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為文化交流
⑴ 如何評價旅遊者與旅遊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章研究背景與思路論題意義當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來自於兩種不同的文化群體時我們將這種他們之『日的互動稱為文化』的交流而當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來自於兩種以上不同的文化群體那麼就將他們之間的交往稱為跨文化的交流章海榮。而旅遊者的背景往往是復雜的所以此處選用「跨文化」的概念。我國旅遊業發展自改革開放迄今已有多年發展迅速收益明顯。以年為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億人次外匯收入為億美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被訪問最多的國家預計會有億國際旅遊者到達同時出國旅遊的人數將達到億。然而由於人們對旅遊的性質和規律認識不足難免在工作上出現差錯。特別是近年國內旅遊火熱發展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這其中之一就是給旅遊目的地文化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和沖擊。之前的旅遊研究較為忽視旅遊的社會學意義與之前普遍認為休閑是生活的某種邊緣的東西有關。隨著大眾觀光旅遊的發展這種觀點開始轉變。旅遊是人們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暫時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既帶來了遊客所在社區的某些風俗習慣同時也認識了目的地的一些文化民俗。如果兩地之間有數量較大的人員互訪必然要使兩地之間的文化民俗發生接觸、碰撞進而或多或少地滲透融合。可以肯定地說一個封閉起來的地區其民俗文化的穩定性會很強變化就會很少很慢但一個開放的地區其民風民俗的穩定性就會受到沖擊變化會相對快些張世滿。而旅遊的一個驅動力即是不同地域存在的差異性。現代交通技術的極大發展令任何一個民族的閉關自守都成為不可能同時全球化和區際聯系的同益加強又使跨文化交流的廣度和強度更加明顯成為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重要影響因素。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以來不但各行各業的發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承受商業壓力的同時所謂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權」也隨之而來。自上世紀初「門戶開放」以來沿海日益迎合「文化全球化」的潛流而百年後人們以沿海作為基地攜帶「後現代主義」生活方式於國內四處旅遊時又對內陸旅遊地傳統而脆弱的生產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法國著名旅遊學社會學家羅。數據源自中國旅遊網⑨浙江大學碩學位論文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貝爾朗卡爾指出旅遊者在與目的地居民相遇時會意識到各種價值體系的不同、甚至相互對立。旅遊通過個人之間實際相遇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沖突一種社會的沖突朗卡爾。而且這種沖擊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如上世紀初一樣來的那麼突然以致措手不及。如何在全民旅遊熱浪中即阻止旅遊地文化突然中斷或突然全面變異又實現旅遊目的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旅遊目的地面臨的重大實踐課題。因此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文研究思路與方法為、調查法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法、實證研究法、文獻研讀、網上查閱。年月至月針對浙江西塘景區以及四川九寨溝景區分別發放問卷份。最後西塘景區回收份有效問卷份九寨溝景區回收份全部有效。調查對象全部為當地居民了解他們在大眾旅遊發展中對旅遊業本身、對旅遊者、旅遊中介以及政府的看法。最後採用統計軟體處理調查數據。西塘景區調查對象為景區居民。其中歲以上的居民共人占被調查居民的本科及以上居民為人占總受訪人數的針對他們的問卷全部由網上發放而其本身已經不住在西塘高中以上學歷占共人而居住期限在年以上者占總共人這一點對了解西塘文化變遷非常有利。九寨溝景區調查對象全部為參與旅遊業的當地居民。本次調查的缺陷在於、西塘景區居民同質化很強年齡均偏大學歷與收入不高使得調查面受限。、在九寨溝景區由於外來旅遊中介以及遊客難於接觸到不參與旅遊業的本地居民總體視角也會有所偏差。文獻研讀方面主要涉及旅遊人類學著作以及旅遊地理學、旅遊文化學方面著作。其餘數據來源為政府網站以及浙江省旅遊概覽等統計資料。研究內容旅遊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如何實現其應有的貢獻避免旅遊跨文化交流的消極影響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首先需要探討如何實現東道主與遊客之間的順利交流避免文化旅遊的巨大浪費。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自改革開放迄今已有多年發展迅速收益明顯。⑨浙江人學碩士學位論文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以年為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億人次外匯收入為億美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被訪問最多的國家預計會有億國際旅遊者到達同時出國旅遊的人數將達到億。按照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人均達到美元時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年中國人均超過美元社會消費將向發展型和享受型升級國內文化的消費需求越趨增大一個前所未有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已經到來。中國文化藍皮書介紹進入新世紀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文化消費已高於的增幅快速增長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日的變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脹消費的重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閫的變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脹消費的重點發生變化娛樂、體育、旅遊、等產業迅猛發展。。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如何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將旅遊作為一種值得尊敬的體驗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觀光是十分重要的議題。第二探討如何完善目的地社區政府與民眾間的「委託一代理」機制最大限度實現社區參與旅遊發展規劃實現經濟上的普遍受益以及生活條件的普遍改善。通常而言為了發展旅遊業地方權力部門都會制定發展方略以促使地方旅遊業的發展。然在政策制定以及實施的同時常常會存在明顯不公平特別表現在利益分配的考慮上以行政的手段和方式使少部分人或部門從旅遊發展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目的地廣大民眾並未從旅遊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實惠卻共同承擔者發展旅遊的巨大社會成本。對於未參與旅遊業的當地其他居民即旅遊人類學上定義的非職業性東道主來說旅遊業可能不但不能帶來利益甚至還可能損害他們的生活品質對整個社區而言也可能促進、加劇當地的貧富不均引致社區內裂痕的出現。有時候旅遊並不如很多急功近利者的期望般總是一劑靈葯。為了實現旅遊目的地社區社會的和諧發展鞏固當地文化實現公平的利益分配是必然的選擇。同時目的地的地方權利部門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法規等地方居民往往不得而知、不能參與甚至無法監督。如果制定的出發點是為了特定集團平益或者小團體利益就會有損全局的利益。而在政策的操作過程中也可能沒有按照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指導而是謀求眼前利益以及個人政績。最理想的結果是在保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當地的居民可以實實在在地獲得利益。但是實現普遍受益的前提是他們能夠獲得官方信息參與旅遊業發展規劃可以有表達自己意願的途徑並且他們的呼聲可以被聽到。第三探討在旅遊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受益。即在實現經濟上東道主社區普遍受益的同時維護當地特色文化推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樂。文化旅遊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後者也必然伴隨著文化的交易化。在這樣的環境下適當的文化交易化的程度以及適當的文化交易化的方式即是保護特色文化、核心文化的唯一途徑。畢竟在現代交通技術的支持下任何一個文化都不可能閉關自守。為避免本地區傳統、核心文化的過渡曝露以至於消失可以選擇積極參與文化旅遊開發適當展示本民族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備以代替被動的適應。
⑵ 公司經營范圍上有「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是否可以以文化藝術交流名義組織旅遊而不經過旅遊局審批
這個有點明知故問的感覺,政策的東西你知道了就不敢做了,如果不知道你是可以操作的,哈哈,你懂的
⑶ 什麼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徵,被用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志
龍
⑷ 為什麼國際旅遊增進文化交流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及信息、傳播的全球化,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日益頻繁。跨文化、跨國界的文化交流傳播是二十一世紀文化發展的動力,尤其在中國入世的背景下,隨著中國日益與國際接軌和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文化產業」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也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⑸ 為什麼旅遊是最廣泛的跨文化交流
首先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強調以人為本。旅遊開發依託的資源往往和當地社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通過這些旅遊資源的開發,使企業得到贏利,社區得到收入,政府獲得稅收,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外來投資者在開發某地旅遊中,常常忽視當地人的參與和經濟發展,旅遊收入集中在外來投資者以及中介者手中。而另一方面,由於旅遊經營者大量銷售非本地產品,又造成了社區收入的泄漏,進一步使當地社區經濟受到損失。瑞士伯爾尼格林瓦德村,海拔 1000米到4000米,面積100平方公里,有4000多居民,旅遊業在該地區已經發展了200年。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也許旅遊業可以在一個地區比較獨立地發展20年,但是只有必須和當地居民內部之間建立真正的聯系,才能可持續發展,這也正是格林德瓦地區的旅遊得以持續發展200年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內部聯系。換句話說,尊重當地居民,讓當地社區參與是旅遊可持續發展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如果沒有以人文本的理念,旅遊資源的開發常常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尷尬境地。在整個阿爾卑斯山脈沿線的旅遊開發中,有許多尊重社區、以人為本的例子。但同時在這一區域,有些地方因為大量外來投資,割斷了當地旅遊業與農村社區的聯系,導致旅遊業的衰退和低迷。
在旅遊交通等系列基礎設施方面,注重便捷、安全。如同我國強調的村村通公路一樣,瑞士則是鄉鄉通鐵路。由鐵路、郵政公共汽車、觀光纜車和遊船構成的公共交通系統,覆蓋了瑞士幾乎所有的城市和風景區(點)。列車發車、停車時間准確。火車站(train city)有火車城市之稱,如同一個綜合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了瑞士境內火車、公共汽車、遊船的各種信息和服務,遊客可以預定歐洲其他國家火車位或卧鋪床位,辦理回程飛機登機或行李托運手續,兌換貨幣,寄存行李,租借自行車和輪滑工具等;所有列車外觀鮮艷,色彩豐富,讓遊客倍感新鮮。列車行駛平穩,車內設施先進,座位柔軟、舒適,車內帶有空調,設有吸煙區和非吸煙區。旅遊客車配置有電視、衛星定位系統和廁所,長途旅行中,遊客能夠非常方便舒適地乘車;無論列車、巴士還是纜車,往往採用大的玻璃窗戶,保證遊客在旅遊途中能夠輕松自如地欣賞到路旁的美麗風光。
在旅遊餐飲和住宿方面,強調干凈、衛生和舒適。我們下榻的每一處飯店,就餐的每一處餐館,店堂衛生干凈、整潔,即使是一些小餐館也能讓人體會到它的精細之處,尤其是廁所。許多餐館的廁所不管是在地下一層或者地上還是樓上,我們都發現這些廁所內一點也不顯潮濕,光照明快,內部整潔干凈,而且沒有異味。廁所內,在恰當的地方放置有煙缸、洗手液、揩手用的干凈紙巾、擱放臟紙巾的容器。這種環境讓所有入廁的人對廁所都有一種自然的愛護和尊重。這一點或許是我們國內許多星級飯店也應該學習的。
另外,瑞士的全景觀光方式雖然在我國很多地方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得到,但所不同的是它的服務。全景觀光地點通常位處高寒地帶,在這樣高寒的地方,如果僅僅注重觀光瞬間的滿足感是不夠的,所以在瑞士得這些地方恰到好處地配置了溫暖舒適的餐飲設施和室內觀光設施,讓人可以在體驗「極地」風光之後,回歸到如家那種輕松舒適的氛圍中,使人沒有任何空寂孤涼的非人性的不適感。
在國際旅遊服務中,關注跨國文化研究和能力培養。瑞士旅遊業堅持開放的態度,承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明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需求差異;強調學習跨文化技能(技巧),注重根據有無特殊的習慣和喜好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瑞士學者認為,「做旅遊,要經常問自己,客人究竟想要什麼?」要充分考慮跨文化之間的差異與特點,換句話說,要對其它國家的文化感興趣,要主動研究。例如,瑞士在向中國推廣旅遊中,強調必須根據中國人的興趣進行適應對策。針對中國與印度人,後者更願意花錢在住宿上而前者則願意購物的特點,所以在酒店導向上,面向印度遊客時,強調酒店的舒適服務,而針對中國人則主要強調酒店的完善功能便是一個例子。
強調從旅遊者的角度認識和改善旅遊服務。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強調從遊客和一線旅遊服務者對旅遊的意見,從細微之處入手,剖析問題的根源,研究對策,從而能夠保證旅遊服務按照遊客的喜好與滿意程度進行相應的完善,真正達到旅遊人性化的目的。
強調從業者在旅遊服務中的激情與自信。瑞士同行認為在旅遊發展中,旅遊從業者和管理者應當有發自內心的激情與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使客人從人性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到旅遊目的地人員的熱情,才能真正地將旅遊做好。
表面上看,不同國家提供的旅遊產品在類型上和接待遊客上也許是一樣的,但是其具體的過程和細節則完全不同,所以遊客才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導致這些不同的關鍵,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務。對於我們四川而言,在旅遊服務中,盡管我們致力於產品開發,但是相比國際遊客市場對於服務的需求,我們還欠缺太多。所以在當前我省著力推進入境游之際,應當充分研究跨國文化,研究國際客人對服務的需求與興趣,按照遊客的興趣、習慣和國際化標准,有針對性地完善我們的設施、強化旅遊的細節服務,全面提高旅遊產品的附加值,推動生態旅遊的在人性化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
⑹ 「為了加深兩國旅遊文化交流,促進張家界旅遊發展,彼此相互合作.」英語怎麼說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ravel cultural exchanges of two countries, promote the travel development of Zhangjiajie,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⑺ 為什麼說旅遊與旅遊業是科學文化交流的紐帶
自古以來,旅遊與文化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旅遊本身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隨著旅遊的重心越來越多的向文化方面轉移,許多專業考察團的不斷增多就是例證,異域性,世界性的科技,文化的交流是以旅遊業為中介,是通過旅遊業的組織協調並提供服務和方便
⑻ 就釣魚島事件,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在生活中正確處理對日關系(如日系商品、旅遊、文化交流等)。
抵制這一步就沒什麼必要了,畢竟還沒弄到這一步,心裡愛國,行動上愛回國,對日本人盡答量和氣,不要因為國家糾紛就不理人了,但不要討好,中華民族是有自尊的,旅遊的話還是可以的,但是不排除在國外被歧視的可能,這些能避則避,能忍則忍,要給外國人美好的形象,才會有更多的人支持中國,尊重中國人!
⑼ 我需要寫一篇論文,題目是論旅遊活動中的文化交流問題,提供一些資料
中日文化交流周-旅遊
中國和日本,與西方國家的旅遊業相比,都屬於起步較晚的國家,然而日本旅遊的發展速度卻比中國迅速許多,也要成熟許多。作為中國的鄰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日本都與中國有著密切地聯系,在文化上也相互交流影響,可以說在許多方面,日本和中國是相似的。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 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福州租房|福州物品交易|網店聯盟|福州團購網網友說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最豐富的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由於名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
日本的旅遊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依靠美國的扶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其出境游已發展為世界第三大旅遊市場。
日本旅遊業同世界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人文心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旅遊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也在發展過程中充滿了坎坷。日本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歸納為旅遊始發期、旅遊轉機期、旅遊成長期、旅遊頓挫期、初次負增長期、海外旅遊新紀元和均衡發展的變革期。目前日本旅遊業正面臨企業內部的裁員、外部經營環境的制約減少、自由競爭、消費需求的多樣相等大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變革期。
日本的旅遊業發展很不平衡。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日本的出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支出遠遠超過入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收入。可以說,日本是一個出境有大國,入境游小國。
日本有著很好的旅遊大環境。日本的許多旅遊設施都建的很精細,很人性化,也很現代化,尤其是在旅遊交通方面。現代旅遊交通為旅遊增添了新的情趣。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旅遊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日本的交通網能按遊客不同的需求,將其快速送往各旅遊景點。遊客乘用交通工具的過程也是體驗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日本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現在日本遊客身上。首先是日本遊客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帶團的導游都明白團隊意識對於一個旅遊團是多麼重要,而在這一點上日本遊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團員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著眼於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考慮自身所處的空間和地理位置,並以此來審視自己同他人的關系,個人與集體能保持一致做到協調統一,也因此日本人願意參加團隊旅遊,且能做到步調一致地遊玩。其次日本遊客在外出時奉行本本主義。在日本凡是大書店都有地圖、旅遊指南等工具書,其種類繁多、印刷精良、包羅萬象,會令你有種大概日本是全球旅遊工具書最暢銷的國家的感覺,而且日本人無論做什麼都要尋求這種工具書的幫助。再次,日本人喜歡「完璧主義」,意思是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盡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這一主義來為遊客服務,盡可能想得周到、細致。此外,日本人的環境意識、角色意識和公平意識也很強。在旅遊生活習慣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視禮儀,最怕被人恥笑。
日本的三大旅遊素材為:溫泉、庭園、料理。它們都同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地聯系。看似極為單純的溫泉旅遊,每年卻吸引遊客達1.4億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市場;日本庭園的創作理念是獎大自然的景觀融匯到生活中去,它最早起源於人們對自然和神的信仰,後來接受了中國的宗教、哲學等文化,並以此為背景逐漸發展成具有特色的庭園藝術;日本料理是以米飯為中心的主食和以魚類、菜餚為副食而構成的,它與我們傳統的八大菜系重視味道相比更重視色彩和造型。
中國旅遊業
我國是入境游大國。
旅遊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發揚。中國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也是豐富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此在此依託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與現代都市文化迥異的鄉土文化,必然會給旅遊者帶來中國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的。
我國一些以文化資源為依託的旅遊景區的開發,存在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傾向,景區內現代化設施體量過大,破壞了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影響了遊客的興趣。一些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文物、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區管理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科學評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遊客承載量過大。
當今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徵是中國的國寶熊貓和日本的國花櫻花。日本訪客訪問熊貓故鄉「卧龍」已成為熱點線路。而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日本民眾最喜愛的花卉,也作為中日友好的象徵,在中國的萬里長城山腳下以及各大城市中埋下根,每年春季繁盛的盛開著,到日本賞櫻也成了春季日本游的必不可少的旅遊項目。
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和日本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日本從中國學習借鑒好的傳統與文化,並且結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發揚傳播開來。
中日旅遊文化的區別
在物質層面,日本「細」,中國「粗」;在制度層面,日本與中國相比,更加正規和完善;在精神層面,日本的民眾旅遊意識要強於中國,但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種類要比日本豐富很多。
中國的大景觀旅遊與日本的小景點旅遊
在中國提到旅遊自然會聯想到的必是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而在日本提到旅遊自然聯想到的卻是溫泉這種小景點。其實現代旅遊不但需要賞心悅目的「壯觀景物」,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雕蟲小技」。其實中國也有豐富的溫泉資源,也有洗溫泉的習慣,但中國卻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一種文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時代的特點和內容,觀光文化也是一樣。一種文化的形成要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充實新的內容,以適應人們新的意識和需求。同時一種文化又孕育著將來性,也就是該文化的生命力。它隨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理念的更新將展現出新的活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以要將文化作為旅遊的精髓和靈魂。在日益增長的旅遊市場中注入一種新的文化內涵,將中國旅遊形式和內容推向新的境界。還有,橫向聯合勢在必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旅遊業將如何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