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商品文化
㈠ 旅遊商品文化研究論文提綱如何寫
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寫作步驟
1.先擬標題;
2.寫出總論點;
3.考慮全篇總的安排:從幾個方面,以什麼順序來論述總論點,這是論文結構的骨架;
4.大的項目安排妥當之後,再逐個考慮每個項目的下位論點,直到段一級,寫出段的論點句(即段旨);
5.依次考慮各個段的安排,把准備使用的材料按順序編碼,以便寫作時使用;
6.全面檢查,作必要的增刪。
論文提綱格式
㈡ 為什麼文化旅遊商品會缺乏特色
文化旅遊產業是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學術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門對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存在泛化現象,許多人把旅遊業主體都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包括旅遊交通企業、旅遊住宿企業、純自然的觀光型景區等。 以中國如今的經濟實力和製造能力,為遊客提供優質的旅遊商品,實不在話下。然而,現實情況卻令人感到尷尬。最為遊客所詬病的是,多數文化旅遊商品缺乏創意,設計粗糙。更糟糕的是,同質化現象使旅遊商品對遊客失去了吸引力。比如,各地的土特產商店、紀念品商店看似琳琅滿目,但其中所出售的旅遊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在全國各大景區皆大同小異。這樣以來文化商品便缺乏了特色。
㈢ 旅遊時購物遊客更愛什麼商品
旅遊購物是旅遊者在旅遊中購買商品的行為。旅遊商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只在於由誰購買,旅遊者購買的即是旅遊商品。
旅遊商品更是如此,人們喜歡欣賞文化,更喜歡享受生活。對大眾而言,無論平日多麼講文化,旅遊購物時對生活用品的關注通常都排在前面。出現了在旅遊中看文化、聽文化、講文化,購物時買生活用品的現象。國內很重視文化旅遊商品的開發,而境外卻以生活旅遊商品為著眼點。這造成了國內旅遊商品中文化旅遊商品多,但人均購物少;境外旅遊商品中生活商品多,但人均購物多的現象。相比之下,國內一提特色就奔向文化,而境外的特色則內涵豐富,包括品牌、質量、價格、文化、物產等。
人們需要文化旅遊商品、需要生活旅遊商品、需要文化生活旅遊商品,更需要各類高質量、價格合適的旅遊商品。文化的、生活的、文化生活的旅遊商品都有人需要,只是人群不同、受眾數量不同。旅遊商品的設計者、製造者、銷售者、經營者需要在大眾、小眾、高端、低端的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當然,旅遊商品也是商品,當下,商品的購買者包括:本地居民、外地人(很多是旅遊者)和網民。旅遊商品的開發要以特色吸引旅遊者購買,同時不能忘了居民需求和網民需求。企業開發的商品,可以賣給旅遊者,也可以賣給本地居民和網民,商品還可以賣出國門。旅遊商品企業要面對大市場,做出自己的特色,滿足包括旅遊購物在內的市場需求,引導包括旅遊購物在內的市場需求,才是發展旅遊商品的目的。
㈣ 為什麼文化是現代旅遊的核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與世界范圍內旅遊業越來越紅火的大勢一致,我國相當的地區把旅遊業當成了本地的「支柱產業」。但在注重「發展旅遊」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許多人卻忽視了旅遊的經濟效益是從「文化」中獲得的。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對旅遊本質是「文化」還是「經濟」的爭論不少,論證旅遊本質是「文化」的文字更多。但到今天為止,旅遊業界輕文化、重經濟的狀況並沒有大的改觀。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旅遊學「所產生的各個定義都是為了適應某一特定情景、解決某一迫切問題,由於缺乏統一定義,妨礙了旅遊作為學科的研究。」在這個模糊的理論基礎之上,不少討論「旅遊文化」的論者只是在運用似是而非的「旅遊文化」概念,很少人探及旅遊理論基石的問題。例如,被大多數研究者奉為圭臬的旅遊經濟「三要素」(旅遊者、旅遊業、旅遊資源)理論,就是有明顯缺陷的。在這個少有人質疑的旅遊理論「三要素說」中,旅遊資源被提到「旅遊客體」(旅遊者是旅遊主體,旅遊業是旅遊媒體)的高度,旅遊審美文化卻沒有起碼的位置。這就難免使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與經濟相關的旅遊資源上,而對「文化」在旅遊經濟中的地位和價值熟視無睹。
漢語的「資源」一詞,本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如礦產資源、人力資源、水資源等。旅遊論著所說的旅遊資源,是由英文tourismresources翻譯過來的概念。這個詞在英語語用實踐中,有時被用來指代吸引遊客的「旅遊吸引物」(attraction),包括名山勝水和民俗風情之類;有時指代遊客群(tourists),即旅遊景觀的市場資源。在國內旅遊研究論著里,主要用來指前者。但研究者幾乎都沒有論及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包括天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大多不會出售給旅遊者;反過來說,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也不是旅遊活動,而是純粹的經濟活動。譬如湖南鳳凰縣政府,把50年的經營權轉讓給黃龍洞股份有限公司,這個行為被視為典型的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但這個出售旅遊資源的過程,並沒有旅遊者這個基本元素的參與,這個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也不再是旅遊活動,而是純粹的經濟行為了。在旅遊學論著討論旅遊活動時所謂的「旅遊資源」,實際上就是指旅遊文化。事實上,旅遊業所出售和旅遊者所購買的「商品」也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的審美文化,或者說是旅遊文化。
舉例說,四川省近年開放的旅遊景點青城後山,無論開發不開發,這座山都是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旅遊資源,但在開發出來之前,它沒有也不能出售。在修了路,搭了橋,做了必要的安全防護和提供了必要的旅遊設施後,可供觀賞的「青城後山」景點才成了旅遊者追求的審美對象。同時,管理者所出售的和旅遊者所購買的「旅遊商品」,並不是旅遊資源「青城後山」本身,而是「青城後山」這一旅遊資源產生的審美價值,或者說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由持有者開發和開放的審美文化。
我們不妨剖析一個旅遊活動實例:到瀘沽湖體驗女兒國風情,那裡的走婚習俗、摩梭女孩和自然風光是旅遊者嚮往的審美對象。但那些奇妙的民俗,如果不針對遊客需要在指定的時間、地點表演,旅遊者就不可能得到審美滿足;另一方面,旅遊者前往瀘沽湖旅遊的目的,並非是去購買摩梭姑娘和瀘沽湖山水,而是去欣賞瀘沽湖人所表演和展示的摩梭族生活形式……
所以,旅遊文化既是旅遊者所嚮往和享用、追求的對象,也是旅遊業和管理旅遊業的政府所提供的「商品」,它維系著參與旅遊經濟活動的人之間的關系,是在經濟利益上對立的旅遊者和旅遊業的共同旨歸。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文化處於旅遊者和旅遊業雙邊關系的核心地位。
那麼,沒有參加旅遊活動的旅遊資源的價值又何在?強調旅遊文化在旅遊經濟活動中的意義,會不會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貶低以致忽視了對旅遊資源的研究?這個擔心大可不必。強調旅遊業出售和旅遊者購買的是旅遊文化,只是說旅遊資源沒有直接參加旅遊活動,但並沒有因此否認旅遊資源在旅遊活動背後的價值。事實上,「旅遊文化」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的審美文化,沒有旅遊資源,旅遊文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旅遊資源的重要性不僅不會因為強調旅遊文化而削弱,反而會因為明確了地位而加強。從理論上弄清楚旅遊文化和旅遊資源之間的關系,也不是要厚此薄彼,而是在研究中使這兩種現代旅遊活動的元素各歸其位,不至於使現代旅遊研究陷入盲目。
強調了旅遊文化的意義,自然會注意到旅遊資源最寶貴、最值得開發的基本屬性:應該而且必須產生吸引旅遊者的審美文化效益。具體說,旅遊者追求的審美對象,總是自己所缺乏、因而嚮往和追求的。這種對象可以是觀賞的對象,也可以是某種民俗。不管如何,旅遊業要想吸引旅遊者,贏得經濟效益,就必須千方百計地尋找可產生「差異」的旅遊文化資源,開發旅遊資源的文化差異因素,從而使旅遊者看到、聽到、體驗到與在別的旅遊景點不一樣的新奇。所以,如果研究者注意到旅遊文化在現代旅遊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和經濟效益,不僅可以給旅遊學研究帶來突破,也有望給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帶來飛躍。
㈤ (2)如何處理旅遊商品化與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關系
1.旅遊商品化是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但是要處理好與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關系,即在做好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前提下,追求旅遊商品化最大效益;
2.文化傳承和保護是第一位的,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前提下,容許旅遊商品化的最大化;
3.要做到兩者並重、協調發展、相得益彰,共同促進
㈥ 旅遊紀念品文化特色不突出有哪些
旅遊紀念品,顧名思義即是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購買的精巧便攜、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禮品,並讓人銘記於心的紀念品。有人比喻旅遊紀念品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這張名片典雅華麗,有極高的收藏與鑒賞價值。
不同旅遊紀品念分類:
西湖邊遊客購買創意旅遊紀念品
旅遊紀念品隸屬於旅遊商品,旅遊商品的種類有多種分法。
旅遊商品分為三大類:旅遊紀念品、旅遊用品、旅遊消耗品。
旅遊購物商品分為四類:旅遊紀念品、旅遊日用消費品、旅遊專用品及其他商品。
旅遊商品分為:旅遊日用品、旅遊食品、土特產品、文物古玩、傳統工藝品以及旅遊紀念品。
由於旅遊紀念品在定義上缺少學術支持,因而在分類上較為困難。以下是編輯者提供的分類
傳統旅遊紀念品。即已經形成的深入人心的旅遊紀念品。此類商品和旅遊地區的名片無異,比如北京烤鴨、西安的兵馬俑復製品等等。
已產業化旅遊紀念品。即已經生產的,市面上有銷售但沒有被作為旅遊紀念品看待或銷售。此類商品多數為旅遊地區或全國居民日常使用的產品,有著當地特色的文化,有獨特的紀念意義,同時此類商品多有隻在本地銷售的特點。比如當地特色明信片、北京的瓷罐酸奶、上海的蜂花檀香皂等等。
未產業化旅遊紀念品。即全新的旅遊紀念品,此類商品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多為「小作坊」製作,缺乏完整產業鏈。比如個性影像旅遊紀念品,上海民國時期廣告宣傳畫等等。
㈦ 申報特色文化旅遊商品開發項目可行性報告
可以咨詢前瞻產業研究院
㈧ 旅遊商品的特點
一、要有文化內涵
旅遊紀念品具有文化內涵是吸引品味較高的旅遊者購買的關鍵。如果僅僅是把旅遊景區(城市)的標志印在T恤、太陽帽、提袋、摺扇、手帕等一般消費品上,則往往只能滿足低層次旅遊者的消費需求,而大量中等收入以上的旅遊者則更希望購買到含有一定製作工藝即文化內涵的旅遊紀念品。如果我們能夠將北京的「符號」用竹刻、木雕、石刻、泥塑、石膏板畫、編織、刺綉、繪畫等等工藝技藝表現出來,或許能夠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二、要做到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
旅遊者特別是外出時間較長、遊玩地點較多的旅遊者(如國外旅遊者)往往不可能每到一個旅遊點都購買並攜帶體積或重量較大的旅遊紀念品,所以旅遊紀念品應盡可能地做的體積小、重量輕和便於攜帶。
三、製作要精緻
盡管我們設計的旅遊紀念品可以很小,比如是書簽、小掛件、小徽章、小擺設、小型裝飾畫框等,但是一定要精緻,讓旅遊者感到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紀念品和可以饋贈親友的禮品,從而滿足旅遊者購買旅遊紀念品的基本需要。
四、要有一定的實用功能
即或是穿戴、擺設,或是使用、珍藏,總之要避免讓旅遊者買著高興,回家即丟在一邊無任何用途,這也是經常出門的旅遊者不太願意購買旅遊紀念品重要的原因。
五、價格要適中
一般小件的旅遊紀念品價格在幾元至20元是所有消費者普遍都能接受的價格,但對於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珍藏價值和能夠作為正式禮品饋贈親友的旅遊紀念品,價格在幾十元至100元左右也是中等收入的消費者完全能夠接受的。
六、旅遊紀念品要不斷地有所創新
不論是在圖案造型的設計上,還是在使用的材料和工藝上要有所創新。既要體現傳統,也要跟上時尚,以滿足不同年齡組旅遊者的消費需求。
隨著交通發達,線路四通八達,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有錢有時間,旅遊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就為旅遊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不過旅遊紀念品只有精心製作、更有創意和文化內涵才會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㈨ 如何看待旅遊地文化商品化的現象
是促進旅遊經濟發展,拉動本地區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事實上也確實直接促進了本地區GDP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