裝備製造等三大功能全國中心;廣東惠州奪得1項功能定位競爭力指數第一,成為加工製造全國中心。

專家解讀指標

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倪鵬飛昨日表示,內地城市十大功能中心競爭力比較首次將功能定位納入城市競爭力評價體系。他說,定位是城市對自己未來發展目標和位置的選擇和確定。

倪鵬飛介紹,功能定位競爭力是指與一個空間范圍的其他城市相比,一個城市所擁有的支撐某一功能的綜合優勢和服務空間的大小。按照該指數確定功能標准如下:功能定位指數為1的城市是全國中心,接近1的城市可競爭全國中心,指數0.5以上且區域內指數最大的城市是區域內中心,指數0.5以上且區域內指數接近最大的城市可競爭區域中心,指數0.4-0.5之間且區域內指數最大的城市可發展成為區域中心,0.4以下的城市分別為省域和轄區功能中心。

『拾』 旅遊業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旅遊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借、以旅遊設施為橘辯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其中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
旅遊業的主要功能:
(一)經濟功能。旅遊業作為一種綜合產業,它的發展有利於緩解就業問題,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有利於加快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
(二)生態功能。旅遊業被譽為無煙工業,說明旅遊業是環圓橋缺境消讓代價比較小,緩解產出效益比較高的行業。
(三)文化功能。在旅遊中,不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融合中提取出不同文化的精華。
(四)交流功能。這里所說的交流功能可以廣義的理解為非正式的民間交流,這種交流的特點就是全面、持久、深入。所謂全面,是指這種交流能涉足到除正式外交外的各個領域。所謂持久,就是這種交往持續時間比較長。
(五)休閑功能。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長期在工作、生活及社會關系中不堪重負,為了消除緊張,自然會尋求解決之道,而旅遊就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方式之一。
(六)教育功能。最初旅遊的人,都是些知識人,他們縱情山水,瞻仰古跡,縱然有排解憂悶之意,更為主要的還是感悟自然、開啟智慧、獵奇取異,而這些本身都是學習,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