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旅遊
❶ 北川羌族自治縣的旅遊資源
北川羌城旅遊區
北川羌城旅遊區由中國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北川新縣城景觀軸(巴拿恰商業步行街、禹王橋、抗震紀念園)、吉娜羌寨等高品質旅遊景點組成,總面積6.01平方公里。「5·12」特大地震紀念館不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是全國最大、最全面紀念「5·12」地震事件的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展示羌族歷史文化的民俗博物館,是中國民俗博物館北川分館,也是中國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館,被譽為「中國羌族第一館」;巴拿恰商業街是集商業、餐飲、休閑娛樂、旅遊接待為一體的特色步行街;吉娜羌寨是羌族文化體驗觀光地,也是羌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葯王谷
葯王谷旅遊度假區是我國第一個以中醫葯養生為主題的山地旅遊度假區,也是5.12地震 後四川省內首家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准新建的旅遊景區。位於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的葯王山上,行政區劃上屬北川縣桂溪鄉林峰村,度假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葯王谷所在區域盛產中葯材,山林遍生百年葯樹,相傳中華醫葯始祖歧伯(據史考歧伯乃四川綿陽人)和葯王孫思邈都曾長住此山采葯治病,山上居民一直有供奉葯王菩薩的習俗,葯王谷因此得名。葯王谷可進入性良好,交通區位具有優勢,緊靠九環東線(江油~平武),距李白故里江油市23公里,距綿陽市64公里,距成都市166公里。景區內遍生百年葯樹,有3000畝葯林和40畝中醫植物園。
❷ 羌族的文化介紹
概 況
羌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亦廣,據說他們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過程,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於種種條件和原因,逐漸發展、演變為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的各民族。研究藏、彝、白、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普米、景頗 、獨龍、怒、阿昌、土家等族的歷史,都必須探索其與羌族的關系。羌族歷史在我國民族史上古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唐宋以後,羌族多被漢族或其他族所融合,只在岷江上游還有部分存在。這種從遠古時期一直保存至今,經歷數千年之久的民族,在我國及世界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是研究羌族社會和歷史的活標本,也為探討其他兄弟民族的歷史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羌族自稱「日瑪」(zma)、「日麥」(zme)或「爾瑪」(xma)、「爾麥」(xme),羌族屬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於茂汶縣的沙壩區、較場區、風儀區、土門區,汶川縣的威州區、綿池區,理縣的通化區、薛城區;松潘的鎮江區。
北部方言行於茂汶縣的赤不蘇區和黑水縣的大部份地區。土語甚多,甚至相鄰的村、寨間,語言亦不完全相通。在交通沿線和接近漢區的羌民,一般都懂得漢語。羌族漢有文字,很早以來就已通用漢文。
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山脈重重,地勢陡峭;境內有岷江、黑水河與雜谷腦河,水流湍急,舟楫不通。氣候溫差頗大,初秋時節,河谷正是紫羅蘭盛開,而高山卻已是白雪皚皚。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一度左右,降雨量不到五百公里厘,無霜期為一百八十天至二百二十天。
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其次為青稞、小麥、蕎麥、豆類,以及麻、煙等經濟作物。蘋果、花椒、核桃享有盛名。養羊業較發達,是優良品種「銅羊」(成都麻羊)的主要飼養地。密林中有椴木、樺木、鐵杉等優質木材。葯材豐富,其中尤以天麻、貝母、蟲草、鹿茸、麝香、熊膽著稱。野生動物中的熊貓、金絲猴更是舉世之珍,聞名全球。
(九頂山國際生態旅遊區)
❸ 請問:《旅遊新報》羌文化保護計劃是什麼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北川縣還制定了《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根據該綱要,北川將以民俗文化為主題,打造「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從新縣城到青片一線,形成羌族原生態風情走廊,所有建築、布局都將反映濃郁的羌族特色。
目前,北川已規劃了9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設計總投資4000多萬元;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2000平方米,估算總投資1000多萬元。羌年、轉山會等15個項目也被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確定傳承人19人。
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對口支援省市也非常重視羌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對口支援汶川縣威州鎮的廣州市,在針對羌族文化保護與發展方面開展了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將通過聯合培訓的方式,請來汶川龍溪鄉最後一位老釋比,為羌族村落布瓦村的學齡前兒童和村民進行羌文化培訓。今年下半年,這個能容納40人的班就要開課了。
「羌族的文化非常脆弱,因此我們在援建的過程中,尤其注意對它不斷進行整理,挖掘和推廣。」廣州市對口援建威州鎮前線工作組組長李俊夫說。
李俊夫告訴記者,廣州計劃對威州鎮村民做進一步培訓,教他們綉一些手機掛飾等商品,將羌綉產業化,走向市場,讓更多的人感受羌文化。廣州還將在汶川籌建一座「羌紅劇院」,希望汶川的羌族人能夠在這座劇院里,深入傳承本民族文化。
與非物質文化保護同時進行的,還有羌族物質文化的恢復。在布瓦村,共有黃土碉樓45座和石砌碉樓4座,時代上下延綿2000多年,是四川省尚存的唯一黃土夯築碉群,已經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在過去,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45座碉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而在去年的大地震中,又有3座黃土碉樓受損,1座石雕樓損毀,目前布瓦羌寨僅存3座黃土碉危樓和1座石砌碉樓樓基。
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介紹,隨著現代文明的來襲,布瓦村也飽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村民的房屋重新翻新,導致建築結構和外觀大量改變,現代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元素嚴重沖擊著古老的建築風格。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後,一些很有羌族特色的房屋被嚴重破壞,甚至成為廢墟,而新建農房大量使用磚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致使羌族建築元素在現代建築上消失。
「因此,羌族物質文化保護任重道遠。」青理東表示,汶川將著手恢復重建黃土碉樓15座,石砌碉樓2座,保護好32座碉基,充分展示羌族文化歷史信息。
在地震中,蘿卜寨所有的黃泥土民居全部震垮。在不遠處的山坡上,廣東省江門市援建的一批羌族風格安置房正在施工建設中。
69歲的蘿卜寨羌族老人馬康全在新建成的家門口擇著豆角,他說:「現在的房子比以前的要好得多,保留了羌族風格,我也很習慣。一輩子在大山,我們已經離不開大山了。」
❹ 汶川羌族景點
汶川羌族景點為自身本土特色及環境。 羌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與廣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資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環境、民俗民風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目前,已經挖掘整理出羌族體育120餘項,這些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體育項目與當地節日慶典、風俗風情、鄉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裝緊密相連,已滲入到民眾生產生活中,共同構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點的旅遊資源。諸如藏羌鍋庄、爬山、漂流、野營等已融入旅遊過程之中,不自覺地成為旅遊產品,這些豐富的羌族體育文化資源,依託當地的自然風光,絢麗的風土人情,從多視角審視地方旅遊經濟發展的潛力,給地區旅遊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汶川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和羌族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漸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使羌族體育與旅遊之間緊密相連,成為旅遊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震後汶川的旅遊風景區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經營者,都藉助該地區自然資源優勢為依託,以濃厚的民俗風情為基礎,與羌族體育文化密切結合不斷推出新的旅遊產品。如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羌歷年、古羌文化藝術節」,已由單純的娛樂競技活動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層次發展,成為集體育競賽、民族文化、旅遊、經貿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盛大聚會。在當前體育市場和旅遊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為羌族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利於地方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 來源:文化月刊·中旬刊
❺ 為什麼要去北川旅遊,有什麼特色文化嗎
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中國大禹文化之鄉」,是全球同緯度生態保存最完整和物種最具多樣性的地區,新縣城是「全國最漂亮的縣城」、「最適宜人類居住地」、「中國時尚城市」、「全國首個數字城市」、「國家級森林公園」。
北川現擁有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即以地震遺址紀念地、大愛文化旅遊景區、禹羌文化旅遊景區等構成的北川羌城旅遊區,4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包括:以集雄、奇、險為一體的九皇山景區,以養生葯福文化為主題的葯王谷景區,匯聚各種珍稀花卉、植物的維斯特農業休閑旅遊區,以喀斯特溶洞和川西北民俗小鎮為主的尋龍山景區。北川還有以「春觀杜鵑,夏戲水,秋看彩林,冬賞雪」的四季鮮明特色景觀的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❻ 鳳縣羌文化的整體介紹
為了弘揚鳳縣古羌文化,加快旅遊產業發展,擴大城市發展規模,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旅遊興縣、生態立縣」戰略的實施。根據鳳縣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從今年3月份開始由水利局牽頭對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開展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經過水利局地不懈努力,在7月底完成了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規劃和方案策劃工作,方案按三個項目五個板塊劃分,其中「三個項目」包括石頭羌寨項目、河道綜合利用項目和金沙古鎮項目;「五個板塊」為石頭羌寨、金沙古鎮、漂流碼頭、濕地公園和沿江古建群。
規劃方案
1、規劃范圍: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位於鳳凰湖1號壩以下至靈官峽的嘉陵江右側河谷地帶,規劃版圖3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46.97公頃(705畝),規劃建設的五個板塊,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准進行規劃設計。規劃建設期限為10年,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總體規劃構思是以秦嶺和嘉陵江為依託,以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前提,以「古羌文化+生態旅遊」為主題,以休閑旅遊度假為主要內容,動靜結合,體現特色,規劃結構概括為「一條軸線、四個主題、五大功能」。
2、規劃內容:一是沿江古建群,位於1#壩以下,草店村以上,316國道以南與嘉陵江以北的區域,規劃區域面積153畝。主要規劃功能是為完善城市的配套服務設施,同時作為整個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的門戶,是縣城連接靈官峽旅遊景區的一個重要銜接帶,起到了鳳凰湖旅遊互動區與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靈官峽生態旅遊自然風光區之間的傳承與銜接作用。建設內容有賓館、飯店、商業街區、家居、商用等多種用途別墅,以及堤防、道路、供熱、供水、供氣、綠化、亮化等基礎公用設施項目。二是金沙古鎮位於雙石鋪鎮草店村316國道以南嘉陵江以北,漂流碼頭以東區域,規劃佔地7.6公頃(115畝)。穿過雄厚的城門,進入古鎮,建築全部仿古,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建設內容有戲樓、鍾樓、碼頭、城門等,營建餐飲、休閑、娛樂、購物、住宿、民俗體驗等基本功能設施。三是石頭羌寨位於景區的西端,北臨316國道,南臨寶成鐵路,西南方與靈官峽景區相連,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嘉陵江從中穿過,地勢連綿錯落,自然環境良好。以民俗風情和古羌建築,揭秘羌民歷史、體驗羌風神韻為特色。規劃內容有羌寨、碉樓、演藝中心、莎朗湖、入口廣場、吊橋、羌族文化展覽館等設施。四是漂流碼頭位於景區的中段,選址在嘉陵江寬廣的水面之畔。將金沙古鎮、濕地公園和石頭羌寨有機的聯系起來。結合開闊的水面可開展現代水上娛樂活動,康體休閑活動及體育競技運動。建設內容主要有漂流碼頭、入口大門、廣場、浮雕牆、遊客接待中心、陵江寺、酒店等。五是濕地公園位於景區北部門戶空間處,依託嘉陵江而建,為縣城的後花園。是充分挖掘自然景觀,形成以水體為主的自然生態公園。規劃佔地面積8.92公頃,由入口廣場區、娛樂活動區、環湖濕地區、濱水景觀區以及生態跑馬場等區域組成。
3、規劃定位: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可復制性。以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為依託、以悠久的羌文化為內涵,充分利用良好的區位條件,結合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立足於優美的自然環境,展現羌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將朴實渾厚的羌族建築藝術風格與歷史傳說、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融為一體,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
4、規劃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原則:在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開發為核心。二是區域協調原則:構建具有區內、區外競爭優勢的整體發展框架,同時能夠因地制宜,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三是以人為本原則:提供健康的精神環境、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優秀的民俗傳統。四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發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建立完整的規劃、運作、評價及開發程序,使文化資源開發走上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五是地脈與文脈傳承相結合原則: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有機結合有利於提升旅遊景區的綜合實力,突出特色優勢。
5、規劃目標:⑴沿江古建群是在環境上力求原生態和中式建築的融合與和諧,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古建。規劃面積153畝,規劃建設單體多層獨立住宅60套,戶型6種,建築面積在180m2-420m2之間。並對規劃區域內現有民居建築以中式建築風格進行改造,建設周期為2年。⑵金沙古鎮以建設產業區的遊客集散、旅遊接待和綜合服務的次中心為主要目標,以大眾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以特色古鎮、河流、民俗風貌等資源為基礎,是休閑、度假、觀光、購物等多功能的古建民俗文化體驗旅遊區。規劃面積115畝,計劃建設十字型商業街區2條,鍾樓、鼓樓、戲樓、碼頭各1座,建設臨街商用四合院式多用途建築40套,獨立四合院式多用途建築40套。⑶石頭羌寨以弘揚羌文化為基礎、以人文體驗為核心、以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為遊客創造一個集觀光、休閑、體驗羌族風情的綜合型園林式旅遊景區。⑷漂流碼頭是產業區建設的開局之作,起到金沙古鎮、濕地公園和石頭羌寨有機聯系的作用。建設內容包括大門、廣場、浮雕、廊棚等人文景觀,使遊人在感受自然山水風光的雄奇秀麗之時,也深深體會到鳳縣深厚的文化底蘊。⑸濕地公園是以嘉陵江河道綜合整治利用為依託,以現有植被為基礎加以擴融提升而形成的自然濕地,目標是建成具有「城市綠肺」功能的濕地生態保護區,起到調節小氣候和過渡銜接各景區的作用。
建設方案
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建設項目實行政府主導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運作。目前,河道綜合利用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沿江古建群和金沙古鎮的開發建設項目已經啟動。
1、土地徵用收儲:一是對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由雙石鋪鎮會同國土資源局土地收儲中心共同進行征地工作,已征土地由土地收儲中心統一安排使用。二是對納入規劃建設范圍內的河道管理國有土地,一並由土地收儲中心統一管理和安排使用。三是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徵用後,對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保證其基本生活來源,可在商業開發項目的用工、店鋪租賃等過程中優先考慮,也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其參與開發經營項目。
2、開發建設形式:一是新建房屋採取統一建設,單戶拍賣的方式實施。首先由土地管理部門根據征地費用、土地整理費用、地塊面積、位置合理程度等綜合因素確定地塊的拍賣底價。其次是對徵用和收儲的土地進行平整和改造,按規劃地塊掛牌公開拍賣,並統一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使用年限為50年。取得地塊土地使用權的購房戶,根據該地塊上規劃的房屋戶型按成本價交納房屋建設費用,由政府統一組織建設。房屋建成後由城建部門組織工程驗收,驗收合格後由房產部門辦理全產權使用手續。二是對規劃區內現有民房按照規劃的統一風格進行改造和改建,改造採取政府補助和住房戶自籌相結合的形式,政府補助40%,住房戶負擔60%。原有房屋需要擴建的,擴建部分費用全部由住戶承擔。改建房屋的室內外配套設施費用由住戶承擔,擴建房屋需要使用的土地由鎮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按有關規定辦理,費用由住戶承擔。
3、基礎設施建設:防洪堤防、公共道路、衛生設施、環境綠化美化亮化等公共設施,由政府投資建設;室外供水、供氣、供暖、排水等主管道工程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其成本在房屋建設費用中部分分攤;通信、網路、有線電視等接入費用按行業規定由購房戶自行承擔。
4、土地和房屋建設費用:政府開發建設金沙古鎮和沿江古建群項目是以發展旅遊產業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目的,吸納社會和民間資本共同開發建設,非盈利性質。根據征地費用、土地整理費用、地塊面積、位置合理程度等綜合因素確定地塊的價格,房屋建設成本價包括房屋主體及室內外配套設施等費用。
組織方案
1、組織領導機構:為了全面加快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的建設步伐,促進各項建設工作協調、健康、快速進展,經8月11日第10次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成立「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由縣長李智遠同志擔任,副組長由唐恩歧、王傳中、歐思釗、師仲英等同志擔任,領導小組成員由陳新、石方、劉國民、李潤身、陳安平、王勇(財政局)、梁瑞利、李曉成、尹建峰、王愛梅、王增科等同志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水利局,石方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人員由水利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雙石鋪鎮、財政局、旅遊局、審計局、監察局、環保局、供電分局等單位抽調人員組成,具體負責工程建設日常管理和協調工作。
2、金沙古鎮、沿江古建群建設公告:為了吸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的建設,擴大融資渠道。經縣政府第10次常務會議同意,對產業區先期開發建設的金沙古鎮、沿江古建群開發建設方案已於8月18日在鳳縣有線電視台進行了公告。公告重點對項目開發建設形式、建設管理形式和招商合作方式進行了說明,並對項目建設背景、建設內容、設計定位和前景進行了簡要介紹。公布了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規劃圖、金沙古鎮和沿江古建群建築方案圖、古建單體建設方案布局圖、單體設計戶型面積。明確了報名有關細節和聯系地點、電話和聯系人。
3、工程建設管理:工程建設在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建「統建辦公室」,具體負責統建工作。統建辦由雙石鋪鎮、國土局、城建局、水利局、財政局、審計局、監察局等部門組成。具體職能是:⑴雙石鋪鎮、國土局負責征地、地塊拍賣及辦理土地使用手續等工作;⑵建設局負責房建管理、質量監督管理及辦理房建相關手續;⑶財政局、審計局負責建設資金監督管理,保證專款專用;⑷水利局負責建設規劃、設計和公共設施建設工作;⑸監察局負責建設過程的程序、紀律、資金使用等監督管理工作;⑹購房戶的商業經營活動根據其經營形式和內容分別由行業主管部門按行業規定進行管理。
建設進展
一是已完成沿江景觀通道1.6公里,續接的沿江景觀通道2.3公里設計工作已完成。二是漂流碼頭已基本建設完成,廊棚、石亭、橋梁加固等分項工程已實施完成。夢幻漂流項目按照文化休閑和自然風光分段進行策劃,現已基本拿出了兩套航道燈光照明方案,目前正在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方案比選。三是羌文化演藝中心防洪堤防工程已完成工程設計、立項審批和施工招標工作,堤防長度352米,設計防洪標准30年一遇,概算投資278.7萬元。四是靈官峽九龍戲水石刻已完成了設計工作,目前正在安裝調試,沿江兩岸山體雕塑、石刻已選定方案,近日計劃開工。五是漂流接待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正在規劃實施之中。六是嘉陵江源頭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工作,已於8月16日審定並表決通過,這將為鳳縣古羌文化旅遊產業區建設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和營造良好的開發建設氛圍。
❼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旅遊
九寨溝、黃龍寺風景名勝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四姑娘山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卧龍、若爾蓋高原濕地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卓克基土司官寨屬國家級人文景點,藏羌民俗特色鮮明。
阿壩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富集,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團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和本朴的歷史人文景觀,被稱為「世界最後一處尚待開發的旅遊金礦」。走進阿壩就是走進自然,走進阿壩就是走進風景。阿壩,東南向西北海拔由820米上升到6250米。
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風景區隔山相望,雙橋溝、鍋庄坪、尖子雪山景點,流雲山崗輕抹濃裹,冰斗湖、沙棘林、風嬌波池、岷江大峽谷自西東來,流泉飛瀑穿行其間,大渡河裂谷由北向南;三江生態圈、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黑頸鶴梅花鹿自然保護區;九曲黃河第一彎;川西北大草原遼闊無垠;降扎溫泉、米亞羅紅葉溫泉,靈泉聖水洗浴民俗。岷江上游石棺葬及出土青銅器、玉石、金銀器、陶器(戰國時期),濃縮和再現了羌族先民的獨特文化面貌和聰明智慧;古剎等建築古樸久遠,是藏羌民族文化藝術的傑作,是藏羌民族建築藝術的活化石,宗教文化豐富多彩,天文、地理、美術、醫學等包羅萬象,文物名剎不勝枚舉。藏羌民俗風清古樸,鍋庄舞、服飾、羌族刺綉、藏羌山歌、飲食文化等無不引人入勝。
2010年,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申報的「藏族編織、挑花刺綉工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從1935年4月進駐到1936年8月全部走出草地,停留達16個月,留下數處會址、遺址、文物等,還有鮮為人知的紅四方面軍在金川建立的格勒得沙共和國遺址,以及後來建造的松潘紅軍長征總碑園、亞克夏雪山紅軍烈士陵園等。阿壩現有3個世界級風景區,3個省級風景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01個一級景點,38個二級景點,19個三級景點。5個人文景觀板塊:長征史詩、藏文化、羌文化、歷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 主要景點花湖阿壩神座阿壩縣各莫寺
❽ 羌族有什麼習俗
習俗
1.節日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婚嫁儀式主要有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爺」。如果男子對女子有意,男方家就會備禮,請紅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徵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後,紅爺會帶上豬膘、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吃「許口酒」。數月或數年後,男方家又請紅爺攜禮到女方家,以「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釋比測算雙方生辰八字,定下結婚吉日。隨即,男方家要備重禮前往女家報期,並在女家辦酒席,即「大訂酒」,作為正式訂婚禮,歡宴女方整個家族。
此後,兩家開始婚禮籌備,期待著「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來。「花夜」 意即為新人舉辦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這一天,女方家高朋滿座,桌上放著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說會道的迎親隊伍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雙方要按照習俗進行盤歌比賽。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方式為一問一答,所唱內容廣泛,形式隨意而風趣。次日清晨,舅舅給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紅綢,新娘哭嫁,拜別父母、兄長和族人。到男方家門口,釋比要做祭祀神靈的儀式,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氣」後,再向新人祝福。眾人為新人舉行「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一拜祖宗創業恩,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偕白頭,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親人和賓客,最後夫妻對拜。
拜堂後新娘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人了。隨後,眾人歡宴。當晚,男家父母點香敬神,對新人祝福。所有來賓在院壩圍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謝客日,主人再備兩桌宴席「謝客」。新人要帶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感謝紅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回門」。由新郎及弟兄背著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僅在女方家小住幾日,而新娘可以住數日、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才由丈夫接回,開始家庭生活 。
3.喪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歷史最為悠久,《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揚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縣沙壩、赤不蘇、較場等地保留下來。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火墳場。
大部分地區由於受漢族影響,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將土葬作為主要葬式,並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喪不請自到、協助料理喪事的習俗。喪家需及時通報親屬,向母舅家稟告逝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釋比殺羊祭祀、測算下葬時日。一般三天之後,眾人在風水寶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墳前點篝火,燒柏枝,敬香蠟、煙酒、肉類,以示祭奠。葬後三日,再備祭品,並修整墓地。到此時,喪葬禮儀才告結束。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兒童不到三歲就夭折,用蜂桶或簡易木箱裝殮,置於山岩洞穴中 。
(8)羌族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的汶川縣威州姜維城、理縣箭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較多的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縣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縣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說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而且為探討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系。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
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氂、西南地區的氂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氂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駹羌則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
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准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並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後,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經向帝國主義、反動官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軍。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余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1942年,茂縣爆發了「茂北事變」。茂縣專區的專員和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了茂縣北路蠶陵鄉的一些村寨,引起當地羌、漢各族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隊,並順勢直攻茂縣縣城,打垮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將縣城團團圍住。這次斗爭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收買分化最後遭到失敗,但斗爭的聲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顯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
1947年,茂縣龍坪、三齊等鄉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稱為「龍坪事件」的武裝起義。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為羌族人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次斗爭最後也因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再一次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