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的背景

旅遊業的背景

發布時間: 2020-11-25 15:42:00

㈠ 中國古代旅遊業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一、戰後經濟重建。現代管理理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到80年代初的整個歷史階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論。這一歷史階段是理論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經注格局重新調整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過這次大戰,在戰勝國中英、法兩國淪為二等國家,只有美國在戰爭中得到了繁榮,成為唯一的超級大車。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戰後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是原子能的應用。二是計算機的誕生、應用及發燕尾服。三是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應用。四是人類空間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一是促進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二是創造了工業擴大再生產的物質條件。三是開辟了廣闊工業品的國內外市場。三、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戰後到50年代初,這個階段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調整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階段是50年代中期以後到70年代初,這個時期被稱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第三階段是從1973年末開始的,這一時期爆發了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危機的標志是1973年意、德、英、美、日、法等國家相繼進入了危機階段,突出現象是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創戰後最高紀錄。四、企業結構發生變化。20世紀初生產和資本集中的私人壟斷資本,經過二戰後隨著新的科技戰果的應用,能化工業和新型工業部門的建立,第三產業的大發展,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有了新特點:一是壟斷企業規模巨型化。二是壟斷企業混合化。三是大中小企業協作化。四是企業的服份高度分散化。五是企業不斷地向國際化發展。以上這些戰後國際形勢的各種變化,無疑給管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企業的巨型化,跨國公司的出現,人的需求多樣化,對於推動經濟發展的管理這一車輪,歷史需要它有一個不斷適應於環境變化的需要。因此,二戰後,管理理論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流派,它們構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管理理論呈現出流派給呈現的局面,其深層的原因,除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高層發燕尾服起著重要的作用外,以下因素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1)生產力導致生產方式變化,促進管理思想的發展(2)宏觀經濟調節作用,推動管理的發展(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對人的認識(4)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強化市場觀念,導致內外管理思想的產生(5)自然科學思想對管理科學的滲透,導致了以系統科學為理論基礎的管理思想產生。

㈡ 旅遊的產生與發展的背景與條件

A、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使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
B、產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C、產業革命帶動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動更為便捷

㈢ 生態旅遊的歷史背景

生態旅遊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人類處於工業文明的後期。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世界。人類對自身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多,於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而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人類社會在過去的數百年的發展中一直表現為對經濟高速增長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臨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 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論戰在擁護經濟增長派和反對經濟增長派之間展開,最終人們在深刻認識了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作用之後,將論戰歸結為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1972年,第一次人類的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首次將環境問題提到了國際議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要求把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在發展經濟滿足人類需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後代人的需求,改變了過去保護環境與發展相對立的觀點。1987年,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MCED)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主持下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比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報告並提出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來迎接人來面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挑戰。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進一步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全球的100多個國家首腦共同簽署通過了《21世紀議程》這一未來環境與發展的行動綱領,將可持續發展有概念轉變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共識的基礎上的發展戰略。這是人類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的一個里程碑。
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第一,人類要發展;第二,發展要有限度。所以雖然可持續發展可以從生態、經濟、社會、倫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不同的側面理解,但從根本上說,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是目標的改善、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經濟的發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要及基礎,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談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只有關心世代之間的平等,地區之間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才能從主觀上為可持續發展的事實、實現提供可能;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問題是資源的可持續問題,資源是基礎,沒有資源,沒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衡量標准,發展的質量與水平就體現在發展過程對生態系統的保護程度;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性的問題,是人類的共同目標。
當世界上許多資源和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廣泛合作,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才可能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㈣ 甚麼是旅遊產業大發展的背景

旅遊產業----第3產業(服務業)----就業問題----民生問題說白了,大力發展服務行業,內就是為了解決就業容問題,衣食住行等民生問題。非要說甚麼生活水平提高,這些都是虛華,自己騙自己,80年代生活水平不怎樣高,那會的風景更美,花的錢更少,錢更值錢。玩得更嗨.....

㈤ 世界近代旅遊業產生的社會背景

1,產業革命對旅遊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使較大范圍,較遠距離的旅行成為可能;
3,出現了一批現代化的酒店;
4,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誕生,標志著近代旅遊業的開端.

㈥ 中國旅遊業發展背景

題目好大,新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要分幾部分講:首先,49-66年是政治接待任務;其次,66-76年 停滯階段;目前 76-目前,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的外匯來建設國家,同時要對外宣傳。所以就大力發展旅遊業了。

㈦ 近代旅遊的產生背景

工業革命的推動,交通的發展
出現了旅遊業

㈧ 近代旅遊興起的背景

近代旅遊興起的社會背景
1,產業革命對旅遊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使較大范圍,較遠距離的旅行成為可能;
3,出現了一批現代化的酒店;
4,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誕生,標志著近代旅遊業的開端.

㈨ 目前我國的經濟背景及發展旅遊業的相關政策

中國旅遊規劃發展歷程2008-08-25 13:16一、初步萌芽階段(1978———1985)(一) 旅遊業背景中國旅遊業萌生於新中國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後, 我國旅遊業才從外事接待工作中分離出來,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產業。1981—1985 年, 是我國國際旅遊市場高速成長的時期, 改革開放使國際旅遊在中國得到了全面發展。(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中國旅遊規劃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史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短, 但是近年來發展卻十分迅速。中國的旅遊規劃工作是與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同步的。中國國家旅遊局於20世紀70年代成立。這以後, 國家建設規劃部門開始對城市、景區加以規劃, 出現了風景旅遊城市規劃、旅遊風景名勝區的規劃等。林業部門也開始對森林旅遊資源進行森林公園的規劃與開發。(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這一時期我國旅遊規劃工作定性為資源導向型, 基本沿著資源導向思路, 以資源性質決定旅遊活動類型,然後進行規劃。這種規劃的模式是賣方市場條件下旅遊規劃工作的基本特徵。這時期規劃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吸引更多遊客, 追求數量型增長。旅遊規劃研究體現在旅遊資源研究方面, 旅遊資源開發近乎等同於旅遊開發, 而旅遊資源分類、評價和開發利用則成為旅遊規劃的主體內容。二、探索研究階段(1986———1996)(一) 旅遊業背景1986年我國正式將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支柱產業, 將旅遊業寫進了「七五」計劃中, 實質性得實現了旅遊業由事業型向產業型的轉變。進入90年代以後, 我國旅遊業順利完成了發展階段的轉換, 實現了更高層次上的發展,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 顯示出了朝陽產業的特徵。(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與此相應地, 旅遊規劃進入了探索研究階段。在全國旅遊計劃的開發工作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國家旅遊局直接投資或部分投資, 進行了西安、桂林、蘇杭、廣州、北京、上海等幾個重點旅遊地區的系列建設工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 人造旅遊吸引物和主題公園在全國大量涌現。90年代中期, 我國旅遊度假區的建設如火如荼, 促進了旅遊規劃在全國大規模地進行。1996年「中國休閑度假游」主題的確立和1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興建,更把大規模的旅遊規劃工作推向高峰。(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隨著旅遊業的發展, 供求矛盾有所緩解, 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市場由賣方轉化為買方, 這一時期的旅遊規劃進入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化規劃階段。旅遊規劃的內容開始注重對旅遊客源市場的分析, 並開始將旅遊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加以系統化的規劃。三、重新整合階段1997—1999年是我國旅遊規劃編制的低潮期。由於此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泡沫現象已有顯現, 加之亞洲金融風暴的波及, 旅遊業除了遊客與收入「滯脹」外, 還有人造旅遊吸引物、主題公園、度假區建設失誤的負效應,人們對旅遊業的投入持觀望態度, 這些觀望有個種表現:一是規劃編制數量不多; 二是學界對規劃的失誤開始反思, 同時也開始了尋求突破的探索; 三是國家旅遊局在杭州舉辦的培訓和研討會, 引起各地高度重視, 並紛紛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四是1998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將我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而大力扶持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將其地位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一) 旅遊業背景2000年起, 我國宏觀經濟走勢趨強(亞洲經濟的復甦、1999年國慶期間第一個旅遊黃金周的井噴現象) 。中國旅遊業憑借如此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旅遊產業規模, 應該說達到支柱產業的地位已是一種必然。2004年, 全國旅遊外匯收入達到470多億美元, 在世界的排名從1990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5位。而國內旅遊業呈現出「大產業、大旅遊、大市場」的格局。(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以2000年為里程碑, 中國旅遊規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 一是地方性旅遊規劃和旅遊目的地規劃的需求激增; 二是旅遊規劃的隊伍不斷壯大; 三是外國專家參加省級旅遊規劃的編制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四是旅遊規劃的規范化趨向明顯。1999年3月29 日國家旅遊局頒布了《旅遊發展規劃管理辦法》, 又於2000年11月22日頒布了《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認定暫行辦法》, 於2003年2月24日頒布了作為國家標準的《旅遊規劃通則》。這是我國旅遊規劃走向規范化的重要步驟。(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1998年, 在范業正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以產品為中心的旅遊規劃思想和方法」。即以資源為依託, 以效益為導向, 以產品為中心, 合理配套設施, 提升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 從而推動旅遊發展。吳必虎在2001年出版的《區域旅遊規劃原理》中提出旅遊產品譜和昂譜模式分析法。2001年, 在國家旅遊局出台的國家「十五」旅遊規劃中突出了「旅遊產品體系建設」, 這些顯示出旅遊規劃界對旅遊資源的淡化, 而更加重視對旅遊產品開發建設, 進入了產品導向型的旅遊規劃時代。此導向型通過策劃旅遊地形象、口號, 採取相應的營銷戰略, 在產品、技術、觀念方面創新, 加大宣傳力度, 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模式, 運用於旅遊區建設,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時達到規劃地個性的展現, 以此創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競爭的優勢在於, 它是一種質量和服務的承諾, 是一種物超所值的價值體現, 是遊客出遊的首選之地。當今時代已是品牌競爭時代, 旅遊業也不例外, 因此未來旅遊規劃應更注重旅遊營銷和管理、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設。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