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核心
Ⅰ 中國旅遊文化的六個特徵是什麼
隨著旅遊業來發展模式由經濟自型向經濟-文化型轉變,旅遊文化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旅遊主體是旅遊活動的核心,旅遊主體在旅遊過程中會形成一套相對獨特的觀念和行為,即一種文化形態.旅遊主體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主要表現為規范性、多樣性、時代性和擴散性.
Ⅱ 為什麼說文化是旅遊的核心
旅遊是人們暫時離開主居的客寄生活方式,是對客寄地生活方式的認知活動。人們通過行、住、食、游、購、娛等方面的活動實現認知活動。生活方式又是文化的表徵,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是對這種表徵的觀賞和體驗。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
Ⅲ 為什麼說民族文化是旅遊的核心
(一)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資源——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數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建築、飲食、服飾、娛樂、節慶等物質文化,也包括傳統習慣、禮儀、宗教、公共道德和價值標准等精神文化。旅遊是一種文化體驗的審美行為,遊客看的是文化,並且希望看到獨具特色的文化,從這一意義上說,民族文化就是獨具特色的重要旅遊資源。民族地區大多也存在較高等級的自然旅遊資源,但是這些自然旅遊資源型吸引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特定的當地民族賦予一定的本民族的社會含義,也被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
民族文化具備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特點。(1)獨特性。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創造和發展了帶有本民族特色的獨特的民族文化。例如服飾。服飾是民族之間相互區別的有形文化表現形式,可以說每個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飾,沒有哪兩個民族的傳統服飾是完全相同,甚至同一民族內部不同支系的服飾亦相異甚遠,可以說到底有多個款式的民族服飾將是一個難以完全統計的數字。(2)區域環境根植性。民族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適應特定區域環境的產物,能夠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而積淀下來的文化,都與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有很強的聯系。即使是同一民族,其分散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自然環境必須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之相適應。這使民族文化牢牢根植於特定的民族地區,不能脫離本身的存在環境。因此,民族文化體驗是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資源。
(二)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多種能給民族地區旅遊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的合力。其主要表現為:(1)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指民族地區協調其控制的各種旅遊生產(服務)資源並使其發揮出最大效益的技能,即對旅遊生產(服務)的資源進行最優配置的方法、技巧和手段等。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所擁有的包括核心資源在內的多種資源,但旅遊生產(服務)的資源並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具有使這些資源有效發揮作用的能力,才能轉化為核心競爭力。(2)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即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還包括管理創新、過程創新、產品創新等非技術的創新能力,如利用民族文化開發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旅遊的發展是置身於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的。民族地區旅遊要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具有創新能力,才能不斷創新,適應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因而,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民族地區旅遊競爭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同時,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長期存在於區域獨特的內部環境,體現在區域旅遊運行和管理過程中,難以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因而,依靠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所建立起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長期性。
(三)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產品——民族文化體驗
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任何產品都由三部分組成,即產品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其中,旅遊產品的核心部分,主要指各種旅遊吸引物和旅遊勞務而給旅遊者帶來的美感和愉悅,是滿足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最主要的需求,也是整個旅遊產品形成的基礎。旅遊活動在根本上是旅遊體驗,旅遊體驗是旅遊的內核。對於民族地區旅遊產品而言,滿足旅遊者審美和愉悅這些精神層面的核心價值實際是購買、消費和享受民族文化所獲得的體驗。因此,民族文化體驗才是民族地區旅遊競爭力的核心產品。 根據民族文化利用形式和真實性劃分,民族地區構建的民族文化體驗存在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活動項目、民族文化休閑活動等表現形式。(1)民族文化展示。它包括民族文化靜態展示,如民族博物館等;動態展示,如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村等。民族文化展示只是民族文化體驗的初級形式,缺乏真實性。旅遊者則主要通過視聽感官對民族文化展示內容進行欣賞體驗,從中獲得的愉悅感受。所獲得的體驗是一種表層體驗,一種被動參與的體驗方式。(2)民族文化游戲或節事活動。它是一種根據民族文化中的原型,經過設計和組織的民族文化體驗方式,比民族文化展示更具參與性。旅遊者主要通過參加設計的游戲或節事活動,獲得愉悅。如參加民族新年活動等,這種體驗是一種有限的主動參與的體驗。(3)民族文化休閑活動。旅遊者完全融入旅遊目的地中,與民族地區各種要素,尤其民族成員進行零距離接觸,並體驗民族文化的真實性,獲得充分真實感受。旅遊者在文化獲取時自由的主動選擇,實現了較為充分的雙向交流和互動,並形成深刻的旅遊體驗感受。
前兩種民族文化體驗方式是民族地區旅遊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和旅遊消費較低層次時,民族地區民族文化體驗的主要形式。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旅遊者消費理念和行為的成熟,旅遊者越來越重視旅遊體驗的質量。民族文化休閑活動將是體驗經濟時代旅遊產品的發展趨勢。構建高質量的民族文化體驗將成為體驗經濟時代民族地區需要發展的旅遊核心產品。
可見,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由三個層次組成,民族文化是核心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核心能力,民族文化體驗是核心產品。民族文化是旅遊核心競爭力構建的根基,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對民族文化利用和提升的關鍵,是民族文化是否能成功轉化為民族文化體驗尤其高質量的民族文化體驗的關鍵所在。民族文化體驗是前兩個層次綜合的結果和最終表現形式,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價值體現。
Ⅳ 為什麼說文化是現代旅遊的核心和靈魂
文化是源----文化創造文明,文明再誕生規則,有規則才能產生動力科學,動力和科學創造出財富專,財富再服屬務與創造者(納稅人),,產生更高的文化-----高度文化的旅遊地,必然是先進文明,現代文明和高度法制地方,所以值得去旅遊,去學習,
Ⅳ 文化旅遊2.0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據報道,隨著人們對旅遊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遊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家門,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去追尋悠久歷史所留下的滄桑痕跡。
專家表示,國內一些優秀文旅企業也已經初步建立起以創意和科技為驅動的核心競爭力,未來,誰擁有了創意和科技創新能力,誰就是文化旅遊2.0時代的贏家。
希望更多的企業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Ⅵ 中國旅遊文化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由於目前世界各國學者對「文化」這一概念的表述有很大的分歧,導致了對「旅遊文化」 的不同認識和解釋,它的內涵和外延都不停留在探討的階段.總的來說,我國學者對旅遊文化的表述,大致有下面三種類型: 1、旅遊文化是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遊活動緊密相關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有的學者還進一步指出:「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廣義的:舉凡旅遊路線、旅遊途中、旅遊景點上一切有助於增長旅遊者文化知識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旅遊文化的范疇;二是狹義的:舉凡一切能夠使旅遊者在途中舒適、愉快並能提高旅遊文化素質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都屬於旅遊文化的范疇.這兩個旅遊文化的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前者,我們要求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後者,我們要求加速旅遊事業的現代化.」(陳遼《弘揚優秀文化,加速旅遊事業現代化》) 2、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介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結合,而是旅遊主體(旅遊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遊客體(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旅遊媒介(旅遊業的文化意識和素質)三者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具體地說,「潛在的旅遊者由於受到旅遊動機的沖擊和旅遊客體的吸引,在旅遊業的介入下,實現了旅遊,在旅遊過程中產生歡快愉悅的心理狀態和審美情趣,這種心態和情緒是旅遊三要素中任何一個要素都沒有的,這就是旅遊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馮乃康《旅遊資源與旅遊文化》)因此,旅遊者處於旅遊文化的中心位置,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顯示出來的特殊的欣賞取向、審美情緒、心理狀態及其文字、形象的記載、構成了旅遊文化的主要內容. 3、旅遊文化是旅遊生活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旅遊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它是由旅遊者與旅遊從業者在旅遊活動共同創造的,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旅遊者或旅遊服務者在旅遊觀賞中或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 這三類定義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旅遊文化的本質屬性.我們比較贊同「旅遊文化是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一定義,因為它表述簡潔明了,內涵具體,包含的內容也很寬廣,避免了把對旅遊事業有用的文化知識排除在外的消極後果.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旅遊文化表述如下:旅遊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創造的與旅遊關系密切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凡在旅遊活動過程中能使旅遊者舒適、愉悅、受到教育,能使旅遊服務者提高文化素質和技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旅遊文化的范疇『夏。沫』 的感言: 好吧。送你個分。
Ⅶ 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旅遊文化其特徵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
相關介紹: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
(7)旅遊文化核心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文化
Ⅷ 如何理解文化是旅遊策劃的核心和靈魂
你們會的旅遊策劃的核心的靈魂呢,更多情況他們進行理解,要掌握多些知識,這才能更加精準的分析
Ⅸ 為什麼文化是現代旅遊的核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與世界范圍內旅遊業越來越紅火的大勢一致,我國相當的地區把旅遊業當成了本地的「支柱產業」。但在注重「發展旅遊」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許多人卻忽視了旅遊的經濟效益是從「文化」中獲得的。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對旅遊本質是「文化」還是「經濟」的爭論不少,論證旅遊本質是「文化」的文字更多。但到今天為止,旅遊業界輕文化、重經濟的狀況並沒有大的改觀。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旅遊學「所產生的各個定義都是為了適應某一特定情景、解決某一迫切問題,由於缺乏統一定義,妨礙了旅遊作為學科的研究。」在這個模糊的理論基礎之上,不少討論「旅遊文化」的論者只是在運用似是而非的「旅遊文化」概念,很少人探及旅遊理論基石的問題。例如,被大多數研究者奉為圭臬的旅遊經濟「三要素」(旅遊者、旅遊業、旅遊資源)理論,就是有明顯缺陷的。在這個少有人質疑的旅遊理論「三要素說」中,旅遊資源被提到「旅遊客體」(旅遊者是旅遊主體,旅遊業是旅遊媒體)的高度,旅遊審美文化卻沒有起碼的位置。這就難免使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與經濟相關的旅遊資源上,而對「文化」在旅遊經濟中的地位和價值熟視無睹。
漢語的「資源」一詞,本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如礦產資源、人力資源、水資源等。旅遊論著所說的旅遊資源,是由英文tourismresources翻譯過來的概念。這個詞在英語語用實踐中,有時被用來指代吸引遊客的「旅遊吸引物」(attraction),包括名山勝水和民俗風情之類;有時指代遊客群(tourists),即旅遊景觀的市場資源。在國內旅遊研究論著里,主要用來指前者。但研究者幾乎都沒有論及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包括天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大多不會出售給旅遊者;反過來說,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也不是旅遊活動,而是純粹的經濟活動。譬如湖南鳳凰縣政府,把50年的經營權轉讓給黃龍洞股份有限公司,這個行為被視為典型的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但這個出售旅遊資源的過程,並沒有旅遊者這個基本元素的參與,這個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也不再是旅遊活動,而是純粹的經濟行為了。在旅遊學論著討論旅遊活動時所謂的「旅遊資源」,實際上就是指旅遊文化。事實上,旅遊業所出售和旅遊者所購買的「商品」也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的審美文化,或者說是旅遊文化。
舉例說,四川省近年開放的旅遊景點青城後山,無論開發不開發,這座山都是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旅遊資源,但在開發出來之前,它沒有也不能出售。在修了路,搭了橋,做了必要的安全防護和提供了必要的旅遊設施後,可供觀賞的「青城後山」景點才成了旅遊者追求的審美對象。同時,管理者所出售的和旅遊者所購買的「旅遊商品」,並不是旅遊資源「青城後山」本身,而是「青城後山」這一旅遊資源產生的審美價值,或者說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由持有者開發和開放的審美文化。
我們不妨剖析一個旅遊活動實例:到瀘沽湖體驗女兒國風情,那裡的走婚習俗、摩梭女孩和自然風光是旅遊者嚮往的審美對象。但那些奇妙的民俗,如果不針對遊客需要在指定的時間、地點表演,旅遊者就不可能得到審美滿足;另一方面,旅遊者前往瀘沽湖旅遊的目的,並非是去購買摩梭姑娘和瀘沽湖山水,而是去欣賞瀘沽湖人所表演和展示的摩梭族生活形式……
所以,旅遊文化既是旅遊者所嚮往和享用、追求的對象,也是旅遊業和管理旅遊業的政府所提供的「商品」,它維系著參與旅遊經濟活動的人之間的關系,是在經濟利益上對立的旅遊者和旅遊業的共同旨歸。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文化處於旅遊者和旅遊業雙邊關系的核心地位。
那麼,沒有參加旅遊活動的旅遊資源的價值又何在?強調旅遊文化在旅遊經濟活動中的意義,會不會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貶低以致忽視了對旅遊資源的研究?這個擔心大可不必。強調旅遊業出售和旅遊者購買的是旅遊文化,只是說旅遊資源沒有直接參加旅遊活動,但並沒有因此否認旅遊資源在旅遊活動背後的價值。事實上,「旅遊文化」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的審美文化,沒有旅遊資源,旅遊文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旅遊資源的重要性不僅不會因為強調旅遊文化而削弱,反而會因為明確了地位而加強。從理論上弄清楚旅遊文化和旅遊資源之間的關系,也不是要厚此薄彼,而是在研究中使這兩種現代旅遊活動的元素各歸其位,不至於使現代旅遊研究陷入盲目。
強調了旅遊文化的意義,自然會注意到旅遊資源最寶貴、最值得開發的基本屬性:應該而且必須產生吸引旅遊者的審美文化效益。具體說,旅遊者追求的審美對象,總是自己所缺乏、因而嚮往和追求的。這種對象可以是觀賞的對象,也可以是某種民俗。不管如何,旅遊業要想吸引旅遊者,贏得經濟效益,就必須千方百計地尋找可產生「差異」的旅遊文化資源,開發旅遊資源的文化差異因素,從而使旅遊者看到、聽到、體驗到與在別的旅遊景點不一樣的新奇。所以,如果研究者注意到旅遊文化在現代旅遊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和經濟效益,不僅可以給旅遊學研究帶來突破,也有望給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帶來飛躍。
Ⅹ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中國的旅遊文化包括中國旅遊文化傳媒、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的世界遺產、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中國藝術、中國旅遊文學、中國飲食文化和中國象徵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