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遊經濟
『壹』 如何理解旅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
旅遊活動是人類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它需要社會經濟水平高度發達,生產力發展導致人們工作時間減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經濟條件,所以旅遊活動隨之產生,所以說旅遊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到了現代社會,旅遊活動的主體發生了變化,人民成為旅遊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旅遊活動的本質和社會意義與過去就有根本的不同。首先,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正在發展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基本需要。其次,旅遊是人類積極而健康的社會交往活動。再次,就構成現代旅遊主要組成部分的消遣旅遊而言,從本質上說,旅遊是一種以審美為突出特徵的消閑活動,是綜合性的審美實踐。
(2)現代旅遊的社會屬性:
①旅遊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旅遊的產生和發展是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的、相適應的,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各個時代旅遊的規模、內容和方式。
②旅遊與社會政治、文化的關系。旅遊作為人民之間普遍性社會交往的一種活動,不僅有助於增加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而且有助於加強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旅遊被人們稱為「民間外交」,作為官方外交的補充,往往起到官方外交所起不到的作用。
③旅遊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條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越來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有的國家已經把旅遊列為人們在滿足食、住之後的第三大生活需要。在我國,旅遊已經由少數人的活動發展為廣泛的群眾性活動。
『貳』 旅遊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是什麼
作用於影響
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叄』 試論述旅遊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旅遊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1、積極影響: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極大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可帶動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共同發展;從勞動就業來看,旅遊業是一個拉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旅遊業的發展,對解決勞動就業問題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2、作用:
(1)旅遊業完全收入對GDP的作用
:
旅遊業完全收入=旅遊業直接收入+旅遊業相關行業收入。旅遊業作為一個關聯度很高的行業,它不僅可以為工業、農業、建築業等提供巨大的市場,而且還可以帶動和促進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文化娛樂業以及對外貿易等行業的發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
(2)旅遊業外匯收入增加對外資利用的作用
:
旅遊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導致大量人、財、物的加速流動。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資和項目投資決策機率大大增加,旅遊環境從本質意義上說,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構成,所以,旅遊業通過正面促進對外開放,使區域內的引資和投資額增加。
(3)旅遊業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旅遊業的種種特性,旅遊業日益成為消除地區貧困的有效途徑。旅遊扶貧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相對豐富或獨特的山區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即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優勢,通過開發旅遊項目,帶動貧困山區的脫貧。
(4)旅遊業在擴大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旅遊業是為遊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消費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就業的增長點。
『肆』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4)發展旅遊經濟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伍』 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構想
1.河南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戰略的內涵
(1)國際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
A.旅遊的區域重心向東方轉移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間合作與交流的擴大,旅遊市場的重心開始從歐洲、北美東移,亞太地區已經成為國際旅遊的「熱點」。亞洲是近十年來國際旅遊比重上升最快的地區,增長勢頭仍在繼續。預計未來幾年全球旅遊人數將達到30億人次,國際旅遊達10億人次,旅遊業收入將達2萬億美元。亞太及非洲、拉美地區可能以擁有廣闊的市場潛力而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市場。
B.旅遊方式趨於多樣化
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遊內涵的追求開始發生一種質的跨越。遊客更加重視在清心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文化氛圍中陶冶情操、增加知識、清除疲勞,那些單純的休閑觀光旅遊逐漸轉變,被集文化、娛樂、觀光、療養為一體的旅遊方式和項目所代替。旅遊觀念的轉變,為具有獨特旅遊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旅遊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C.旅遊客源趨於分散化
「旅遊無限化」是國際旅遊界最近提出的一種新理念。無限化理念的可貴之處,是打破了傳統旅遊項目、旅遊景點獨霸市場的局面,標志了旅遊多元化時代的到來。「旅遊無限化」理念提出的社會背景是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精神負擔的加重,特別是城鎮市民中的年輕一代,為逃避喧嘯、尋求刺激,在回歸自然中獲得解脫的心態日趨增長。獵奇、探險、攀岩、登山、蹦極及科學考察等參與性項目,已經成為新的時尚。「旅遊無限化」的提出是對傳統旅遊業的挑戰,同時也給旅遊業尋求新的發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機遇。
(2)河南省旅遊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A.河南「十·五」計劃中的旅遊產業導向
不斷拓寬消費領域、擴大消費規模,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環節。旅遊業作為消費品生產的重要部門,具有資源豐富、前景廣闊、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容量大、創匯能力強、投資見效快的特點。河南省屬於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應順應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實施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的發展戰略,帶動全省經濟的快速增長,勢在必行。因此,河南省第九屆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的《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指出:要樹立大旅遊、大產業觀念,大力開拓旅遊市場。「充分發揮我省旅遊資源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盡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遊大省,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預期『十五』期間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2%,2005年達到630億元,相當於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
為此,我省旅遊產業政策可以理解為:實施政府主導、適度超前、集約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大旅遊戰略,在規模和效益上推進旅遊經濟的全面增長,使之盡快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B.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戰略的追求
把旅遊作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實施這一戰略必須具備自然資源豐富、文化積淀豐厚、吸納力強的客觀條件。依據旅遊業開放性的特點,利用加大投入來實現超前於當地生產力水平的跨越式發展,是適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旅遊消費的需求,達到促進當地旅遊經濟、拉動相關產業經濟增長目標的惟一選擇。
C.面向未來,實現與國際旅遊業的全面接軌
WTO使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河南旅遊業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勇敢地走向國際大市場。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就是要面向未來,實現與國際旅遊業的全面接軌。旅遊經濟發展的超前性,就是要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建立有序的科學規劃、營銷和經營管理體系;引用借鑒旅遊業國際標准和國際慣例,研究掌握市場營運規律和發展趨勢,在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大格局內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取得駕馭國際國內旅遊市場的主動權。
D.旅遊開發成功經驗的借鑒意義
河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蘊涵之深厚,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這就為實現省委省政府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意圖,為創造國際名牌、國內精品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焦作、西峽、登封、林州、濟源等縣市,是近幾年涌現出的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的成功典範。典範的成功,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資源和實施「旅遊立市」的結果。它們把旅遊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主導產業,走出了一條以文化興旅遊、以旅遊促開放、促建設的發展軌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山區縣建成全國聞名的旅遊城市。他們的成功經驗對實施我省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戰略有借鑒意義。
總之,河南旅遊業應以現代化的面貌展示古老黃河文化的風采,為中國乃至世界旅遊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
2.河南省旅遊經濟適度超前發展戰略的展開
(1)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氣概來塑造河南旅遊產業整體形象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遺存中,「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徵;《漢謨拉比法典》《哈拉巴文化》是幼發拉底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代表;《黃河文化》是中國華夏文明的體現。發育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洛文化》,是中國華夏文明的核心和精華所在。因此,就展現中國華夏文明而言,中原《河洛文化》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河南旅遊產業整體形象應該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氣慨來塑造。
特別應該提及的是,新近推出的「黃河之旅」是一部頌揚中華民族奮斗歷程的史詩,是河南旅遊開創國際名牌線路的開始。在產業形象塑造方面,首先應揭示「河圖·洛書」、「周易·八卦」的文化內涵,弘揚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博大精深,使之與「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摩訶婆多》和《羅摩衍娜》齊名。線路規劃應力爭保持黃河文化的完整性,可適當向西延伸至西安,向北延伸至安陽。景區建設要充分理解江澤民總書記關於「河南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縮影」論斷的現實意義,向世人展示華夏文明從三皇五帝至夏、商、周,從春秋戰國到新中國成立等不同歷史階段內的歷史演進過程。
(2)勘查規劃旅遊項目的建議
建議在河洛地區勘查規劃的旅遊項目有:
a.以伏羲氏、燧人氏、女媧氏及堯、舜、禹為代表的遠古文化旅遊項目;
b.以陽城、黃台、稍柴為代表的夏文化旅遊項目;
c.以商丘、鄭州、安陽為代表的商文化旅遊項目;
d.以洛陽、三門峽為代表的東周及春秋文化旅遊項目;
e.以趙長城、魏長城、楚長城為代表的春秋戰國文化旅遊項目;
f.以禹貢河、漢志河、明清河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旅遊項目。
建議在河洛地區強化開發的項目有:
a.商丘商祖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b.開封宋都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c.鄭州商城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d.安陽殷商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e.新鄭黃帝故里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f.靈寶黃帝築鼎原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g.鞏義宋陵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h.孟津漢陵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i.洛河河圖洛書及伏羲台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j.陝縣虢國貴族墓地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k.邙山黃河游覽區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3)以「國家公園」「開放實驗室」的標准來鍛造河南旅遊精品
在當今世界,許多旅遊勝地的形成(如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西非撒哈拉大沙漠、南亞喜馬拉雅高山雪域等)都是利用獨居特色的自然資源,開展具有較高科學水準的旅遊項目而著稱於世的。橫貫於我國中部的秦嶺山脈是世界范圍內最典型的陸內碰撞造山帶,地質學界將其命名為「中國中央造山系」。河南境內的伏牛山是中央造山系的東延部分。她的靚麗之處在於構成我國南、北及東、西四方氣候區帶、生物區系、地質地貌單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天然過渡邊界。其自然資源具備了組建世界級「國家公園」、「開放實驗室」、「生態旅遊示範區」的客觀條件。「伏牛之旅」可集休閑觀光、科學考察、獵奇探險為一體,並與「黃河之旅」南北呼應,展示出河南旅遊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建議在伏牛山地區勘查規劃的旅遊項目有:
a.以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代表的地質旅遊項目;
b.以寶天曼高山植物園為代表的生態旅遊項目;
c.以丹江口水上運動場為代表的體育旅遊項目;
d.以欒川鉬礦山為代表的工業旅遊項目;
e.以楚長城遺址考查為代表的探險旅遊項目;
f.以黃花墁、五垛山花崗岩峰叢景觀區為代表的旅遊度假項目;
g.以玉皇頂、龍池墁、樺樹盤變質岩峰嶺景觀區為代表的旅遊度假項目。
建議在伏牛山地區強化開發的旅遊項目有:
a.白堊紀恐龍蛋化石遺跡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b.淅川楚祖文化遺跡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c.南陽東漢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工程;
d.伏牛山自然保護區鏈接工程;
e.伏牛山旅遊景區鏈接工程。
(4)實現區域資源優勢互補與經濟利益互動
目前,我國的旅遊業是政府主導型產業,在政府產業政策的指導下強化區域聯動、提高感知質量,是行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的決定因素。旅遊是一種社會性的經濟文化現象,有其自身發展規律,打破行政區劃限界,實現區域資源優勢互補與經濟利益互動,組建有鮮明地域特徵的規模型旅遊精品熱線,乃是重中之重。
建議創建國際品牌旅遊產品地域合作范圍:
a.黃河之旅 包括鄭州、洛陽、開封、商丘、三門峽、安陽等地區;
b.伏牛山之旅 包括南陽、洛陽、平頂山等地區。
建議國內品牌旅遊項目地域合作范圍:
a.天中山之旅 包括駐馬店、漯河、周口等地區;
b.太行之旅 包括濟源、焦作、新鄉、安陽等地區;
c.紅色之旅 包括信陽、駐馬店等地區。
(5)實現旅遊開發與基礎建設一體化
鑒於河南各級政府已確定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支柱」,把旅遊業的發展作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區域基礎建設應為旅遊開發提供有利的環境和精神文化氛圍。因此,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規劃上應強化旅遊意識、園林意識和環境意識,把城鎮基礎建設作為旅遊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建設項目以特定的旅遊功能,實現旅遊開發與基礎建設一體化。同時,應加強「旅遊企業文化」、「旅遊城市文化」的培育,實現社會環境的安全有序、經濟環境的合理公平、人文環境的熱情友好,達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建議作為旅遊城市重點發展的地區有:
a.鄭州市,登封市、鞏義市、新鄭市;
b.洛陽市,洛寧縣、嵩縣、欒川縣、新安縣、孟津縣;
c.開封市,蘭考縣;
d.商丘市,民權縣、永城市;
e.三門峽市,陝縣、靈寶市;
f.安陽市,林州市、湯陰縣;
g.鶴壁市,浚縣、淇縣;
h.新鄉市,輝縣、衛輝市;
i.濮陽市;
j.焦作市,博愛縣、沁陽市、溫縣;
k.濟源市;
l.平頂山市,魯山縣;
m.南陽市,內鄉縣、西峽縣、淅川縣、南召縣、桐柏縣;
n.信陽市,新縣;
o.駐馬店市,遂平縣;
p.周口市,淮陽縣。
建議作為旅遊基礎設施重點建設的項目:
a.寧西高速公路,信陽—南陽—西峽段;
b.許南高速公路,平頂山—魯山—欒川旅遊線、雲陽—南召—寶天曼旅遊線;
c.洛平高速公路,嵩縣—車村旅遊線;
d.鄭少高速公路,登封—嵩縣旅遊線;
e.伏牛山旅遊環線高等級公路;
f.伏牛山地質剖面高等級旅遊公路;
g.鄭州—桃花峪水庫。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陸』 談談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柒』 發展旅遊業對經濟有什麼意義
有以下幾點: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捌』 旅遊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
根據"十一五"規劃﹐旅遊業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對此﹐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近日指出﹐中國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邵琪偉表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面對"十一五"旅遊業發展的各方面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各級旅遊部門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用好有利條件﹐克服制約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
旅遊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作為中國"十一五"開局之年﹐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邵琪偉認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既是順應世界旅遊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並將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據介紹﹐在世界上﹐旅遊業以其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普遍看好的發展前景﹐被譽為"朝陽產業"﹐並成為促進現代經濟社會繁榮和發展的新興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2005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 8.08億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為682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9.6%。2004年全球旅遊就業人數達 2.12億﹐約佔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在中等發達程度以上的國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約10%。以旅遊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國家和地區﹐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則超過20%。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的社會投資﹑就業﹑稅收已佔本國總量的10%以上。
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依存和競爭程度不斷加強﹐旅遊業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成為各國和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成為展示國際形象的重要領域。中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適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要求﹐展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提高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需要。
有利國內經濟發展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的發展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的擴大以及區域發展的協調起到推動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重點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帶動作用大﹐對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旅遊業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發展旅遊業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具有積極的拉動作用。另外﹐旅遊以人的流動為基礎﹐通過發展旅遊﹐可以促進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的流動和交換﹐並成為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東部發達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而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旅遊業已被中西部大多數省區市及地州縣列為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加以培育。中國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旅遊業從一定意義上講符合這些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和人力資源狀況, 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建設的有利條件
邵琪偉表示﹐"十一五"時期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是資源條件好﹐二是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三是供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宏觀發展環境有利。
邵琪偉指出﹐中國旅遊資源豐富﹐資源稟賦高﹐自然風光豐富多樣﹑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民族風情特色鮮明﹐對海內外旅遊者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且﹐經過改革開放28年的發展, 中國旅遊業供給能力﹑配套水平不斷提升﹐人的素質﹑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都不斷提升; 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通達性明顯提高﹔旅遊住宿﹑游覽等服務設施體系日益完備﹔旅遊人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得到明顯加強, 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旅遊產業體系和供給能力還將進一步提高。
邵琪偉認為﹐持續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將是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最根本的保障。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人口基數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遊率祗有92.7%﹐還不足人均1次, 與旅遊發達國家相比﹐潛力很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實的和潛在的旅遊消費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偉表示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業﹐把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領域﹐在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時﹐都將旅遊列為重要內容﹐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支撐﹔各省區市政府更加重視旅遊業發展,通過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旅遊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瓶頸
邵琪偉同時坦承﹐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由於旅遊業綜合性強﹐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 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中國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如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入境旅遊發展面臨更大挑戰;國內旅遊低層次﹑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依然突出﹔旅遊法制建設嚴重滯後﹔市場主體還不發達﹑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制約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等等。
據介紹﹐中國旅遊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國內最大的旅遊企業是首旅集團﹐其營業額也僅為世界五百強最末一名旅遊企業的七分之一。邵琪偉認為﹐大力提升企業實力﹑素質和競爭能力﹐是中國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復合型旅遊目的地。邵琪偉認為﹐加強誠信旅遊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是確保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國家旅遊局目前正在全國開展誠信旅遊活動。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輻射作用
邵琪偉還表示﹐發展旅遊業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據介紹﹐旅遊業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發揮重要作用。2005年中國旅遊總收入達 768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4%﹐相當於全國GDP 的5.02%。全國出現了一批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省區市﹐若干省份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已經占當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上﹐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05年﹐旅遊外匯收入累計達2193億美元﹐在國家外匯十分緊缺的時期, 旅遊為國家平衡國際收支發揮了積極作用。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將通過帶動投資﹑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近年來除了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遊業的發展還大大促進了賓館飯店﹑旅遊景區﹑主題公園等旅遊領域直接投資的顯著增長。特別是隨著新的旅遊產品出現﹐高爾夫球場﹑遊艇﹑游輪﹑旅遊房車﹑旅遊港區等新業態投資快速增長﹐還帶動了一批度假休閑區的發展﹐有的投資規模, 相當大。同時﹐與旅遊相關的商品包括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及相關的製造業也快速發展並獲得了相應的資金與市場。黃金周旅遊消費不斷增長﹐帶動全社會假日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邵琪偉認為﹐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旅遊業發展也對中國社會協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旅遊業是服務性行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就業層次多﹐能夠吸納不同層次的人群就業﹐能夠擴大中國就業面﹔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安置具有獨特優勢。據統計﹐國際上旅遊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達1:5﹐發達國家旅遊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總量的20%以上﹐發展中國家約佔10%。中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約1 000萬﹐擴大就業的潛力還很大。
又由於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要的旅遊場所﹐通過發展旅遊, 全國許多農村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年來農業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以旅遊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並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費水平高於農村﹐中國大部分旅遊資源集中在農村和山區﹐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交流。
與此同時﹐旅遊業發展對維護資源生態﹑文化傳統傳承﹐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旅遊業走體驗型的消費方式﹐這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又因為人們通過旅遊可以接觸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旅遊目的地文化保護﹑建設﹑傳承﹑發展﹐促進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興起的工農業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