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概念推動旅遊發展
1. 為何說中國旅行者是全世界最智慧的消費者
4月20日舉辦的「2018中國旅遊科學年會」上,馬蜂窩旅遊網聯合創始人、CEO陳罡從新一代中國旅遊消費者特徵出發,闡述了「文旅融合」背後的時代背景與商業機會。
陳罡稱,文旅融合是滿足新興消費需求和產業升級趨勢的必然要求。如今中國涌現出全新一代更強有力的消費者,他們正去往全球開啟更豐富、更智慧的旅遊,同時,他們也在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美好生活的一種真實圖譜。
「無電商不旅遊,無攻略不決策」
近年來,人們旅遊信息需求的維度更廣、顆粒度更細,對文化、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表明了新一代旅行者對境內外的當地生活與經濟,有了更全面的參與。與此同時,大數據、移動支付與移動預訂的發展,也讓人們具備了智慧旅遊、智慧消費的能力,為文旅融合的廣泛實踐提供了強大助力。
「今天的中國旅行者是全球最聰明、最智慧,也是最方便的消費者,他們不僅知道,還可以通過APP預訂,從』知道』到』買到』一鍵完成。」陳罡表示,在「無電商不旅遊,無攻略不決策」的時代,人們普遍在線上完成從信息瀏覽到產品預訂的消費流程,這與傳統門店時代的旅遊方式有很大不同。
「今天中國在線旅遊產業新的變革是什麼?是我們真的能夠通過移動互聯網和旅遊大數據,對產業進行更深度、多維度的研究,也能對市場進行更精準和前瞻性的預測。」陳罡稱,不僅消費者在變得越來越聰明,旅遊產業也在隨之升級,通過馬蜂窩的大數據統計和分析,能夠幫助產業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讓人們新興的文化、體驗需求得到滿足。
李金早也在會上表示,對接人民群眾的旅遊美好生活需求,需引導市場細分,加快培育文化旅遊、在線旅遊等一批專業性強、特色化服務鮮明的新業態旅遊企業,以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文旅融合是新旅遊時代的題中之意,既吻合了中國旅行者的新興消費需求,也帶動了全新的商業鏈條和產業升級。陳罡表示,中國旅遊在於度假,尤其是在線休閑度假業的發展,其中最核心的人群是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群——他們催生出新的產業和商業機會,引領著中國在線旅遊的全新玩法。
2. 景德鎮文旅融合中模式和路徑的體現
國內外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包括文化遺產旅遊、演藝旅遊、主題公園旅遊、鄉村文化旅遊... 在最後,祁教授談了促進文化融合
3.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哪家企業比較好
文旅融合發展可以通過「文化旅遊化」和「旅遊文化化」兩大架構來實現,北京綠維文旅作為全國知名的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雙甲級」綜合規劃設計院,深耕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項目開發建設十餘年,提出了文化旅遊化的「八化」方法,即通過文化業態化、文化產品化、文化主題化、文化品牌化、文化體驗化、文化游樂化、文化互動化和文化情景化落實文化向旅遊業態與產品的轉化。通過「五法」實現旅遊文化化,即在旅遊開發與運營中,借力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品牌賦能、文化展演活游、藝術工藝創品、IP整合價值等方法,實現旅遊中文化的創新應用。全國知名的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雙甲級」綜合規劃設計院--綠維文旅,以「創意經典·落地運營」為理念,專注於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項目開發建設服務十餘年,率先推出了《文旅融合專項規劃編制導則1.0》,指導行業開展文旅融合規劃編制工作的規范,並將於新書《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與規劃方法》中發布。此外,綠維文旅提出文化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旅遊項目文化找魂三部曲,並在大遺址旅遊、宗教旅遊、工業旅遊、文物旅遊、文旅主題園區、文旅小鎮、景區型博物館開發運營等方面形成了創新規劃方法和打造模式,出版了《文旅融合專刊》,可為市/縣政府及文旅管理部門提供《文旅融合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並為遺址遺跡、文化遺產、影視演藝、文創體驗、工業旅遊、紅色旅遊、民族民俗、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宗教、博物館、文旅城鎮園區等各類文旅融合項目提供創意策劃、建設規劃與落地設計。至今,已完成各類文旅項目規劃設計數百個,其中大運河文化旅遊帶、淹城春秋樂園、「古堰畫鄉」鄉愁藝術小鎮、寶峰禪韻小鎮、丹泉洞天酒文化旅遊區、水滸文旅小鎮、邯鄲成語小鎮、插花藝術博物館、大明宮遺址、洛陽隋唐遺址等,都已經成為業界經典和示範。』
4. 如何實現文旅融合
實際上,對文旅融合的探索並非始自文化和旅遊部門的合並,文化和旅遊自始就結伴而行內,這容些年大致形成了以下幾種融合模式。
文化景觀模式
自古以來,山水樓台因文人而名。廬山因李白《望廬山瀑布》等名篇佳句而絢麗多姿,成為歷代文人游學必經之地;岳陽樓因李白、杜甫、李商隱等大詩人接踵賦詩而著稱於世,更因范仲淹《岳陽樓記》而名動天下;滕王閣因王勃《滕王閣序》而聲名鵲起;潯陽樓因宋江題反詩、李逵劫法場等故事傳說而成為江南十大名樓。文化賦予山水樓台以精神內涵,而使其更加引人入勝,成為遊人神往的目的地。文化與景觀的結合開啟了文旅融合的先河。
主題公園模式
主題公園以其特色文化、驚險刺激的游樂、互動虛擬式體驗、便捷周到的服務,吸引了龐大的人流,成為城市文化旅遊新地標。去年《全球主題公園調查報告》顯示,上海迪士尼樂園在首個完整運營年份就吸引了1100萬人次入園遊玩,華僑城、華強方特、長隆集團等本土品牌也表現搶眼,包攬全球TOP10主題公園榜單第4位至第6位,且增速領跑。
5. 文旅融合時代,「文化消費」消費的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去旅遊的時候都會買一些文化的周邊產品,所以說文旅結合是現在的一個潮流和特點文化消費,其實我們消費的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文化消費就是消費的一些旅遊產品,其實也是人們的一種情懷,我們都知道我們在出去旅遊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優美的景點,但是這些景點不能只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所以一些景點就會推出一些文化旅遊產品,這些產品可以讓遊客們帶回家,回想起在景點旅遊的美好時光,我覺得也是不錯的,這樣也可以給孩子或者家人留做一些紀念。
我覺得如果沒有這些文化產品,可能旅遊也不會像現在這么有趣,可能只能看過,以後就沒有什麼印象了,如果能帶一些產品也可以證明自己去過這個景點遊玩。文化消費其實主要消費的是一種情懷。
6. 文旅農融合發展研究用什麼數據分析方法好
用融合方法分析是比較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7. 喬家大院被撤5A景區,文旅融合究竟該怎麼融
喬家大院被國家文旅部撤銷等級,被撤出了5A景區的稱號,也宣布了喬家大院的文旅融合政策的失敗。在我看來文旅交融要想成功,需要和經濟手段相結合,不能單獨的拎出來,但是也要保留自己的景區特色,不能過分追求利益,忽略了最本質的景區文化特色,實現景區的商業化和科學化的管理。
實現文旅交融,發展第三產業是現在很多歷史文化景區的出路。景區可以通過保持自己景區文化的獨特性去吸引遊客,通過商業化的管理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個文化,吸引遊客,最後實現文旅交融。
8. 文旅融合是大勢所趨嗎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文化和旅遊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現實發展方向。「發展文化產業需要與旅遊相結合,旅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旅遊角度來講,旅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劉思敏觀察到,在現階段可開發自然旅遊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文化與旅遊的結合越發重要,依託文化資源與創意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事實上,從國家層面,這些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結合。比如,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發展文化旅遊,擴大休閑娛樂消費。再比如,在日前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
9. 文化和旅遊未來如何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但並非所有文化都可以拿來做旅遊,也並非隨隨便便就可以轉化為回有文化影響力、有市場答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和品牌。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做旅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文化要有足夠影響力。文化影響力有多大,市場吸引力就有多大,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這個人物是有正面導向作用的。
其次,文化要便於活化為產品。文化轉化為產品有三種路徑,文化需要從書本中走出來,從歷史中走出來,從傳說中走出來,這是一個文化物態化、活態化和業態化的過程。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