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峽旅遊
❶ 石窟藝術帶給我們什麼
佛教石窟是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建築、美術、音樂、舞蹈等的重要實物資料。
起源於古埃及中王國時期的岩窟墓,在新王國時期演變為石窟,在公元前5至4世紀,經波斯傳入印度,後通過中亞傳入中國。
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中國其中著名的有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新疆克孜爾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棲霞山和新昌石窟、重慶大足石窟、雲南大理石石窟、邯鄲市南響堂石窟遺址。
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群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它不能割斷與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聯系,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 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穹隆頂窟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中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餘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於七十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寧,遍布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范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❷ 三峽文化的文化分類
山水景觀旅遊文化: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
水電旅遊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託
建築旅遊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
民俗旅遊文化:以巴楚文化為底蘊
飲食旅遊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
名人旅遊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文化
宗教旅遊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
軍事旅遊文化:以古戰場和抗戰遺跡為載體的
移民文化:三峽地區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習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頗具神奇色彩的懸棺崖葬,古棧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遊文化。
❸ 宜昌有哪些旅遊資源
世界級旅遊品牌
在宜昌,最有賣點的是旅遊產品,要數「長江三峽、三峽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級品牌。長江三峽,是上蒼賜給人類的自然奇觀,是宜昌自然風光中的極品,高山雄奇,長江洶涌,山水絕配,相得益彰。三峽工程蓄水後,高峽出平湖,新老三峽風光並存,使三峽風光更具魅力。除此之外,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與世界最大的電站三峽大壩之間的「百里畫廊」,構成了世界獨有的「兩壩一峽」景觀,是三峽蓄水後仍保持著原有風貌的三峽地段。「兩壩一峽」之間的「百里畫廊」,原汁原味,已成為長江三峽的「絕版」,必將成為世界旅遊關注的熱點地區。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的人文奇跡。它的建成,除發電、防洪、航運外,其自身更是一個稱雄天下的旅遊景點。屈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造就的文化奇才。屈原故里的文化遺存,是世界遊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三峽工程的人文景觀、屈原故里的文化巨匠,為宜昌旅遊成為「中國頂極、世界精品」的創造了先決條件,也是宜昌旅遊走向世界的最大賣點。
秀美的山色風光
除長江三峽外,宜昌山色是奇妙的,以山色為特色的景點,在宜昌占重要位置。宜昌的名山景點有:三峽極頂--黃牛岩(夷陵區境內);巴人發祥地--武落鍾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中武當天柱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絕壁懸崖景觀石牌(夷陵區境內)、小峰(夷陵區境內)、五爪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泗溪(秭歸縣境內);丹霞地貌鳴鳳山(遠安縣境內);峰柱峽谷--柴埠溪(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境內)、九灣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嵐(興山縣境內);佛教名地玉泉寺(當陽市境內)、梁山(宜都市境內)、文佛山(點軍區);宜昌小桂林百寶寨(當陽市境內);野花四季的香山宋山(宜都市境內)。
獨特的文化景觀
宜昌的文化豐富多彩,從而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文化景點,通過這些景點的游覽,對宜昌文化會有一個大致了解。
當陽市有:
佛教文化景點玉泉寺;忠義文化景點關陵廟;三國古戰場景點三國虎()字右加「犭」)亭古戰場、長阪坡、關公文化園。
秭歸縣有:屈原文化景點屈原祠;古建築民居景點鳳凰山;三峽移民集居地移民新村。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有:土家民俗文化景點日月山莊、民俗文化村(觀音閣)、仙人寨;巴人故都清江夷城;興山縣有:美人之鄉昭君村;
宜都市有:書法大家楊守敬故居。夷陵區有:巴人長城三峽古兵寨;巴人遺存古懸棺;虎亭區有:三國古戰場虎牙山。點軍區有:民俗文化景點車溪。名人文化景點三游洞暨世界華人刻石園。中國聖母紀念地嫘祖廟。
❹ 重慶的旅遊勝地的優點有哪些
主城區景點:
購物商圈:解放碑、三峽廣場、觀音橋步行街、楊家坪步行街、南坪步行街
觀光休閑:朝天門廣場、南濱路、洪崖洞、一棵樹、洋人街、山城步道、中央半島溫泉、海棠曉月溫泉、白市驛天賜溫泉、北溫泉、南溫泉
歷史古跡:重慶人民大禮堂、湖廣會館、磁器口古鎮、通遠門、巴曼子墓、龍骨坡200萬年人類遺址
紅色旅遊:紅岩村、白公館、渣滓洞、曾家岩50號、重慶黃山抗戰遺址博物館、桂園、史迪威將軍博物館
文化藝術:三峽博物館、重慶市規劃展覽館、坦克庫藝術中心、重慶美術館、畫家村、國畫院
寺廟道觀:羅漢寺、華岩寺、老君洞道觀、塗山寺
名人舊居:梁實秋雅舍、徐悲鴻舊居、三毛南山故居、施光南南山故居
自然風光:金刀峽、縉雲山、南山植物園、歌樂山森林公園、鐵山坪森林公園、峨嶺公園、廣陽島
■大重慶地區景點:
自然風光:長江三峽、小三峽 、小小三峽、烏江畫廊、白帝城、張飛廟、天坑地縫、黑山谷、石寶寨、天生三橋、仙女山草原、紅池壩草原、千野草場、東泉、西泉、中華龍泉、統景溫泉、桂花溫泉、冷泉、聖燈泉、海蘭雲天溫泉、清灣泉、桃花泉、南海泉、慈母山泉、芙蓉江、阿蓬江、桃花源、小南海、漢風神谷、武陵江、神女溪、大寧河、青龍瀑布、望鄉台瀑布、龍水湖、長壽湖、橋頭湖、永川茶山竹海、永川野生動物園、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石篆山國家森林公園、聖燈山國家森林公園、芙蓉洞、雪玉洞、萬盛石林、金佛山、四面山、雪玉洞、江南龍宮、釣魚城、豐都鬼城、江津駱騋山、張關水溶洞
名人紀念:聶榮臻故居、劉伯承故居、趙世炎故居、馮玉祥故居、秦良玉陵墓、甘寧墳、嚴顏墓、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陳獨秀舊居、愚王祠、楊尚昆故居
寺廟道觀:大佛寺、雙桂堂、銀杏堂、螺罐山、慈雲寺(全國唯一和尚、尼姑同廟寺院)
歷史古跡:大足石刻、白鶴梁題刻、龍河懸棺群、小三峽懸棺群、江津蓮花石
特色古鎮:中山古鎮、淶灘古鎮、龔灘古鎮、偏岩古鎮、龍潭古鎮、東溪古鎮、大昌古鎮、雙江古鎮、西沱古鎮、漢風古鎮、白沙古鎮、安陶古鎮、洪安古鎮、龍興古鎮、三江古鎮、黃龍古鎮、安居古鎮、塘河古鎮、豐盛古鎮、後溪古鎮、路孔古鎮、清泉古鎮、松溉古鎮、塘河古鎮、雙江古鎮、走馬古鎮
民俗風情:銅梁龍燈、綦江版畫、秀山花燈、擺手舞、秀山木板畫
人民廣場:
人民廣場座落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中段,由人民大禮堂和她前面的廣場組成。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始建於1951年,1954年竣工。總建築面積18500平方米,高65米。整個建築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氣勢宏偉,令人贊嘆不已。
人民廣場建成於1997年,它是重慶市的市政、文化、休閑廣場,也是舉行全市盛大集會和活動的場所,成為重慶市都市旅遊的中心,廣場的三期擴建工程已經順利完成。兩年後在廣場的北面將建起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與大禮堂、大廣場遙相呼應,形成三位一體,氣勢恢弘的新的城市景觀。
山城夜景:
名揚海外的山城夜景為重慶一絕。重慶主城區依山而建,兩江環抱,城市建築高低錯落,極具立體感,為世界少有的山水城市。近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兩江濱江路彎蜒環繞,使山城重慶更加魅力四射。入夜,全城華燈齊放,座座高樓大廈如五彩的水晶,條條道路似彩飛舞,兩江水面在燈光的映照下猶如流動的銀河,身處其間盡感都市繁華,登高遠眺,令人心曠神怡
朝天門廣場:
朝天門原為老重慶17座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古渝雄關",因此門坐西向東,雄居長江與嘉陵江交匯之處,是古代地方官吏迎接皇帝聖旨的地方,故名朝天門。1997年,直轄後的新重慶在此修建了今天的廣場,整個廣場佔地8萬平方米,由觀景廣場、護岸梯道、交通廣場和周邊環境配套四大部分組成,集水、陸交通樞紐和旅遊觀光、市民休閑等功能於一體,是新重慶極具特色的一處標志建築。江澤 民總書記親筆題寫了"重慶朝天門廣場"七個閃閃發亮的鎏金大字
解放碑中心購物廣場:
解放碑中心購物廣場一期工程於1997年建成,2001年完成二期工程。東西長62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達3.6萬平方米,是集購物、休閑、旅遊、商務、餐飲、娛樂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商貿區。1999年,解放碑中心購物廣場相繼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示範點"和"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示範街",被譽為"中國西部第一街"。
三峽廣場:
位於沙坪壩區中心的三峽廣場是都市旅遊的新亮點。它連接綠色藝術廣場、文化名人廣場和商業文化廣場,集觀光、購物、娛樂、餐飲、健身休閑多種功能於一體,佔地近8萬平方米。三峽廣場以一條長百米寬8米的人工河代表長江,兩岸集中了鬼城豐都、奉節白帝城、忠縣石寶寨、巫山神女峰、瞿塘峽夔門等三峽沿線著名景觀,遊客可在鬧市中半日盡攬長江三峽概貌。
南山風景區:
南山地處南岸區,緊鄰都市,其范圍包括南山公園,黃山陪都遺址、一棵樹觀景台、泉水雞一條街等,被譽為"綠色的世界"、"鮮花的海洋"、"避暑的勝地"和"美食的天堂"。南山公園中的主要景點薔薇園、玫瑰園和蘭草園,薈萃了中外名貴花木1000多種,一年四季皆有花賞,因而贏得了"山城花冠"之盛譽。
泉水雞一條街:
坐落於南山風景區,位於南山的半山腰----黃桷埡鎮,這里以重慶風味"泉水雞"而聞名。在長約一公里多的街道兩旁,分布了近百家專門烹制泉水雞的農家餐館。到南山郊遊,在這里品嘗美味泉水雞,然後到一棵樹觀山城夜景已成為來渝觀光的中外遊客和廣大市民節日休閑的一大享受。
歌樂山森林公園:
位於沙坪壩區的歌樂山森林公園緊鄰鬧市,交通便捷,總面積800畝,主峰海拔693米,為重慶近郊群峰之冠,素有"渝西第一峰"的美稱,有"山城綠寶石"和"天然氧吧"之美譽。歌樂山不僅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自然風光綺麗,還是我市的體育休閑勝地,歌樂飛降、空中探險迷宮、攀岩、森林攀爬、山地卡丁車等體育項目十分豐富。公園內的"陪都歷史陳列館"是第一座系統介紹重慶陪都抗戰歷史的陳列館
古鎮磁器口: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這就是古鎮磁器口的生動寫照。磁器口東臨嘉陵江,西背歌樂山,距沙坪壩區中心僅3公里,因明清盛產、轉運青花瓷器而得名。古鎮始於宋,清末民初興盛一時,當時的盛況可用一句形容:"白日千人拱手,夜裡萬盞明燈"。磁器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里薈萃了古建築文化、宗教文化、巴渝民俗文化陪都文化、飲食文化、等諸多精彩元素,並以其原始、純朴的風貌與近在咫尺的都市繁華形成強列的對比,給人以世外桃源般的感受和沖擊。
珊瑚公園:
珊瑚公園佔地9萬多平方米,因毗領長江中的珊瑚壩而得名,是一座都市廣場型的現代公園。它以規整、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富有現代氣息的空間,把山城的山、水、燈、影、人等因素有機地結合,使其成為兩江環繞之中的一顆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被譽為"山城綠珠"和"重慶的客廳"。
濱江路:
兩江濱江路分為長江路和嘉濱江路,沿兩江江岸修建而成。全長10公里,總投資十多億元,於1997年1月18日全面貫通。她的建成標志著重慶第一條高架橋的誕生,結束了主城區無外環路的歷史,形成了南北中三幹道西接成渝高速公路,東連朝天門水運碼頭,直通三峽庫區新的城市交通網路。同時也為新重慶增添了一道新的城市觀光帶。
紅岩魂廣場:
紅岩魂廣場位於重慶西北郊的歌樂山下,這里長眠著為新中國而英勇犧牲的紅岩英烈。在廣場周圍分布著烈士墓、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等歷史遺跡,是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重慶鵝公岩大橋:
該橋1997年12月開工,她西起九龍坡大公館,經謝家灣跨長江,過重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止南岸四公里。全長7.3公里。全線共設互通式立交橋3座,跨線橋2座。橋型為三跨連續鋼箱梁懸索橋。主橋全長1022米,橋面寬35.5米,雙向六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日通行能力為6.5萬輛。
渝澳大橋:
嘉陵江復線橋又被冠名為渝澳大橋,是重慶與澳門的友誼之橋。為迎接澳門回歸,於1999年12月16日奠基,一期工程於2001年年底建成通車。復線橋由主橋、主引橋、左、右引橋、牛角沱匝道橋、北引道五部分組成。南起牛角沱立交,北止加州花園,工程總長度5137米,橋梁總長1736米,她與1965年建成通車的第一座嘉陵江牛角沱大橋平行,相距僅200米,可稱為姊妹橋。
重慶輕軌:
重慶輕軌也頗具特色值得游覽。重慶輕軌多採用高架結構非常有特色。同時,沿江兩岸的風景也值得一看
❺ 三峽文化的旅遊開發
三峽庫區應該重點挖掘的文化是:三峽移民文化、三國文化、巫文化、巴文版化、西南民俗文化、權重慶陪都文化。
移民文化:以典型移民新城、鎮(萬州、雲陽、豐都)、農業移民典型代表(萬州薴溪河橘園生態農業、忠縣施格蘭柑桔園)、移民博物館為代表的移民文化。
三國文化:深入挖掘以石寶寨、張飛廟、白帝城為典型代表的三國文化。
巫文化:由巫溪巫靈洞、漢風神谷、巫山以神女峰及新縣城高唐觀、凝翠湖、神女廟、望天坪為代表的神女文化組成。
西南民俗文化:以湖廣會館、火鍋、畢茲卡等為代表的西南民俗文化。
重慶陪都文化:紅岩村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沙坪壩「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遺址;曾家岩周公館、歌樂山烈士陵園、人民解放紀念碑、桂園、孔園、黃山陪都博物館等為代表的戰時陪都文化。
❻ 三峽文化有哪些內容
1、歷史文化
長江三峽庫區人文旅遊資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創造的豐富的社會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
豐厚的歷史文化:距今約200萬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動、之後在巫溪活動的古巴人、以及此後所歷經的各朝各代,都在這條偉大的河流旁邊流下了他們生活的足跡。
抗戰時的重慶人民抵抗法西斯做出了英勇的斗爭,新世紀三峽大壩的修建,重慶地區百萬大移民,這些都是重慶人民在全國、在全世界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而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旅遊資源。
2、文化分類
山水景觀旅遊文化: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
水電旅遊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託
建築旅遊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
民俗旅遊文化:以巴楚文化為底蘊
飲食旅遊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
名人旅遊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文化
宗教旅遊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
軍事旅遊文化:以古戰場和抗戰遺跡為載體的
移民文化:三峽地區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習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頗具神奇色彩的懸棺崖葬,古棧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遊文化。
3、民俗文化
三峽景觀的另一特色是無論什麼景觀,人文色彩都特別濃,有許多古今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過出色的詩歌曲賦。唐宋明清都有大詩人流連忘返,有的居住經年。
❼ 湖北千湖省是否是個傳說!!!
湖北有被稱為「千湖之省」,那些星羅棋布的湖泊像散落的珍珠,被交錯的河流編織成湖北旅遊引人入勝的水鄉澤國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組成了湖北旅遊的主要內容。
湖北西北部有著名的「野人」出沒地神農架和風景秀麗的武當山風景區,是湖北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除此之外,湖北還有許多古跡,有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有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有「伯牙摔琴謝知已」的古琴台,有辛亥革命武昌軍政府舊址。
據歷史文獻記載,湖北境內商代有楚(現南漳荊山)、盧(現襄樊)、彭(現房縣)、庸(現竹山)等封國。現在在武漢黃陂區發掘的盤龍城,城內有大片宮殿遺址,四周有夯築城垣,城外有作坊遺址和墓葬區,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銅器,是我國在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
湖北的歷史文化的風格是張揚而絢爛,它與嚴肅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湖北在秦代時是屬於楚國,製作的青銅器、絲織與刺綉、漆器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哲學、藝術以及宗教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藝術仍帶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
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湖北的旅遊可以分為九類,分別是:
神農旅遊文化 荊楚旅遊文化 三峽旅遊文化 三國旅遊文化 武當旅遊文化 山水旅遊文化 名人旅遊文化 紅色旅遊文化 土家旅遊文化。
6條線路看湖北美景
洪水通過三峽大壩下泄
魅力三峽之旅
長江三峽是中國十大著名風景名勝之一,素有「山水畫廊」美譽,以雄、秀、險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名列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在海內外均有較高的聲譽。
世界第一壩——長江三峽大壩的修建更使長江三峽舉世矚目,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目睹其風采。2003年6月三峽大壩正式蓄水發電,壩上水面高程已經達到135米,三峽景觀有所改變,三峽之「險」不復存在,但是由於兩岸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因此「雄秀」依然存在,「高峽平湖」也將使三峽另添別樣風姿。三峽庫區周邊旅遊景點十分集中,自然風光尤以溪流、幽谷見長,也是土家民俗、纖夫文化最為濃郁、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蓄水之後從水路到達這些景點十分方便、舒適,再加上新開發的以大壩為中心的工程核心景區,以及保持原貌的兩壩之間的西陵峽段,新三峽旅遊內容將更加豐富多樣,不僅僅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將成為全國重要的休閑度假中心。
三國文化之旅
荊楚大地土地富饒、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演義》 120回中發生在北的有70 多回。湖北境內古三國遺跡豐富,游歷其中,使人彷彿又回到2000年前戰火分飛、英雄輩出的年代。
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明顯陵是湖北境內僅有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都與明朝皇帝有關,一為明朝皇家道場,一為明朝皇陵。明朝正是我國古代工藝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年代,兩處的皇家建築均是當時最好的設計師和工藝師花幾十年的心血,精心打造而成,自然十分有看頭。古建築、文物、遺跡、宗教、文化、武術與各種的傳說交織在一起,讓人回味無窮。
❽ 長江三峽旅遊景點特點有哪些
在游長江三峽中,有哪些旅遊景點
一、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二、忠回縣:石寶寨
三、萬答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四、雲陽:張飛廟
五、奉節:白帝城
六、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七、巴東:神農溪
八、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長江三峽由瞿塘峽雄、巫峽秀、西陵險,共同構成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
❾ 何謂三峽山地景觀文化,主要類型有哪些
沒有三峽山地復景觀文化,只制有三峽文化。三峽文化的主要類型如下:
(1)山水景觀旅遊文化: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
(2)水電旅遊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託。
(3)建築旅遊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
(4)民俗旅遊文化:以巴楚文化為底蘊。
(5)飲食旅遊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
(6)名人旅遊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文化。
(7)宗教旅遊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
(8)軍事旅遊文化:以古戰場和抗戰遺跡為載體的。
(9)移民文化:三峽地區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習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10)其他文化:以及頗具神奇色彩的懸棺崖葬,古棧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遊文化。
三峽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峽地區的人類團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❿ 湖北三峽靈芝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北三峽靈芝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注冊地址: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瓦窯坪村二組經營范圍:旅遊景區開發管理;靈芝、中葯材種植、初加工、銷售;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各類廣告業務;餐飲服務;住宿服務;保健品、中葯飲片、預包裝食品批發、零售。(以上經營范圍涉及許可的按許可證或批准文件核定內容經營;未取得相關有效許可或批准文件的,不得經營)
法定代表人:黃騰
成立時間:2016-03-21
注冊資本:4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52100013521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瓦窯坪村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