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建設
①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我給你一個我當記者采訪伊春伊春時的稿件吧,或許對你有參考作用。
建設園林城市,發展生態旅遊
——記祖國林都伊春 桐 源
在峰巒疊嶂的小興安嶺腹地,蒼莽的林海之中,有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城市。這里四季分明:初春花團錦簇,生機盎然;盛夏千山滴翠,綠浪起伏;仲秋層林盡染,林果飄香;隆冬千里冰封,銀妝素裹。這就是祖國林都、紅松故鄉、恐龍故鄉伊春。
伊春市地處黑龍江東北部,縱貫小興安嶺山系,地域遼闊,幅員廣大,行政區劃面積3.3萬平方公里,林業施業區面積400萬平方公里。伊春的現行管理體制為市政府和林管局合一的方式。轄1市、1縣、15個區和17個林業局。境內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鄂倫春等22個民族,全市132總人口萬。自1948年大規模開發以來,共為國家生產木材2.3億立方米,相當於國有林區建國以來為國家提供木材的六分之一。
伊春境內水系發達,有670多條河流,是黑龍江、松花江兩大水系的重要源頭,東南西構成三江平原的天然屏障,北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249.5公里。嘉蔭國際客貨一類口岸是伊春連接俄遠東地區的黃金通道和實施「南聯北開」戰略的重要門戶,對俄邊境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具有十分便捷的區位優勢。
由於遠離喧囂的都市,這里空氣清新,水質潔凈,環境靜謐,置身其中,會讓人深切的體會到回歸自然的感覺。
伊春森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82.2%,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五營豐林自然保護區和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五營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在小興安嶺林海中,生物群落豐富多樣,有1390多種植物、300多種野生動物。伊春地文景觀奇特,小興安嶺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岩怪石:湯旺河林海奇石、朗鄉石林、嘉蔭茅蘭溝、南岔仙翁山已成為中國北方罕見的地質奇觀。在「恐龍之鄉」嘉蔭縣,挖掘出我國第一具恐龍化石—黑龍江滿洲龍,被稱為「神州第一龍」。伊春冰雪旅遊資源豐富,受氣候影響,降雪量大,雪質好,雪期長,是黑龍江省重點開發的三大冰雪旅遊線之一。伊春空氣清新,大森林每年可以吸納二氧化碳2400噸,吐出氧氣3300噸。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和植物芳香氣,被譽為「天然氧吧」。
生態旅遊——綠水青山任我行
小興安嶺是一座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豐富的森林資源,孕育了各種珍貴的野生動植物:紅松籽、榛子、山葡萄、獼猴桃、都柿等山野果漫山遍野,刺嫩芽、猴腿、蕨菜等山野菜別具特色,還有東北虎、馬鹿、黑熊、犴、猞猁等珍惜動物出沒於林海雪原之中,巨大的寶藏等待著伊春人民開發。
目前,伊春的各類旅遊景點初具規模,現已擁有桃山國際狩獵場、五營國家級森林公園、豐林自然保護區、日月峽滑雪場、湯旺河林中奇石園、美溪回龍灣、金山屯大豐河漂流、嘉蔭茅蘭溝、朗鄉萬松岩、上甘嶺溪水森林公園等20個風景區,建成了聞名中外的恐龍地質公園、東北抗聯遺址、火山岩地質公園、小興安嶺資源博物館、小興安嶺恐龍博物館、小興安嶺石苑、木雕園等一批人文景觀。每年接待大量遊人到這里參觀、度假。
伊春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牢牢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培育,優先發展,全面提升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力爭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五」期間預計全市共實現旅遊總收入15.5億元,接待旅遊人數626.4萬人次,旅遊直接就業人數達到6500人,使旅遊業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十五」期間,以「中國林都——伊春」為整體品牌形象,全市旅遊宣傳促銷工作力度不斷加強,先後承辦4屆中國黑龍江森林生態旅遊節和1屆中國黑龍江五花山觀賞節。並結合伊春旅遊資源特色舉辦了漂流節、冬季攝影節和杜鵑花觀賞周。積極組織旅遊企業參加國際、國內旅遊交易、展覽活動和國內主客源市場產品推介活動。
為進一步規范旅遊行業,伊春市制定出台了《伊春市旅遊區(點)開發建設管理辦法》、《伊春市旅遊家庭旅館評定標准》等7個規范性文件、標准。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法規、規定,全市旅遊管理部門大力開展旅遊市場整頓和監督檢查工作,嚴厲查處非法、違規經營旅遊業務的行為,有效地維護了旅遊市場秩序,保護了旅遊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伊春的旅遊建設工作贏得了世人的認可,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被黑龍江省定為重點建設的三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一。
城市建設:與大自然水乳交融
生態旅遊的發展離不開園林城市的建設,生態旅遊為園林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後盾,園林城市的建設又會刺激生態旅遊的蓬勃發展,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孿生兄弟。 伊春市委九屆十二次全會對中心城區建設提出了「山在城中、林在城中、水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邊、城在景中」的建設理念,並描繪了伊春、烏馬河、翠巒、友好四區連片的建設藍圖,力爭2010年使中心城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0萬,發揮輻射牽動作用,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效應,把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品位高雅、風格獨特、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
伊春的地貌特徵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城市建設要充分體現人造景觀的自然和諧,人與大自然的融合貫通,所以提出了「依山就勢造風景、就地取材建園林的」建設方法。這種做法既可以節省建設資金,又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盡量保留濕地、林地,使自然景觀納入中心城區,達到生態環境與園林建設的有機結合,展現森林環抱、綠蔭遍地的秀麗畫卷;按動靜分設的原則,在已形成或即將建設的道路兩側統一考慮設置主商業區、副商業區、居住區、別墅區、工業園區、養殖加工區、綠化區以及健身休閑等功能區,居住區內以五層建築為主,點綴以適當的高層建築,體現高低錯落、景觀別致的美景。同時樹立建築是形,文化是魂的科學理念,將建築富與不同的文化內涵;將中心城區原有的代表性、標志性建築翻新,精雕細琢,提升檔次,使之成為人們休閑觀賞的新景觀;在中心城區邊緣依山種植四季常綠樹種,突出紅松故鄉的特色生態,並在中心城景區內仿北京香山移植規模比較大的達子香林,增加旅遊景觀,形成以街路綠化為骨架,以庭院小區綠化為基礎,以公園、廣場、園林綠地為景點的點線面環相結合的園林綠化體系。
為了有效積累建設資金,實現園林城市建設的宏偉藍圖,伊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保證人均用地、城市建設用地的基礎上,將剩餘土地通過競爭的方式出讓使用權;將中心城區的戶外廣告牌經營權及路、橋、廣場、雕塑的冠名權轉讓、租賃和拍賣,盤活資產,籌集建設資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伊春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林都伊春必將成為祖國北方一道靚麗的風景。
② 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旅遊業基礎設施是目的地旅遊發展的基礎支撐之一,根據對旅遊目的地的相關研究,我們認為旅遊目的地的基礎設施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交通運輸設施
旅遊交通運輸是最重要的內容。並非一切旅遊交通都應該有政府來投資。一般來說,景區以外的交通,應該由政府投資,是公共工程。景區內部的交通,應該由景區的投資商進行自主投資開發。
實際的情況是,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往往會把景區內部的主要交通設施完成,以便達到基本可進入目標,使招商引資更有吸引力。有時,政府會以景區經營權轉讓為砝碼,要求社會投資商建設景區以外的旅遊公路。
2、旅遊接待賓館
旅遊接待賓館的床位數量,是目的地接待容量的關鍵門檻。旅遊接待賓館,一般是由社會投資商進行投資的。但為了打造旅遊目的地,前期高星級酒店的建設,往往是由政府招待所改造提升形成的,以便盡快提升接待能力。政府也給予優惠政策,引資建設賓館增強接待能力。
3、旅遊路途中的休憩節點
到達目的地或景點之間的旅遊路途,有時較長,需要設置休憩節點,包括旅遊集散點。這些節點的選擇與建設,一般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投資。
4、旅遊夜間娛樂環境設施
旅遊目的地的停留時間,一般超過2夜。因此,夜間娛樂休閑,是游線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對於遠離大型城市的旅遊目的地而言,夜間遊客活動的區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夜間娛樂打造,必須政府給予支持,進行系統規劃開發。
5、旅遊餐飲購物環境設施
旅遊餐飲與旅遊購物,大多是在當地居民自發推動下形成和發展的。政府有必要通過規劃,引導餐飲與購物走向集約化、特色化、休憩化的發展。購物餐飲街區化,打造集散節點休憩環境,形成文化深度挖掘,是旅遊目的地從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最重要的步驟。
③ 旅遊業的發展優點
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④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發展秦皇島旅遊業,就要實現旅遊業的四個轉變。
一是要推動旅遊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在資源開發利用上,過多關注門票經濟,旅遊的綜合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缺少旅遊精品和拳頭產品,沒有產生很響亮的品牌效應。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整合資源,深化企業改革,培育龍頭企業,推行集團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方式,推動旅遊向深層次、高效率方向發展。
二是要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充分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發展潛力,著力於旅遊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深層次利用,多出精品,樹立良好的城市旅遊形象。從重視旅遊接待人次的增長,轉變為重視遊客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由單一產業向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促進旅遊相關的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
三是要推動旅遊服務方式由滿足旅遊消費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不但要重視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重視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水平。不僅要以外地遊客為本,還要以本地市民為本;不僅要以一般群體為本,還要以弱勢特殊群體為本;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心他們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滿足高質量、高品味的服務。
四是要推動旅遊帶動作用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積極發揮綜合功能轉變。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面,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
⑤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5)旅遊業建設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⑥ 旅遊業有發展前景嗎
旅遊業有發展前景,隨著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推進,中國旅遊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對旅遊需求增長發揮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城鄉居民收入將穩定增長,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這將進入世界旅遊界公認的旅遊業爆發性增長階段。
(6)旅遊業建設擴展閱讀
2019年12月19日,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研究團隊歷時一年編寫的《2019年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在武漢發布。《報告》從全球與國內聯動、社會經濟文化融合的大視角,對年度中國旅遊業發展績效和重點、熱點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與評價,並對中國省域旅遊競爭力和重點城市旅遊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排名。
《報告》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文旅機構改革順利推進,產業發展政策環境良好,文化和旅遊機構改革順利推進,為文化和旅遊這兩大產業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大市場運行持續向好,入境市場持續回溫。」《報告》介紹,從增長速度來看,出境及入境遊客人次與收入增速均呈上升趨勢,而國內市場增速相對放緩。從近三年數據來看,中國出境旅遊人次呈快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9.1%。
⑦ 如何落實國務院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旅遊目的地的系統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場的吸引核,也是系統的核心要素。圍繞市場需求,形成完整遊憩與接待的要素配置與配套,形成系統的功能構架。目的地系統,需要一個整合發展的過程,並且應該形成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自動修正,可以持續發展的自組織系統。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獨特的,強大的旅遊吸引力。無論是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還是新的游樂景觀創造,都必需具備對遊客需求的高程度滿足,才可能成為旅遊的目標。
2、遊憩方式設計與項目策劃
旅遊目的地之所以吸引遊客不斷到來,不僅僅因為吸引物本身的獨特性,還必需形成最大程度滿足遊客遊憩需要的具體的觀賞、游樂、體驗方式,即:遊憩方式設計。遊憩方式,落地為具體的項目和游線安排,成為可以實現的目的地內涵。
3、目的地要素配置與配套
旅遊目的地的運作,需要圍繞吸引核及遊憩過程進行要素配置,形成旅遊功能的完整組合,並通過空間結構的安排,形成功能布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進行配置,又可以按游覽項目與配套服務實施兩個方面進行功能配置,功能配置結合空間結構,形成布局安排。
4、旅遊目的地及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
戰略是目的地運作的綱領。目的地戰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設、持續發展、有效營銷為目標,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進;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不局限於目的地系統,還著眼於分行業的整合與發展,對於旅遊產業帶動與富民等效益發揮更加側重。運作戰略的內容,包括目標定位、主題定位、市場定位、重點選擇、路徑選擇、順序選擇以及配套構架。
運作戰略的核心,是發展路徑的選擇。
總體規劃中的發展戰略,往往偏重於定位與市場,對於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目標,由於實際操作經驗的限制,都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與策劃,這是造成規劃不實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在商業策劃中,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找到實現目標的現實途徑。對於旅遊產業及旅遊目的地來說,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一兩個項目的就達到長期目標。我們必需找到一種「動力機制」和「帶動機制」,通過「龍頭突破」、「薄弱突破」、「聯動互動」等等方法,形成整合運作的動力鏈,實現整體目標。
⑧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怎麼發展
一、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影響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經濟產業,涉及到社會許多相關產業,包括交通、建築、通訊、貿易、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旅遊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范圍廣,就業層次多,吸納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長新增加的勞動力以及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的大量富餘勞動力。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加拿大學者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收入每增加3萬美元,就將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研究報告也指出,旅遊業每增加一個從業人員,相關行業就增加5個就業機會。
(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國家旅遊局連續提出了「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鮮明口號。這為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鄉村旅遊點所聘用的服務人員主要來自家庭成員和當地居民,在經營旅遊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銷花卉、花果農作物產品,既降低了經營風險,又增加了農作物附加效益。在開發鄉村旅遊的同時,將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進行「村村通」道路建設和旅遊區內道路建設,以及村社環境整治活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對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民向非農領域轉化,加快了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至今,全國利用外資進行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已超過200億美元,其中150億美元用於旅遊飯店建設,20億美元進行旅遊景觀建設。
二、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消極影響
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經濟旅遊業的不穩定,會導致區域經濟的不穩定。旅遊業的發展是導致消費品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的一個原因。對區域社會和文化而言旅遊業給旅遊區的社會治安帶來隱患,對旅遊區居民健康的產生不良影響。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大危害發生在旅遊開發初期,大量樹木被砍伐,使物種的多樣性受到破壞;游者的投餵食物會造成野生動物的捕食能力下降,近距離觀看等會擾亂野生動物的生活規律。旅遊業也會對國家和地區的水體造成影響,旅遊活動對水體的污染,首先是由遊客所拋棄的各種垃圾造成的;其次,地處旅遊區的酒店排放的污水加重了水質的污染;另外,遊艇等水上交通工具排除的油污,也是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之一。旅遊業對大氣造成的影響:交通在給人們出遊提供便利的同時,其尾氣的排放加劇了大氣的污染;另外,許多賓館、酒店廚房所排放的油煙,以及宗教信徒和遊客「虔誠」的香火形成的煙霧,也是旅遊區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旅遊者的隨意刻劃、撫摸、踐踏,以及呼吸、汗氣等都會使旅遊吸引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和破壞。對旅遊景觀:設計不周密、論證不全面的旅遊開發建設會對旅遊景觀造成破壞;另外,不適當的開山辟路、亂填湖泊、圍墾造田等旅遊開發建設,會造成旅遊區水土流失、水體水位下降,從而破壞旅遊區的整體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