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與服務文化

旅遊與服務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1-25 20:29:17

『壹』 旅遊文化與酒店服務的關系是什麼

旅遊管理學學科是工商管理學科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旅遊管理學是一門研究旅遊業經營管理的新興學科。隨著國際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加入WTO,中國旅遊經濟和旅遊產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遊管理專業是旅遊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專業。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與各類企業從事旅遊事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雖然這門學科的產生,在我國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我國旅遊業迅速發展,不但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經濟知識的經營管理人才。旅遊管理學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已成為工商管理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科。
本學科點的研究范圍側重於研究旅遊企業管理、旅遊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會展服務與管理等業務領域。 培養目標編輯本段旅遊管理專業面向現代旅遊業,根據旅遊業形勢的發展培養擁護黨的路線,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導游、旅行社、旅遊景點景區、旅遊購物商店等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研究方向編輯本段1.旅遊企業管理
旅遊企業管理方向從旅遊服務企業的特點出發研究旅遊企業管理理論、方法及其應用,主要內容包括:旅遊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旅遊需求的特點與旅遊服務的組合問題;旅遊企業經營管理特點;飯店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經營問題;旅遊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旅遊服務文化與倫理;中外旅遊企業管理比較;旅遊行業管理的組織體制與產業政策,我國旅遊行業管理現狀及體制改革;全球化與旅遊企業經營管理等問題。
2.旅遊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
旅遊市場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方向包括對旅遊企業營銷和旅遊目的地營銷兩個領域進行的專門研究。旅遊企業營銷主要是研究旅遊市場規律和旅遊產品特色;旅遊企業營銷的理論、方法、戰略與策略。旅遊目的地營銷從現代旅遊空間系統角度剖析目的地市場運動規律,結合對目的地管理的總體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針對性的區域旅遊營銷戰略、營銷計劃以及營銷控制方案。
3.會展服務與管理
會展服務與管理方向包括會展服務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熟悉會議、展覽的組織流程,會展實務、會展營銷與客戶服務、場館管理,展位設計、工程搭建、展品運輸、商務服務、展館清潔、垃圾處理、餐飲服務,展會營銷理念、展會的組織、成本控制、展會服務、定期發布研究數據和報告,會展營銷管理、會展服務承包商管理、會展項目管理、會展後勤管理、會展場館管理、會展風險管理、會展融資管理、會展預算管理、會展人力資源管理。 就業崗位編輯本段專業技術崗位:導游、景區景點講解員、旅遊產品營銷與研發人員、景區規劃與開發人員 旅遊文化研究
經營業務崗位:計調、旅遊線路策劃員、外聯銷售人員
經營管理崗位:旅遊財務人員、旅行社經理 飯店酒店管理人員 主幹課程編輯本段《旅遊管理學》、《導游業務》、《導游基礎知識》、《旅遊政策與法規》、《旅行社業務》、《旅行社管理》、《餐飲管理》、《前廳與客房管理》、《模擬與現場導游》、《中國旅遊地理》、《旅遊心理學》、《旅遊經濟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遊市場營銷》、《旅遊英語》、《旅遊會計》、《酒店管理學》《旅遊學概論》、《旅遊文化學》、《旅遊資源開發管理》、《景點規劃與管理》、《旅遊安全學》、《旅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生態旅遊》、《旅遊客源國、地區概況》《旅遊財務管理》《旅遊項目管理》《旅遊信息系統》等。 開設學校編輯本段山西大學 榆林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延邊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雲南財經大學 、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西北大學、 南開大學、 長安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吉林大學 長春大學 山東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雲南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國旅遊學院 華東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海南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四川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民族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內蒙古師范大學、大連大學、大連民族學院黑龍江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海洋學院 、燕山大學、 桂林工學院、青島酒店管理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專業代碼及專業名稱專業代碼:110206
專業名稱:旅遊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專業特色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現代管理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該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①掌握旅遊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②掌握有關旅遊業和旅遊企業管理問題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③熟悉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④能夠熟練地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手段和英語語言工具;
⑤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獨立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制和學分要求
標准學制四年,修讀年限3-6年。修滿167.5學分
學位授予
管理學學士
實踐教學環節
包括旅遊景區綜合考察、專業課程見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總計20周時間。旅遊景區綜合考察安排在第八學期(4月份);社會調查安排在每年假期;畢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7—10月份)。專業課程見習由專業課任課教師自行安排。
文化素質培養
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對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進行整合和優化,通過大學公共選修課和專業任選課的合理設置,以及第二課堂的完善建設,使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學習中,增強文化素質修養。具體措施為:
開設多學科專題講座;
聘請專家、名家介紹國際及國內學術前沿動態;
組建各類學生社團,開展多樣化校園文化活動;
舉辦讀書沙龍,交流心得體會;
與國外學生建立聯系與交流;
利用校園網、文藝刊物、班級牆報等各類載體,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學術爭鳴、思想交流的園地。
創新能力的培養
1、加強教師指導工作。指導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專業教學中,啟發學生分析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要求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重介紹旅遊研究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及學術爭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2、加強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術信息和圖書資料,注意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科研究方法。指導學生重視論文的撰寫,以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鍛煉,並選擇一部分高質量的學生論文在正式刊物上發表。
3、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專業技能模擬訓練、課程見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進行旅遊規劃、旅遊線路設計、旅遊宣傳策劃等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在教學計劃中設「專家講座」。聘請區內、國內有影響的專家教授來該校,就旅遊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學術發展動態等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接受旅遊研究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在可能的情況下,組織部分學生參加學術研討會。
畢業條件及其必要的說明
學生修滿167.5學分,CCT通過省級一級考試,CET四級達校標,體育達到國家規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成績合格者,方可畢業。目前,全世界已有17個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在上海投資或管理高星級酒店,酒店行業在不斷擴充,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每年都需要數以千計的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三年內北京酒店也將達800家,高級酒店管理人才搶手。 酒店管理專業編輯本段是全球十大熱門行業之一,高級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緊缺的,近年來,在國際人才市場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和越來越多的國際大型活動將在中國舉行,中國對旅遊、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所以你大可不必為就業犯愁。預計到2010年,高級酒店管理人才將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高薪階層。國內酒店從業人員,以高薪階層為多。酒店管理人員在中國十大百萬年薪職業中排名第六。酒店、旅遊業將成為上海服務產業的支柱。目前,全世界已有17個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在上海投資或管理高星級酒店,酒店行業在不斷擴充,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每年都需要數以千計的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三年內北京酒店也將達800家,高級酒店管理人才搶手。 一、培養目標與要求編輯本段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中等職業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管理基礎理論,酒店、餐飲與旅遊基礎知識,具備酒店基本管理與服務能力。學生畢業後主要去各飯店、酒店、賓館從事酒店基層管理及餐飲、客房服務工作。
本專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學習經濟管理基礎知識、酒店基本理論。本專業突出技能培訓,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接受酒店、賓館的餐飲、客房頂崗實習實訓等多方面的技能訓練。 二、主要課程編輯本段酒店管理概論、現代酒店管理、酒店心理學、旅遊學概論、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菜點與酒水、酒店英語、現代酒店營銷、酒店財務管理、會議服務與管理、康樂服務與管理。 三、畢業應掌握的技能與就業方向編輯本段1、具有誠信、堅毅的品格和敬業、負責的職業道德與團隊協作精神;
2、具有較好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進取創新意識;
3、掌握現代服務理念,了解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
4、熟悉酒店前廳、客房、餐飲、康樂等部門的業務知識;
5、熟悉我國酒店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具有酒店的前廳、客房、餐飲、康樂、會展等管理與基本服務能力;
7、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文字表達、人際溝通能力以及一定的職業外語表達能力。
學生畢業後可從事以下工作:各類酒店、飯店、賓館的門迎、前廳接待人員和客房服務人員;各類旅遊公司,旅遊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各類酒店、飯店、賓館樓層管理、大堂管理、咨詢、會展等工作;各類酒店、飯店、賓館的商務部門從事業務洽談、對外聯絡服務工作;各類酒店、飯店、賓館的商務部門從事市場調查、情報、信息服務等工作。

『貳』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叄』 旅遊企業文化的概念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有其特定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延。廣義的理解,旅遊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全過程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旅遊文化的理論基礎是那些鮮明地反映著旅遊經濟和旅遊活動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遊學、旅遊經濟學、旅遊心理學、旅遊教育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學、旅遊美學、旅遊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資源學、旅遊發展史、旅遊服務藝術、導游藝術以及各種復合旅遊特點的娛樂形式等。除理論基礎之外,旅遊文化還有更廣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學、藝術、哲學、博物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體育學、飲食學、建築學、生態學、園藝學、色彩學、公共關系學等學科中與旅遊相關的部分;它更體現在旅遊瀏覽、旅遊娛樂、旅遊食宿、旅遊服務、旅遊購物、旅遊環境,以及旅遊專業隊伍建設等具體的旅遊諸形態中。一言以蔽之,旅遊文化滲透在與旅遊有關的吃、住、行、游、購、娛諸多要素及相關的服務各方面。
企業文化理論
(一)、企業文化的含義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Schein,1984),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
(二)、企業文化理論的興起和發展
自有企業以來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企業文化在整個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似乎沒有引起商業管理人士的關注,直到20世紀70年代,理論界才開始對企業文化展示出一定的興趣,並於80年代形成理論探索的高潮。事實上,國際企業文化的興起,就是以各國相互學習管理經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是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採取擴大開放的自覺思維所孕育出的。
八十年代初,隨著日本企業的崛起,人們注意到了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的影響,進而發現了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的融合――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領導人用其在企業創業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教育新成員,並在此過程中將全體員工的價值認同和行為方式進行整合成統一的價值體系和行為准則,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動企業的長期發展。由此可見,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是西方管理理論在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與「復雜人」假設之後,對組織的文化價值、經營理念、管理過程與組織長期業績的關系的又一次重新審視。

『肆』 文化旅遊景點的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是不是一回事

文化景點的服務師和服務量是不是一回事?嚴格來說不是一回事兒,服務設施指的是死物,是物質上的服務,服務質量指的是人的服務態度

『伍』 談談中國歷史文化與旅遊的關系的認識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陸』 怎樣理解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75

旅遊文化具有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有其特定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延。廣義的理解,旅遊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全過程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旅遊文化的理論基礎是那些鮮明地反映著旅遊經濟和旅遊活動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遊學、旅遊經濟學、旅遊心理學、旅遊教育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學、旅遊美學、旅遊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資源學、旅遊發展史、旅遊服務藝術、導游藝術以及各種復合旅遊特點的娛樂形式等。除理論基礎之外,旅遊文化還有更廣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學、藝術、哲學、博物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體育學、飲食學、建築學、生態學、園藝學、色彩學、公共關系學等學科中與旅遊相關的部分;它更體現在旅遊瀏覽、旅遊娛樂、旅遊食宿、旅遊服務、旅遊購物、旅遊環境,以及旅遊專業隊伍建設等具體的旅遊諸形態中。一言以蔽之,旅遊文化滲透在與旅遊有關的吃、住、行、游、購、娛諸多要素及相關的服務各方面 。 文化旅遊定義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文化旅遊定義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中國文化旅遊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在我國,發展旅遊業,開展文化旅遊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
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總之,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是相輔相承的,兩者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於旅遊從業人員來說,必須正確的區分兩者之間的異同,讓我們的旅遊事業更上一個台階。

『柒』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捌』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8)旅遊與服務文化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玖』 淺析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旅遊具有文化屬性,旅遊者是依賴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產生的,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旅遊設施和管理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自我表現形式:相反,旅遊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旅遊,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同時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要增強市民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健全相關法規,加強相關管理,保持旅遊的文化靈魂,使旅遊業可持續的發展。

『拾』 淺談旅遊活動與文化現象的關系

一、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二、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中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重點難點分析】

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命題,從內容上看涉及許多不同地域的人類文化景觀和歷史遺產,與人文社會學科有密切聯系,綜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點關注文化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理解文化景觀形成中的環境因素影響,從文化源地和文化擴散各種類型分析,解釋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動態發展,注意對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觀圖、分布地圖和資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斷,結合文化地理相關理論進行解釋和說明。

復習這一內容時還要注意理解下面的問題。

一、文化空間的擴散與擴散類型

1.要理解文化擴散的含義,在空間上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為文化空間擴散,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為文化傳承,兩者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主體是人,區別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擴散,要依據擴散中人的空間移動距離。閱讀教材中文化擴散類型示意圖,加深對兩種不同類型文化擴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對擴展擴散劃分的三種類型進行比較區分,並聯系實際思考除了教材中所舉實例,還有哪些屬於這三種不同的擴散類型。

3.本節文化擴散實例分析是對文化擴散類型的具體印證,學習中要對實例進行歸類,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不能將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擴散的形式絕對化,即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擴散可以兼有多種擴散形式;第二是將復雜的文化事物或現象簡化後,才易於確定它的擴散形式,如中國文化屬於復雜的文化體系,其中造紙、印刷術向西方的傳播為遷移擴散,而農耕技術通過少數民族傳到緬甸則屬擴展擴散。

4.學習文化擴散的形式還要明確文化擴散的作用,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的發展,眾多語言技術的普及擴散均說明文化擴散的作用。廣播電視、通信衛星等媒體的發展,對文化擴散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景觀與文化現象有何區別

區別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鐵路和火車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要素,由於鐵路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觀,而火車在功能性質上是運動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此外,有許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由於不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或事物。

旅遊活動受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的迅速提高而日顯重要。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以及「假日經濟」等時事熱點問題都是本單元重點關注的。而且由於旅遊景觀的多樣性將涉及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方面、旅遊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等問題,因此自然會涉及多學科綜合理解和分析闡述,具有較高的學科綜合性。旅遊活動具有動態、線路的特點,涉及區域發展、區域間差異和交通運輸聯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學科內綜合的重要素材領域。

【這部分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4.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二、掌握我國的重要旅遊資源的分布

1.自然風光: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

3.革命紀念地: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

4.民族風情: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

5.十大風景名勝: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台灣日月潭、安徽黃山。

【範例分析】

[例題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安門廣場是一種文化景觀
B.火車不是文化景觀,但剛剛進入博物館的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是一種文化景觀
C.泰山和泰山頂上的南天門都是自然景觀而非文化景觀
D.文化景觀中的物質文化景觀和精神文化景觀都有物質表現形式

分析: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者未受人類的影響;後者是指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天安門廣場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精神活動的產物,屬於文化景觀;火車因為是運動的,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放進博物館,這台機車就不再作為運動的工具而使用,而作為反映人類利用自然物質要素進行改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就屬於文化景觀;泰山是自然景觀,而南天門是人類創造並附加在泰山頂上的古建築,它屬於文化景觀。

答案:C

[例題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本是一個宜農宜牧的地區,滔滔黃河橫貫東西,兩岸草原、森林、農田交織,到處是青山綠水。所以黃河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兩岸富饒的大地哺育我們炎黃子孫茁壯成長。在黃河流域已經發現仰韶、龍山以及新石器時期的其他各種文化遺址1600多處。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已在這片沃土上從事過許多名垂青史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雄辯地說明,黃河流域曾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於我們的祖先不懂得生態平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消耗的木材、糧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開墾地、森林砍伐、草原毀壞,年復一年,嚴重破壞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變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據不完全統計,在方圓一公里的土地上,溝道總數達30萬條以上,地面支離破碎,黃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使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

(1)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___,這說明文化源地的產生與_______________密切相關,按文化源地的分類,黃河流域屬於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黃河流域有著與歷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說是農業景觀的_____________與歷史明顯不同,

(3)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主要是由於人們不懂得___________,隨著___________的不斷增長,加速____________,導致黃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嚴重,這說明文化景觀不順應____________規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並且會對_____________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4)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黃河流域的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們都屬於____________,從屬於___________文化體系。

(5)按地區分布,黃河流域的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區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B.東部農業文化地區
C.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 D.北部草原文化地區

(6)該地區文化景觀的變化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該題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觀、文化區等眾多知識內容;考查我們聯系實際的分析、比較以及將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歸納的能力。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等黃河流經的許多地區森林覆蓋率在春秋戰國時代在60%以上,由於人類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荒漠化面積擴大,物質文化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答案:(1)黃河橫貫東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環境 文化系統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態平衡 人口開墾土地、砍伐森林、毀壞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發展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
(4)文化綜合體 中華
(5)B
(6)人們改造物質文化景觀(客觀世界)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例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廣西、貴州、雲南後,對這一帶發育的峰林地貌作了總結:「峭峰離立,分行競穎」,「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他還指出這「磅礴數千里」的岩溶地貌,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點:廣西之山的特點是「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雲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貴州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又說:雲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廣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貴州則「界於二者之間」。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