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產品的開發
① 什麼是鄉村旅遊產品
鄉村旅遊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② 在開發鄉村旅遊商品應該注意些什麼
1、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系統規劃
2、機整合鄉村旅遊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遊開發項目。
3、北京山合水易機制在鄉村旅遊開發用有大量成工力案例,值得借參考鑒。
4、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味和檔次。
5、在鄉村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
6、使鄉村旅遊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③ 鄉村旅遊規劃及產品開發的論文大綱。
鄉村旅遊規劃及產品開發的有具體要求嗎? 方向還是比較簡單的
④ 鄉村旅遊是以鄉村產品延伸出來的旅遊產業嗎
鄉村旅遊,是以來鄉村產品延伸自出來的相關產品為基墊的一項特殊的旅遊產業,具體來講可以概括為在鄉村地域內,以鄉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耕文化、農村牧漁業生產、民俗文化、古鎮村落、農家生活為資源基礎,通過科學規劃、開發與設計,為城市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的一種新的旅遊經營活動,勇先創景認為鄉村旅遊包括鄉村農業觀光旅遊、鄉村民俗文化旅遊、休閑度假旅遊、自然生態旅遊等多方面。
⑤ 生態旅遊資源和產品類型有哪些
(一)資源分類1、山地型指以山地環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遊區。適於開展科考、登山、探險、攀岩、觀光、漂流、滑雪等活動。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遊區,也包括大面積竹林(竹海)等區域。適於開展科考、野營、度假、溫泉、療養、科普、徒步等活動。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遊區,也包括草甸類型。適於開展體育娛樂、民族風情活動等。
4、濕地型指以水生和陸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濕地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指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適於開展科考、觀鳥、垂釣、水面活動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與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遊區,包括海濱、海島。適於開展海洋度假、海上運動、潛水觀光活動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遊區。適於開展觀光、探險和科考等活動。
7、人文生態型指以突出的歷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態與其生境為主建設的生態旅遊區。主要適於歷史、文化、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以及適當的特種旅遊項目及活動。
(二)產品分層1、大眾生態旅遊產品適應大眾化旅遊消費市場而開發形成的生態旅遊產品,主要包括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文保單位、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生態資源中進行的游覽、觀賞、垂釣、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等活動形式。
2、示範生態旅遊產品主要指生態資源獨特,旅遊開發管理服務水平較高,經營發展模式具有示範效應的生態旅遊產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國家公園、文保單位等生態旅遊資源單位內,進行的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等活動形式。
3、特種生態旅遊產品生態資源具有特殊優勢,在市場上形成獨特吸引力的生態旅遊產品。主要包括觀鳥、觀察野生動物遷徙、沙漠探險、自然生態考察等。這部分產品數量少、品位高、容量低,是中國生態旅遊的主要品牌。
⑥ 鄉村旅遊產品為什麼要改變落後的開發模式
鄉村旅遊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旅遊的內涵:
1、鄉村旅遊的概念 所謂鄉村旅遊,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遊資源為依託,以旅遊活動為內容,以促進農村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鄉村秀麗的田園風光,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靜祥和的生活氛圍是城市旅遊者參加鄉村旅遊的主要動機之一。也就是說,鄉村性和地方性是鄉村旅遊的核心、吸引力、也是發展的重要資源。「鄉村性是鄉村旅遊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 所以,依託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挖掘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現真實的鄉村生活,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基本條件,也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開發鄉村旅遊產品的基本要求。
2、我國鄉村旅遊的特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依然占人口總數的近70%,即使是城裡人也有著濃厚的農村情結。我國的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極大興趣。其特點是:
第一,旅遊者的一切旅遊活動均發生在「鄉村」這一特定的區域環境內。
第二,旅遊資源應是鄉村已開發的和待開發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屬集體的或個人所有的各類自然、社會資源。
第三,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具有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鄉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為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應該以經過培訓的農業人口為主。
第五,鄉村旅遊經濟兼有鄉村集體經濟和鄉村個體經濟成分,它納入鄉村經濟核算體系,有些核算內容可虛擬地納入整個國家旅遊經濟統計,以反映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有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
20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觀光旅遊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使其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中的重要渠道,並為第一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隨著生態旅遊的展開,農家旅館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悄然興起,並成為鄉村度假的重要承載。鄉村旅遊實現了從觀光到度假旅遊方式的升級,並成為我國廣大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伴隨著我國國內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和大眾觀光旅遊產品的多元化發展進程,尤其是國家旅遊局將1998年確定為我國生態環境主題年的舉措,極大地推動了鄉村旅遊的興起,從市場需求角度而言,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的動機主要有:
(1)回歸的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久居喧囂城市的人們產生了對田園風光和鄉村寧靜生活的回歸需求,嚮往「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意境體驗;
(2)求知的需要。現代社會的城市少年兒童普遍缺乏對農村、農事生產、農民生活的了解,鄉村旅遊作為重要的休修學旅遊方式,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3)懷舊的需要。懷舊是人類的共同特徵,舊地重遊的旅遊者對於目的地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我國文革時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造就了所謂的「知青情節」,成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4)復合型需要。人們的旅遊行為往往是多種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鄉村旅遊也不例外,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有的可能處於求新、求異、求美、求樂的需要,有的可能處於身心調解的需要,有的可能處於美食或購買土地特產品的需要等。
三、我國鄉村旅遊開發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國各地開展的鄉村旅遊均在朝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於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然而,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興起原因的不同,各地鄉村旅遊的內容各有側重。比較分析我國各地鄉村旅遊的形成過程,對其成因及特徵形成影響較大的因素是區位。如何構建鄉村旅遊布局模式,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作用重大。我國鄉村旅遊根據其資源特點及所開展的旅遊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於那些區位條件好,地形多邊,山巒起伏,溪流交錯,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舒適,面積較大的森林地段可開發為森林公署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科考和驚醒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2、度假區(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景觀地帶建成的,以滿足旅遊者度假、休閑為主要目的場所。
3、野營地模式。野營是一種戶外遊憩活動,是暫時性離開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帳篷、高架帳篷床、睡袋 、汽車旅館、小木屋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並參與其它休閑娛樂活動的一項旅遊活動項目。森林野營地要求離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較方便,但必須離開公路干線,具有良好的森林環境,氣候好,空氣潔凈,環境比較幽靜,有水源,避風,面積較森林公園小,但應大於公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選擇地勢 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設野營地。也有人將野營地建在農荒地、草原、甚至沙漠邊緣。
4、觀光購物農園模式。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等,讓遊客入內采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此乃國外農業旅遊最普遍的一種開發。
5、租賃農園模式。是指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園地。其主要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耕作樂趣,以休閑體驗為主,而不是以生產經營為目標。多數租用者只能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租賃農園所生產的農產品一般只供租賃者自己享用或分贈親朋好友。
6、休閑農場模式。是一種供遊客觀光、度假、遊憩、娛樂、采果、農作、垂釣、燒烤、食宿、體驗農民生活、了解鄉土風情的綜合性農業區。近年來,台灣的許多會議都移到休閑農場舉行。
7、 農業公園模式。按照公署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思想,將農田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部分,開成一個公園式的農業庄園。
8、教育農園模式。這是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想結合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農園中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傢具設備及所採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育農園可設置簡單的農業「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養殖業生產歷史與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的資料等,並可在農園內建立演示區,再現農業生產歷史。這樣可以增加遊客對當地農業生產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愛農、興農、投身與我國農業建設的熱情。較具代表性的教育農園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及我國台灣省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9、農村留學模式。只指城鎮居民將子女送到農村就讀小學和中學,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並參加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此即所謂的「農村留學」。這主要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堅韌、朴實、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農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園林建設、文物古跡,如衣著、飲食、節慶、禮儀、婚戀、喪葬、喜好、禁忌、歌舞、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寺廟、教堂、陵墓、園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城鎮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民俗文化村,舉行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招徠遊客觀光、度假和休閑。
11、鄉村俱樂部模式。如在原來知青集中的鄉村建立「知青俱樂部」;開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庫、湖泊、魚塘、河段建立「垂釣俱樂部」;選擇適宜的地方建設「鄉村高爾球俱樂部」或「鄉村高爾夫球練習場俱樂部」等形式多樣的鄉村俱樂部。
四、開發鄉村旅遊存在的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
1、轉變觀念,統一思想 過去認為旅遊只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的「專利」鄉村旅遊資源不被重視,因而對開發、發展鄉村旅遊特別是農業旅遊不屑一顧,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老是在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及其衍生出來的人工微縮景觀上做文章,或重復建設,或修修補補,不求開辟新天地。旅遊開發者的思維深受「觀光旅遊」的束縛,缺乏開拓思想和創新意識。因此,有關部門應轉變觀念,統一認識,樹立新的旅遊資源觀,將我國旅遊開發的重點逐步轉移到發展鄉村旅遊上來。
2、投資主體多元化 鄉村旅遊的開發相對大型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而言,其所需資金要少得多,但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范圍廣泛,總體上來說,也需要不少資金。對於那些資源條件好,級別高的重點項目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型作用,由國家牽頭,聯合一些經濟實力和管理能力強的企業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勵外資、國有企業、私有經濟單獨或合作開發,也鼓勵農民個人或聯合開發。總之,要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籌集資金,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走「滾動發展」的路子。
3、合理規劃,科學發展 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對旅遊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並以區域旅遊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旅遊市場規律,盲目上,拖著上,各自為陣,重復建設。各地應在國家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做好詳細規劃和開發工作。旅遊主管部門應對各地鄉村旅遊的開發工作提供指導並實施監督,確保旅遊開發合理有序地進行。
4、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特色產品 鄉村旅遊的開發也應遵循市場規律,根據旅遊市場需求情況,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要注意旅遊產品的特色性,以增強其吸引力,特色是旅遊產品生命力的所在。當前我國鄉村旅遊應加強休閑娛樂、民俗風情「綠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開發。
5、加強環境保護和教育,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遊地在規劃設計時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EIA)和環境審計(EA),確定合理環境承載力和遊客容量,預測旅遊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和所承擔的風險,確定「生態經濟適合度」,並在此基礎上採取適當的環保措施。可選擇一批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旅遊地實施ISO9000和ISO14000認證,使之與國際接歸,創建國際知名的鄉村旅遊勝地。對旅遊開發者和經營管理者實施「分級」評定,以之確定其是否具備開發經營的能力和權利。設立「公眾教育館」,對旅遊者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其生態學人格。要大力提倡和開展生態旅遊,園內交通建議均採用馬車或人力車,改燒煤、燒木材為燒沼氣、燒電,盡量使用當地生產的綠色產品,環衛工作應有專人管理和清掃,生活垃圾實行分箱收集並統一處理。對破壞環境的遊客應給予一定處罰,如讓其清掃垃圾、干一些農活或處以罰款。同時在部分鄉村旅遊地建立「生態定位站」,對旅遊活動對鄉村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進行定位監測。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我國鄉村旅遊業及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得要基礎。
6、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國家旅遊局針對當前國內外旅遊者「回歸自然」的熱潮,推出了「98華夏城鄉游」和「99生態環境游」,我們應抓住這一美好的歷史機遇,大力宣傳和推銷鄉村旅遊產品,同時還應建立鄉村旅遊與城市旅遊組織、城市飯店、度假區之間的聯系,加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合作與聯合促銷,重視鄉村旅遊信息網路的建設,力爭使我國旅遊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7、加強衛生和安全工作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衛生習慣上還存在一些差異,在鄉村的一些地方,基礎衛生條件還較落後,因此應加強衛生工作。對旅遊地和接待食宿的農戶家的廚房、餐具、卧室、浴室、廁所、用水及公共娛樂場所進行殺菌消毒處理。鄉村是社會治安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鄉村人口密度小、農戶稀散、部分遊客分散住宿的特點伺機作案,搶竊謀害遊客,因此應加強鄉村旅遊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強法治建設和管理 為了實現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應制定有關法令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旅遊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可成立鄉村旅遊協會,制定有關章程,對鄉村旅遊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市民與農戶之間租賃土地時,必須訂立詳細的合同並行到認真履行,避免發生糾紛。
9、做好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 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城鄉居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摩擦」或誤解,各地旅遊部門、鄉村旅遊協會及鄉政府、村民委員會應加強對當地旅遊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以增加城鄉人民的了解和友誼。
五、開發農村旅遊市場的作用和意義 鄉村旅遊將成為未來我國旅遊市場能夠發展的一大亮點。大力開發鄉村旅遊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有利於加強城鄉文化交流,改變農業生產落後的觀念 通過城市居民的參與活動,把先進的科技知識帶到鄉村,有利於科技推廣;城市居民可以親身了解和體驗農村生活;旅遊者的觀光活動將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者封閉保守思想的改變,形成市場意識;通過對觀光農業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實現土地的合理開發和經營多樣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觀光農業不僅以農業生產方式、多種參與活動、民俗文化等吸引遊客,而且以優美的環境給遊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樹種草,美化環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其意義更大,對於我國發展生態旅遊也有促進作用。在台灣,觀光農業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三生」農業,即是把農業的發展引向「生產、生活、生態」結合,平衡發展,達到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和生態自然化。
3、有利於進一步刺激消費,充分發揮旅遊業在擴大內需方面的作用 消費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進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費,擴大有效需求,對於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旅遊業由於關聯性強,帶動功能大,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十分明顯。可以說,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中的作用,既是旅遊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時代賦予旅遊業新的歷史使命。要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潛在的遊客市場,擴大旅遊者隊伍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和途徑。目前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來啟動鄉村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成效將會十分顯著。
4、有利於擴大旅遊產業規模,推進我國世界旅遊強國建設步伐 新的時期,我國旅遊業提出了要實現由亞洲旅遊大國向世界旅遊強國跨越的目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壯大旅遊產業規模和進一步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強鄉村旅遊市場開拓,對推進我國旅遊強國建設將大有裨益。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不斷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斷擴大的鄉村旅遊市場對壯大我國旅遊經濟規模會起到積極巨大的作用。
5、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解決 我國農業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太小,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發展鄉村旅遊必然帶動鄉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建築、加工業等相應產業的發展,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鄉村旅遊的發展必然引起區域農業產品特色化,有利於形成對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系列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進一步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⑦ 鄉村旅遊休閑開發產品和服務商品化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提出必要的對策。
以農家樂、田園風光和自然資源為依託的鄉村休閑旅遊,是「十一五」期間不少地方旅遊項目開發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目前,鄉村休閑旅遊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休閑旅遊業的發展將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開發現狀來看,存在著整體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質不突出,中低檔產品居多,新型旅遊產品開發較少,並且產品軟體設施相對落後。
針對目前開發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要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品,充分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實現新農村建設,打造運動休閑產業,創造「生活富裕、生命陽光」的和諧新鄉村,提出開發鄉村休閑旅遊產品的發展對策。
一、注重產品特色,突出開發主題。要分析資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閑市場的需要,確定開發的主體,在開發休閑旅遊產品的時候選出具有主導和支撐作用的壟斷性產品,將特色化和主題化理念貫穿於產品開發始終。
二、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閑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層次的享受,在開發過程中創造文化、創新文化,為產品賦予新的特色,不斷創新。
三、開發體驗產品,提高體驗價值。開發參與性強的休閑旅遊產品,不僅能滿足旅遊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遊客在旅遊過程中得到綜合體驗感,並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閑旅遊產品的體驗價值。
四、提升產品層次,滿足市場需求。休閑旅遊產品結構應具有層次性,要同時兼顧國內、國際市場的需要,在開發國際產品時要藉助國外旅遊者普遍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這一優勢,深挖文化特質,開發出具有特色鮮明和優勢明顯的國際化品牌產品。
五、提倡適度超前,開發新型產品。無論是核心產品還是延伸產品都要用文化來創新,把這種文化創新變成旅遊品牌,而且創造出新的旅遊市場,引導旅遊消費。
⑧ 鄉村旅遊的體驗性產品,如何開發
一、為鄉村旅遊體驗設計一個明確的、獨特的主題,鄉村旅遊產品體驗營銷要從一個主題出發,以主題為依託,創造主題體驗悄景,繼而開展一系列營銷活動。
二、利用各種媒體傳播旅遊體驗,為了達到體驗營銷目的,需要通過一些媒體給旅遊者創造或傳播體驗,除通過體驗營銷構成要素中的旅遊設施環境及人員服務等因素塑造旅遊體驗外,還要通過電視媒體、網路媒體塑造旅遊體驗。
三、充分利用體驗旅遊紀念品,體驗旅遊紀念品同普通的旅遊紀念品一樣有紀念、藝術、實用三種性質,有中國、地方、民族三種風格,但在旅遊營銷中一般體驗旅遊紀念品的價值在定價上高出普通的旅遊紀念品,旅遊收入也高於普通的旅遊紀念品,設計的體驗旅遊紀念品與普通的旅遊紀念品相比更能喚起旅遊者回味體驗及再次購買的慾望。——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相關觀點
⑨ 鄉村旅遊產品的特徵
市場需求「五味」趨勢
有「情味」:少商業化氣息,多旅遊環境的倫理道德建設。
有「土味」:保留老村精華,營造新村意象。
有「人味」:通過農民的生產、生活活動,讓遊客和居民間發生文化互動,保證村居、村民、村景的統一,實現遊客的體驗與參與。
有「雅味」:對村居環境的設計、保持和村民素質的高品質要求。
有「村味」:擁有相對封閉的村域環境,打造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村莊圖景,營造「心遠地自偏」的心境與意境。
環境變化趨勢
政策指向改變: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形成「2.5天大周末」;將發展鄉村旅遊納入促進「三農」發展大戰略;我國旅遊業發展實施「515戰略」。
交通發展迅猛:交通建設信息化,道路交通體系完善;機動車、私家車快速增加,租車、拼車等交通方式的出現;綠色交通成為交通發展新角色。
社會發展進步:適逢經濟發展新常態;適逢國內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生產要素綜合優勢進一步彰顯的活躍期;適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潮期。
思維理念革新:互聯網思維;目的地思維;「旅遊+」思維;生態思維;品牌思維;用戶思維。
產品重塑與再造
產品形態一:酒店度假類
鄉村度假庄園/酒店
是一種提供高品質田園生活方式,基於鄉村優勢農業產業之上的田園休閑綜合體 。鄉村酒店是介於農家樂和商務酒店之間的一種新型酒店,是高於農家樂的服務標准,既沿襲了農家樂的鄉村農家特色又借鑒了商務酒店的標准規范而成一體的酒店。
【產品特點】通過大型企業資本導入,發展庄園經濟,形成「產業+庄園」雙驅動;以庄園品牌塑造、庄園綜合功能擴展和庄園產業模式設計為主,提供獨特的庄園生活體驗。
【適用條件】適合現代農業基礎良好,有建設大型農業庄園的場地條件,交通可達性強的村落。
【打造要點】庄園度假酒店+庄園體驗經濟+彌補目的地功能
1、主體:本質上是庄園形式的度假酒店,採用標准化管理經營模式,強化本地特色文化元素。
2、外圍:庄園環境,庄園農業經濟,形成「種養加」、「產供銷」、「工農貿」緊密結合的整體產業化模式,農民受雇於庄園主,藉助庄園品牌發展外圍互補型產業或提供配套服務。
產品形態二:文化藝術類
鄉村博物館/藝術村
鄉村博物館/藝術村是一種集中體現鄉村文化歷史的旅遊產品,它涉及到傳統鄉村生活的所有領域,從實物形態、方言到工作和生活習俗等每一個細節。藝術村主要為藝術家創作研究提供時間、空間支持,讓藝術家進入一個充滿鼓勵和友誼的環境。
【產品特點】鄉村環境為基底,藝術文化置入,側重對於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表現形式為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的活態文化展示。
【適用條件】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環境藝術價值較高的村落。
【針對市場】成熟的旅遊目的地及周邊,針對文化科普市場、藝術家市場等專項人群。
【打造要點】文化保護傳承+文創業態激活+社區民宿改造
1、本地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博物館的形式典藏,選定古街區,古民居,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
2、引入文創產業,更新業態,形成旅遊餐飲、購物、居住休閑體驗空間,以實現文化活態展示。
3、村落社區改造,重點發展民宿等業態。
產品形態三:科普教育類
教育農場(園)/高科技農園
教育農場(園)與高科技農園都是立足農業產業優勢,利用農業生產、自然生態、農村生活文化等資源,以科技化、智慧化的項目,或展示在科技引領和示範下現代農業的發展,或設計體驗活動及進行教育解說,主要集生態教育、休閑體驗、戶外教學等為一體。
【產品特點】高效農業+科普寓教於樂的產品形式。
【適用條件】有一定的產業壁壘,需要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等農園形態,溫室是主要活動空間。
【針對市場】青少年科普人群,非周末由學校代領,第二課堂;周末由家長帶領,寓教於樂。
【打造要點】高效農業基礎+寓教於樂,「發現自然,喚醒好奇。」
1、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相互結合,農園中栽種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農具設備及所採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
2、可設置簡單的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植、養殖業生產歷史和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生產工藝的資料等,並可以在園內設置演示區,情景再現。
⑩ 農家生態旅遊商品的開發原則是什麼
農家生態旅遊商品開發的基本原則包括:
(1)突出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有特色的生態農業旅遊商品才能激發旅遊者的購買慾望。在開發中應針對地方特色,對地方文化進行挖掘、提煉,設計出特色商品。「農家樂」型生態農業旅遊推出的農家特色菜餚、特色果品、無污染農產品等,對遊客很有吸引力。
(2)不破壞生態環境,強化生態保護意識。在生態農業旅遊商品開發時,應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及文化中的生態內涵,使旅遊者享受生態產品的同時,受到環境保護的教育。
(3)以市場為導向,開發配套的旅遊商品。生態農業旅遊商品的開發要順應市場需求,分層次開發。如旅遊工藝品開發,可採用不同價格的原料和工藝,土特產品採用不同檔次的包裝,使不同層次的旅遊者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興趣愛好,選購自己所需的商品。另外,還可針對地方特色,進行商品的系列配套開發。
(4)統籌安排,合理組織。生態農業旅遊商品開發應避免自流、分散、無序的狀態,加強統籌安排和組織工作,否則,旅遊商品就會逐漸失去地方特色。
(5)提高旅遊商品的生產和製作水平。堅決制止粗製濫造,不斷提高旅遊商品的生產和製作水平,以維護旅遊地和旅遊商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