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鄉村旅遊發展對策研究

鄉村旅遊發展對策研究

發布時間: 2020-11-26 21:58:58

❶ 華南旅遊區旅遊業發展對策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❷ 旅遊發展生態的難點是什麼

如何將生態旅遊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旅遊開發實踐中,促進我國生態旅遊的健康有序發展,是國內旅遊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本文分析目前國內生態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在此基礎上從旅遊規劃和經營管理的角度提出若干規范對策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qxyxb200501009

❸ 西藏生態旅遊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

西藏,一個對許多人都充滿誘惑力的地方。壯美的雪域風光,危聳的皚皚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曠廖的高原牧場,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眾多的古剎古跡古風,獨特的民族風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面對這么多的旅遊資源,我們應該將旅遊業作為西藏發展的支柱產業,從而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開通運行,格爾木、昆侖山口、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最後到達拉薩。北京、成都、上海和廣州等城市都開通了至西藏的列車,入藏旅遊的遊客也急劇上升,並且發展出了6條著名的旅遊路線。有以拉薩為主的南線,雅礱江-聖湖景區-加查-米林-林芝線的東南線,拉薩-日喀則-珠峰-樟木口岸的西南線,日喀則-拉孜-普蘭-札達-獅泉河-日土的西線,那曲-尼瑪-獅泉河的北線,達孜-墨竹工卡-工布江達-林芝-波密-邦達-昌都-芒康的東線,這6條路線已經成為來藏遊客的主要旅遊線路。這幾條線路集河谷、森林、山地、雪峰冰川與高山草地於一身,名勝古跡眾多,擴大了旅遊者的活動范圍。
目前,西藏業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拉薩、藏西、藏西南、藏南四個旅遊區,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日喀則、山南相結合,輻射那曲、阿里、林芝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格局,可供旅遊者為觀光游覽的參觀點已達60多餘處。拉薩的大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西藏博物館和林芝地區巴松錯湖共5個旅遊區也已經被評委西藏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單位。
在自治區各級政府 和國家旅遊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旅遊組織的幫助下,西藏旅遊部門立足當地實際,突出西藏旅遊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不斷開發新的旅遊項目。除觀光旅遊、文化旅遊、民俗風情旅遊、生態旅遊外,登山、滑雪、探險、汽車、自行車、徒步、騎馬、劃船、狩獵、釣魚、熱氣球、日光浴、溫泉浴等特種旅遊項目日益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包括宗教、歷史、考古、文化、藝術、醫葯、民族、藏學、氣象、地質、水利、地理、貿易、建築、高原疾病、高原生物等研究領域的可靠旅遊業接連不斷,商務旅遊、度假旅遊也已經出現良好勢頭。
但是,畢竟西藏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多數沿途路段食宿及給養不甚理想,住宿和飲食條件簡陋,同時,個人的安全問題也不得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具有探索精神的旅遊者不妨考慮自駕車方式前往西藏區旅遊。
現在,西藏的旅遊業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而他的發展的前景也會是一片光明。未來,我們還必須大力發展西藏的交通運輸業,也別是發展公交系統和鐵路運輸系統;其次,提高安全衛生格局,打造良好的旅遊環境和旅遊氛圍。最後,醫療這方面也是及其重要的,畢竟西藏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氣候與中國內陸其他地方差別比較大,缺氧情況也比較嚴重,因此,更加必須把好醫療衛生這一關,才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可以前來觀光游覽。

❹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❺ 解決目前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問題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規調控約束機制。在《生態旅遊認證標准》、《旅遊規劃通則》、《星級飯店評定標准》、《旅行社星級評定標准》等具有政策法規性質的文件中,增加有關環境教育設施建設及環境教育活動的內容,對環境教育指標及權重做出剛性的規定,並制訂詳細的實施細則,強制性地運用於各項評定和評審工作中。如,對於旅遊規劃評審,可在條件成熟時制訂專門的《生態旅遊規劃通則》,規定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專項規劃的製作範式並要求編制該專項規劃。通過政策導向和制度安排等政府行為來加強對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工作的調控和監管,使相關行為主體在法定或約定義務的驅使下,提高對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投入的積極性並提高相關工作的效率。

(2)提供多元化的經費保障。上述政策法規調控約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確立了環境教育的法律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為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經費來源提供保障。同時,為拓寬經費來源的渠道,建立和完善環境教育稅徵收機制和民間環境教育慈善捐贈機制也不失為一良策。可以預見,民間對環境教育的慈善捐贈一旦成為新的社會風尚,便可為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經費短缺的緩解開辟新的途徑。

(3)對環境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系統規劃。首先,在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內容的確定上,可參考國際上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內容安排的通行做法,吸收國內外學者相關的研究成果,並注重結合中國特色和農家生態旅遊區的環境問題特點、資源和生態系統特色以及傳統生態文化特色,在多方論證和廣泛聽證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擇安排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環境教育內容。其次,在教育形式上,要完善農家生態旅遊環境解說系統。

(4)對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實施監控和獎懲。環境教育應與環境行為高度關聯,以生態化環境行為之付出為行為目標。為達此目標,有必要建立對旅遊者環境行為的監控和獎懲機制。一方面,根據景區環境特點和遊客的行為特點,設立必要的監控點,配置必要的監控設施,安排必要的監控人員,對旅遊者的環境行為進行及時的提醒和勸阻,防止危害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對旅遊者的環境行為進行評比,對環境友好型行為主體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問題行為主體給予批評和罰款,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使旅遊者的環境行為得到優化,生態意識得到增強。

(5)鼓勵多元教育主體的聯動並吸引其他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廣義的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包括「游前」教育、「游中」教育和「游後」教育。當然,一般以旅遊區和經營者的「游中」教育為主。

同時,景區和旅行社也可嘗試將「業內環境教育」前置為「社區環境教育」,進行「游前」教育,即組織人員到學校、社區對潛在的農家生態旅遊者(包括已從事過農家生態旅遊活動的人員)提前進行環境教育,以培育農家生態旅遊客源市場。此外,社會參與色彩濃厚的「游前」教育和「游後」教育,更需要旅遊政策的制定者、旅遊法規的執行者、旅遊科學的研究者、旅遊用品的提供者、大眾傳播媒體、非政府組織、志願者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和聯動。

(6)為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提供堅實的科研保障。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有賴於相關理論研究的推動和指導。因此,必須通過政府鼓勵、學科建設、學術研討、企業支持、社會贊助等多種渠道,推動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機制的建立。要組織多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就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現階段,要重點加強對旅遊區所在地域傳統環境倫理文化的挖掘和外化、生態旅遊環境教育與學校環境教育的對接以及生態旅遊環境教育與其他社會環境教育對接等問題的研究,以指導當前的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實踐,提高環境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減少盲目性。

❻ 請問哪位好心人文字功底強的么啊知道旅遊專業的論文緒論怎麼寫呀弱弱的問下能拯救下寫文章無能的人否

第一個:
旅遊環境是指在旅遊活動特定的區域或范圍內各種因素的存在狀況和綜合作用的結 果。就範圍而言,它主要包括旅遊目的地和相關的旅遊依託地。就內容而言,則主要包括 旅遊資源狀況以及與旅遊活動有關的自然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因素。 在一個以自然資源為 主要旅遊資源的目的地范圍內,環境是該旅遊地重要的旅遊資源,是為旅遊者提供旅遊服 務的基本生產要素,是旅遊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活動的產生就必然會對環境產生影 響,旅遊開發商、旅遊經營者、當地居民、旅遊者等都是環境的消費者。旅遊業作為一把 「雙刃劍」既是資源依賴型產業, 又不可避免地給環境帶來破壞, 並在這種既利用又破壞 的過程中發展。在新的旅遊發展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重視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現就發展旅 游與保護環境的關系,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旅遊環境保護對風景區發展的意義 自然環境是人類棲息之地,也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之源,又是人們的游覽對象。古往今 來的旅遊者,都將觀光游覽作為一種休養生息、調節生活、消除疲勞的樂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遊者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與大自然親近。他們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尋幽 探勝。去盡情地享受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可見優美的環境能夠使人產生旅遊的願望。相 反, 一個污水橫流、 垃圾遍地、 黑煙彌漫、 雜訊刺耳的惡劣環境是怎麼也吸引不了遊客的。 因此, 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旅遊資源是發展旅遊業的先決條件。 尤其在當前隨著時代 的進步,經濟建設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想出去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在新的旅 游熱潮的情況下,更應重視旅遊環境保護,才能適應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二、我國旅遊景區發展現狀
2
(一)我國旅遊景區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旅遊景區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照旅遊景區的質量等級也可分為五大類,即A級、2A級、3A級、4A級、5A級共5個類型。按照主要旅遊資源的類型可分為五類,即自然類旅遊景區、人文類旅遊景區、復合類旅遊景區、主題公園類旅遊旅遊景區和社會類旅遊景區;按照景區的主導功能分類則可分為四大類,即觀光類旅遊景區、度假類旅遊景區、科考類旅遊景區和游樂類旅遊景區。
(二)我國旅遊景區的現狀
我國旅遊景區的發展起源於古代的園林,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園林的建造活動,中間陸續出現了寺觀園林和私家園林等形式;二是公園的出現,使得旅遊景區的類型日漸多元,與傳統園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較大的拓展,具有了現代旅遊景區的雛形;三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旅遊者興趣的不斷遷移和拓展,旅遊景區向多元化發展,度假型旅遊景區、觀光型旅遊景區、遺址型文化旅遊景區、科考型旅遊景區、主題公園旅遊景區不斷涌現,形成了我國旅遊景區的快速發展時期。
三、在風景區的開發中要注重環境的保護
旅遊環境的保護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個國家對環境的保護都強調在開發中注重環境的保護,以預防為主。旅遊業一方面要快速發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護環境。如何在開發中注重環境的保護呢?這就要在加快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在修葺原有旅遊景點的同時,開辟新的旅遊景點。在合理地開發新的旅遊資源時,應注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切忌對旅遊環境進行建設性的破壞和破壞性的建設。在風景區的開發中要依照法律來保護環境、建設風景區、開發旅遊資源時,要充分利用現行的許多法規條例,以確保風景區的環境免受污染的破壞。風景區的開發者要有防重於治的新觀念。保護風景區環境的目的,是為了促使風景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轉化。為人類的休養生息,創造越來越好的條件。在風景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注重環境的保護是對風景區環境保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對風景區環境的有效保護不是政府、環保局等部門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特別是在從事旅遊業工作中的旅遊從業人員,旅遊業管理者要注重風景區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在旅遊者的旅遊過程中注重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只有優美的環境、獨特的文化才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在開發風景區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必須注意抓好環境的保護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遊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不斷滿足人們的旅遊的需求。合理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創造優美的旅遊環境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四、我國旅遊景區中存在的環境問題
(一)旅遊景區保護不足帶來的環境問題
1.旅遊景區環境保護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3
國家有關部門雖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方面卻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個旅遊區分屬幾個部門主管,形成旅遊部門、環保部門多頭領導,各自為政,互相扯皮,條塊分割的現象,不利於旅遊環境保護具體工作的開展。
2.旅遊景區開發、發展過程中生態意識不強
我國許多風景優美的旅遊景區座落在偏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如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仍處在半封閉、半開放的發展狀態中,過著原始的伐薪取暖、闢地種田的生活方式,因此,當其居住地被開發成旅遊點時,居民們或破壞生態或獵殺動物以供紀念品交易,並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旅遊經濟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態意識也反過來影響了旅遊者的生態意識,旅遊區內隨地亂扔紙屑、果皮、對文物亂塗寫等不文明行為很是普遍。
3.旅遊景區客容量超負荷問題遠未從理論上和管理上得到解決
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旅遊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旅遊管理部門帶來的環境問題
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無人管理
不少珍貴文物被少數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壞或盜竊。導致景區環境的美感和價值急劇下降。如景區建築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盜,文物被倒賣,遺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
2.城市基礎建設的破壞
不重視文物和旅遊環境保護,興建了不少與古建築不協調、破壞景觀的建築物。
3.文化單位的失職
一些文化單位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踐踏文物管理規定,使許多珍貴文物受到破壞。
(三)遊人帶來的環境問題
1.在風景區和古建築物上亂塗亂刻或公開破壞文物
像北京八達嶺城磚連遭高密度遊人腳踏手推,出現嚴重的凹陷松動。「×××到此一游」的公害,凡遊人能及之處無一倖免。這種野蠻行徑既有損長城的價值,中華民族的形象,也對遊人心理引起不良反應。
2.亂扔廢物
旅遊者自身的不當旅遊行為主要在於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對景區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區生態平衡和旅遊意境的影響。
(四)工業方面帶來的環境問題
4
三廢污染,造成旅遊環境惡化。許多幽美的自然環境和景區生態平衡已經遭受破壞。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
五、旅遊景區環境保護對策
(一)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遊客保護景區環境的自覺性
遊客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會降低風景區的旅遊價值。因此為了創造舒適優美的旅遊環境,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遊客自覺地愛護景區旅遊資源保護景區旅遊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景區旅遊環境的保護措施。強化環境道德行為一系列的環境教育,使遊客從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到保護環境,但遊客畢竟是遊客,很多時候都難以控制每個人的行為,「垃圾蟲」還是存在的。為此,我們覺得強化環境道德行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區安排專門的這種方面的管理者,無論什麼時候,發現「垃圾蟲」,都要進行教育,並採取一定的處罰措施,對這類遊客進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樣,對於在景區內部採摘花草,攀木折花,驅散益鳥,等破壞景區生態平衡的事件,也找專人負責,進行控制。為了保護景區的重點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設鋼網護罩加以妥善保護,既使遊客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確保重點文物和景物不受損壞。
(二)健全旅遊環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鑒於旅遊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破壞,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環保意識最終應體現在環境保護的自覺行動上。這一點,應該通過政府法律條文來進行約束,還有通過社會的媒體,公益活動進行教育,使得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並使人自發的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的人進行斗爭。每個人都應該以這種思想影響周邊的人,不斷擴大環境保護的人群。形成整個社會的良好風尚。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依法守法來保護和治理旅遊環境,建立強有力的旅遊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完整的管理體系來執行有關法律、法規,並監督和管理旅遊開發和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研究環境容量,保證旅遊景區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為了順利地發展我國的旅遊業,必須加強對旅遊景區環境容量的研究,根據每個旅遊景區的具體情況,提出可容納遊客的最大限量指標,採取提高熱點旅遊區的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遊景點並控制其旅遊人數等手段;調整旅遊景區的旅遊規模,在保證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旅遊景區的環境得到保護。
5(四)加強科學研究 加強科學研究旅遊科學是一門以應用型見長的交叉學科, 旅遊環境保護涉及到的學科 面很廣,因此,在旅遊景區的開發和發展工作中,應開展多學科、深層次的調查研究,以 便更科學地對旅遊景區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和治理,使旅遊得以持續發展。 總之,旅遊業的發展與旅遊環境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環境有效保護是為了更好,更 持續地發展旅遊業, 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促進環境的保護工作。 相信在全民環保意 識日漸提高的今天, 通過有關行政部門和旅遊者的共同努力, 我們的旅遊資源一定能夠得 以持續利用,旅遊業一定會更快、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六、結論與思考 旅遊業的發展應該與旅遊環境相和諧, 而不應同旅遊環境敵對起來。 環境的有效保護 是為了更好、更持續地發展旅遊業。對於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旅遊資源的風景區來說,環境 的質量的高低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 環境的有效的保護是旅遊業發展根本。 而旅遊環境的 保護不僅僅靠相關部門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還要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只有全民環保 意識不斷的提高並通過有關部門對旅遊環境進行宏觀保護和綜合治理, 旅遊資源才能夠得 以持續利用,旅遊業也才能得以持續的發展。
第二個:
紅色旅遊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遊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遊活動。它是以一定的紅色文化為資源依託,向旅遊者提供綜合的旅遊產品服務過程,是文化旅遊市場的一個細分。因此它不僅需要有一流的旅遊設施及一流旅遊服務作堅強的後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遊資料、人文旅遊資料以及建設風貌旅遊資料。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縮影,記載有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是區域文化的承載體,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旅遊產業的開發提供了各種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紅色旅遊彰顯歷史文化 從一定意義上講,紅色旅遊是建立在紅色資源基礎上的一種精神文化產品,是人文旅遊資源,屬於文化的范疇。不少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只需略加開發就可以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這些產品具有豐富而深遂的文化內蘊,遊人要欣賞、感悟它,規劃師、旅遊商要開發利用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許多自然旅遊資源雖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屬性和疊加歷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無疑需要從文化層面來鑒賞,需要科學知識來解釋,而且,要將自然山水轉化成為旅遊產品,必須通過旅遊開發這一文化手段來實現。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與歷史文化密不可分。 臨沂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久負盛名的「華東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遺址遺跡,如八路軍1 15師司令部舊址、山東省戰時工作推進委員會舊址、大青山戰斗遺址、沂蒙紅嫂紀念地、孟良崮戰役遺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等;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另外,利用「書聖」王羲之和「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書聖故里,書法聖地」品牌,使這塊古老的土地再次散發出熠熠光輝,使人們在擁抱自然的同時,崇敬先哲,緬懷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臨沂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5年3月,臨沂市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孟良崮戰役遺址和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還建立了36個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經常性地組織青少年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2 地方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地方文獻是對某一特定區域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綜合記錄和反映,其最大的特點是文獻內容所體現出的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的歷史文化。是紅色旅遊產品開發的源泉。 2.1 地方文獻記載了秀麗的自然風光 我國山川秀美,五嶽聞名遐邇。各種秀麗風光在《中國名勝詞典》、《天下名山勝概記》、《嶗山名勝記》、《黃山記勝》等地方文獻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對各個景點的具體介紹。如《臨沂地方誌》記載了臨沂地區地質結構復雜,地貌類型多樣。風光秀麗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日銀裝素裹。在蒼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還有不少由流水侵蝕造成的桌狀山,稱之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劍似戟,氣勢奪人;有的擬人狀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犢崮等,已成為戰爭年代傳奇故事的載體,透著民間文化的靈氣與神韻。「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陳毅元帥躍馬沂蒙時所哼唱的壯美詩句,更使七十二崮聞名遐邇,流風遠播。蒙陰、平邑境內的大型溶洞,寬大幽深,石筍、石柱、石鍾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極為壯觀。規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區十分罕見。位於費縣城西北的奇石林總面積達100公頃,上萬塊高大的園林石千姿百態,一望無際,被稱為天然奇觀。當地政府根據地方文獻記載的山川I河流的演變情況,發掘了許多旅遊景點。如:新開發的沂水天然地下畫廊被山東省公眾評為最喜愛的十佳鄉村旅遊區。 2.2 地方文獻記載了大量的革命歷史遺跡、遺址 革命紀念地、紀念物以及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革命歷史知識在地方文獻中也有很多的撰述。《臨沂地區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據地紀略部分,詳細記載了駐沂蒙革命根據地內地級以上領導機關設置概況、沂蒙革命根據地創建與發展綜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沂蒙戰斗的事跡。如:以八路軍1 15師、新四軍、華東野戰軍轉戰路線為主線的革命歷史遺跡:包括黨政軍機關舊址、戰場遺址、偉人足跡和紅色紀念建築。以沂蒙精神為主線的紅色文化遺產: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紀念地(館、園)以及紅色歌曲、紅色文學、紅色影視等文藝作品及其題材等諸多方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一批紅色典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沂蒙人民繼續發揚沂蒙精神,艱苦奮斗,創造了新的奇跡,先後有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3個單位受到過毛澤東主席的批示表揚,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批示最為著名。這些遺跡、遺址、紅色典型都成了紅色旅遊資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獻記載了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遊客到某地觀賞自然風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獻里,都可以尋到歷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如臨沂地區志記載的在本區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者,就有600餘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學大師曾參、毛筆的發明者蒙恬、農民起義領袖樊崇、珠算發明家劉洪、一代名相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東晉重臣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王獻之、文學家鮑照與鮑令輝、文學評論家劉勰、訓古學家顏師古、唐忠烈賢臣顏杲卿與顏真卿、著名文學家蕭穎士、女詩人紀映淮、文物收藏家於騰、愛國名將左寶貴、進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軍首領劉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頗有影響的青年作家王思玷與劉一夢、方誌編纂家莊陔蘭、抗日名將王德林與劉震東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構成了臨沂地區人傑地靈的壯麗畫卷。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蓮、李桂芳為代表的「沂蒙紅嫂」,以王換予為代表的「沂蒙母親」,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為代表的擁軍支前、愛黨愛軍典型。還有一大批沂蒙兒女為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而英勇捐軀。他們是這一時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獻記載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風 不同區域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生態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飪文化、服飾文化,打造出了獨具區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地方風味產品。這些獨具特色的區域旅遊品牌的形成,都離不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以及對其所蘊含的區域文化的挖掘。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研發,再賦予時代特徵,從而轉化為新的旅遊文化。這些是旅遊者遊玩、觀光、休息、欣賞自然風景或人文景觀的精神消費享受。
3 依託地方文獻開發紅色旅遊資源 3.1 依託地方文獻信息源的作用創建旅遊品牌 旅遊品牌是旅遊地無形的旅遊資本,是影響旅遊者行為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個地區在其旅遊業發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區的旅遊品牌,構築完善的旅遊品牌體系,它就能在國內外的旅遊市場上獲得較強的旅遊競爭力。各紅色旅遊地區,應該根據地方的紅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區的品牌形象,這對於提高地區的旅遊形象、效益,擴大客源,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據資料表明,紅色旅遊文化品牌的形成,都離不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以及對其所蘊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研發,再賦予時代特徵,從而轉化為新的旅遊文化,如沂蒙老區是《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把《沂蒙山小調》改編成交響樂由中央級樂團演出,組織編排的《沂蒙山頌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撥動旅遊者的蒙山情懷,從而提高了沂蒙老區的知名度。沂蒙紅色之旅的標志性景觀——孟良崮旅遊區的開發,是經過對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的民間傳說的考證、孟良崮戰役的遺跡、遺址的再現、紅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誌記載的該地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跡和名人名事等資源,打造的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休閑旅遊與一體的紅色旅遊精品。 藉助名人效應,打造名人品牌,發掘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也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重點。圖書館豐富的地方文獻記錄著歷史長河中點滴事跡,積淀著各種文化。挖掘名人文化,藉助名人史料可獲得比建造樓堂館所更高的經濟回報。例如,臨沂利用「書聖」王羲之和「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的知名度,舉辦了三屆「中國臨沂書聖文化節」,成功打造了「書聖故里,書法聖地」這個品牌。把臨沂這個革命聖地推向了全國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調」等紅色品牌開發的特色產品:「沂蒙小調」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餅、「沂蒙小調」酒,成為旅遊者必嘗的風味食品。 3、2 利用館藏文獻開發和規劃旅遊產品 紅色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就紅色旅遊發展紅色旅遊,其目標市場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大眾旅遊時代具有娛樂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徵,在開發過程中也應該正確把握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英文化的市場化問題,開發適合大眾旅遊需求的產品。紅色旅遊地區要在把握好本地區的紅色文化主題的同時,加大對地方優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從而擴大地區整體的旅遊吸引力。重點開發地方文獻中反映當地歷代各界人物資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記、信函、傳記、回憶錄以及成名作等;反映當地的形象資料:如圖片、照片和歷史紀念地、名勝古跡、旅遊風景區的文字介紹材料等;反映當地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文藝資料:如詩歌、戲曲、小說、故事、繪畫、雕塑等;反映當地自然和社會歷史變遷的實物等等。對以文物、遺址、古建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搜尋古籍、地方誌、地方傳說,追根溯源,提高景區的科學性、知識性、歷史性、真實性和娛樂性,供旅客參與和觀賞。對於紅色景區,要依據老區保存的歷經戰爭滄桑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址、遺物和資料,發掘革命歷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領袖、英雄等「大人物」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諦,使歷史鮮活和豐滿起來,以小見大,以人說史,讓英雄走下聖壇,貼近群眾和生活,產生親和力。 臨沂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藉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風光(如天佛山、地下畫廊和地下大峽谷、石林等)、歷史文化資源(有出土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北寨漢墓等)及濱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貿新都等現代化旅遊資源,在盡可能保持紅色基調的基礎上圍繞綠色沂蒙、紅色風情、文韜武略、地質奇觀四大特色,開發出了生態游、探險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劃、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使本地區的旅遊市場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旅遊消費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間曲藝, 充實旅遊內容。 旅遊景區吸引遊客的不僅僅是景區的景色和相關的文化內涵,各地的民俗風情、民間曲藝更具吸引力。這些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和繼承主要靠當地人們口頭交流、口耳相傳,盡管地方文獻中有相當多地記載,一般較為零亂,不系統。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方法深入民間,廣泛收集獲取文獻信息,形成特色文化專題文獻,成為本地區無形的旅遊資源。比如紅軍歌曲、故事、影視等難得的口頭流傳資源,為紅色旅遊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創作於戰爭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臨沂樂舞「龍燈扛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臨沂地方戲曲—— 「柳琴戲」,成為當地旅遊文化的象徵;印染、剪紙、書法、手工藝製作等臨沂工藝品,象徵愛情的民間手工綉的荷包成了旅遊者必買的紀念品。與巧手少女的刺綉技術可以媲美的是,農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潑可愛的布娃娃也是臨沂一大景觀。 總之,紅色旅遊弘揚的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區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區人民的整體形象。地方文獻記載有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資料,也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激發人們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和熱愛。因此,積極開發地方文獻的旅遊資源,依託地方文獻發展紅色旅遊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養 從景區景點的層面看體驗旅遊是觀光游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更廣層面的拓展;從遊客的層面看日益成熟的遊客消費心態以及日益提高的遊客文化品味是「體驗旅遊」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體驗旅遊階段導游應該讓遊客體會到美在其中樂在其中輕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導游就必須針對景區景點所需要、所能夠傳遞給遊客的體驗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並揣摩不同遊客的審美特點、心理習慣、消費觀念乃至身體狀況來「量身定做」旅遊產品(包括景點選擇、導游辭的選擇、線路的選擇、景點停留工夫的選擇景區內互動項目參與程度的選擇甚至導游自己組織開展的小活動的選擇等等)。 「體驗旅遊」呼喚高素質的導游也只有高素質導游能夠讓遊客深刻理解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使「體驗」更深。
4. 2自身素質專業化 傳統觀光旅遊階段旅遊者還未掙脫「眼睛旅遊」的方式;體驗旅遊階段隨著旅遊者對個性化旅遊產品的購買對高品質旅遊體驗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導游的穿針引線來深刻了解、感受旅遊區的人文環境和歷史脈絡從而加深對景點的印象提高旅遊體驗層次。有學者提出「一流的導游應該是博士水平」。知識的專業化會使導游對某一類旅遊資源、某些旅遊景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甚至有創新的見解這樣就克服了傳統導游什麼景點都講但都講解不深不能給遊客留下深刻旅遊體驗的缺點。因此可以設想在不久的將來熟知中國革命史的紅色導游將大量出現在井岡山、延安;熟讀道教、佛教經典的宗教導游將帶領遊客領略武當山、普陀山的道義、佛文化;而九寨溝、張家界是山水導游大顯身手的地方。同時景區自身也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定點導游並把此納入旅遊景區規劃中這樣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講解來向旅行社、旅遊者宣傳本景區並以此擴大景區的知名度。

❼ 發展鄉村旅遊的對策有哪些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自然類型多樣,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隨著農村交通條件和生活基本設施的改善,以及城市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們相信鄉村旅遊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國內鄉村旅遊開發仍存在著重現代元素輕傳統元素、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重規范標准輕特色個性、重縱向管理輕橫向聯合等誤區。為此,我們需要從發展戰略高度作更多的思考,提出發展鄉村旅遊的對策。
1、 政府重視,加大投入,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措施
縱觀國際鄉村旅遊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各級政府都對鄉村旅遊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因此,發展鄉村旅遊首先需要政府從戰略上思考有關問題,有條件的地區要聯合有關部門,成立鄉村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把發展鄉村旅遊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實施農村扶貧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推進小村鎮建設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發展其他旅遊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要針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著力改善農村的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同時限制對農村地區經濟乘數效應低的產品如城裡人的第二居所等,以讓鄉村旅遊真正成為多數人受益,而不是少數人受益的行動。二是頒布一些管理辦法和標准,以促進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如《鄉村旅遊促進計劃》、《鄉村環境保護條例》以及符合當地風格的建築和維護的最低標准等。三是搭建城市和鄉村結對子的平台,加強部門服務,給鄉村旅遊經營者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城鄉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2、 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少開發、多利用,確保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我國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加之各地區經濟基礎和市場條件很不平衡,因此發展鄉村旅遊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不宜全面開花,可優先選擇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進入條件好、靠近旅遊熱點和經濟大都市的鄉村加速發展。由於旅遊發展永遠有階段性的局限,以及鄉村資源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發展鄉村旅遊要少開發、多利用。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一定要整體規劃謀發展,先因陋就簡,整合資源,避免盲目開發建設。
3、 成立中國鄉村旅遊協會,實施聯合營銷,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在法國、西班牙、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鄉村旅遊發達國家,國家、地區(省)、市(縣)、鄉鎮都成立有鄉村旅遊協會,其主要職能是制定標准和進行質量評估、通過網路開展聯合推廣和人員培訓等工作。這條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推廣,因為鄉村旅遊個體的實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國應加快成立各級鄉村旅遊協會,建立規范統一的鄉村旅遊網,以推進鄉村旅遊縱向和橫向的聯合,共同塑造鄉村旅遊整體形象,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另外,目前我國對鄉村旅遊的普遍認識是價廉物美,其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鄉村旅遊並不是一種低價旅遊,鄉村旅遊者也不是廉價的旅遊者,他們在鄉村的花費往往比城市觀光還要高,因為他們所要尋求的是一種不同於城市的生活方式,這是他們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所以發展鄉村旅遊也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要知道,那種低檔次低價格的發展模式是不可能長久的。
4、 加強培訓,不斷提高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專業研究不深入,專業化人才缺乏是導致目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問題眾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培訓應成為鄉村旅遊發展中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只有大力加強培訓,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才能確保我國鄉村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銘智旅遊對旅遊人次進行全方位的專業培訓。培訓可以採取理論講解與案例討論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東部經驗與西部實情相結合、國際與國內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展開。

❽ 哪位英語高手幫忙翻譯一下下面的句子啊,將非常感謝! 「成都市三聖鄉鄉村旅遊發展對策研究」

Research and Strateg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anshengxiang village in Cheng city,

❾ 政府如何推動民宿鄉村旅遊項目

可以結合當地的區域品牌,或者區域特產打造區域特色.通過鄉村旅遊、區域特產來引流,為民宿帶來客源,在鄉村旅遊和區域特產的結合下,為當地留下「遊客」,遊客可以在當地購買特產,在家也能購買,實現了一次良性的循環。民宿可以同產品供應廠家合作,如床上用品,裝飾品等,作為一個共享的場景,在獲得主營業務收入的同時,還能獲得額外收入。

❿ 農家樂規劃的經典案例有哪些農家樂規劃綠維創景有哪些成功案例

農家樂規劃的經典案例有哪些?農家樂規劃綠維創景有哪些成功案例?關於農家樂規劃方面的研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推薦您看看《中國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研究 ———成都農家樂與北京民俗村的比較與對策分析》這篇文章,本文比較了成都農家樂與北京民俗村的發展歷程、發展模式與政府規制辦法,指出鄉村性是鄉村旅遊的核心,鄉村旅遊的標准管理、規模經營與經營者的「飛地化」導致鄉村性的消失,主張鄉村旅遊應從主題、地格與氛圍三方麵塑造與維系鄉村性,應該強化特色分類管理、合理規劃、堅持「本地化」與改進土地政策以保持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