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1)文化旅遊圖解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㈡ 旅遊文化的種類,其中結合實例說明哪些屬於精神文化
旅遊主體文化,旅遊客體文化,旅遊介體文化 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蘊涵於旅遊主體旅遊活動以及旅遊中介經營管理活動中的 特定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精神內涵,以及引導、影響人們旅遊實踐的直接和間 接的在旅遊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
㈢ 試分析說明民俗與文化旅遊發展的社會功能。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版個領域,伴隨著一個權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㈣ 跪求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示意圖 是示意圖!
你好!你是要雲大旅院的 地圖么,這個你不用擔心,應該有很多人的,你想來 就放心吧,在昆明就有人接了,那些都是學校學生,我大一時也是這樣的。你是什麼專業什麼系??有事聯系我也行,我馬上就回學校了。
㈤ 舉例說明哪些地方文化不適宜旅遊開發
有哪些地方文化不適宜旅遊開發,有很多的地方文化是不適宜旅遊開發的。因為旅遊開發的話,對於地方文化的保護是不利的,所以好多地方都不適宜旅遊開發。
㈥ 請說明旅遊文化三大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
旅遊文化的內在結構層次,可劃分為旅遊文化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三大層面共同地組構成旅遊文化這一不同形態特質的復合體。旅遊文化由簡約到豐富,不斷承傳,在一定的時空中的嗣續,構成了旅遊文化層、文化因子、文化叢、文化系、文化區、文化圈、文化模式等基本要素。
㈦ 舉例說明旅遊地文化的基本特徵
浙江為例
1、浙江旅遊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浙江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份,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口5056萬。全省轄:11個地級市。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等9個地級市。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南方光熱條件好,水資源豐富。還是島嶼最多的一個省份,有著名的舟山群島。全省海岸線總長6486公里,居中國首位,海洋旅遊的開發前景廣闊。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18℃。浙東具有中國典型的水鄉地貌。從杭州至紹興、寧波一帶,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舟山是海島,山、海風光美麗壯觀。這里的居民擇水而居,採石築橋,生活方式獨特。使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交相輝映。
浙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景點眾多,類型豐富,有重要地貌景觀800餘處,水域景觀200餘處,生物景觀100餘處,人文景觀100餘處。全省現有西湖、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雁盪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島、天台山、莫干山、雪竇山等1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居中國首位。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2個,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等省級旅遊度假區13個。
2、浙江旅遊文化資源的人文色彩濃郁:浙江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她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東南財富地,江浙人文菽」。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自古江東多才俊,思想家王充、王陽明、黃宗羲、龔自珍,詩人賀知章、駱賓王、孟郊、陸游,科學家沈括,戲劇家李漁、洪升。書畫家趙孟頫、徐渭等是傑出代表。
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不愧為巾幗英雄。
浙江的最主要少數民族為畲族,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少數民族自治區域主要有景寧,畲族自治縣(全省唯一)、武義縣柳城畲族自治鎮、蘭溪市水亭畲族自治鄉等,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畲鄉風情游,吸引了四賣你吧放大遊客。
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
浙江也是中國書畫的聖地,歷史上曾出現過王羲之、褚遂良、趙孟頫、徐渭、吳昌碩、黃賓虹、沙孟海、豐子愷等書畫大家。
人傑地靈的浙江, 歷史上佛法盛行, 古寺名剎遍布, 高僧大德輩出, 緇素信眾雲集, 佛教文化底蘊深厚, 資源豐富。這既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與浙江的秀山麗水相結合也是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如海天佛國普陀山、杭州靈隱寺和凈慈寺、天台國清寺、寧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竇寺等佛教勝地吸引了國內外的大量遊客。
3、浙江文化旅遊資源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餘姚河姆渡文化(水稻栽培)、距今5000年的餘杭良渚文化。還有,遠古農業的起源浦江上山遺址。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始稱東晉,此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元朝設江浙行省。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以餘杭(杭州)為南段起點,便於到江南遊玩。杭州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譽之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逐漸成為古代中國經濟的重心。
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以秀麗迷人的西湖自然風光聞名於世。西湖剛在今年成功申遺,極大提升了旅遊文化等品位。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遺產均異常豐富,可感受到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渾然一體之美。
4、浙江非遺上榜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數居中國首位: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
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的黃酒、青瓷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唐代越州的青瓷;宋代的龍泉窯和婺州瓷;另一方面杭州織錦、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龍泉寶劍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
六七千年來,勤勞勇敢的浙江人民在開發與建設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技術精湛的手工藝品,美味可口的佳餚。
5、浙江文化旅遊資源的旅客潛力巨大:浙江是我國東南沿海社會經濟與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大省。至1999年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2處,省級森林公園4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處,省級旅遊度假區10處;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旅遊資源總量名列全國前茅,是全國有名的旅遊資源大省。
古代浙江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為持續發展;社會穩定;後來居上。唐宋以來,江浙一帶是全國經濟中心和賦稅重地,航運和對外貿易發達,盛產絲綢、茶葉和稻米。歷來成為了文人墨客,官宦顯貴嚮往之地。
據有關研究表明,「寧波幫」形成於明朝,崛起於近代開埠後的上海,鼎盛於辛亥革命後。近代中國工商業的風風雨雨,留下了「寧波幫」濃墨重彩的一筆。寧波商人足跡編輯香港澳門,東南亞、美洲和歐洲。
2007年,浙江經濟總量列廣東、山東、江蘇之後,居全國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之後,居全國第4位和各省區第一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居全國省區第一位。
省農辦傳來兩條振奮人心的消息:2008年,浙江農業增加值達到1095億元,比上年增長3.9%,首次突破10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258元,比上年增加993元,連續24年位居全國各省區首。
改革開入以來,浙江省旅遊經濟迅速發展,旅遊業已成為浙江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旅遊經濟整體實例明顯增強,旅遊總收入、國內遊客量、入境遊客均列全國第五位,旅遊企業經營效益位列全國第四位。
㈧ 錦銹中華的旅遊路線示意圖(簡筆畫)
錦綉中華是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興辦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坐落在風光綺麗的深圳灣畔。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佔地四百五十畝,分為主點區和綜合服務區兩部分。82個景點均按中國版圖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 「錦綉中華」的景點均是按它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擺布的,全園面積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這些景點可以分為三大類:古建築類、山水名勝類、民居民俗類。安置在各景點上的陶藝小人達五萬多個。 深圳錦綉中華[1] 亦稱"深圳小人國",是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興辦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坐落在風光綺麗的深圳灣畔。她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佔地四百五十畝,分為景點區和綜合服務區兩部份。
㈨ 舉例說明文化、亞文化是如何影響旅遊行為的
http://wenku..com/view/20c0b5fbc8d376eeaeaa31fe.html
是一個ppt,你可以看一下
㈩ 舉例說明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文化是旅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它決定著旅遊的走向。
舉兩三個例子吧
西安,眾所周知,其旅遊景點主要有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城牆以及周邊的乾陵,黃陵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秦、漢、唐等朝代幾百年的皇城文化,也正造就了今天西安最大的旅遊特色,同時這一文化又決定著當地的旅遊走向。
羅馬,義大利首都,市內比較著名的景點有: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聖喬瓦尼大教堂,特萊維噴泉(又叫少女泉),古羅馬斗獸場等等。很多教堂在義大利被作為地標性建築及重要景點,這就反映了宗教文化對當地極深的影響力,斗獸場是古羅馬時期,王公貴族看角鬥士與野獸決斗的劇院,古羅馬文化的影子在現代羅馬城的角落還隨處可見。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