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旅遊
1. 東北關東文化林海雪原火山熔岩風光旅遊區介紹
你去這個網站看一下,有很多旅遊景點但是具體在那一頁我也不知道了http://www.199159.com/shitiandi/shitiandi.htm
2. 東北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東北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有:
1、東北旅遊資源豐富,森林、草原、濕地、冰雪、工業、農業旅遊資源在全國獨具特色,生態環境優越,是中國重要的冰雪旅遊和度假旅遊目的地。例如自然景觀、特色鄉村、冰雪溫泉、工業體驗、時尚休閑、特色美食、民間非遺以及旅遊製造業等多個特色板塊。
2、東北善於利用氣候優勢,在冬天打造「冷資源」吸引遊客。東北三省發展冰雪旅遊,例如全球聞名的亞布力滑雪場、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的哈爾濱冰雪節、綿延千里的林海雪原優勢明顯。依託自然資源優勢,充分開發冰雪產業,每年吸引數萬名遊客。
(2)東北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東北主要的旅遊資源有:
1、白雪皚皚的白山松水,晶瑩剔透的霧凇奇觀,熱氣繚繞的養生溫泉,冰湖騰魚的查干湖等吉林特色冰雪資源都為南方遊客提供了不一樣的冬天。
2、黑龍江打造了十大主題產品,包括專業冰雪運動賽事、非專業冰雪體驗娛樂活動、冰雪景觀、林海雪原穿越、冬季狩獵、冬季溫泉、冰雪游學、冰雪文化藝術、界江界河體驗及出境游等。
3、遼寧推出「嬉冰雪、泡溫泉」系列旅遊活動,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開展冰雪游。如盤錦紅海灘冰上釣蟹、葦海迷宮、踏冰探海、以及滑冰車、打冰嘎、溜冰刀等豐富多彩的冬季項目。
3. 3,東北冬夏兩個旅遊高潮的形成的地理環境 4,東北自然景觀和文化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先說東北地區的冬天吧 冬天到東北來旅遊,肯定是奔東北的雪花來的,東北的雪有大、厚、白等特點,形成原因肯定是東北的緯度造成的,因為其緯度高,所以受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比較嚴重,其次是受太平洋的冬季千島寒流和暖氣流影響,水汽比較多,這樣造成關內遊客到東北來滑雪,冬泳。
夏天因為i其緯度高的問題,所以東北的氣溫相對華北,華南等地氣溫較低,所以又成就了東北成了遊客的避暑勝地
4. 沈陽必去的三大景點有哪些
沈陽必去的三大景點有沈陽故宮、清昭陵、福陵。
1、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
(4)東北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沈陽其他景點:
1、中共滿洲省委舊址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棟坐北朝南、面闊6間、進深1間的硬山式青磚瓦房,其東側4間就是1927年10月到1931年12月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所在地。
省委書記陳為人等在此領導工人、農民、學生反對封建軍閥壓迫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恢復、發展黨組織。1985年,沈陽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按原狀陳列,正式對外開放。
2、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
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原是奉天省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解放後為沈陽市第六中學,1982年又改為沈陽市幼兒師范學校,後又改為東關模範小學,2005年與東北育才教育集團整合,改為東北育才東關模範小學。
5. 如何確定民俗文化 旅遊資源的范疇
東北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
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裡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
東北民風民俗—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就是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鐵、銅製成,大小不一,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小灰」是「豆棵」、「穀草」、「茬子」等植物燃燒後的灰燼。它們的質地堅硬,從炕洞或灶坑裡鏟
出時一般只燃過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熱度仍很高,製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熱度。
烤火是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種樂趣。嚴冬,當戶外風雪呼嘯, 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講故事、剪窗花、納鞋底,一邊游戲,一邊在火盆里燒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黃豆粒、苞米粒等,邊烤邊吃。有時還把小倉子壁的粘豆包拿出來,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裡飄盪.大人小孩爭搶著吃烤得黃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這兒的居室結構決定的。關東的先民肅慎人多居山林,從事淘金、放排、狩獵、挖參等活動,山裡的房舍多為「子」。 據《關東地子考》載,這類房分為「里子」和「外子」。所謂的里子,山裡人又叫「暖子」,是山裡人長年居住的房屋。這樣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後上起房架,室內起火炕,炕上置火盆。從事山村作業歸來的人進屋後要立即脫下衣褲,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氣。由於山裡潮濕,無論春夏秋冬,炕頭都讓給「衣裳」,不把衣袋、鞋烤乾烘熱,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幫之人。
誰家來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腳!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6. 東北旅遊區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並扼要介紹它們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沈陽故宮、盛京三陵、五女山城、九門口長城。
7. 東北地區的著名的清代文化旅遊景點
遼寧省
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版皇宮,距今權近400年歷史。
清永陵: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東經124°49′24″,北緯41°20′48″。清永陵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對恃煙筒山。
沈陽東陵,又稱「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位於沈陽市區東北部丘陵地帶,距市區約十八公里。
東陵是沈陽名勝古跡之一,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佔地19.48萬平方米,具有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傳統和滿族文化風格。
8. 生態旅遊資源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東北林海雪原區——黑、吉、遼:
1.獨特的北國冰雪風光
2.自然奇景眾多①獨特的北極風光;②火山奇景:③動物奇觀:④白山黑水:
3.療養避暑勝地眾多
4.燦爛的文化古跡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中原古文化區——京、津、冀、豫、晉、魯、陝:
1.人文旅遊資源佔有重要地位①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②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多種旅遊資源分布密集。
2.旅遊資源開發歷史悠久
3.旅遊資源分布相對集中
4.地域組合優良
華東山水園林區——滬、蘇、浙、皖、贛:
1.在全國旅遊資源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2.人文旅遊資源以園林、名城和宗教為代表
3.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勝景為支柱
華中名山峽谷區——川、渝、鄂、湘:
1.自然保護區眾多且自然風光秀麗
2.峻嶺名山各具風彩
3.三峽風光馳名中外
4.三國古跡遍布各地
華南熱帶風光區——粵、閩、瓊
1.旅遊資源熱帶特徵明顯
2.旅遊資源分布相對集中
3.以近、現代旅遊資源為主
4.人文旅遊資源的風格南北並蓄、中外兼采
西南奇山異水風土人情區——滇、黔、桂
1.岩溶景觀分布廣泛
2.民族風情別具一格
3.高山深谷蔚為壯觀
西北「絲路」文化區——新、寧、甘
1.自然景觀的特異性①以廣闊沙漠戈壁、草原綠洲、雪山森林等構成了富有變化的自然景觀;②獨特的乾旱區風貌,構成了「中國西部」的風光情趣;③自然風景反映出神秘、粗獷、奇異的特點。
2.絲綢之路引人入勝
3.民族風情意趣濃郁
4.景點集中且呈串珠狀分布
內蒙古草原風情區——內蒙
1.草原風光獨特
2.民族風情濃郁
3.文物古跡以元明清時代為主
青藏高原旅遊資源區——青、藏
1.冰雪險峰資源豐富
2.宗教文化別具風彩
3.民族風情獨具特色
台港澳旅遊資源區——台、港、澳
1.熱帶—亞熱帶特色自然風光
2.中西文化相結合的人文旅遊景觀
3.特殊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旅遊資源
9. 東北三省各自的特色是什麼
大連能外穿大衣里邊穿羊毛衫戴圍脖過冬,黑龍江還是得老老實實穿羽絨服。夏天最熱的時候哈爾濱要比大連熱。
東北確實落後,一回哈爾濱就有一種白日焰火里邊的感覺,腦子里浮現九十年代小區破樓,家長大冬天在外邊賣糖葫蘆給孩子湊學費的劇情。
大連好一些吧,有幾個購物中心,有個城裡的樣子,文娛方面個人感覺太差,還是不開放。大連人普遍有身為大連人的自豪感。不做褒貶,覺著挺有意思的。
口音方面大家也說了越往南口音越重,我大學以後跟葫蘆島室友學的口音,我媽已經受不了了。
剛上大學時候,我跟我室友說我家是農場的。
他們一個個的:「卧槽,真有錢,養牛嗎?
聽著好像美國大農場,風吹草低見牛羊,外邊圍一圈白色木頭柵欄,里邊一個小紅尖頂房。」
在此解釋一下農場是啥玩意。
農場不是個人開的,是個鎮,屬於農墾系統,行政級別相當於鄉鎮,往上有農墾分局,再往上是哈爾濱農墾總局,個人按年承包農場土地。有錢能包得起地的人能混個小康開個車,種幾百畝地也就夠吃夠喝吧,倒騰糧的也能賺點,跟互聯網創業來錢速度相比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