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為發展旅遊業

為發展旅遊業

發布時間: 2020-11-26 15:04:49

❶ 跪求:發展旅遊業的利與弊各是什麼

您好!歡迎觀看1986年度亞洲大學生辯論會。今晚,我們是舉行大決賽,相信大家都認為前兩場的辯論是非常精彩的。以此類推,今晚上這場決賽,其精彩程度更不在話下,大家可以大飽眼福了。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許多貴賓,到廣播局來為雙方打氣。讓我們以掌聲歡迎社會發展部政務部長庄日坤先生、交通與新聞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先生、大華銀行集團主席黃祖耀先生以及廣播局副主席鄭東發先生,何次長將為我們主持頒獎禮,在比賽規則方面,大家都了如指掌,在此,我不重提。好,讓我正式宣布:1986年度亞洲大專辯論會大決賽正式開始。 今晚對壘的隊伍是: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現在介紹今晚參賽的代表,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的香港中文大學代表,第一位是繆莉莉同學,繆同學是工商管理系一年級學生;第二位是黃越同學;第三位是金嶺同學,金同學是英文系第二年級學生;最後一位是周宇同學,周同學是企業管理學系第三年級學生(掌聲)。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的中國北京大學代表,第一位是李玫同學,李同學是經濟管理第二年級學生;第二位是楊金嶺同學,楊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第四年級學生;第三位是王雷同學,王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第三年級學生;最後一位是馬朝旭同學,馬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研究生。現在是為大家介紹大會不可缺少的人物,我們的評判團:第一位是來自澳門東亞大學的程翔輝副教授;第二位是陳榮肇博士,陳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第三位是陳長明教授,陳教授是我國南洋理工學院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系主任;第四位是張毅飛博士,張博士是我國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最後一位是祝開錦博士,祝博士是ibn研究所研究員。(掌聲)今晚的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今晚正反兩方的立場全由抽簽決定的。好,現在讓我請正方第一位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的繆莉莉同學表明立場,時間是4分鍾,請。 正 方:反方同學,如果發展旅遊業是弊多於利的話,那麼為什麼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包括今日參加比賽的中國、新加坡、澳門和香港都不抑制旅遊業的發展呢?主席先生、評判先生,各位,今天的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我方是正方,我將首先說明發展旅遊業的定義,以及所帶來的各項利益。我方下一位同學將闡述發展旅遊業的一些問題。旅遊基本上是一種吸引外國人來本國消費的行業,它的發展幫助國家吸取外匯。一個旅客到外地旅行肯定是要花錢的,他首先必須解決他衣食住行的根本問題。所以,上至旅社,下至街邊的小販都幫助國家賺取外匯。在1985年,香港的旅遊業就幫助香港賺取了近20億美元的外匯。再看看斯里蘭卡,旅遊業每一元的投資,都幫助該國賺取了6毛7分的純利。這里外匯的增加,正幫助了國家,國際收支平衡。另外,在今日這個存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世界中,旅遊業是比較不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的。因為旅遊業的產品,是要顧客自己上門來取的,並沒有出口品,所以,如果我們要對旅遊業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話,就只有阻礙自己國家的人民到外地去旅行,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般國家都不願意採取這種政策的。此外,旅遊業是一種可以靈活發展的行業,我們只要用一點腦筋,便可以配合自己國家的特點,獨特的文化、工業和自然環境,甚至一種獨特的節日去發展旅遊業,使其具有特色而吸引大批的遊客前來消費。這門行業是不必依靠某種特別的天然條件,也不必和自己本地的文化工業或者生活特色發生沖突的,而最重要的是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交通、通訊和水電工藝設備等等的發展,這些往往是發展工商業的基本條件。所以旅遊業的發展,正是幫助一個國家以外資來替自己國家將來種種發展鋪路的長線投資。此外,旅遊業也帶來了其他有利的作用,像促進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人民間的相互認識。我方並不否認,發展旅遊業是有利,有弊的,只是認為,利是多於弊的。但是衡量利弊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利弊的多少,除了數量之外,還包括了強弱的問題。一個大利就抵銷了好幾個小弊了。我們還要注意是深發性的問題,一個可以帶來其他很多利的利,就遠遠地勝過了一個不能帶來附帶利益的利。而最重要的,就其必然性的問題,一個必然的利,就比十個可能的利重要得多。權威經濟學者在《亞洲旅遊業的經濟影響》一書第337頁有如下的結論:像任何工業一樣,旅遊業有利有弊,可是仔細衡量,便可以發現,旅遊業的利,尤其是在經濟上的利,是遠遠超過於弊的。以上的見解,正與我方不謀而合……
建議從 發展旅遊業的意義,為主切入點。
真正需要我們認真關注的,是發展旅遊及旅遊產業的重要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諧社會當然有著豐富的內容,人的精神層面的和諧,應該是和諧社會題中的應有之義。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旅遊活動的開展以及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的一定程度的發展為前提的。只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才有能力從事旅遊活動,旅遊產業也才會產生。改革開放初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大規模的旅遊,也不可能會實行「黃金周」長假制度;而近年來旅遊活動的大規模興起,也恰恰說明,經過近三十年來的不斷發展,我們在經濟方面已經具備了從事旅遊活動的實力;在精神層面,已經產生了這一方面的需求。從這個方面來說,促進旅遊活動的開展,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應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旅遊產業是新興的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是,旅遊產業能耗低、環境污染小、能夠吸納較多的就業人員、產業關聯度高、創造附加值的能力強。因此,可以說發展旅遊產業,也就是發展國民經濟。而從整個經濟的角度來看,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的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經濟結構,不利於可持續的發展,需要調整。調整的方法,一是改造傳統的產業,再有就是大力發展新興的產業,比如說旅遊業。

金融業當然不是旅遊的旁觀者。旅遊活動本身就已經為銀行業、保險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目前金融業對於這一市場開發的深度與廣度都不夠;而旅遊作為一個產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可以著力的方面也很多,也需要金融進一步開發。
先說好處

一方面拉動當地的內需(人們有了外快),另外帶動當地的服務業的發展,經濟上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當然就提高了,當地的生產總值也就提高了,可以用來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美化環境。

另一方面,旅遊業被稱為第三產業,他有他獨特的優點,如吸收勞力,對人們的技能要求不高,不像第二產業那樣。然後是旅遊業在以前被稱為無煙工業,就是說他們有污染,或者說污染很少,且污染容易被處理,不像工業污染。

再說壞處

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對一些自然風景或人文遺產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要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保護它,使得不被破壞或者破壞很小。

❷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發展秦皇島旅遊業,就要實現旅遊業的四個轉變。
一是要推動旅遊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在資源開發利用上,過多關注門票經濟,旅遊的綜合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缺少旅遊精品和拳頭產品,沒有產生很響亮的品牌效應。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整合資源,深化企業改革,培育龍頭企業,推行集團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方式,推動旅遊向深層次、高效率方向發展。
二是要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充分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發展潛力,著力於旅遊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深層次利用,多出精品,樹立良好的城市旅遊形象。從重視旅遊接待人次的增長,轉變為重視遊客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由單一產業向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促進旅遊相關的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
三是要推動旅遊服務方式由滿足旅遊消費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不但要重視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重視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水平。不僅要以外地遊客為本,還要以本地市民為本;不僅要以一般群體為本,還要以弱勢特殊群體為本;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心他們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滿足高質量、高品味的服務。
四是要推動旅遊帶動作用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積極發揮綜合功能轉變。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面,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

❸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為發展旅遊業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❹ 旅遊業的發展優點

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❺ 經濟發展新常態 為旅遊業帶來哪些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❻ 到底為旅遊業帶來了什麼

旅遊業讓經濟發展了,讓社會發展了,讓人們見識到了更多美好的東西。

❼ 為了促進旅遊經濟的發展,中國旅遊業應當堅持哪些發展策略

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
優化旅遊消費環境。
倡導文明健康的旅遊方式。
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旅遊產品多樣化發展。

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
提高旅遊服務水平。
豐富旅遊文化內涵。
推進節能環保。
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
加強規劃和法制建設。
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和誠信建設。
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素質建設。
加強旅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加大政府投入。
加大金融支持。
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

❽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
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
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❾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怎麼發展

一、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影響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經濟產業,涉及到社會許多相關產業,包括交通、建築、通訊、貿易、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旅遊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范圍廣,就業層次多,吸納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長新增加的勞動力以及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的大量富餘勞動力。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加拿大學者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收入每增加3萬美元,就將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研究報告也指出,旅遊業每增加一個從業人員,相關行業就增加5個就業機會。
(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國家旅遊局連續提出了「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鮮明口號。這為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鄉村旅遊點所聘用的服務人員主要來自家庭成員和當地居民,在經營旅遊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銷花卉、花果農作物產品,既降低了經營風險,又增加了農作物附加效益。在開發鄉村旅遊的同時,將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進行「村村通」道路建設和旅遊區內道路建設,以及村社環境整治活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對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民向非農領域轉化,加快了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至今,全國利用外資進行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已超過200億美元,其中150億美元用於旅遊飯店建設,20億美元進行旅遊景觀建設。

二、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消極影響
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經濟旅遊業的不穩定,會導致區域經濟的不穩定。旅遊業的發展是導致消費品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的一個原因。對區域社會和文化而言旅遊業給旅遊區的社會治安帶來隱患,對旅遊區居民健康的產生不良影響。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大危害發生在旅遊開發初期,大量樹木被砍伐,使物種的多樣性受到破壞;游者的投餵食物會造成野生動物的捕食能力下降,近距離觀看等會擾亂野生動物的生活規律。旅遊業也會對國家和地區的水體造成影響,旅遊活動對水體的污染,首先是由遊客所拋棄的各種垃圾造成的;其次,地處旅遊區的酒店排放的污水加重了水質的污染;另外,遊艇等水上交通工具排除的油污,也是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之一。旅遊業對大氣造成的影響:交通在給人們出遊提供便利的同時,其尾氣的排放加劇了大氣的污染;另外,許多賓館、酒店廚房所排放的油煙,以及宗教信徒和遊客「虔誠」的香火形成的煙霧,也是旅遊區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旅遊者的隨意刻劃、撫摸、踐踏,以及呼吸、汗氣等都會使旅遊吸引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和破壞。對旅遊景觀:設計不周密、論證不全面的旅遊開發建設會對旅遊景觀造成破壞;另外,不適當的開山辟路、亂填湖泊、圍墾造田等旅遊開發建設,會造成旅遊區水土流失、水體水位下降,從而破壞旅遊區的整體風貌。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