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旅遊產業發展情況
A. 什麼是旅遊新業態項目
最近幾年,旅遊業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均在發生深刻調整。當前,旅遊業呈現出以下五種新業態值得關注。
第一,全域旅遊。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推進全域旅遊可以說是我國新階段旅遊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
第二,體育旅遊。剛剛結束的歐洲杯在吸引無數球迷關注的同時,還引爆了中國遊客暑期赴歐洲旅遊的熱情。資料顯示,本屆歐洲杯預計平均每場比賽的直播有1.47億人次觀看,整個賽事累計觀眾達到66億人次,僅在中國就有超過12億人次觀看了歐洲杯,體育旅遊可以說是市場潛力巨大。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明曉認為,體育旅遊是體育產業最大的「蛋糕」,當前,中國正處在體育旅遊被全面激活的前夜,市場潛力巨大。
第三,文化旅遊。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吸引人的東西,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廣文化旅遊方面應該關注如何改變提升產品,從而能夠更好地去滿足創新需求,而且,最好有故事蘊含在其中。例如,去故宮旅遊,不要總說故宮有多少年的歷史,多麼宏偉,而是要把每座宮殿建造過程中的歷史、歷代帝王、後妃等與之相關的故事融入其中,這些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才會使人印象深刻。只有這樣,文化旅遊才能夠真正吸引人,消費者才能夠獲得文化享受。
B. 旅遊在新疆的發展情況
《新疆旅遊產業發展與前景分析》
新疆旅遊業走到今日,已呈現出健康穩定的發展局面。產業的效應已凸顯出來,對交通、民航、餐飲等的拉動非常大。行業管理也日見完善,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整體有較大的提高。經濟效益在明顯提高,客源市場在相對穩定的同時趨於科學合理。可以說新疆旅遊業已進入一個市場化的符合中國旅遊市場需求的良好的發展時期,正由發展期向穩定的成熟期過渡,預計在三年左右時間進入成熟期。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一、旅遊必須成為產業,而不能是僅培育旅遊目的地
整個旅遊產業正在逐步成為新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至少是作為一個產業已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在不斷的提升,但也因各種原因,有些景區(點)在主觀和客觀上把景區作為旅遊目的地去追求遊客數門票收入而忽略了其應有的產業作用。所謂能成為產業,首先看其對當地區域經濟的貢獻和對相關產業的拉力,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應對區域經濟起到積極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和積極影響越大說明其產業越成熟。因此,旅遊產業必須努力和必須具備這些本質特徵才能稱之為產業,也才能證明其成熟的程度和對社會的貢獻大小。新疆旅遊向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正確的,終將成為新疆的支柱產業的,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產業化進程不平衡,對產業作用認識不到位等問題。在景區布局線路設計、產品開發時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視了今後產業發展的需要,有些是氣候、環境、區位等客觀原因所致,還好理解,也能調整過來。但有些景區(點)在主觀上就不清楚目的地和產業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從而片面的去追求簡單的遊客數和旅遊產品回報,從投資建設到旅遊產品設計包裝都獨立地去看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例如對當地農牧民增收,拉動交通、餐飲等的作用。使得自己利益短時間得到回報而對產業的形成起到負作用,反倒影響整個景區甚至是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提示:作為旅遊產業的每一位決策領導、策劃專家到投資商都應注意並努力把旅遊作為一個產業去為區域經濟做貢獻,並將其作為對社會的責任,同樣只有做成產業也才有長效的投資回報,而不能簡單地當作一個旅遊目的地去做,那樣就失去發展旅遊的深遠意義。希望有些景區(點)在這方面應予注意把握好,努力將旅遊向產業化去發展。
二、旅遊的投入與產出不相符,造成所產生的效應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
旅遊確實是一個大投入的產業,特別在新疆景區面積普遍都大,這也是新疆之所以能吸引遊客的西域風格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在幾百平方公里到幾千平方公里,甚至上萬平方公里。景區總量大、類型多是難得的優勢,但同時也給投資開發特別是道路、供電、通訊、供排水等基礎設施投入增加了難度,要想使整個景區都能讓遊客快捷、安全的游覽,那麼,道路建設就得全部到位,也就加大了投資量。此時,也就要考慮一個投入與產出的比較,不能因景區量大而跟不上投入,前者,會影響整個景區的發展,造成滯後發展。後者,全靠資金的夯填,規模短時間內膨脹,一些矛盾不合理和問題會在日後使用中暴露出來。同時,產出與投入相比遠不如前者,反倒讓人失望。
例如:有些景區基礎設施投入只有幾千萬甚至更少,而某些景區目前用於基礎設施的投入高達十多個億,投入比為幾十比一或百分之幾,而旅遊綜合經濟產出比則為幾比一相對而言反倒投入少的景區產出比要遠遠高出投入大的景區,同時在很短的時間完成幾億甚至十幾億投資的項目其科學性、合理性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嗎?在今後隨著發展,這些用巨資打造的景區設施還能滿足需要嗎?據了解現在這類問題已出現。
某景區一條投資8000多萬的觀光道因沒有考慮車流量增加的因素,才使用了兩年現已明顯反映出路面不夠寬,不僅滿足不了使用而且增加了安全隱患。提示:投入過大過急既不能實現應有的回報也不一定科學合理,而那些靠自身滾動發展的,有時間去研究思考和完善的景區,加上對景區管理,對外宣傳等工作不懈的努力,不僅取得好的回報率而且也取得好的社會效益。因此,這是今後工作中應值得研究並更好地去解決的問題,防止有限資金使用不當和再出現投資偏差問題。
三、客源市場逐漸趨於穩定,是成熟期前期表現
隨著幾年的快速發展,連續幾年的快速增長,新疆旅遊客源市場已全面打開,隨之而來的則是增長速度緩慢、增幅下降,說明新疆旅遊客源市場已逐步進入穩定成熟期。預計三年左右時間增幅降至較低點後將保持一個較穩定的遊客數,之後遊客量持續較長穩定時間,完全進入成熟期,但保持一個較大的遊客基數。2006年全國旅遊人數1.8億人次(含出境游),其中新疆遊客1700萬人次約佔到10%,已佔較大的份額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前幾位。新疆旅遊資源總量的絕大部分資源已開發,基本搭建起利用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的平台。隨著西藏旅遊可進入性的提高和出境游的快速增長,新疆旅遊的增長空間已不太大。快速增長的重點將轉移,這屬於正常的,要客觀正確地去看待這個問題,不能認為遊客增幅下降就是旅遊市場滑坡或新疆旅遊出現什麼問題,而是說明這一現象是成熟期到來前的預告。
此時,我們應該審時度勢,調整思路和策略。首先抓產品的開發和資源的組合,設計更科學的線路以最大的努力去增加吸引力,再者就是把現有的景區做精做細,使其有"永葆青春"的活力。要深度挖掘歷史文化,現在景區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的開發還能基本滿足現在遊客的觀賞和欣賞要求。隨著遊客的消費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得有新的文化內涵作為亮點和靈魂開發出來,不能僅限於當代各民族民俗風情的挖掘和演繹上,要挖掘歷史的文化。例如:那拉提景區通過對塞種人、烏孫人古墓的發掘來作學術研究,考證3000多年到2500年間這片草原曾經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輝煌,進而佐證那拉提草原是中國草原文化的發祥地乃至西亞草原文化的發源地,這就能使景區有了永恆的生命力和靈魂,同時,通過考古同樣證明幾千年來中原與西域有著緊密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聯系,是一個整體,具有很好的意義。同時,要抓好生態的呵護工作,新疆旅遊的主體還是以生態旅遊為主。因此,要加大對生態的保護,今後不論是國家、地方還是企業都應將投資方向調整到對生態的保護和植被質量的提高以及污染治理上來,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用這種方式達到轉變增長方式的目標,也是做精品的前提。其次,努力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加大服務技能服務意識的培訓,今後各經營者要明白只有靠服務質量去取勝。還有就是仍然要加強對外宣傳和營銷工作,盡力保證今後客源市場更多的份額,盡量讓進入成熟期的遊客能保持更長的時期。
前面所說的新疆旅遊業所進入成熟期僅僅是指在客源市場的佔有上,但在產業的完善、產業鏈的延伸上仍然大有文章可做,包括怎樣提高人均消費,怎樣延長遊客在景區的停留時間,怎樣開發下游產品等方面均是今後要下功夫去研究和解決的。
因此,今後工作的思路和戰略應有一個調整,應從過去重開發和市場營銷轉移到打造精品和完善產業上來,引導投資流向項目的完善和內容的特色上和文化的挖掘上來,讓政策能傾向於如何拉長產業鏈和增加覆蓋面上來,以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需要,才能使旅遊業健康穩步地持續發展下去。
C.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3)景區旅遊產業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D. 旅遊景區可以發展哪些行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年中國旅遊景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1993-2012年20年間,國內旅遊人數從4.10億人次增長到29.60億人次,年復合增長率達10.96%;國內旅遊收入從864億元增長到2.59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77%。在出遊率方面,2000-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出遊率由1.04次/年提升至3.16次/年,農村居民人均出遊率由0.44次/年提升至1.68次/年。
目前,我國大部分知名景區為非商業性投資所建景觀,這一類景區門票實行"統一政策、分級管理"。換言之,各地景區的定價權,主要在地方主管機構手中。並且國家發改委也曾發布過文件規定了旅遊景點的門票漲價機制:旅遊景點門票價格調整,頻次不得低於三年,調整幅度不得超過15%。但到了地方,這一初衷為減緩景區漲價的措施,被執行成了"逢三必漲":到了三年就可以調整票價,調就要調15%,調只能往上調,不會往下調。
但是,在地方的主管部門和旅遊業從業者看來,旅遊業既然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如果遊客們逛來逛去都是免費的,自己豈不是虧了。正因如此,許多地方採取了"門票分賬"模式,景區的所有方、運營方和當地政府,均在高額的門票中分一杯羹。由於一些寧靜偏僻的地方政府並無過多財政收入來源,突然湧入的遊客,會使得當地社會管理支出驟然增加,不從門票收入中分賬還能有什麼辦法呢。正因如此,許多地方旅遊業形成了"門票一家獨大"的收入模式。
優質景區供不應求的狀態使景區具備較強定價能力。同時,結合景區產業配套、景區管理結構兩方面考察,前瞻認為漲價策略將是短期內景區主要定價策略。
另外,從景區管理結構來看,票價易漲難跌。我國景區管理部門較多:風景名勝區隸屬於國家建設部,森林公園隸屬於國家林業部,自然保護區隸屬於國家環保總局,博物館隸屬於國家文化部,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或宗教管理部門,水庫風景區隸屬於國家水利部門。通常一個景區隸屬於多個管理部門,涉及眾多利益主體,票價易漲難跌。
E.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
1.綜合性
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2.經濟性
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3.服務性
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4.依賴性。
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帶動性
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6.外向性
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7.季節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5)景區旅遊產業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組成要素為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1、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2、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3、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資料:網路-旅遊業
F. 張家界旅遊景區發展的優勢
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張家界奇絕天下的石英砂岩大峰林景觀,屬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發育地區。既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實,又有「放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之稱,自然景觀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山、水、洞、瀑、湖、林、雲海等自然景觀資源一應盡全,各具特色,自然景觀要素堪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二、旅遊品牌中外馳名
張家界目前集「世界自然遺產」、「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三塊金子招牌於一身,可以說是享譽全球,聞名遐邇。通過名家大師的發現推介,張家界這顆「養在閨中人未識」的風景明珠,經過20年開發以及「森保節」、「穿越天門」等一系列成功宣傳促銷活動,已經成為湖南省旅遊的龍頭、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首選旅遊目的地之一。
三、區位優勢日趨顯現
從全國來看,張家界地處中部,鐵路、航空、公路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作為一個中等旅遊城市,具有「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優勢,以張家界為中心輻射到國內外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運輸,具有距離和成本上的優勢。
四、產業成熟度相對較高
張家界旅遊開發與改革開放是同步進行的,歷經20年發展,在旅遊基礎設施、旅遊行業管理成熟有效的建設和管理經驗。通過景區大拆遷,制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使景區規劃管理走上了科學、環保、資源永續利用的依法管理的軌道,走出了一條旅遊開發與資源保護並重的旅遊產業發展新路。景區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標准化方向發展。旅遊從業人員素質較建市之初,已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導游管理日趨規范,導游素質在全國旅遊界享有美譽。
五、人文民俗積淀深厚
張家界市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由於地處湘西北,歷史上民族遷徙、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硬氣功、民族歌舞為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等民俗文化遺產豐富。賀龍元帥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等也是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紅色人文旅遊資源。
六、旅遊管理具有首發優勢
無論是行業管理,還是景區管理,無論是服務質量,還是服務設施,無論是常規旅遊,還是假日旅遊,在張家界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范,基本做到了安全、衛生、文明、有序、滿意。特別是為對接湘西開發,制定了全省第一份規范的旅遊產業發展意見《2004年至2008年全市旅遊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明確了產業發展目標和思路。對張家界旅遊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和決定性的引導作用,同時也積累了豐富和成熟的管理經驗,相對省內兄弟市州而言,具有比較優勢。
七、巨大的旅遊市場
據統計,從1988年至今,張家界市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總收入除個別年份外,總體上是呈逐年大幅上升趨勢。尤其是2004年,在全面恢復「非典」創傷的基礎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市接待遊客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1269萬人次,同比增長67%;國內傳統市場穩中有升,境外客源市場也有大幅度飛躍式發展,接待境外遊客90萬人次,是2003年的1.53倍,翻了一番多,在全國旅遊市場增速名列前茅,尤其是韓國市場開發大獲成功,入境韓國遊客達30萬人,形成了「韓流」現象。全市實現旅遊收入55億元,比2002年增長72%,外匯收入13.5億元人民幣,是2003年的1.63倍。
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張家界旅遊業是湖南省旅遊業的龍頭。在湖南省規劃的50個產業集群中,省政府又適時將張家界旅遊商品開發編入到產業集群戰略之中,這既是對張家界旅遊商品開發多年來工作的肯定,也是下一階段的工作基礎。市委市政府多次會議提出,要大力培育發展旅遊商品產業集群,是張家界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選擇,是抓住中部崛起給予,培育壯大旅遊商品產業的必由之路。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G.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7)景區旅遊產業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H. 簡要論述貴州旅遊業的發展變化
貴州旅遊業的發展變化:
產業規模呈現投資提速、主體壯大、實力增強的良好態勢。
2013年實施「100個旅遊景區建設工程」以來,全省「100個旅遊景區」累計簽約建設項目477個,簽約金額2063.09億元,到位資金622.95億元,完成投資689.71億元,建成旅遊項目2018個。
「十二五」以來,全省5A級景區從2家增至4家,4A級以上景區從18家增至61家,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3家。旅行社從260家增至356家,星級酒店增至349家,旅遊客運車輛增至1500餘輛,持證導游突破1.2萬人。
「十二五」前4年,我省旅遊業主要指標實現了年均23%左右的增長,預計2015年全省接待遊客可實現3.6億人次左右,旅遊總收入可達3500億元左右,分別是2010年的2.79倍和3.3倍,旅遊業主要指標綜合排位列全國15位,實現了旅遊大省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8)景區旅遊產業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貴州省旅遊業的優勢——旅遊資源的種類多樣:
貴州省在旅遊方面的資源很多,貴州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風光,有大量的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擁有多個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地質保護公園、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主要旅遊資源包括梵凈山、雷公山、雲霧山、黔靈山、石林、黃果樹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荔波小七孔、威寧草海、清鎮紅楓湖、織金洞、興義萬峰林等。同
I. 張家界旅遊景區發展的優勢
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張家界奇絕天下的石英砂岩大峰林景觀,屬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發育地區。既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實,又有「放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之稱,自然景觀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
二、旅遊品牌中外馳名
張家界目前集「世界自然遺產」、「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三塊金子招牌於一身,可以說是享譽全球,聞名遐邇。
三、區位優勢日趨顯現
從全國來看,張家界地處中部,鐵路、航空、公路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作為一個中等旅遊城市,具有「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優勢,以張家界為中心輻射到國內外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運輸,具有距離和成本上的優勢。
四、產業成熟度相對較高
張家界旅遊開發與改革開放是同步進行的,歷經20年發展,在旅遊基礎設施、旅遊行業管理成熟有效的建設和管理經驗。通過景區大拆遷,制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使景區規劃管理走上了科學、環保、資源永續利用的依法管理的軌道,走出了一條旅遊開發與資源保護並重的旅遊產業發展新路。景區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標准化方向發展。旅遊從業人員素質較建市之初,已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導游管理日趨規范,導游素質在全國旅遊界享有美譽。
五、人文民俗積淀深厚
張家界市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由於地處湘西北,歷史上民族遷徙、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硬氣功、民族歌舞為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等民俗文化遺產豐富。賀龍元帥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等也是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紅色人文旅遊資源。
六、旅遊管理具有首發優勢
無論是行業管理,還是景區管理,無論是服務質量,還是服務設施,無論是常規旅遊,還是假日旅遊,在張家界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范,基本做到了安全、衛生、文明、有序、滿意。
七、巨大的旅遊市場
據統計,從1988年至今,張家界市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總收入除個別年份外,總體上是呈逐年大幅上升趨勢
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張家界旅遊業是湖南省旅遊業的龍頭。在湖南省規劃的50個產業集群中,省政府又適時將張家界旅遊商品開發編入到產業集群戰略之中,這既是對張家界旅遊商品開發多年來工作的肯定,也是下一階段的工作基礎。市委市政府多次會議提出,要大力培育發展旅遊商品產業集群,是張家界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選擇,是抓住中部崛起給予,培育壯大旅遊商品產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