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秦城文化旅遊

秦城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1-26 04:08:27

① 我的家鄉廣西桂林興安有什麼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歷史沿革興安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今縣境屬楚國疆土。[1] 興安古屬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鑿成靈渠後的第三年,即平定嶺南,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在今全州縣鹹水鄉設立了零陵縣,由長沙郡管轄。當時,興安境內東北部的湘江流域,全屬零陵縣治。而西南的灕江流域,則屬桂林郡。[2]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南海郡的龍川令趙佗卻趁楚漢相爭,無法顧及嶺南,而奪下桂林與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勢力延伸至越城嶺地區,今興安的西南部成為南越國的北方前線。趙佗不僅加固了位於溶江的古秦城,還在今興安縣城附近修建了越城。這就是後來古籍中提到的越城嶠。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了嶺南,次年南越滅亡。漢武帝將原來的南越國分為九郡,統歸交趾刺使部。又在今臨桂(包括桂林市)、陽朔、永福、靈川和興安西南部等地設立始安縣,屬零陵郡,歸荊州刺使部管轄。三國時期,始安縣升格為郡,但仍歸荊州刺使部。西晉,始安劃歸廣州郡管轄,而興安境內的湘江流域一帶仍屬零陵郡。[2] 晉永嘉元年(370年),荊州郡將今屬全州、灌陽等地分出來,成立湘州,始安郡亦隨之劃歸湘州。南北朝的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廣州郡被分割,在桂林設置了桂州,始安郡劃歸桂州管轄。至陳朝,原來屬零陵郡的今興安湘江流域一帶,被並入了始安縣,興安縣的范圍基本確定,並完全脫離了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鎮與全州相鄰,南至高尚、溶江與靈川為鄰,西至越城嶺深處,包括大、小溶江流域的金石、華江,與龍勝、靈川、資源為界,東至都龐嶺深山,與全州、灌陽為鄰。隋朝統一中國後,始安縣仍歸始安郡管,興安整個縣境都歸入了今日之廣西。隋亡,唐帝國撤郡建州,增加了州縣,使行政區劃范圍縮小,以便管理。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派大將李靖擊潰後梁皇帝肖銑,收降嶺南五十餘城,在始安縣內劃出了今日的興安地區,設置了新的臨源縣(因興安縣是湘江、灕江的發源地),隸屬桂州,縣城設在城台嶺上(今興安中學、興安二中校址)。[2]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桂州將領朱濟時與廣州番禺的馮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圍10餘座州縣城池,而臨源縣內官民堅守,朱久攻不下。後朱濟時被容管經略使王平定,唐代宗為表彰全縣官民忠義,將縣名改為「全義縣」。所以,柳宗元歌頌吏治改革的名文《全義縣復北門記》,已沒有臨源之名。唐末,湖南馬殷趁農民起義之機,攻佔桂州、賀州、柳州等多個州縣,908年自稱楚帝。此時後晉皇帝重貴雖已無法管理馬殷佔領的全義縣,但他在開運三年(946年)仍然將全義縣升為溥州,把縣名改為德昌。直到後漢高祖劉知遠乾佑元年(948年),馬殷失敗,德昌才歸後漢管轄。至宋,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3年)撤消溥州,重將德昌恢復原名全義縣,重歸桂州管轄。976年,趙匡胤死,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為全義的「義」字犯了他的名諱,第二年(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他便下詔將全義縣改為「興安縣」,取意為興旺安定,仍歸桂州轄治。興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元、明、清、民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都稱興安縣。元屬靜江路,明、清時期屬桂林府。民國2年(1913年)7月隸屬灕江道,民國3年6月隸屬桂林道,民國16年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3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督察區, 民國31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33年5月隸屬第八區,民國36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同年4月隸屬第八區,直到臨解放。解放後屬桂林專區,1970年後屬桂林地區。1998年9月8日 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興安縣屬桂林市。[3] 而建在城台嶺上的縣城,後來因人口增加,狹窄的城台嶺不適宜形勢發展的需要,於明朝中葉,遷至西邊一里之外的岳王台和鳳凰台上,一直保持到今天。這就是興安縣城的「三台」。風景名勝編輯興安的文物古跡頗為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桂北第一雄關」古嚴關、秦城遺址、石馬坪漢代古墓群、界首紅軍堂等。主要旅遊景點有靈渠、水街、樂滿地休閑世界、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秦家大院古村、湘江源等。有涉外星級賓館4家,其中五星級1家,全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靈渠: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古名秦鑿渠,靈渠、陡河,近代又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全長36.4公里,分南北二渠,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北渠入湘江,經湖南入洞庭;南渠入灕江,可經珠江達南海。它選址科學、設計奇巧、施工精當 ,與萬里長城一南一北,同為中華瑰寶、世界奇觀。建有靈渠公園,公園內景點主要有鏵嘴、大小天平、分水塘、臨源閣、靈源寺、南陡閣、狀元橋、郭沫若題詞碑、秦文化廣場、四賢祠、飛來石等,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與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 水街景區:興安水街景區是指靈渠穿過縣城一段兩岸的街區,長約1公里。整個水街景區由秦漢建築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具體景點有秦文流觴景區、娘娘橋、萬里橋、馬嘶橋、古戲台、湖廣會館、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長廊、古石雕群、民俗風情區等。秦文流觴,景區是興安水街的入口,也是第一個重要的景點。它緊倚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濱臨靈渠,佔地約3000平方米。首先是重建的興安古城北門,景區內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條古街的形式,充分體現出秦代建築的風韻。[21] 娘娘橋,位於秦文流觴景區上游約100米,又名天後橋、滄浪橋,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橋上建有雙亭,橋名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題。萬里橋:位於娘娘橋上游約100米,唐寶歷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距唐朝京城長安水路1萬里而得名,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整整1200年歷史。歷史上被稱為「楚越要津」,2004年重修橋亭,橋的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所寫《萬里橋記》一文和「萬里如歸」題詞兩塊石碑。馬嘶橋:位於萬里橋上游約100米靈渠與雙女井溪相交處,傳該處最初為小木橋,當年馬援率部南平交趾時,其坐騎至此揚蹄嘶叫,不願過橋,馬援下馬發現該橋已朽,乃募捐修橋,傳為千古佳話,此橋因而得名。原為與靈渠水街南北路並行的兩座橋,2004年改建,增加了一座橫跨靈渠的連橋,形成了「三橋跨二水」的奇觀。橋亭為漢代建築風格。[21] 古戲台:又名天韻閣,位於縣城中心廣場與水街交會處,高12米,分上下兩層,上面唱戲,下面行人,為徽派建築風格。該戲台與萬里橋遙相呼應,是居民休閑看戲的好地方。湖廣會館:位於靈渠水街中段,建於清朝初年,系舊時旅居興安的湘南、湖北同鄉聚會議事、供奉先賢、唱戲娛樂的場所。內設有大堂、戲台、先賢祠和花園。具有典型的荊楚文化風格。水街亭台廊榭:位於娘娘橋至馬嘶橋之間約200米的靈渠水街旁,依街傍水,均為實木結構,青瓦蓋頂,下有石板路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是人們休閑觀光、吟詩賞景的絕佳去處。北街里:位於萬里橋北,是一條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巷,寬不過5米,長約300米,兩邊是清一色的明清建築,讓人體會到濃濃的桂北市井風情。水街民居 位於靈渠水街兩岸,鱗次櫛北,綿延近1公里,均為青瓦白牆,木雕花門窗,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之嶺南風韻。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位於縣城西南2公里。碑園佔地120畝,氣勢恢宏,其紅軍群雕是全國最大的紀念性群雕,園內還建有紅軍突破湘江紀念館。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與巍巍老山界、界首湘江戰役遺址構成了興安獨具特色的紅色之旅。紅軍堂:原名「三官堂」,位於縣城以北約23公里古鎮界首境內的湘江畔,當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戰役的指揮所,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高級領導人曾在此指揮渡江和戰斗。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山界:位於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雄偉,周圍是茫茫原始森林,景色美不勝收。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高山,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同名散文而聞名,上有陸定一親筆題詞的老山界碑亭。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的華江瑤族鄉,距縣城80公里,因峰頂形似俯卧的巨貓而得名。主峰海拔2141.5米,為「五嶺絕首、華南之巔」,是灕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300平方公里,景區內原始森林一望無際,被稱為第四紀冰川「活化石」的鐵杉林鬱郁蔥蔥,共有植物(毛竹等)800餘種,珍禽異獸112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5種,二類保護動物30餘種。主要景點有「華南之巔」、神仙柱、仙愁崖、鐵杉公園、杜鵑林(杜鵑花)、原始森林、灕江源、老山界碑亭、美軍二戰失事飛機紀念碑等。世紀冰川大溶洞:又叫「靈佛洞」,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里的桂黃公路西側約500米處,洞幽石美,水路旱路交替游覽約1小時,洞內奇石千姿百態,更有一尊天然石佛,堪稱洞景一絕。白石天生橋群: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湘江源頭的岩溶峰叢窪地中,屬於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白石的天生四橋,集中於短短的一公里之內,它們由連成一串的天然溶洞組成,堪稱世界級的地質奇觀。漠川觀音洞:景區坐落在距興安縣城28公里、離漠川鄉政府800米的釣魚山下,三級柏油公路依傍著秀麗的漠川河從洞口經過,交通十分便利。觀音洞全長約2500米,分上下兩層,貫通形成孺子牛圖形的環狀游覽區。洞內石柱、石幔、石花多姿多彩,天然藝術長廊出神入化,古生物化石、蓮花天梯堪稱稀見,神秘的石壁天書蘊藏玄機,送子觀音,還有神龍見首、包公升堂、坐井觀天、三藏曬經、雙獅護寶等景觀都十分迷人。古嚴關:位於縣城西南7公里處的嚴關鎮境內,國道322線西側約300米處,兩山對峙,關隘雄偉,號稱「桂北第一雄關」,相傳為秦戍五嶺時所築。[22] 秦城遺址:位於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溶江鎮境內,靈渠與灕江交匯處,是秦戍五領時的屯兵之所。2006年4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乳洞岩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里的龍蟠山下,自唐代以來即為游覽勝地,被譽為「勝絕南州」、「湘南第一洞」。洞內開闊處可容千人,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宋尚書左丞相李邦彥曾寫了《三洞記》一文,南宋大詩人張孝祥題寫了「上清三洞」四個大字。漠川「三大」:位於縣城東南約40公里的漠川鄉境內,有廣西最大的古樟,有規模宏大、置有石人石馬等石雕的古墓,清代留傳的巨型石拱橋依然屹立。五里峽景區:即五里峽水庫景區,位於縣城東約10公里處,水庫水面8000畝,蓄水1億立方。[22] 高尚銀杏林:在縣城南30公里,湘江發源地附近,桂興公路兩側。此地方圓10平方公里,銀杏林成片,其中流蘭銀杏林園3000餘株。湘江源:湘江源旅遊景區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白石鄉境內,座落在以湘江之源白石河為中心的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西北距興安縣城22公里,有二級瀝青路相連,景區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精華景點有:湘江源頭:在湘江源頭碑立碑處,一尊8米多高,惟妙惟肖的天然毛主席石像坐於旁邊,旁邊還有一塊天然的「天子玉璽」。周邊還有觀音石、烏龜石等。 天生橋群:在湘江源白石河上,並列著4座由地下水雕刻而成的大自然藝術品——天生橋,橋下有岩洞——大龍王岩,橋洞分別高達40—100米不等,跨度分別達30—60米不等,橋橋相連相交,高低有序。秦家大院:秦家大院位於廣西興安縣白石鄉水源頭村,村內有一佔地17000平方米的「秦家大院」,始建於明洪武年間,院內遺存有三組明清時期建築群,其主次軸線分明,依軸線層層深入,左右對稱,梯進布局,高牆窄巷,古民居多為三開二進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刻字銘文。街巷縱橫,平坦整齊,青石鋪就,清爽宜人。歷代以來,村中先後出過十三位文進士和三位武舉人,有「進士村」之美譽。[22] 解放前,城鎮鄉村均設有寺廟,據清道光《興安縣志》所載,有26座。主要有:文廟:始建於隋代,在今縣城看守所處,廟內有孔子、觀音等塑像、狀元橋。解放後塑像被毀,狀元橋移到靈渠公園里。金峰殿:在縣西三里處,殿堂內供奉觀音、五穀真仙、岳武穆、齊天大聖等塑像。解放後,殿堂及塑像均被毀。雞籠殿:在今普頭村附近,殿內設有「黑帝天公」。中華聖公會教堂:全縣共有5所,地址分別在今興安鎮、界首鎮、溶江鎮、湘漓鄉東桂屯(東坡山)、崔家高澤村。解放後,教堂都已不存在。天主教堂:在今縣城漓濱街即靈渠北路的餅干加工廠處。此外,還有高尚鄉的秀峰寺、雙泉寺,湘漓鄉的近明寺、長壽庵、鷲峰庵,興安鎮的寶塔寺、觀音庵,界首鎮的寶峰庵,護城鄉的桑樹庵、石磊庵,溶江鎮的太和庵,華江鄉的千家寺、回龍庵。民俗風情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興安是湘方言與西南官話的交匯之域。居民交際通用語言為帶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話和湘方言,少數地區使用漢語土話和瑤語。興安民間較注重的傳統節日有立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節)、中秋等。民間風俗有春節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元宵吃湯元,清明掃墓祭祖,端午劃龍船、插菖莆,農歷六月六嘗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餅、插柚香,結婚娶媳唱賀郎歌、鬧洞房,喪葬時「鬧喪」(包括請鼓樂班子奏哀樂、唱孝歌、出殯喊祭等等)。[17] 米粉節興安桂林米粉節於200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舉辦四屆了,計劃是每年的「五一」黃金周開幕,由於2008年的節假日改革,所以,2007年的第一屆米粉節是4月30日—5月7日,2008、2009、2010年第二、三、四屆米粉節都是從4月28日—5月3日。第五屆米粉節於2011年6月9日至12日舉行。第四屆米粉節活動內容共26項。興安縣城將用米粉製作2隻大型「米粉神福虎」和百米「米粉巨龍」向遊客及市民展示。近20家著名米粉店和各種小吃雲集米粉美食一條街。5天的米粉節期間,將舉辦廣西山歌大王爭霸賽、古樂演奏大賽、吃米粉喝啤酒大賽、受市民歡迎的彩調專場,米粉世家才藝大比拼、桂林米粉現場製作演示及歷史文化展、秦城珍藏品系列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兩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為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同時順應北方士兵的飲食習慣締造「桂林米粉」。今天,「桂林米粉」早已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最響亮的飲食品牌之一,經過專家考證米粉發源於興安。[18] 葡萄節以盛產葡萄出名的南方吐魯番興安每年舉辦一次葡萄節,第一屆葡萄節於2009年8月11日—8月30日舉辦,第二屆葡萄節於2010年8月18日至8月30日舉辦。第二屆葡萄節以「牽手葡萄盛會,相約魅力興安」為主題,其間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葡萄節開幕式暨相約文化新城大型明星文藝晚會、中國創意農業暨南方葡萄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果蔬經貿洽談、百名中小學生同繪百米葡萄長卷、葡萄仙子評選、網上葡萄節、吃葡萄比賽等16項主題活動。興安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種巨峰葡萄品種,經過20多年的摸索、實踐、總結,打造出了一個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葡萄產業,2004年、2007年興安巨峰葡萄兩次獲得「廣西農產品名牌新產品」稱號,2008年6月,興安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種植技術先進,葡萄種植面積達10萬畝,總產量11.2萬噸,年產值6.62億元,興安因此享有「南方吐魯番」之美譽。[19] 飲食文化興安人熱情好客,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飲食風味受湘菜、粵菜和嶺南少數民族風味影響,以湘菜風味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餚有香芋扣肉、清水燉雞、白果燉老鴨、酸辣禾花魚、冬筍炒臘肉等等。佐餐開胃的腌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薑等,令人垂涎。傳統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興安酒文化亦較發達,不僅出產廣西馳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釀米酒,而且喜歡以酒待客,席間勸酒,部分地區辦紅白喜事時還以「喊席」助興。[17]

② 關於旅遊的考察報告

突出地域民俗文化特色 加快崆峒古鎮建設步伐
——赴西安、晉中、天水等地學習旅遊產業發展的考察報告 2006年11月1日至7日,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張曉宇帶領區旅遊局、崆峒山管理局、崆峒山旅遊集團、區建築設計院負責人,先後實地參觀考察了西安市的大唐芙蓉園、新桃花源,晉中市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天水市的南郭寺、伏羲廟、玉泉觀、胡宅,清水縣的軒轅黃帝塑像,甘谷縣的脊獸生產場等旅遊景點。通過學習考察,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收獲頗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西安等地發展旅遊業的成功經驗,尤其在仿古建築保護、建設、利用方面的成功做法,對於建設崆峒古鎮·問道驛站,推動我區旅遊產業快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三地旅遊景觀景點建築和開發保護管理特色
(一)建築風格各異
1、仿唐建築雍容華貴。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建設的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也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全園12個景觀區域分別演繹著12個文化主題,融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於一體 ,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盛唐文化的博大氣勢和繁榮尊貴。特別是以紫雲樓為核心的具有皇家氣派的園林建築群雍容華貴,和300畝水面的湖光景色相互交融,足以使遊人有「夢回大唐」之感。唐詩峽則是以表現唐代文化之精粹--唐詩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景觀,將精選的唐詩,由著名的書法大家書寫、鐫刻於詩峽摩崖之上,又輔之以相關大唐榜書、中國印、瓦檔圖案等多種文化形式補白,和詩峽的山勢奇峻完美結合,形成精神內涵豐富、人文與自然景觀情景交融的獨特境地,足以使遊人在悠閑自在里怡然於唐詩風韻之中。
2、仿明建築宏大雄偉。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的伏羲廟是我國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該廟坐北向南,現存建築為兩門三進,布局嚴謹規則,一條主軸線貫穿南北,坊、亭、廡、殿疏密有致,布局對稱,宏闊幽深,富麗堂皇。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庄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3、民宅民居古樸純真。被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的喬家大院是一座集中體現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獨特風格的宏偉建築群體,與淳樸的民俗陳列渾然一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宛若漢字中象徵大吉大利的「囍」字,外觀威嚴高大,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瞭望垛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內視富麗堂皇,狀若畫舫,斗拱飛檐、石刻磚雕、牙版樓、彩繪金裝隨處可見,工藝精湛,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建築美學和居住民俗研究價值。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
4、脊獸藝術巧奪天工。脊獸多是裝飾在古建築屋脊上的一種民間裝飾藝術材料,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及鴟吻,由民間傳統手工藝製成。古建築運用脊獸裝飾,一為房屋美觀漂亮,二為驅邪除魔保平安,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甘谷脊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製作題材廣泛,從民間傳統到神話典故,從魚蟲鳥獸到花草樹木,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採用當地紅壤土純手工製作,既有現代的簡練厚重,又有清代的繁縟華麗。
5、平遙古城巍峨壯觀。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的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也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古城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偏東15度,整座城池恰如龜形,城樓、角樓、敵樓、垛口防衛設施一應俱全,城上的點將台、魁星樓、上下城牆的馬道等布局合理。古城內部,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蛐蜒巷主次分明,從空中望去,猶如龜背紋圖,構成了城內四通八達、井然有序的交通網路。宮觀、廟宇、商號、鏢局、店鋪錯落有致,一處處四合院星羅棋布,一條條街巷車水馬龍,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氣氛。城內有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的雙林寺,有中國金融史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梁吊柱」奇特結構的唐代道觀清虛觀,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有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等,在現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有400餘處典型地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二)文化底蘊深厚
1、仿古建築寓意篤深。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且在建城思想上突出反映了傳統文化的「禮」序標准,仿古建築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十分珍貴的建築文化遺產。近年來,山西省充分利用古建築群資源豐富的優勢,以保護開發利用古城、古民居為特色,大力開發獨具魅力的旅遊業,再現了中國漢民族璀璨絢麗的歷史文化。
2、民宅民居地域特色突出。山西省悠久的歷史、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造就了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一批著名宅院。喬家大院集中表現了精湛的建築藝術,還汲取了許多宮廷式建築特點,有鴟吻、筒瓦、滴水、排山等構件,顯得氣勢非凡。喬家大院為了讓遊客便於記憶,把南面3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定為一院、二院、三院;把北面的3個大院,從西往東依次定為四院、五院、六院。大院的設計精巧,建築考究,規范而富有變化,既有整體美感,在局部建築上又各具特色。這是集北方民居建築精華之大成的藝術品。從院的形式看,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過庭院;從屋頂造型看,有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卷棚頂以及平房頂;從門的結構看,有一斗三升十一踩雙翹角門、撫攔半出檐門、硬山頂單出檐門、磚雕式側跨門等;從窗的格式看,有仿明式條柵型窗、通天隔欞型窗、雕花型窗、雙開扇型窗和挑啟型窗。形成各異,變化多端。而王家大院這一民間建築群,代表了清中葉中層官僚士大夫的精神面貌,也體現了其所處的文化層次。建築的構建布局,實屬少見,充分顯示了漢民族文化的精湛技藝,不僅有絕妙的藝術審美價值,而且有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
3、新舊景區文化內涵雋永。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遙古城內民俗陳列室多達上百個,展出民俗器物、文物珍品5000餘件,民俗陳列以人生禮儀、衣食住行、歲時節令、農事風俗、經商習俗、票號經營、武行鏢局等為主題,分設各院、居之中。喬家大院「謙益堂」陳列的「喬家三寶」(九龍燈、犀牛望月鏡、萬人球)堪稱稀世之寶。王家大院以民俗文化為題材,將歲寒三友、四季花卉、二十四孝等分別雕飾在石、木、磚上,形成精美的「三雕」藝術,基本達到了「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民俗文化的至高境界。平遙古城內更是民俗商品店鋪林立,民間裝飾物、掛件、工藝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遐接。豐富的民俗文化加上濃重的地方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是「一城二院」古而不衰的靈魂所在,其各類陳列館中展示的無窮的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僅成為吸引海內外遊客的旅遊勝地,更是研究歷史、藝術、政治、經濟的知識殿堂。
(三)保護與開發並舉
西安、晉中、天水等地在景點、民居、古城和仿唐、仿明、仿清古建築方面,堅持發掘保護為主,開發利用並舉。
1、布局考究的古建築規劃。以平遙古城為代表的中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城,很好地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源優勢,堅持科學規劃、布局合理的原則,結合當地地方特色,在仿古式建築物的建設中,真正做到了「精、美」。平遙古城的建設、保護和修復,完整地體現了17-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因此,從古城初建時,就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同時也著重體現了中國漢民族在古城建設中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的風范,成為明清時期的傑作。
2、保存完整的古城民宅。修舊如古,復古如初,古而不舊,舊而不俗是平遙古城建設、保護、維修的宗旨。迄今為止,平遙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是我國最大的民居古建築群,傳統色彩非常濃厚,是晉商大院的典範,其建築藝術和文化價值都堪稱中華一絕。其建築特點:一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因山構築,依山重疊,隨形生變,依勢而曲,層樓疊院,錯落有致。二是堡牆高築,四門俱全,由四道封閉圈組成,沿襲了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室多進庭院建築,豐富了封閉的空間層次,增強了安全防範機能。主體建築嚴格按照封建典章制度規定的等級品位建造,反映了封建社會等級差別及士大夫的意念和理想。三是氣勢雄偉,功能齊全,主體建築呈中軸對稱型,院內套院,門內有門,廳堂樓閣,因地制宜,書院、花院、廚院、圍院成龍配套;石雕、磚雕、木雕題材繁多,內容豐富,刀法嫻熟,技藝精湛,集民俗民藝於一體,為清代建築裝飾「纖細繁密」風格的典範。
3、以史為鑒的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是保存完整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原型,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其特點在於:一是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准,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二是平遙古城是「晉商」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的誕生地,距今已有100多年時間,在中國近代商業史和金融史上,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三是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集中體現了公元14-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和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三地旅遊產業開發給我們的主要啟示
通過考察學習,與西安、晉中、天水旅遊業發展相比,我們盡管在旅遊景觀景點開發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但我區具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等諸多優勢,以崆峒山景區和崆峒武術為主的旅遊業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區委第二次黨代會和區十六屆一次人代會提出的做大做強旅遊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和建設全省人文生態旅遊基地的目標是正確的,正在建設中的崆峒古鎮·問道驛站也是富有創造性和創新精神的決策,完全符合我區旅遊產業發展趨勢。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雙休日和「黃金周」的持續實施,發展「假日旅遊」大有文章可做。我們必須發揮優勢,借鑒外地經驗,搶抓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加快旅遊產業開發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攜手共促旅遊業發展。政府要圍繞全區「十一五」規劃,大手筆、大氣魄,高起點、前瞻性地抓緊制定全區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做好崆峒山、太統山、南山生態公園、十萬溝-大陰山等重點旅遊景區的詳規編制工作。制定出台扶持旅遊產業發展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培育多元化投資主體。規范旅遊市場管理,優化旅遊發展環境。抓好旅遊宣傳推介,保護旅遊生態環境,整合旅遊資源,打造旅遊品牌。搞好宏觀調控,加強組織領導,監督實施旅遊發展規劃,強化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綜合協調管理職能,動員各部門各行業積極支持旅遊產業發展,共同培育和壯大旅遊支柱產業。
二是深入挖掘崆峒文化內涵,捕捉旅遊與文化的最佳結合點。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黃帝問道」這個主題,堅持「仿古風格,文化嵌入,山鎮合一,旅商並舉」的原則,加快崆峒古鎮·問道驛站建設步伐。通過建設崆峒文化名城、修建名人故里、樹立標志性群雕,深入挖掘崆峒文化資源,利用舉辦崆峒文化旅遊節、崆峒文化論壇、崆峒武術表演和創辦崆峒文化特色產業公司、創作崆峒文化藝術精品,弘揚崆峒文化,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實現文化與旅遊的有機結合互相滲透,賦予景區「活」的靈魂,努力打造「道源聖地--崆峒山」旅遊黃金品牌。
三是採取務實靈活的宣傳推介方式,提升崆峒旅遊品牌知名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媒,營造大旅遊氛圍,鞏固客源市場。在中央、省級新聞媒體上對我區的旅遊資源進行連續性集中宣傳推介,提高我區旅遊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積極組織宣傳促銷活動,廣泛傳播「崆峒旅遊」信息,拓展客源市場。積極與省內外旅遊主管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旅遊景區(點)合作,實現旅遊市場對接、客源互動;積極組織景區(點)、旅遊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旅遊節會,舉辦宣傳促銷活動,組織「崆峒旅遊」促銷團,在各大中城市進行宣傳推介,從而拓展國內及周邊地區的客源市場。同時,要高起點謀劃,大手筆運作,拓寬宣傳崆峒旅遊的途徑和方式,出版一批介紹崆峒名勝古跡、自然風光、風俗民情的書籍、影像作品,打造一批影視、歌曲、舞蹈等文藝精品。充分借鑒喬家大院依託電影、電視劇制播,平遙古城建立「全國攝影基地」、「影視製作基地」等多種開放性活動的做法,請名人名家譜寫歌曲,拍攝影視劇;舉辦國家級大型演唱會和文化節會,建立開放型的對外交流基地,面向全國、全世界擴展客源市場。
四是全面加強行業管理,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大環境。旅遊主管部門要加強行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培育良好的旅遊市場。通過成立崆峒旅遊培訓中心,建立旅遊人才和從業人員教育培訓體系,將院校教育、職業教育、崗位培訓結合起來,有計劃地對不同層次的旅遊專業人才進行培訓,盡快做到所有旅遊從業人員持證上崗。規范旅遊行業管理,深入開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提升城市旅遊綜合服務功能。加強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增強全社會的文明意識,共同塑造和維護城市良好的旅遊形象,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人人都是旅遊環境、人人都是旅遊形象」的氛圍。
三、對建設崆峒古鎮·問道驛站的幾點建議
通過這次考察學習,結合外地成功經驗,現就崆峒古鎮·問道驛站建設以及今後的經營運作提出如下建議:
1、注重崆峒地域特色。一是突出古鎮文化內涵。古鎮建設要於細微之處體現崆峒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古鎮整體布局和建築物表面石雕、木雕、磚雕、彩繪、裝飾等,在保留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特點的同時,要有區別於其他建築的地域特色。在古鎮中心廣場,設計建造能體現崆峒文化特色的標志性雕塑——軒轅黃帝雕像,供遊人參觀和祭拜。修建「三教合一」的宮殿,輔之以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注入佛、道、儒文化,供遊人焚香祭拜,祈佑安康。繪制《崆峒道教八十一畫》、《平涼八景》、《黃帝問道》等大型浮雕和壁畫,提升古鎮的文化內涵。二是恢復平涼民宅民居。聘請平涼民間、民俗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按照史書記載和民間流傳,恢復平涼名人古居,如紫禁城、韓王府,柳湖書院、峻谷山莊等。通過協商,整體搬遷和改造白家大院、吳家大院、舉人家園等「平涼大戶人家」私宅,規劃建設成客棧式的民居,使其成為平涼民宅民居的代表,供遊人參觀居住。三是院內置景要相互融合。湖面沿岸曲線設計既要與整體建築風格、古鎮整體道路設計相協調,又要營造出泉水叮咚、溪流潺潺的動感效果,動靜結合,令人耳目一新。古鎮內外的綠化工作也要突出地方特色,街道及道路兩旁以「左公柳」為主,民居院落以桃樹為主,廟宇殿堂以松柏為主,樓側湖畔路邊以草坪為主,形成大景見全綠,小景有特色的格局。區間道路應注重生態性,有磚不顯磚,有草不顯草,依景隨勢,蜿蜒通幽,綠樹掩映,靜謐神往。四是開展特色餐飲服務。古鎮餐飲要突出崆峒特色,要將平涼罐罐蒸饃、鍋盔、燒雞、羊肉泡饃、酥饃、釀皮、爐齒饃、黏糜子、攪團等知名小吃進行精細加工和重新包裝推出,挖掘崆峒飲食文化的深厚內涵,設計、包裝、推介「崆峒風情宴」,弘揚悠久的崆峒飲食文化,動員平涼一些「老字型大小」率先入駐古鎮,如春華樓、百興園、祥盛園等,既要讓他們打出自己的金字招牌,又要突出其菜餚特色。五是開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動。積極利用每年的崆峒旅遊節、崆峒武術節、崆峒山「四月八」廟會及端午、中秋、元宵等傳統節日,舉辦秦腔大賽、春官賽詩會、高芯子表演、佛事道場等特色民俗宗教文化活動。
2、堅持市場化開發經營。一是積極探索和創新建設資金籌集的方式和途徑,在規劃已定的情況下,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收益」的原則,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參與古鎮建設。制定出台優惠政策措施,積極招徠全國全省知名的大型旅行社、特色餐飲、旅遊企業入駐古鎮,設立分店,開展旅遊特色服務活動。二是古鎮建成後,邀請全國知名服飾公司,設計出適合崆峒古鎮整體風格的、能夠體現崆峒地域、文化、民俗特色的服飾,由古鎮管理人員、門店經營與服務人員、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分別穿著,聚集人氣,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給古鎮融入人文、生活氣息,既象繁華的集市,又象安逸的家園,置身其中,流連忘返。三是邀請名人名家題寫古鎮街區、道路、公益性建築名稱、楹聯,以及經營門店店名、匾牌、對聯等,並懸掛獨具特點的花邊招牌錦旗。四是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省內外、區內外地域、民俗、文化、旅遊方面的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組成崆峒古鎮·問道驛站咨詢委員會,指導並參與古鎮建設,確保古鎮建設順利進行,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力將崆峒古鎮打造成為遊客滿意的精品工程。
3、建築裝潢科學精美。崆峒古鎮建設要科學合理選用建築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輔以木材等其他建築材料,一方面是鋼筋混凝土價格低廉,可以減少建設成本;另一方面,鋼筋混凝土建築不容易腐變、風化,保存期長,同時可以減少雷電、風雨、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從「三市」仿古建築的工藝來看,水泥材料運用得當,做工精細,仿石如石,仿木如木,能雕能塑,宜彩宜繪,足可以假亂真。在崆峒古鎮裝飾裝潢上要求精求美,電纜線全部埋入地下,建成後絕對無任何明燈明線,電表盤、燈具、音響等很恰當地用古物做裝飾。燈籠、彩燈、街燈、角燈、台燈也應該以仿古為前提,與多功能區的文化主題相協調、相吻合。尤其室內裝飾要突出精美,以雕刻、壁畫為主,適當懸掛一些仿古字畫和民間手工藝品,充分營造出和諧美觀與內外統一的明清文化氛圍。
4、深度開發崆峒武術資源。在古鎮規劃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崆峒武術學校,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培訓基地,可以讓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前來交流、學習,既增加崆峒山的人氣,又有利於遊客參觀,同時配套建設一座大型演武場做表演之用。在崆峒武術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崆峒功夫藝術團」,在古鎮、崆峒山景區,乃至國內外巡迴表演崆峒派武術。積極承辦、主辦國內外重大武術賽事,推出以崆峒「禪」、「武」和崆峒「道」、武」為特色的武術文化旅遊線路,以武術比賽、武術表演為載體,吸引中外客商來崆峒山觀光旅遊,領略崆峒武術故里的真功夫。加大挖掘、整理、普及崆峒武術的工作力度,組織專門力量對傳統的崆峒武術套路進行挖掘整理,使一些瀕臨失傳的崆峒武術得以傳承。整理、出版具有代表性的崆峒武術套路書籍,在全市中小學體育課中普及學習。設計、製作、銷售具有崆峒武術文化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如「崆峒飛龍劍」、「玄鶴刀」、「鐮枷棍」、「崆峒武術撲克牌」等。
5、創作崆峒影視作品。聯合省、市、區藝術團體,組建崆峒歌舞團,成立崆峒文化演藝公司,邀請全國名家創作以崆峒派武術、黃帝問道、涇河系列傳說、明代韓王逸事、平涼劫盟、秦皇漢武巡幸崆峒山、崆峒山五百僧大戰西夏軍等為素材的小說、影視劇本、歌曲、舞蹈等文藝精品,並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積極與影視、演藝公司合作,改編拍攝影視劇、編排舞台劇及大型歌舞。邀請影視製作公司在古鎮拍攝電影和電視劇,提高古鎮知名度。同時,在古鎮規劃建設1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演義大廳,可用於電影放映、舞台劇演出、舉辦節會等。建成後的崆峒古鎮既是獨具道源文化特色的旅遊勝地,又是西北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完全可以作為西部影視城,吸引國內外眾多名家來此拍攝製作影視劇。
6、大力開發旅遊紀念品。成立崆峒旅遊紀念品開發公司,採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與省內外旅遊紀念品廠商合作開發紙織畫、皮影、木雕、根雕、剪紙、刺綉、香包、玄武印章、軒轅銅鏡、竹簡、葫蘆畫、戲劇頭飾、臉譜、烙畫、瓷盤畫、掛毯等具有崆峒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紀念品,為古鎮旅遊紀念品銷售門店提供充足的貨源,並積極拓展銷售市場,使其成為崆峒旅遊發展的有力補充。

③ 介紹天津好玩的旅遊景點

天津的必游景點:
1、天津眼
即天津永樂橋摩天輪,是海河永樂橋(原慈海橋)上的摩天輪,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橋上的摩天輪。橋下就有停車場,費用3元/車,車位很多,到這來不用擔心停車的問題。票價50元/位,兒童與成人同價。
2、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舊稱聖母得勝堂,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斜對獅子林橋,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於1859年底建成此堂,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乘675路,609路,856路,14路公共汽車都可到達。
3、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目前唯一的一座十方叢林寺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門票:5元,贈送三根清香。
4、義大利風情區
位於河北區光復道39號,這里原為義大利租借地,幾乎包含了義大利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該地區現存各類風貌建築76棟,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是近代義大利在國外保留最為完整的歷史街區。乘車線路:乘27路、638路、645路、660路、805路、961路等公交在博愛道站下;乘14路、462路、640路、802路、841路、901路等公交在民主道站下;乘5路、8路、13路、24路、634路、645路等公交在天津站副廣場站下。
5、梁啟超故居
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門票:10元。
6、玉佛禪寺
位於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當城村南,前身為「法藏寺」,始建於周隋之間(約公元557年~581年)毀於清末民初。2003年8月,天津市宗教局批准重建該寺,更名為玉佛禪寺。市內到楊柳青換乘:市內乘公交669路、824路、672路、便民6路、便民8路、153路等至楊柳青站換乘164路至玉佛禪寺下車
7、洋貨市場
天津塘沽洋貨市場位於塘沽區撫順道,它是華北地區首家建立的專門進行進口貨交易的市場,主要經營汽車、摩托車、家電、照相器材、服裝、手錶、打火機、音響等,大都為進口原裝貨,被譽為沽上明珠、濱海商貿中心。
最快捷的方法是在西站座地鐵在鞍山道車站下車,在鞍山道車站換乘840路、673路、643路到中山門車站下車,換乘輕軌到塘沽站(洋貨市場)即可。
8、五大道風情區
在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東、西向並列著以中國西南名城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馬場道為名的六條街道。天津人把它稱作「五大道」,又被稱為五大道地區。五大道最佳旅遊時間是5月到11月。特別是秋季,樹木藤蔓燦爛得如火如荼,整個老城區都顯得極富生命力。
9、天後宮
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由於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發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後宮(當時叫天妃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後。
10、天津濱海度假
位於天津市塘沽區高沙嶺東面,又叫做海濱浴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人工海濱浴場之一,這里建有全中國規模最大、15米高的具有三個直滑道和兩個旋轉滑道的沖水滑梯。

天津小吃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鍋巴菜、崩豆、小寶栗子、煎餅果子、大餅雞蛋

④ 中國的旅遊勝地有哪些

中國的旅遊勝地有:壺口瀑布、兔耳嶺、天涯海角游覽區。

1、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12月,「宜川縣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評為「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

景區海灣沙灘上大小百塊石聳立,「天涯石」、「海角石」、「日月石」和「南天一柱」突兀其間,沙灘上大小百塊磊石聳立,上有眾多石刻。清代雍正年間崖州州守程哲所書,勒石鐫字「海判南天」,這是天涯海角最早的石刻。

⑤ 天津有哪些旅遊景點越詳細越好。謝謝。

天津好抄多好玩的了,不知道你喜歡哪類的,大致幾方面吧
1。喜歡人文的,可以去文化街、鼓樓、估衣街轉轉,或者去各場館參觀,現在大部分紀念館、博物館都免費開放,再遠去石家大院,霍元甲故居等等
2。喜歡傳統的,可以聽聽相聲、鼓曲,如中國大戲院或勸業場樓上的天華景、名流等等,門票也不貴
3。喜歡逛街,去濱江道、和平路、大胡同
4。喜歡淘東西,可以去十五經路淘寶街,黑牛城道曙光里
5。喜歡看城市觀光,可以坐47或48路公交車繞一圈
6。喜歡看海,可以去塘沽
7。喜歡爬山看長城可以去薊縣。
8。現在水上、長虹、北寧都免費開放,有空可以轉轉啊 這是我轉載別人的,大家共享。

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些什麼好玩的景點!

湘西苗族自治州好玩的地方有:鳳凰古城,奇梁洞,芙蓉鎮,猛洞河漂流景區。

1、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約5萬人口,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鳳凰古城,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 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

⑦ 常德桃花源旅遊區的園區景點

壺瓶山位於石門縣北部南坪河、江坪河鄉。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面積150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53平方公里。壺瓶山主峰海
拔2099米,為湖南省境最高峰,因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如瓶口而得名。壺瓶山屬武陵山脈北支,由二迭系灰岩和石英砂岩組成。境內有鎖封岩、隔人潭瀑布、散酒潭、神景洞、龍門出水、九姊妹尖、雷打石、仙人岩、黃蓮洞、犀牛圈、銅船溝、天池等景觀。隔人潭為渫水支流泉坪河流經處自然形成的一個深淵,兩邊峭壁如削,潭水出口下臨懸崖,上寬1.5米,下闊4米,飛流直瀉35米,如銀河倒掛,飛珠濺玉。神景洞寬4米,高1.7米,深數十公里。洞內石筍林立,清泉流淌,岩燕棲息,冬暖夏涼。洞外懸崖峭壁,林木青翠。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游此,曾留下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詩句。壺瓶山因地球史上第三代的海浸和第四紀的冰川運動對其影響較弱,因而成了陸生生物理想的避難所。保護區內神景洞、頂平一帶有20多萬畝原始次生林,樹木多達831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木有珙桐、鍾萼木、連香樹、領春木、楠木等22種;罕見樹木98種;名貴葯材有白三七、天麻等1019種。山中珍稀動物有15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有華南虎、獨角牛、梅花鹿、蘇門羚、黃腹角雉、大鯢等30多種,尤以近.年發現的白化動物,具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壺瓶山是一個少有的生物基因庫和天然森林公園,被生物學家譽為內藏萬珍的寶庫。
桃花源風景區位於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43公里。景區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4.5公里,面臨沅水,背倚群山,境內清泉小溪,石階曲徑,亭台碑碣,古樹修竹。每屆三月,桃花盛開,落英繽紛,仿若仙境。早在漢時便以林壑幽靜出名,又相傳為東晉詩人陶淵明著《桃花源記》之地。其景觀始建於晉,興於唐,基本建成了從沅江畔到桃花山的建築群。宋代大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又建殿宇,明末復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淵明祠,沿山布置亭閣,以陶淵明詩文命名。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對景區修繕,1992年進行全面修復和開發,使主景區面積擴大到8.12平方公里,包括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桃仙嶺四大景區,70多個景點,游路達45公里。桃花源集古老、神奇、幽奧、秀美、壯闊、清麗於一體,融詩情畫意、歷史傳說為一爐,被人們譽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桃花源曾是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第三十五小洞天,白馬玄光之天。瀟湘八景之一漁村夕照即在桃花源內。現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旅遊風景區。千百年來,桃花源豐富的人文景觀、靜謐的田園風光,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來此游訪。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韓愈、劉禹錫、蘇軾、王安石、陸游、黃庭堅等在此留下了大量吟詠詩文,使桃花源聲名益著。景區內多古碑刻,刊古人吟詠和文章書法。桃花源一帶流存喝擂茶習俗,相傳始於東漢,游山品茗,儼然當年武陵漁人訪桃花源。桃花源與武陵源旅遊區、吉首鳳凰旅遊區、猛洞河旅遊區相連在一條旅遊線上,構成湖南西部旅遊大區。一年一度的中國湖南常桃花源游園會,更使桃花源名著於世。桃花源風景區,主要分為桃仙嶺景區、桃花山景區、秦人村景區等旅遊景點。 桃仙嶺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東北部,區內有桃花源牌坊、牌坊公園、劉禹錫草堂、詠歸亭、桃花湖、花影池、金灣園、悠然園、斗雞場、射擊場等景點。桃花源牌坊系仿古建築,高17米,寬27米,中空凈跨12米,為現今中國橫跨國道線的第一大牌坊,傳說這里是人間和仙境的接界處。劉禹錫草堂在景區東側,草屋五間,竹樹掩映。唐著名詩人
劉禹錫任朗州(今常德)司馬10年,常寓居於此,吟詩作賦。金灣園又名忘歲園。地處桃花源山莊前,佔地近40畝,以元詩人傅若金聞說避秦地,花開忘歲年句得名。園內花木以梅為主,間植蒼松翠柏。悠然園位於桃仙嶺西側,佔地20餘畝,因陶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得名。園內有名菊數十種,間植各類桃樹,因勢就形,以形造園。斗雞場居桃花湖東側,佔地824平方米,為仿古雞坊,由斗雞場、觀景台和地下室組成,一次可接待觀眾300餘人。桃花源牌樓雄踞在桃花源主景區東端。高16.8米,寬26.8米,中空凈跨12米。具有寬綽的跨度、秀美的雕飾和雄渾的氣勢,集古今彩飾藝術和南北古建築於一體,譽為目前我國橫跨國道最大的中華第一坊。傳說這里是人間和仙境的毗鄰之處。淵明園 又名靖節園,位於桃仙嶺東側,佔地10畝,為桃花源百花園中一幽。園依青山、映碧水,內供陶淵明塑像,並置《桃花源記》碑屏,薈竹類珍品,集名桃大全。觀桃花之燦爛,懷靖節之遺風,彌增景仰之情。浴仙池 池處雞鳴谷口,傳為七仙女偷下凡間沐浴之處。澆池游觀,清波留香,仙跡難覓。但見嶺松潑綠,幽篁滴翠,紅桃映彩,飛鳥留蹤,藏納一池人間異景。劉禹錫草堂 幽處雞鳴谷口。有草屋五間,竹樹掩映。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朗州司馬任內,常寓居草堂,吟詩作賦,室內豎有劉禹錫詩碑。屋後蒼松,吞雲吐霧;宅旁幽壑送風,清神爽骨。桃花湖水面60餘畝,狀如殘月。垂釣盪舟,可浴可賞,十萬紅桃,一崗松杉,於池中凝翠溢彩。傳說一年七夕,湖上牛郎織女雙雙冉冉而來,忽然波影散亂,雲斂霞收,二人也杳如黃鶴。 桃花山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東部。區內主要景點有佳致碑、桃花山牌坊、方竹亭、水源洞、御碑亭、高舉閣、桃花觀、集賢祠等。桃花山牌坊系進入桃源仙境的山門,額題桃花源三個大字,兩邊石刻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牌樓兩側各翼踞一組古亭,每組4座,分別以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命名,佔地1500平方米,稱八仙亭。八亭造型迥異,特色獨具。
桃川宮背江南向,始建於晉,名桃源觀。唐初規模漸大。北宋末修五百仙人閣、桃川萬壽宮,為桃川宮得名之始。據史書載,桃川宮分上、中、下三宮,修廊夾五殿,重閣映千樹,僅落腳柱石就達1330根,有華夏第二宮之稱。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黑於宮牆,萬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於觀中,為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明末皆毀於兵火。現始重建,規劃遠勝於前。 秦人村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南部,緊鄰桃花山景區。桃花源傳為秦人避亂而尋居的世外仙境。秦人村因陶詩而名,仿秦時舊制
而建,大多完成於1992年。區內主要景點有秦人古道、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余蔭堂、秦人作坊、秦人街、自樂橋、奇蹤館、延至館、儺壇等。秦人古道位於西山之麓,傳為避亂秦人送武陵漁人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境,蜿蜒近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堡、古點將台、古舍、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風格建築。面積2.5平方公里。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絕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鍾暮鼓,向天下遊客一聲聲傾訴著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秦人村牌坊 坐落地俗稱秦城的入口,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牌坊高10米,寬11.8米。坊豕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書寫的錄書楹聯村舍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坊額鐫刻原國家農業部長劉中一的世外桃源。秦人古道 位於西山之麓。傳為避秦人送武陵漁郎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徑,自漁郎一出異源,幽蔽千載。今武陵人繼陳碧之後,揭千載之秘,鑿通秘徑,敞開神界,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 源得以展示人間。秦人古道蜿蜒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舍、古堡、古台、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建築。牌坊古土,秦舍古樸,山洞古幽,踏上秦人古道,未入世外桃源,即給人一種與世隔絕之感。 秦人隧道 位於燒人澗尾。長153米,弧形拱頂,垂壁直道,兩口通視,車馬往來。洞內泉水終歲不涸,風走煙流,北口臨峭,石磴危徑蜿蜒,南口可望群峰拱立,鬱郁蔥蔥,古色蒼然。豁然台 因陶記豁然開朗句得名。台前半圍,巨型秦磚砌成半牆,牆上垛口數孔,遊人至此,古壇浮空,竹廊通幽。仰望高閣儺壇,俯視良田美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頓豁心胸的美感。秦人居秦人村幾處秦居,均為秦代建築式樣。古窗幽壁,雕梁畫棟,飛檐斗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遊客光臨,主人會用擂茶款待,還能領略許多不同於外界的生活情趣。竹廊 譽為天下第一絕,全長1168米。廊亭相聞,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公議堂 為迴廊形穿斗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後多次重修。內有院坪、戲台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公議處理。 桃花源古鎮,正位於中國·常德·桃源——歷代官方權威認定的「桃花源」福祉之地,國家AAAA級旅遊區——桃花源景區旁,1600畝規模自成一域,由中國古鎮開發運營專家——重慶同元集團開發建設管理。吞沅江水色、納瀟湘靈秀、攬武陵風光……桃花源古鎮薈萃武陵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齊聚「吃、住、行、娛、購、游」六大要素,獨有藏風納氣的隱世格局,將成為湖湘首屈一指的國際旅遊、休閑養生、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國際旅遊休閑度假勝地!


全球華人心中的桃花源
——同元,為城市打造歷史記憶——
古鎮開發 運營專家,承傳統,啟未來
重慶同元集團是以開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人文文化為主的旅遊地產開發商。經過多年耕耘,不僅在綜合實力、規模擴張、整體運營開發和持續經營招商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2000年來更是在中國文化旅遊地產領域載譽頗豐,影響力遍布全國。
20大古鎮布局全國,所至即焦點
根據集團開發戰略,同元集團將在全國12個省市打造20個古鎮項目,劃定中國文化旅遊地產版圖!2014年繼雲南「彝人古鎮」山西「黎侯古城」、重慶「長壽古鎮」、福建「海壇古城」後,同元集團進軍湖南常德,投資50億巨構1600畝巔峰巨作,完美演繹「桃花源」絕世風采。
夢里中國,傳世古鎮
為世界,喚醒東方文化瑰寶
湖南·常德·桃花源,因陶淵明魏晉「名士風流」而聞名,以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譽滿中外,是仕隱文化象徵,更是全球華人嚮往的田園詩、理想地、中國夢所在,當代都市人、成功者寄託情懷、寄「隱」為樂的首選。【桃花源古鎮】領踞江南田園風光極致秀美處,零距離「桃花源」唯美人文風光,憑借非凡規劃和品位,勢必扛鼎桃花源文化旅遊半壁江山。
市政千億布局,升級世外桃源
根據常德市政府《桃花源鎮古鎮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桃花源片區未來將形成東抵水溪,北止沅江,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配備古鎮休閑娛樂、觀光旅遊、療養度假等功能,具有山水田園特色、神秘而具有活力的生態型小城鎮。2014年【桃花源古鎮】啟動,正象徵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景觀游旅資源,正式升級!
1600畝古鎮,拾掇人間仙境
於旅遊產業版圖核心,以國家5A標准,打造【桃花源古鎮】。以1600畝龐大規模,統御6大要素,強勢推出古建築群、廣場、寶塔、戲台、廟宇、亭台、河溪等特色美景,為世界鑒賞桃花源,貢獻集商業、商務、居住、度假、觀光、休閑、文化為一體的「一站式」古鎮生活。自此,春賞桃花、夏遊沅水、秋迎田園樂、冬舉酒觀雪……桃花源里、古鎮上,放下身段、名利,乘萬物以游心,逍遙馳騁,盡得人間自在。
桃花源古鎮
ANCIENTTOWNOFTANHUAYUAN
中國·湖南·常德·桃花源
——1600畝人文主題旅遊文化古城
「桃花源古鎮」位於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的文明衛生城市——湖南常德。整個古城嚴格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准進行規劃設計、規劃,建設國家4A級旅遊景區,此項目定可與雲南楚雄的「彝人古鎮」項目及重慶長壽的「長壽古鎮」項目媲美。
該項目選址於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桃花源鎮,佔地面積約1600畝,古鎮建築總面積約70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景區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其他景區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概算投資約40億元人民幣(大寫:肆拾億元整)。項目以人文主題公園為主,配套住宅為輔,以中華傳統建築文化和「江南特色」傳統建築文化為載體,展現幾千年「陶淵明隱世文化」大型人文主題文化旅遊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群。
「桃花源古鎮」具備「吃、住、行、娛、購、游」六大旅遊功能要素,不僅設有大型餐飲、瀟湘特色小吃、廟會小吃;更有特色五星級酒店與傳統四合院客棧及特色旅遊商品街,匯集四方精美商品;特別是古城獨具特色的綜藝表演、大型人文主題公園、桃花廣場、奔月雙塔、古戲台、廟會廣場、城隍廟、文廟、錢庄、鏢局、望湖亭、古吊橋、桃花溪、五柳河、城門樓、入口主、次牌坊等各類休閑游樂設施將會讓人樂不思蜀;在居住功能上不僅有北方四合院、南方一顆印、六合同春的傳統建築形態,而且還同時配套規劃有高品質住宅。「桃花源古城」將會成為旅遊、度假勝地,亦將會成為人們經商、居住地天堂。
「桃花源古城」由中國古鎮開發運營專家——重慶同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並由其核心子公司管理運營。常德市人民政府攜手重慶同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該旅遊地產開發商是一支以開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人文文化為主的專業開發團隊)開發建設「桃花源古鎮」此文化旅遊項目,,
「桃花源古鎮」項目將於2013年開始開發建設,開發周期為8年,建成後預計年接待遊客600萬人次,項目依託常德桃花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國際旅遊、休閑養生、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國際旅遊休閑度假區。

⑧ 天津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是什麼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東部的東麗、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一帶。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
【邦均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盤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范圍約1平方公里。
【西釣台古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
【鮮於璜墓】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南。
【別山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別山鎮。
【東灘頭墓地】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東灘頭村東。
【軍糧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鎮西。
【黃崖關古長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綿延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建於北齊天寶初年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天成寺】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蓮花嶺北。又名福善寺。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主峰--掛月峰頂,海拔864米。
【獨樂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漕運遺址】位於天津城西北武清縣河西務鎮西北3公里處東倉村和西倉村一帶。
【御衣局記碑】現存天津市薊縣文物保管所。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
【潮音寺】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
【文廟】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鍾鼓樓建築。
【文昌閣】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
【大悲院】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26號。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大寺前街。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
【大沽口炮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海岸南岸。
【望海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橋口北端,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立。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舊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岸。
【魯班廟】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佔地8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
【廣東會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門內大街。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
【梁啟超的"飲冰室"】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是天津出生的中國文化名人,被譽為"津門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2號。
【西開教堂】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西口。建成於1916年。
【李純祠堂】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南豐路。
【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活動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四馬路南開中學內。
【覺悟社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大革命前後天津革命基地之一的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南京路義慶里21號。
【中共天津地委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長春道普愛里21號。
【張園】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59號院。
【靜園】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70號。
【中共中央印刷廠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唐山道47號。
【五村農民反霸斗爭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五村"即現今天津市河西區的小劉庄、小滑庄、東樓、西樓和賀家口,以前曾是5個毗鄰的村莊。
【吉鴻昌舊居】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花園路4號。
【中共北方局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是一樓一底的普通樓房。
【盤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王蘭庄抗日救亡運動義務宣教點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王蘭庄。
【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葯王廟東大街2號。
【名聯堂】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黃崖關關城東牆處一院落。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紅橋區子牙河西側。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為紀念周恩來和鄧穎超夫婦,中共中央決定在天津建立紀念館,緬懷他們的功績。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坐落於天津市河東區光華路4號。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區中部解放北路。
【天津自然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馬場道206號。
【盤山風光】盤山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縣城西北12公里處。
【水上公園】津門十景之一,景名"龍潭浮翠"。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鄰天津電視塔。
【人民公園】舊時為天津大家族"李善人"私家花園,1951年辟為公園,佔地14.2公頃。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區大沽路西側。
【北寧公園】又名"寧園"。
【海河風景線】海河將天津市區分成兩半,海河沿岸有近20公里長的帶狀公園,面積2.3公頃,綠化面積20多萬平方米,是貫穿天津市區的一條風景軸線『海 河』
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鋼橋,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0多公里,橫貫天津市區。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公里,是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兼有排澇、蓄水、供水、航運、旅遊和環境保護等綜合功能。海河是天津人的母親河,也是天津的象徵。天津人日常生活閑逛、休憩的地方都離不開海河兩岸,新型的建築物以及游樂地點都圍繞在夾岸兩旁。海河兩岸是一覽天津人面貌的最佳地帶。
『鼓 樓』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於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後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重新修復後的鼓樓舉辦了與天津歷史有關的各種展覽,如天津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此外還開辟了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築和名人名居等。
『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由宮南、宮北大街和宮前廣場三部分組成,全長580米,天後宮位於全街的中心。全街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全部建築為磚木結構,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處仿古建築群。建築格調為「仿清、民間、小式」的風格,配有油漆彩畫、磚雕、木雕。
『石家大院』
位於西青區楊柳青鎮,是清代津門八大家之一石萬程第四子石元士舊宅。始建於1875年,佔地6000多平方米,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規模宏大,建造精巧,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現辟為楊柳青民俗博物館。藏有大量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磚雕等民間藝術珍品。同時,石家大院內還設有石府戲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戲樓。
『五大道小洋樓』
天津有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樓,古舊韻味引人入勝,英式、法式、德式、俄式、意式等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物爭奇斗妍,天津又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這些小洋樓集中在五大道(成都道、重慶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當時,一些西方人、皇親國戚、巨商富賈把天津視為建立「小公館」和別墅的理想地點。天津這些小洋樓,幾乎都有近百年的歷史。
『海河意式風情區』
座落在河北區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義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區,已有近百年歷史,原有街區及建築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義大利文化集中地。在這個區域的周圍有諸多著名的近代和現代歷史名人故居,有梁啟超飲冰室、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和袁世凱、馮國璋宅邸等。
『薊縣風光』
薊縣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稱漁陽,是天津的歷史文化古城,境內山青水秀、峰巒疊翠、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聞名遐邇的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石趣園、遼代白塔、唐代獨樂寺;還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話故事命名的八仙山、號稱「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頂、有觀賞與科研價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峽谷。
『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裏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寧河縣西北部,是海退後形成的古瀉湖潮窪地。潮白河南北貫穿,將濕地分為東、西七裏海,總面積約為9500公頃。七裏海生物物種多樣,是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繁殖的基地。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種,國家保護三類植物3種,主要植物為蘆葦;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一類動物11種,二類動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10多種 歡迎大家去天津玩~~

⑨ 甘肅省天水市有多少出旅遊景點

天水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城、北道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跡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梁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凈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渡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人。

天水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適宜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長,為全國十大蘋果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35種,其中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20種。天水不僅有昔日輝煌,改革開放的春風更使勤勞勇敢的天水人民煥發出無限的改革熱潮和發展活力。今日的農業以實施種、養、加「六個百萬工程」為突破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林果、畜牧、蔬菜、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電器工業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機械、輕紡、電子三大行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一座西北電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戰略格局正在形成,工業結構高速發展和產品的進一步升級換代正在實施;五橫三縱省道國道及市區環形交通的貫通,天蘭、隴海鐵路復線的籌建,通訊網、電力網的擴建,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對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使天水這片古老的黃土地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全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後被列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重點城市、科教興市重點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全省雙擁模範城。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簾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游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險峻的洞窟著稱於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天水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

天水市 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
秦州區 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
麥積區 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0。
清水縣 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
秦安縣 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甘谷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
武山縣 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當地特色: 東方雕塑藝術館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羲皇故里、龍的故鄉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載人首蛇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即出生於天水,故天水又稱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天水便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1995年起 ,又擴大辦成了天水伏羲文化節。

現存的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當地稱作人祖廟,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

最佳旅遊時間

天水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5℃。最熱天氣是7月份,最高溫度為33.4℃;最冷天氣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天水平均氣溫(攝氏)一覽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溫度 -0.6 0.2 6.3 11.7 17.7 21.1 23.3 21.7 16.3 11.3 3.9 -1.8

節日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里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