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對旅遊行為的影響
『壹』 旅遊活動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 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 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 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 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 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為了發展旅遊 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 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 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
因此,我們在對待旅遊文化的時候必須吸取其精華部分,對事物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旅遊在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雲南旅遊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相當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污染嚴重。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受到損害; 2、旅遊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 3、一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氣氛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造成旅遊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第一、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遊環境。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遊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遊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遊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雲南石林旅遊區建設大型水泥廠等。
第二、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影響 。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遊客素養不高,隨著旅遊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遊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雲南許多旅遊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遊水體標准,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遊客感官,使其旅遊興致降低。
第三、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
構成自然景觀的生態系統對旅遊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將使旅遊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遊區旅遊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遊人將旅遊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遊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當的旅遊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將對旅遊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http://hi..com/janey1987/blog/item/376424b7a5270df030add114.html
當今社會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大眾化旅遊的浪潮席捲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旅遊業的發展給旅遊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了一系列潛移默化的影響。
旅遊地(即旅遊接待地或旅遊目的地),是旅遊者所要到達和游覽的地方,也是旅遊的主要活動和接待工作展開的地方。它可以是某個國家、地區或城市,也可以指某個特定的區域。旅遊地社會文化是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和當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結果。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筆者認為目前蒸蒸日上的「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呆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摩梭姑娘楊二車娜姆闖世界的事,摩梭人家喻戶曉,津津樂道。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楊二車娜姆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現代旅遊是一種大眾社會生活文化,也是大眾化的文化消費。所謂「大眾」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導致了嶄新的社會群體——大眾的產生。大眾已不同於過去的群眾,它特指生活於城市之中處於平均狀態的人群,其慾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樣享樂,我們就怎樣享樂;常人對文學藝術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竟至常人對什麼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憤怒」。
因此,大眾的文化消費更多地體現一種「類」的普遍消費,而非個體的特殊消費。大眾一般都受過教育,能夠進行基本的文化消費,但大眾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並不具備高層次的文化修養,沒有機會進行特殊的鑒賞訓練,不能接受對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 「高雅文化」。現代大眾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旅遊或其他「排遣」私人時間所需要的文化必須是一種能夠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傾向於感性的,輕松而刺激的文化。為了發展旅遊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 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
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組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第五,旅遊地「仆從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緒直接影響當地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旅遊地,成群結隊的旅遊者所挾強勢文化使得當地居民的民族(地區)自卑感和媚外思想等「仆從性」文化逐漸加重。旅遊地居民一方面對旅遊者的舉止言行、穿著打扮、生活方式等進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終使得人們對本地社會文化傳統等開始懷疑,離棄乃至反叛,從而對接待地固有的社會文化產生強烈的腐蝕作用,誘發民族虛無主義的產生。另一方面,在接待地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旅遊者的大量湧入可能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當地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就有可能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巴黎,每逢旅遊旺季城市交通嚴重阻塞,人們怨聲載道,於是一些景點的居民自發組織起來,阻止滿載遊客的大巴車進入市區;在義大利的威尼斯,賣紀念品的商店擠垮了許多為當地人服務的店鋪,咖啡店和餐館的價格飛漲,超過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遊客令當地居民不勝其煩,城市人口從40年代的15萬人銳減至如今不足8萬人。此外,一些旅遊者對其他文化任意貶低和批評的傲慢態度導致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和排斥,造成旅遊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人際關系的緊張,加劇了旅遊業個體經營中比較普遍的「宰客」現象等。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正面
——可迎合現代旅遊發展的潮流,促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從國內外旅遊需求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來看,隨著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遊者外出的旅遊動機將逐步從純自然的觀光旅遊向更富有知識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旅遊轉變,將對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旅遊的開發,將迎合這一潮流和趨勢,成為受歡迎的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
——可豐富旅遊產品的內涵、結構與類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旅遊產品,或多或少都帶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氣息,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遊賣點。因此,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可鑄造旅遊產品特色,擴大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同時可完善旅遊產品的結構、增添旅遊產品的類型。
——可樹立城市旅遊形象,提升旅遊業的地位。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環,與其歷史文化相結合,城市的旅遊形象會更加高大與輝煌;與此同時,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無論投資、旅遊、文化交流,人們都樂意前來,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而現代旅遊又是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本地區或全國的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增長極,並給所在區域帶來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可見隨著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定能夠帶動城市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提升旅遊業在當地地區的地位並完全能夠成為本區域的核心和統帥。
http://www.bjminsu.com/Html/Article/1238.html
『貳』 分析旅遊對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一)旅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1、增加民族地區人們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條件?
旅遊業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旅遊業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提供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它們在供旅遊業使用的同時,亦供當地居民享用。這樣就會改變民族地區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如交通設施、照明設施、家庭住宿環境和條件等的改變,讓他們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2、拓寬民族地區人們的視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外來人員大量湧入,隨之也帶來許多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當地人們從主動抵制到完全認可,甚至去接納旅遊者的文化,這是一個視野逐漸拓寬的過程。從而他們心理上對外來文化的容忍和接納能力也逐步增強。世界「全球化」在當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民族文化一旦進入全球化,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根據全球化與民族文化雙向影響的原理,各民族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在接受的同時,也通過全球化過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對該民族的發展就越有利,該民族文化就能獲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視野的拓寬,使民族地區人們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備,在全球化過程中能採取更主動的姿態,獲得更多機會。?
3、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在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而在80年代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開展,民族文化被開發利用,且倍受青睞,喚起了民族地區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們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以及經過重新認識和評價之後對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們去恢復原有的現已消失或幾近消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推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反過來,這也促進了民族旅遊的發展。
『叄』 文化對旅遊消費行為的影響
(1)社會文化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民族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題、教育水平、語言文字等要素的總和。
(2)社會文化因素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為廣泛、最深刻的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往往影響著社會的各階層和家庭,進而通過個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會階層、參考群體等影響消費者行為。
(3)由於社會文化因素對消費者的熏陶和潛移默化,使在各種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消費者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對商品的選擇標准。
(4)社會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還表現在它決定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培養消費者的習慣。消費者的需求和動機,消費者購物的內容和方式都與其息息相關。
(5)社會文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思想等,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肆』 舉例說明文化、亞文化是如何影響旅遊行為的
http://wenku..com/view/20c0b5fbc8d376eeaeaa31fe.html
是一個ppt,你可以看一下
『伍』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配合旅遊,將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
『陸』 旅遊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發展旅遊業對文化的影響是積極的,
旅遊業不僅對經濟產業的發展有促進,特別是對一些地方文化的傳播有著非常大的貢獻.現在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讓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趕興趣,都是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我本人就是因為去麗江旅遊的一趟就對當地的納西文化,摩挲文化,東巴文化感了興趣.
『柒』 宗教文化對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有怎樣影響
宗教文化對旅遊消費 行為的影響 禪 宗教文化的
宗教既是一種特定形態的回思想信仰答,
同時是聞名瑕邇的旅遊聖地,而旅遊者前 往這些旅遊
開拓新的旅遊市場,吸引遊客,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過間接的形式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宗教旅遊業對宗教文化的影響旅遊。。。。
『捌』 東西方傳統文化對旅遊者行為的影響
旅遊者的行為包括決策行為、時間—空間行為、消費行為、心理行為
外出旅遊之前,人們首先要收集各種相關的信息,然後根據自己的主觀偏好,作出決定,這個過程稱為旅遊決策行為。影響旅遊決策行為的主要因素為感知環境、最大效益原則和旅遊偏好
出遊時間的選擇是旅遊者重要的時間行為規律。一般來講,旅遊者個體出遊時只會考慮個人(或者自己家庭)的閑暇時間,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是否有假期
旅遊者空間行為個體旅遊者對旅遊景點的選擇
旅遊者消費行為實際是指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的消費(者)行為,具體而言是指旅遊者在旅遊途中的購物行為。
歐美旅遊者。歐美各國的傳統文化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異。正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使我國對歐美旅遊者具有強大吸引力。歐美旅遊者來我國的主要目的是欣賞我國幾千年的文化
『玖』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抄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襲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配合旅遊,將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
『拾』 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影響是正面的。如井岡山吧,我們去開發它,不單單是因為它的風景秀麗,更看重是它具有革命遺址和歷史事件。開發文化特色景點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小遊客(*包括中外的各種遊客)來說,是一種學習知識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